❶ 未來,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進一步發揚中華文化
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促進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推陳出新,賦予傳統文化適應當代的時代內涵,實現創新性發展,接著,就是要使傳統文化與我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發展處符合我國人民需要的文化,最後就是要在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又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傳播出我們國家的聲音,努力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轉型文化強國,提高民族自信。
❷ 當今社會,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從宏觀層面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前景相對不錯。不過,文化產業的覆蓋面廣,分支數量較多,而不同分支行業的發展前景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
再次,影視娛樂行業,則可能面臨一個比較動盪的前景。國內的影視娛樂行業,已經發展到比較發達的水平。不過,這個行業的一些亂象,也引起了高層的重視。現階段的影視娛樂行業,需要經受一次比較重大的整肅。在整肅之後,整個影視娛樂行業,才能迎來更健康的發展前景。不過,一些經營不合規的企業,會在這次整肅中受到較大的沖擊。
綜上所述,我國的文化產業,依然擁有不錯的發展前景。但是,不同子行業之間,也會擁有比較明顯的差異。
❸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談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一個基本理論前提,是必須釐清「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各自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他還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在論述中,既講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又強調挖掘其優秀、汲取其精華。言其獨特,是指中華文化自成系統,道出了其不同於異質文化的客觀事實;言其優秀,則指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有精華和值得肯定部分,是我們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固有根本。這些論斷闡明了「傳統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不同內涵,內蘊著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
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處理兩者的關系,不能在「指導思想」和「固有根本」的概念上兜圈子、搞詮釋、排位次,不能將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抽象地等同於本末關系、體用關系,並據此來判定兩者的高下優劣。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固有根本,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那種認為弘揚傳統文化是復興儒教、以中華傳統文化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揣測,既不懂中國歷史,也無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貽害匪淺。
❹ 當今社會,應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
在中國歷史上,若不能秉持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中華民族可能早不復存在,中華文化也就一定早就中斷了!到現在我們依然是秉持著農耕文化的特徵,兼有游牧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們的國情,也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堅守自己的農耕文化基礎,其實就是堅守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未來。
鑒於此,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堅持和秉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夯實自身文化基礎,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不主動有機地吸收海洋文明的優秀精華,不主動適應外部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是沒有前途的!
他提出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著十分鮮明和十分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中國這個古老國度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現形態,或多或少地鐫刻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的歷朝歷代,並曾經和正在不斷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這個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時而是主角,時而是配角,時而反串,時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遠地離去……這個文化曲目的主題,就是長期形成、彼此認同,共同秉持並持續發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自立,就是中華文化的自立;中華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崛起!正是中華文化,牽引、拉近、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
❺ 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如何
1.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2.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3.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4.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5.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❻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文化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2.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個古國滅亡的原因。
3.「鹽」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的重要性。
4.「姓氏」的本質。
5.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的區別,文字統一的重要性。
6.東方文化的核心「禮」,西方文化的核心「法」。
7.「軸心時代」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石。
8.各種宗教的來源及其核心思想與創始者出身的關系。
9.中國的戲曲文化。
10.中華文化的巔峰-----宋朝。
11.中華文化的老化-----明清。
12.中華文化的新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3.踐行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
❼ 如何迅速而又便捷的,將中國文化輸出到全世界
這個很容易,可以從下面幾個辦法來實現。
一、支持多邊主義國際關系體系。多邊主義主張人類各國通過對話、交流來解決矛盾,這是一種和平、合作的相處模式,只要中國支持多邊主義,國際社會就會有一批國家願意支持中國,多跟中國交往,外來文化也就會引進中國進行融合,同時,中國文化也會通過交流和溝通,傳播到世界各地。
五、精神上支持漢語教育和孔子學院便利國外。漢語和漢字作為中華民族之林中的「常青樹」,有著巨大的中華文化傳承資源,很多的外國人想學漢語和漢字,需要中國教育企業提供便利,這是利人利己的名利雙收的機遇!還有孔子學院也有很多的文化信息量,也值得支持,但是,只能以精神支持為主,免得變了味被誤解為文化輸出,必須是外國人自願的才可以實行,這是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文化自信的表現。
❽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中國文化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網路-中國文化
❾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 和發揚中國的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中國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注入時代精神,創造新文化和發展先進文化。
3.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採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
4.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