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記憶是哪個國家的文化

記憶是哪個國家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0 22:30:17

㈠ 世界記憶遺傳是什麼意思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迄今已有177個締約國,它是影響最大、參與國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教科文組織還據此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實施公約的決策機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要職責之一是批准世界遺產名錄,確定和解除瀕危世界遺產名單。所謂「世界遺產」就是經過權威認定的具有突出的價值、為人類罕見、無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財富。世界性、傑出性、獨特性是世界遺產的顯著特徵。
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又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記憶遺產既指文字記憶遺產,也指非文字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是世界遺產項目的延伸。
在麗江舉行的為期4天的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昨天進入最為緊張的時刻,在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代表和觀察員多輪討論後,25個國家申報的29項文獻通過評審,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確認簽署後將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其中中國此次申報的唯一項目———「清代大金榜」成功進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此次會議入選的文獻還有德國的格林童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以及第一張新大陸地圖的印刷品原件、伯拉姆斯音樂作品集等等。此前中國僅有三項文獻入選:清代內閣秘本檔中有關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我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以及東巴古籍。作為清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的成績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於張掛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則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覽。
此次通過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七次會議評審的是公元1894年(光緒20年)公示於長安街的大金榜,長約19米,高約0.89厘米。該金榜為黃紙、墨書,押蓋「皇帝之寶」的朱印,用滿、漢文書寫,滿文從左向右,漢文從右向左,兩種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匯於榜中之處,中間是用滿、漢文大大書寫的「榜」字。 據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大小金榜約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幾十件,多數為小金榜,時間跨度從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目前這部分檔案只有簡單的簿冊流水登錄,沒有詳細的內容目錄。
「科舉取士」是清代選拔和儲備官員的主要途徑:科舉經「童試」、「鄉試」、「會試」後,由皇帝在皇宮內太和殿對會試取中的貢士御題策試,稱「殿試」。取中為進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於該榜為黃紙質地,故稱「金榜」或「黃榜」。同時由於該榜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又稱「皇榜」。
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別於揭曉日張掛於東、西長安門外榜示天下,三日後收貯於內閣。而小金榜則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屆殿試後,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時內閣還要抄一副本送進宮中供皇帝御覽,稱小金榜。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長約19~20米,高約0.89厘米,但最長的大金榜可達到200米,甚至300米,內容開頭通常為皇帝制書,下面為三甲進士題名,榜中滿漢文年月日處押「皇帝之寶」,同時在榜紙騎縫外押「皇帝之寶」。為便於張掛,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間隔就有一個紙繩圈。
小金榜的內容、形式與大金榜大致相同,只是不押印,一般為黃紙折件式,通常長度約1米,高約35厘米。
參加此次申遺大會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全國明清檔案資料目錄中心主任胡忠良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此次只將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大金榜單件申遺,而非全部館藏的大金榜,原因在於大金榜本身不是特別多,有缺失,也不具有系統性,反而不如單件申遺成功的可能性大。
我國從隋朝(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設科舉,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前後綿亘1300年。中國的科舉制度,持「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成為獨具特色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隋唐之後的1300年間,曾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秀才更是不計其數)。
「歸根結底,科舉制度是『儒家學說』的根基,也推動了傳統儒家文化的發展。秦漢以來,採納的是按『孝廉方正』的標准來考核和提拔官員的制度,但這樣的考試制度,無法防止裙帶關系的滲透。因此隋唐開始採納的科舉制度是一種相對公平的考試制度,」胡忠良說,「『亞漢文化圈』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也在不同的時期推行過類似於科舉的考試制度。因此,學術界已出現新的『科舉學』,甚至提出了『東亞考試圈』的概念。」
據了解,清朝時大金榜存放於內閣大庫,現今則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552號庫,開放性木質排架,庫房安裝有中央空調,因此具備恆濕、恆溫、封閉的文獻存放條件。
由於金榜被視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標志性的檔案文獻,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筆在手工紙上書寫,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紙制文書,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書文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金榜全部為滿漢文合璧,對於研究滿語,尤其是滿漢名字轉譯來說,也是十分有價值的原始資料。
「現存金榜最早形成於17世紀,距今已200多年。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部分檔案存在著蟲咬及墨水浸涸的現象,損壞程度近50%,急需搶救保護。」胡忠良感嘆說。
新知:世界記憶工程
為了搶救和保護正逐漸老化、損毀及消失的人類記錄,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記憶工程」,使之成為《世界遺產名錄》的一個延伸項目。「世界記憶工程」關注的是文獻遺產,包括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等。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一個國際咨詢委員會,總體上負責「世界記憶工程」。「世界記憶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區和國家三個層面的咨詢委員會構成,即在國際咨詢委員會之下,亞太地區委員會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區委員會,以及各國的國家委員會。
參與申遺的項目要經國家咨詢委員會篩選後直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咨詢委員會申報,而地區委員會則主要負責了解和陳述該申報遺產對於其所在地區的影響。世界記憶工程還鼓勵建立地區和國家名錄,在此背景下,中國國家檔案局於2000年建立《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第一批有48件組珍貴檔案文獻收入,目前第二批申報工作已經結束。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中的檔案文獻經篩選後方可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截至此次評審會議,全世界共有121項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以前歷屆入選《名錄》的包括埃及蘇伊士運河的相關文獻,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樂曲譜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德國古登堡1455年印製的歐洲第一部印本書《四十二行聖經》,俄帝國時代的地圖,法國佔領模里西斯的文件等等。

㈡ 國家記憶與國家歷史、文化、傳統有何關系

國家記憶與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
《國家記憶》是檔國史節目,以「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為宗旨,展現黨史、國史、軍史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大工程建設、揭秘重大決策背後的故事、講述各階層各時代代表性人物,記錄講述黨的奮斗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改革開放進程史。《國家記憶》融合歷史資料、三維動畫、極具科技感的歷史場景穿越等多種視覺元素[5]。節目組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解構,實現節目內容主題化、系列化,通過大歷史、小細節揭秘歷史內幕、追尋歷史真相。

㈢ 世界上有哪些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了第十七屆會議,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國先後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37處,其中文化遺產25處、自然遺產7處、自然與文化遺產4處、文化景觀1處,數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4處,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世界記憶遺產4處。
至2003年止,在全球范圍內,共有177個國家或地區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是目前加入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截至2003年,全世界125個國家申報的世界遺產共有754處。其中,文化遺產582處、自然遺產149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注意到世界各國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有遭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另一方面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破壞或毀滅都會使全世界遺產枯竭。
一些國家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國家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故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這些全人類的世界遺產得以留存,於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72年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的評定】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第二條規定。遺產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
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託有關專家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價報告。
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考察,主要由該委員會會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和世界保護聯盟(IUCN)組織專家進行。前者總部設在巴黎,成立於1965年,是國際上唯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方法、科學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的非政府國際機構,有80多個國家會員和4500多名個人會員;後者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於1948年,原名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宗旨是促進和鼓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久利用,成員包括分布在120個國家的富方機構、民間團體、科研和保護機構。兩者受世界遺產委員會委託,分別對提名列入《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進行考察並提交評價報告。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的申報程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世界遺產的申報需要完成9個步驟:1、一個國家首先要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保證保護該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成為締約國。2、任何締約國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出一個預備名單。3、從預備名單中篩選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4、把填寫好的提名表格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檢查提名是否完全,並送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審。6、專家到現場評估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情況。按照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標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上交的提名進行評審。7、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交評估報告。8、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的7名成員審查提名評估報告,並向委員會提交推薦名單。9、由21名成員組成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最終決定入選、推遲入選或淘汰的名單。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的標准】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制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准。
1.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准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系(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他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2.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准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3.文化景觀的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編輯本段【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評定標准共有六個,符合其中任意一條(除了第六條不能單獨存在)就可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A.代表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例如金字塔,長城。
B.在一定時期內或在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產生過重大影響——例如:凡爾賽宮(歐洲建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布局和規格影響歐洲兩三個世紀)
C.一種文化的特殊證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宮 是波斯帝國時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當時的情況,各國進貢情況,是文化證明。復活節島,只遺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沒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來研究當時的歷史。
D.一個歷史時期的典範。區別於第二條,典範是指更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梵蒂岡,影響6~7世紀,所有東西都是精華。
E.難於保存的突出例證,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區。
F.與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傳統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著直接和實質的聯系。此條款不能單獨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編輯本段【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編輯本段【文化景觀及其他】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
這樣一來,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屬此)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編輯本段【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目前,我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需先入國家級名錄。
編輯本段【世界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遺產(Memory of the World)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其目的是對世界范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世界記憶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伸,世界文化遺產關注的是具有歷史、美術、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築物或遺址,而世界記憶遺產關注的則是文獻遺產。目前,我國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有納西東巴古籍文獻等4項。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是世界遺產項目的延伸。
編輯本段【中國的世界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名單(37處)
【文化遺產】(25處)
長城
北京故宮
北京頤和園
北京天壇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西藏布達拉宮
麗江古城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明清皇家陵寢
澳門歷史城區
龍門石窟
安陽殷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山西雲崗石窟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
【自然遺產】(7處)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黃龍風景名勝區
三江並流
大熊貓棲息地
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
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泰山風景名勝區
黃山風景名勝區
峨眉山——樂山大佛
武夷山
【文化景觀】(1處)
廬山風景名勝區
**此外還有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4處,世界記憶遺產4處: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無形遺產】(4處)
崑曲
中國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記憶遺產】(4處)
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
【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
雲居寺塔及石經(北京房山) 北京古觀象台(北京建國門)
北海公園(北京西城區) 安濟橋(河北趙縣)
獨樂寺(天津薊縣)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縣) 永樂宮(山西芮城縣)
牛河梁遺址(遼寧朝陽市)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 漢長安古城遺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遺址(浙江餘杭) 路南石林(雲南路南)
銅錄山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
江南水鄉城鎮(蘇州周庄、同里)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絲綢之路(中國)
程陽永濟橋(廣西三江,即風雨橋) 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即「木塔」)
盧溝橋(北京豐台) 開元寺塔(河北定州)
佛光寺(山西五台縣) 殷墟(河南安陽)
漢大明宮遺址(西安) 桂林灕江(廣西)
文房四寶、傳統醫葯、藏醫葯等(擬申報)
編輯本段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聯合因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 第十七屆會議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會議。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和破壞現象;
考慮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壞變或丟失都有使全世界遺產枯竭的有害影響;
考慮到國家一級保護這類遺產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為保護對象的財產的所在國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力量;
回顧本組織《組織法》規定,本組織將通過保存和維護世界遺產和建議有關國家訂立必要的國際公約來維護、增進和傳播知識;
考慮到現有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公約;建議和決議表明,保護不論屬於哪國人民的這類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財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采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這種援助盡管不能代替有關國家採取的行動,但將成為它的有效補充;
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在大會第十六屆會議上,曾決定應就此問題制訂一項國際公約。
於1972年11月16日通過本公約。
Ⅰ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定義
第一條 在本公約中,以下各項為「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成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工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二條 在本公約中,以下各項為「自然遺產」:
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李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第三條 本公約締約國均可自行確定和劃分上面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財產。
Ⅱ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
第四條 本公約締約國均承認,保證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後代,主要是有關國家的責任。該國.將為此目的竭盡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資源,必要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財政、藝術、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五條 為保證、保護、保存和展出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本公約各締約國應視本國具體情況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一項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起一定作用並把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全面規劃計劃的總政策;
2、如本國內尚未建立負責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保存和展出的機構,則建立一個或兒個此類機構,配備適當的工作人員和為履行其職能所需的手段;
3、發展科學和技術研究,並制訂出.能夠抵抗威脅本國文化或自然遺產的危險的實際方法;
4、採取為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恢復這類遺產所需的適當的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 5、促進建立或發展有關保護、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或地區培訓中心,並鼓勵這方面的科學研究。
第六條
1、本公約締約國,在充分尊重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所在國的主權,並不使國家立法規定的財產受到損害的同時,承認這類遺產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因此,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合作予以保護。
2、締約國根據本公約的規定,應有關國家的要求,幫助該國確定、保護、保存和展出第11條第2和4段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
3、本公約各締約國不得故意採取任何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害本公約其他締約國領土的、第1條和第2條中提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措施。
第七條 在本公約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保護應被理解為建立一個旨在支持本公約締約國保存和確定這類遺產的努力的國際合作和援助系統。
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
第八條
1、在聯合因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內,要建立一個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稱為「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會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常會期間召集的本公約締約國大會選出的15個締約國組成。委員會成員國的數目將在至少40個締約國實施本公約之後的大會常會之日起增至21個。
2、委員會委員的選舉須保證均衡地代表世界的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
3、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羅馬中心)的一名代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一名代表以及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護聯盟的一名代表可以咨詢者身份出席委員會的會議,此外,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常會期間舉行大會的本公約締約國提出的要求,其他具有類似目標的政府間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亦可以咨詢者身份出席委員會的會議。
第九條
1、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的任期自當選之應屆大會常會結束時起至應屆大會後第三次常會閉幕時止。
2、但是,第一次選舉時指定的委員中,有三分之一的委員的任期放於當選應屆大會後第一次常會閉幕時截止:同時指定的委員中,另有三分之一的委員的任期應於當選之應屆大會後第二次常會閉幕時截止。這些委員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主席在第一次選舉後抽簽決定。
3、委員會成員因應選派在文化或自然遺產方面有資歷的人員擔任代表。
第十條
1、本公約各締約國應盡力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一份關於本國領土內適於列入本條第2段所述《世界遺產目錄》的、組成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財產的清單。這份清單不應看作是齊全的,它應包括有關財產的所在地及其意義的文獻資料。

㈣ 世界記憶大師是哪個國家的

今年產生的是29位世界記憶大師,有一名還是我的學生呢,河南焦作博愛的。

㈤ 世界記憶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自然景觀,狹義的世界遺產包括世紀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又稱無形的文化遺產,主要是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包括民間傳說,習俗,語言,音樂,舞蹈,禮儀,慶典,烹調,以及傳統醫葯等。區別就是沒有一定的記載,憑的是代代口口相傳,就是記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翔實的記載,並編列成書,存放於圖書館或檔案館,我國記憶遺產有四處:傳統音樂錄音檔案中國藝術研究圖書館,清朝內閣秘本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大金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四處,崑曲,中國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南音泉州弦管

㈥ 永恆的記憶出自哪個國家

《記憶的永恆》是薩爾瓦多·達利的油畫作品。畫面描繪三個停止行走的時鍾被畫成像柔軟的面餅一樣,一個疊掛在樹枝上,一個呈90度直角耷拉在怪氣的生物上,還有一個軟表搭在怪物旁邊的平台上。在荒涼的海灣背景下,像是一個時間已經絕對停止的世界。
中文名
記憶的永恆
外文名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作品別名
軟表
作者
薩爾瓦多·達利(西班牙)

㈦ 什麼是 「文化感知」與「文化記憶」

感知的第一個特徵主要與感知的立義形式有關,即感知性的(perzeptiv)立義形式。胡塞爾認為,所有意識行為要麼是原本的行為,要麼就是非原本的行為。在感性行為的領域中,原本性這個詞就意味著感覺材料的特徵,感覺村料構成了感知的體現性內容,或者說,自身展示的內容。與之相反,所有其他的感性意識行為都是非原本的,它們事實上都只是一種在最廣泛意義上的對感知的再造(Reproktion)。
「文化記憶」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話題。為了說話方便,我把我的發言圈定在「文化記憶和虛假的文化記憶」這個小小的范圍之內。但即使我們只觸碰一個相對窄小的話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由它引出的諸多問題。我想從幾件具體的事情說起。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過一對德國夫婦。女士是一位畫家,先生是一位教師,同時還是一位老嬉皮。他們想在處處高樓的北京找到「真正的」北京(幾乎所有外國人都在潛意識里認為,只有舊北京才是真北京),我便帶他們去了北海的後海,也叫什剎海。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什剎海難得有一片湖水,與中南海湖水相連。由於那片湖水和環湖的老房子,那片區域成了北京的白領、小資和外國人喜愛的地方。於是眾多酒吧應運而生。那是一個黃昏,我們坐在什剎海邊上的一個酒吧的門前。該酒吧地近從前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銀錠觀山」。眼前是湖水.遠處是綿亘的西山,太陽正在落下。老嬉皮由衷感嘆道:「這景色太美了,這簡直是日本!」我知道他沒有別的意思。他只是不知道如何來形容眼前的景色,如何來表達自己當時的感受。我搶白他說:「這明明是中國,怎麼是日本?」老嬉皮只好以傻笑回應我的搶白。但事後我自忖,也許那老嬉皮說得有點道理,也許那景色真有點日本味呢!至少關於那類景色的當代命名,在老嬉皮的腦海里,是被「日本」這樣的概念佔了先!
什剎海酒吧街不是中國惟一具有所謂「中國味」的酒吧街。廣西陽朔。雲南大理都有同樣的酒吧街:同樣的大屋檐,同樣的卡布奇諾。山水、屋檐是中國的,但酒吧或咖啡館是新生事物,是西來的東西。坐在酒吧里的人們,需要這種富於「異國情調」的東西。西方人舒舒服服地覺得這是東方,中國人即使不完全覺得這是過去的中國,也會被大屋檐喚起自己對過去的想像。並且,這種在想像中消費過去的行為帶有某種國際色彩。很明顯,大屋檐酒吧所呈現出來的「記憶」不太可靠。這種東西也許會在將來變成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在當下,它們不是。生活的覺醒可能會需要記憶的覺醒,但記憶的覺醒可能會有所選擇,有所迴避,有所遮掩,有所發明。它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條件下指向一種虛假的文化記憶,並以虛假的記憶抵消真確的記憶.甚至有可能把本來真確的記憶對象改造成虛假的記憶符號(例如在某些地方的牆上被特別保留下來的文革口號,幾乎不再服務於歷史記憶,而是服務於消費)。由這些現象引發出的問題,涉及身份、遺忘、文化焦慮與文化建設。虛假的記憶把歷史打造為傳奇和神話,把生活打造為段子和戲說。從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來看,也許記憶的生成方式不是由過去而現在,而是相反,記憶產生自需要和想像。
因此,在這里,在什剎海或大理或陽朔的酒吧街上,可以說,所謂中國文化僅僅是一個軀殼。此一現象的實質是消費主義的,而此一消費主義又是左右逢源的。它既符合全球化對於消費異國情調的需求,也符合地方主義保護地方文化遺產、文化特色的要求。此外,對地方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消費主義藉助中國文化作為軀殼的興起,上述地方實在也得不到發展,因為維護和發展文化記憶是需要錢的;不向這類地方注入資金,那麼記憶還是記憶,文化還是文化,但與追求現代化的社會目標相矛盾。2005年7月到10月,我因參與由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組織的「北京現場」項目而走訪過一些北京古老的宗教建築。在北京西郊一座大型購物中心現代化的、五光十色的建築背後,有一座年久失修的道教建築。根據文物部門的要求,誰開發某一地面,誰就得負責保護和維修該地面上的古建築(文物部門沒錢維修保護.除非是國家級古建。文物部門通常把「不夠檔次」的古建的管理權轉移給當地房管部門,而房管部門同樣無錢投入)。於是,該購物中心只好半心半意地施工維修這座破爛的道教建築。在我走訪該地時.購物中心只投入了所需維修費用的一半,並且目的是要將該道教建築改造成一座茶館或酒吧。也就是說.他們要把一個文化記憶的載體生生改造成一個虛假的文化記憶符號。
而那些沒有可能被改造成茶館或酒吧的舊日的廟宇,其惟一的命運可能就是自行倒塌了。北京西四那一帶有兩座廢廟。一座名「雙帝廟」,原本是一座道教廟宇,內中原本供奉「雙帝」,即關羽和岳飛。一般北方的此類廟宇只供奉關羽,南方只供奉岳飛,像這樣雙帝共奉的廟宇在中國北方頗為罕見。另一座為佛教廢寺,名「隆長寺」,其大雄寶殿現為「西四日雜」的倉庫,其配殿和僧房完全被居民住成了「大雜院」;內部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小廚房和煤池子讓出「曲徑」,但這「曲徑」並不通「幽」,而是通往其他小平房、小廚房和煤池子。隆長寺和雙帝廟均緊鄰繁華的西四大街,而這「繁華」竟然禁不起偏離大街半步的探測!據雙帝廟中的居民講,雙帝廟大概是明代建築,不過如今已是破爛不堪;房管部門無錢維修,或許他們更認為這樣的破廟根本也沒有必要維修。居住其中的老百姓原本是50年代被民政部門安置在這里的無家可歸者。50多年過後,他們或他們的後代依然居住在這里。他們想搬走,但無處可搬,原因當然是:沒錢。他們的抱怨.那才真正是「老北京」式的抱怨,從用詞到語調(文化記憶活生生地紮根於人們的抱怨)。
關於究竟是拆除還是保護老建築,拆除多少、保護多少老建築,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土木建築的壽命極限(與西方磚石建築不同)、保護老建築的成本(高於建造現代化建築的成本)、街道拓寬與建築的比例(汽車工業的發展要求拓寬街道)、居民對於自身生活的預期,等等。過一種有質量的傳統中國式的生活是極其昂貴的,只有有錢的中國人和有錢的外國人才過得起這樣的生活,普通中國人如今只是力求生活方便而已。即使在知識界,對於老建築的態度也並非一邊倒地傾向於保護。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具有博物館意識,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老建築。另一種觀點認為,土木建築的天然壽命有限,中國人傳統上所保護的其實是營造的技藝(因此便有了北京的平安大道:拆毀老房子,再偽造出新的「老房子」)。事實上,有關保護老建築的呼聲頗具反諷色彩:我們是從西方人那裡學來了保護老建築的意識。也就是說,我們保存文化記憶的願望所藉助的精神資源竟然外在於我們的文化記憶。北京的城市規劃部門和政府決策機構只是在近五六年才將發展城市的榜樣由美國置換為歐洲。在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時我不想簡單地站在先知先覺的英雄人物梁思成一邊,盡管我贊成盡可能多地保護我們已經所剩不多的老房子。
再說一遍: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極其重要。但是在這里,我的意思不是要把話題輕飄飄地遞進到呼籲保護老房子。我之所以談到雙帝廟、隆長寺,還有那座購物中心背後的道教廟字,是想用它們的處境襯托出什剎海、大
理和陽朔的酒吧街所代表的虛假記憶.在今天取得了怎樣的記憶話語權。這類虛假的記憶符號對於真確的記憶形成了侮辱。所謂文化記憶,不可能僅僅依賴幾個貌似的傳統文化符號的再現來得到傳承,甚至幾個真正的文化載體,也無法道盡文化記憶的復雜性。在中國歷史上,過去和現在,出於政治的需要,對於記憶的篡改屢見不鮮。經王莽所篡改的儒家典籍甚至已經生根在我們的文化記憶當中。既然過去被篡改的記憶對我們文化的走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那麼我們現在對記憶的篡改將來也定會產生同樣深刻的影響。我們無需為此而特別擔心,因為歷史常常就是這樣演進的,但我們也許需要為建立在虛假記憶基礎之上的歷史演進做好心理准備。另一個時時修正著我們記憶的因素,便是遺忘——主動的遺忘和被迫的遺忘、全體的遺忘和部分的遺忘。造成遺忘的,除了我們的生理因素,更致命的是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我們當下經濟的快速增長正」得益」於我們的「遺忘」,使我們沒有負擔,一往直前。「文化記憶」是一個容易使人陷入虛無的話題。虛假的文化記憶同樣是歷史的一部分.但由於它關乎我們此時此刻的文化身份.我們此時此刻對於生活的判斷和預期,所以我們無法對它掉以輕心。
涉及文化記憶的問題非常復雜,當然不應由我們簡單的生存處境、道德立場、懷古幽情、現代化觀念等等蠻橫地決定記憶的走向。要討論文化記憶,我們就得首先面對對記憶的分類,包括國家記憶、社會記憶、集體無意識記憶、個人記憶,等等。其次,記憶又可區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效記憶,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誘發的文化、經濟和政治結果各不相同。第三,時代性的、暫時的文化、道德。政治立場會為記憶罩染上顏色,會使我們對於記憶不自覺地做出時代性評價。如此這般對記憶的評價有可能導致記憶的失真(除非我們對於記憶的真確與否無所謂)。失真的記憶大概可以分為四類:1,標准化記憶對於集體和個人記憶的修正和驅逐,例如文革中對於儒法斗爭史的整理,例如昨天的革命化記憶和今天的消費性記憶對於個人真確記憶的壓倒性勝利;2.記憶的一邊倒或單一化,例如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會出現單一保留痛苦記憶或單一保留快樂記憶的情況.無視記憶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我們若以此來看待五四或文革或80年代或我們的個人生活,我們就會別無選擇地走上偏執之途;3,以別人的記憶來充當自己的記憶,例如政治上的自我洗腦,例如文化上的自我殖民;4.在記憶缺失的情況下以自己胡編亂造的東西來填補空白(這里不涉及藝術創造)。
既然文化記憶如此復雜,我們就無法期望僅僅使用幾個文化符號來表達我們的文化記憶,更別說使用虛假的符號了。這一點在跨語際、跨文化交流中尤其重要。對於一個外國人,或者一個旁觀者來說,某一種文化的呈現往往是靜態的,而對於該文化的參與者來說,文化記憶是一個動態的東西(舉一個例子,對於燒香拜佛的老太太們,蓮花座上的佛像是老的還是新的無所謂,她們只需要朝拜的對象;而對於佛教的旁觀者們或者遊客們來說,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古老的塑像)。造成這種不同的文化感受的原因可能是,外國遊客和旁觀者在面對某一文化時只承擔」文化道德」,而對於本地人來說,他們除了要承擔「文化道德」,還要承擔「生存道德」。而缺少生存內容的文化記憶很容易走樣成虛假的文化記憶。有一個指標性的標准可以用來區分真確的文化記憶與虛假的文化記憶,那就是,真確的文化記憶其內部充滿了自我辯駁,而虛假的文化記憶呈現出來的僅僅是靜態的文化符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說到,在討論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時候.我不想在今天,簡單地站在先知先覺的英雄人物粱思成一邊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要站在他的對立面上。把任何事物僅僅區分為黑與白都是有欠考慮的)。
回到對於老建築的態度上。歷史上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漢族人.真的對於老建築那麼上心嗎?我們今天擁有紫禁城.是得益於滿族人。滿人入關時其文化落後於漢文化.所以羨慕漢文化,因而保留下來了那些明代的宮殿。如果是漢族人內部的改朝換代,真不能想像那些宮殿的命運。在《文館詞林》這部書中保留下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他被封作鄄城侯的時候,那地方有一座舊宮殿,是漢武帝的行宮。他派人予以拆毀.於是有人便借神話來反對。為此曹植下令道:」昔湯之隆也,則夏館無余跡。武之興也,則殷台無遺基。周之亡也,則伊、洛無只椽。秦之滅也,則阿房無尺穭。漢道衰則建章撤;靈帝崩則兩宮燔。……況漢氏絕業,大魏龍興,只人尺土,非復漢有。是以咸陽則魏之西都,伊、洛為魏之東京,故夷朱雀而樹閶闔,平建陽而建泰極。況下縣腐殿,為狐狸之窟藏者乎!」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讀到這段文字時感嘆道:「他說得多麼爽快。有了新朝就該把舊朝的東西完全摧毀了!看了這文,誰還敢說中國人好古!」(《中國辨偽史要略》)
所以,摧毀舊建築,原也是傳統,原也是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中國人好古,好的只是一部分古,或許是一大部分,但仍然不是全部。從曹植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的確是充滿了辯駁的。20世紀的中國人受到西來的激進革命的鼓盪,孜孜以求於現代化之途,打倒孔家店,移風易俗,改天換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但歷史的詭譎之處在於,以如此粗暴的方式謀取現代化,或許多多少少暗合了我們文化記憶中的某一方面,否則一種全然西來的思想怎麼會在這片土地上從勝利走向勝利?到90年代市場經濟完全展開以後,消費主義藉助普遍的歷史遺忘,以現代化的面貌迅速登場。在消費主義看來,最好的消費主義便是沒心沒肺的消費主義。在這種情況下,老房子還能保得住嗎?直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世紀之交,人們才對消費生活的文化質量略有擔心,舉目一看,老房子已經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該保護了,而這種博物館意識竟然也是西來的東西,當然它也暗合了中國人文化記憶的另一部分內容:好古。所謂現代化觀念是西來的,所謂暴力革命是西來的,所謂市場經濟是西來的,所謂消費主義是西來的,如今所謂博物館意識也是西來的。也許它們都暗合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也許它們都改造了我們的文化記憶,或也許它們都被我們的文化記憶改造了,那麼我們還有必要討論我們真確的文化記憶嗎?這個問題太大了!
我們的老祖宗對於世界是有他們一套想像的。他們不像我們,只能在當今所謂全球化的背景下想像西方,又在對西方的想像的刺激下想像我們自己。像印度人、拉丁美洲人一樣.如今我們也遇到了「身份」問題。這時候.我們似乎失去了想像世界的能力和權利,而失去了想像世界的能力和權利,我們也便開始了在想像西方、想像我們自己的時代文化背景下製造虛假記憶的「偉大」工程。反對什剎海、大理和陽朔的酒吧街沒有意義,它們當然是我們努力想像西方,努力滿足消費主義需求的結果,我們的文化狀況就該產生這樣的文化現象。與此同時,只為那些坐以待斃的老房子長吁短嘆也沒有意義,除非我們能夠改變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態。如果我們打算這樣做,那麼,我想,超越消費主義可能是我們需要邁出的第一步。然後,讓我們也來試著想像一下世界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閱讀全文

與記憶是哪個國家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