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有什麼歷史文化
新疆,漢稱西域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之後改稱新疆。新疆大部自西漢便屬中國,今天新疆大部分從中國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最後一次被侵佔是在明清換代時期。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故土,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還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型制、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我國甘肅、內蒙、寧夏等地相近。
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西漢王朝統一西域大業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後強盛。匈奴對北方地區,包括西域的統一管轄,為後來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形成創造了條件。
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公元前60年,駐扎西域的日逐王賢撣降漢,天山南北諸地均歸漢朝中央政府統屬。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標志著西域諸地自此成為我們統一多民族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加強了西域同中原地區的關系。 西漢末,外戚作亂,王莽篡權,內地政局不穩天山南北各地復陷入分裂割據狀態。東漢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統治了西域各地。
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其中漢將竇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於天山一帶擊敗匈奴呼衍王部,占據伊吾(今哈密市)。同時,竇固部將、時任假司馬的班超受命順天山南麓西行收復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家才幹,在西域各地人民大力幫助下,南征北戰,有力地穩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勢,後受封為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在任期間,還派甘英等人於公元97年出使大秦(東羅馬帝國),其使團足跡曾抵達波斯灣,使東西方之間的交往聯系得到進一步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出現了社會大動盪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統一了西域,並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和北庭大都護府,以及回鶻西遷,是這一時期西域歷史上的兩件大事。 北宋時期,西域存在著高昌回鶻王國、子闐王國、喀喇漢王朝三個並立的地方政權。到了南宋時期,於闐王國並入喀喇汗王朝,但又出現了西遼王朝。
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1271年改國號為元。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 明代,西域在東察合台汗國統治之下。明朝中葉,東察合台汗國演變為葉爾羌汗國。18世紀中葉,清朝先後平定了准噶爾貴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新疆,並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這對於我國西北疆域的最後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間、新疆與中原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回歸祖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後,改稱西域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對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轄治理。新疆與內地的軍政體制基本一致,國家的統一局面得到進一步加強。 1840年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重要分界,鴉片戰爭以後,新疆和祖國其他地區一樣,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疆各族人民反地外國入侵,反對分裂以及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斗爭任務更為繁重。
新疆同祖國的命運越來越密切。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國領土主權遭到帝國主義的踐踏。位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國在完成對西伯利亞的擴張之後,開始蠶食侵佔我國領土。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和《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由於清朝衰落,就連毗鄰新疆的浩罕小國都有伺機吞並我國領土的野心。一些反動和卓打著「聖戰」的旗號,攻城掠地,無惡不作,給新疆人民帶來沉著災難。
沙俄又借口伊犁農民起義和阿古柏勢力威脅到俄國安全,打著保護和代守的旗號,公然出兵佔領伊犁。新疆面臨為外國瓜分侵佔的危險。清政府在經過一場所謂「海防和塞防密瓜」的爭論之後,西北防務生新得到清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
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受令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清軍入疆順應歷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至光緒三年底,清軍已陸續收復到天山南部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權覆沒。光緒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紀澤(曾國藩之子)經過與沙俄艱苦的談判,幾經周折,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條約議定次年沙俄軍隊撤出伊犁,中國以賠款和允許俄商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嘉峪關和吐魯番設領事作為代價。
1882年,伊犁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光緒十年(1884年),清政府發布新疆建省上諭,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新疆巡撫。將迪化直隸州升為府,新疆軍政中心由伊犁移到烏魯木齊。實行以軍府制為主體的多元性行政管理體制到單一郡縣制的轉換,使新疆行政建置與內地趨於一致。清朝對新疆的經營,無論是規模和范圍皆遠勝從前歷代,社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
㈡ 新疆的歷史文化到底是什麼
提及新疆的歷史文化,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絲綢之路,但是這只是新疆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新疆的歷史文化主要分為絲綢之路的文化、游牧民族文化、以佛為信仰的宗教文化。其中絲綢之路的文化最為重要。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連接其他洲的商業貿易之路。它把亞洲、歐洲。
非洲連接起來,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當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就是絲綢之路的最初形態。絲綢之路的起始地位於當時的洛陽,在到達新疆之後,分為了北中南三路,到達了地中海東岸,東羅馬帝國等地方。
(2)新疆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疆文化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昆侖會見西王母的故事。新疆境內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圖案紋飾與中原內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圖案紋飾相同或相近似。
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說明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的發展。
1995年10月至11月,民豐尼雅遺址3號棺出土色彩斑斕的錦被上織著「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的小篆漢字和紋樣;8號棺木出土的一隻色彩艷麗的錦袋上有篆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揭示了漢、晉時期尼雅與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唐代詩人岑參、駱賓王、洪亮吉等撰寫的雄渾的大漠、壯麗的山川、奇特的氣象、悲壯的征戰奇觀等奇妙絕倫的詩篇,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邊塞詩」。
隨著佛教由印度沿絲路傳入西域乃至中國內地。佛教文化成為當時西域的最重要的內容。龜茲佛學家、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來到內地講譯佛經、著述佛學經文。東晉高僧經西域赴印度取經,著有《佛國記》。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中國最早的誕生在西域的戲劇文學劇本。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等在隋唐時期樂曲中佔有重要地位。
除樂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傳統樂器也傳入內地,成了唐代以及後世音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西域舞蹈如:胡騰舞、胡旋舞、拓枝舞等傳入中原宮廷乃至民間。
宋元明清時期。喀拉汗王朝(9世紀末~1211)時期,隨著伊斯蘭教傳入西域並逐漸擴展,伊斯蘭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影響愈來愈大。
著名突厥族學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編著了反映當時社會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詩體網路全書《福樂智慧》,著名維吾爾族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語工具書《突厥語大詞典》維吾爾族詩人玉素甫阿吉著有愛情敘事長詩《艾里甫與賽乃姆》。
蒙元時期有著名文學家馬祖常;著名散曲作家貫雲石;著名農學家魯明善著有《農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陳誠著有《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
㈢ 新疆旅遊特色文化
在新疆,民俗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新疆傳統文化中富於表演和展示性的內容很多,演唱類的如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演唱、蒙古族的「江格爾」演唱等;雜技類如「達瓦孜」表演;民族體育類如賽馬、馬上競技、摔跤、叼羊等等。民族歌舞是新疆傳統文化中最富表演與展示性的形式。新疆久負「歌舞之鄉」之盛名,各民族的傳統歌舞藝術多姿多彩,僅以舞姿來看,維吾爾族輕盈舒展,哈薩克族風格粗獷剽悍,柯爾克孜族活潑,塔吉克族剛健,烏孜別克族動作優美輕快,塔塔爾族開朗奔放,風趣幽默,與各自的傳統音樂、舞蹈語言以及民族服飾等共同構成風格各異、內容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由著名藝術家王洛賓改編的新疆民歌唱遍全世界有華人的地區,一曲「達坂城的姑娘」就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到達坂城旅遊觀光。由此,以精品意識開發和包裝民俗文藝,提高其藝術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並融入現代科技,就有可能形成產業,成為旅遊業魅力不減的重要精神支柱。特色是旅遊之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民俗則是最有特色的文化。在新疆47個民族和睦共處的大家庭中,民俗文化不斷傳承廣大。新疆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高空達瓦孜、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會、吐魯番葡萄節等;民俗文化也異常豐富,涉及到生產、生活、歲時、禮儀習俗等各個方面。例如:古爾邦節、那達慕大會、肉孜節、叼羊、賽馬等。此外,還有與新疆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絲綢文化、茶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幾乎與旅遊相伴而行,是景點之需,也是遊客之需。各地有共性的東西,也有個性的特點,凡個性的旅遊產品大都以地方民俗取勝,這正是民俗文化形成產業的可為之處
㈣ 新疆的特色
新疆的特色:
1、新疆旅遊強縣(1個)
布爾津縣景點:喀納斯景區(AAAAA)
2、5A級旅遊景區(7個)
天山天池風景區(阜康市)、喀納斯湖景區、葡萄溝風景區、可可托海景區(富蘊縣)、那拉提旅遊景區(新源縣)、澤普金湖楊景區(澤普縣) 、烏魯木齊天山大峽谷(烏魯木齊市)
3、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阜康市)、新疆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博湖縣)、新疆庫木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吐魯番)、新疆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博樂市)
4、國家地質公園(7個)
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天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庫車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新疆溫宿鹽丘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吐魯番火焰山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富蘊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個)
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庫爾勒)、新疆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精河縣)、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巴音布魯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靜縣)、新疆塔里木胡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溫宿縣)、新疆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疆西天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鞏留縣)
6、國家濕地公園(4個)
賽里木湖國家濕地公園、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柴窩堡湖國家濕地公園(烏魯木齊市)、和布克賽爾國家濕地公園
7、紅山公園,因地處紅山而得名。紅山山體由紫色砂礫岩構成,呈赭紅色,故名「紅山」。據地質研究,紅山是在距今約八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期,同天山一同崛起的。山上有珍奇的化石資源,曾發現了距今2.7億年前的古鱈魚化石和酷似人類鞋印的化石。
8、火焰山古稱赤石山是吐魯番最出名的景點,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呈東西走向。火焰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山長100多公里,最寬處達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
(4)新疆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24省市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新疆位列第五。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㈤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文化帶有深深的中華文化的印記表現在哪些方面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文化帶有深深的中華文化的印記:彩陶文化的西傳、火葯西傳、玉石東傳、絲綢西去。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藝術特色: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製作上,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
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燒制方面,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
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制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㈥ 新疆的特色是什麼
新疆當地特色1: 古絲綢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內,因此新疆是東西文化的薈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
(6)新疆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疆是多宗教地區,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喇嘛教(藏傳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其中伊斯蘭教為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東鄉、保安等10多個民族所信奉。伊斯蘭教在新疆社會生活中有較大的影響。
現在全疆各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動場所包括喇嘛廟、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處,充分滿足了各族信教群眾的需要。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拓展鏈接:網路_新疆
㈦ 網友熱議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新疆在歷史上留下了哪些文化印記
紀錄片在記錄歷史與反映現實面前,常憑借其客觀性、現實性等特點,跨越諸多不同社會歷史文化的現實差異,利用真實的畫面、公允的解說、詳盡的數據等手段真切地呈現我們所處世界的一隅或是歷時的變遷,深深打動著觀者,引發啟迪和思考。作為具有國際化屬性的文化產品,其也具有跨語言、跨文明傳播的優勢。
廣告英格爾專業提供病毒滅活驗證服務,先進技術團隊,全國19個辦事處及澳洲分公司.^^成功服務於2W家客戶,包括世界500強企...
在《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的鏡頭下,信仰伊斯蘭教的塔吉克族婦女正在向空中拋灑麵粉,持守著塔吉克族這一流傳千餘年的古老傳統;新疆地區的古老清真寺採取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制,斗拱飛檐、雕梁畫棟;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等中國文人畫藝術裝飾著信仰的殿堂;多種宗教場所比鄰而居,和諧共存……深刻揭示了在新疆這個多文化、多宗教並存的地區,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懷抱中孕育發展,多教互鑒通和、交融共存,才是新疆宗教關系的主流等一系列真相。
在“回溯歷史,立足現實”之餘,《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還通過大量的史實解說、場景還原、特效動畫等,還原古代戰場、遺址等,將歷史完整有序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也通過壯美的航拍,將新疆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騰的河流、生機盎然的綠洲一一呈現,驚艷了感官。
無論從哪一種維度來審視現實與歷史,新疆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國際傳播環境“西強東弱”,西方媒體壟斷國際輿論,罔顧事實,片面誤讀中國報道,指手畫腳,對我國治疆政策、宗教政策抹黑歪曲。近些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傳媒、科技等行業的高速發展,國內外聯系愈加緊密,國際國內的兩大輿論場也逐漸打通。
㈧ 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目前,新疆已公布的非遺代表性項目4640項。
其中,被選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15項、國家級項目94項,自治區級項目保護單位567個、國家級項目保護單位81個。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瑪納斯、麥西熱甫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新疆公布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654人,被選入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有548名、國家級傳承人112名。
瑪納斯
《瑪納斯》是集詩、歌、故事於一體的韻文史詩,是由民間藝人演唱的口頭文學,藝人在史詩的創作與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
㈨ 有什麼關於新疆的冷知識呢
新疆這個地方對於很多外地人來說是充滿了神秘色彩,一般人對新疆的印象就是很大、很荒、很偏遠,地少人多,也知道新疆的人喜歡吃囊,又因為迪麗熱巴和佟麗婭這些人也知道新疆的女生都長得非常好看,這幾個可以算是大眾對新疆的標簽了,那你知道一些新疆的冷知識嗎?
其實是你去新疆買東西的時候是沒有辦法使用硬幣的,他們那裡的人都不使用硬幣,即使你去銀行換也換不了硬幣。這些就是我向你們所說的新疆的冷知識了,希望能夠讓你們對新疆更了解一點。
㈩ 新疆人文文化
新疆人文文化:
1、新疆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並存地區。各民族文化長期交流交融,在中華文明沃土中枝繁葉茂,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2、新疆各民族成員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在語言、飲食、服飾、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各方面相互影響、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終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點。
3、新疆是多語言、多文字地區,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繁榮發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歷史經驗。中國政府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字,不斷促進各民族語言相通、心靈相通。
4、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宗教文化豐富多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尊重和保護宗教文化。
(10)新疆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疆文化多樣化的原因:
1、早在先秦時期,新疆就與中原地區展開了密切交流,考古證實,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影響,在河南安陽的商代婦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製成的器物。
2、西漢統一新疆地區後,漢語成為西域官府文書中的通用語之一。中原的農業生產技術、禮儀制度、漢文書籍、音樂舞蹈等在西域廣泛傳播。西域的樂器與音樂傳入中原,對中原音樂產生重大影響。
3、中華文化寶庫中,就包括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藝術、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藝術、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衛拉特史詩《江格爾》等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