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普寧第一大村多少人口
號稱全國人口第一村的大長隴,位於普寧市東部軍埠鎮,常住人口4.5萬人,全村皆一姓陳。
普寧,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揭陽市代管,位於廣東省東部偏南,潮汕平原西部,地處榕江、練江和龍江上游。介於東經115°43′10″至116°21′02″,北緯23°05′40″至23°31′48″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市境北部,總面積1620.05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普寧市常住人口為1998619人。
2018年,普寧市轄7個街道、17個鎮、1個鄉,轄5個農場、2個工業園、1個普僑區等8個鄉級單位。市政府駐流沙北街道。榕江平原與練江平原中間的鐵山丘陵峰巒疊翠,古來崖嶂多生蘭花蕙草,故有「鐵山蘭花」為普寧市城雕。
普寧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鄉,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商貿名城,尤以服裝、中葯材、茶葉、水果等十大專業市場蜚聲海內外。有康美(普寧)中葯材專業市場、普寧國際服裝城、普寧國際商品城等一批大型商貿市場。
服裝和醫葯是普寧兩大支柱產業,中國最大的襯衣生產基地,華南最大的中葯材基地,粵東最大的服裝、煙草、茶葉、水果、紡織品等集散地,粵東的客運貨運交通中轉站。
2020年,普寧市地區生產總值613.58億元,年均增長4%。
B. 求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南城村詳細資料
下架山鎮.海撥19米.普寧市轄鎮.在流沙東南9.3公里處,東毗潮陽,南鄰惠縣,1949至1956年先後屬普寧縣橫溪區\占隴區\第六區...1994年5月鎮遷新南湖下架山大道西側辦公.有耕地2.05萬傾,山地9.8萬畝. 是革命老區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郭沫若等領導人曾在咸村西南馬鞍石洞避敵...1961年建下架山公社,後並入軍埠公社,1973年重建下架山公社,1984年改區,1986年設鎮。
位於市境東南部,面積82.74平方公里,人口約8萬。境內公路網連接各村。轄下架山居民管理區、安溪、陂老、陂新、長壇、大海、多年、高明、古山、和寮、橫溪、蛟池、葵嶺、南城、新光、石盤、雙豐、湯坑、塗坑、碗仔、西山、咸寮、下西埔、上西埔、白沙溪、百吉嶺、長溝圍、虎崗山、老堆柄、老南湖、倪厝鄉、水供塘、新南湖、中央埔等農村管理區.
農業主產水稻、番薯、水果。工業以服裝、化塑、葯品為主。漢族民間舞蹈的英歌舞活動遍及各村。湯坑古文化遺址距今已3千多年歷史。鹽嶺徑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石刻標語10條,屬省級文物。下架山英歌隊:普寧英歌的一份子,首推下架山咸寮與塗坑等村。
"湯坑水庫"工程於1958年8月興建,1960年1月竣工,集雨面積原為41.5平方公里,上游白沙溪水庫建成後,集雨面積為34.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321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7542萬立米。防洪標准,按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正常蓄水位58.26米,相應庫容為2979萬立米;設計洪水位59.11米,庫容3130萬立米;校核洪水位60.2米,庫容為3339萬立米,壩後興建電站一座,裝機2台,容量800千瓦和日產3噸的水廠。 水庫設計灌溉面積4.7萬畝,現達灌溉面積4.05萬畝。是一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顯著的多功能水庫工程.
水庫主要建築物:
1.土壩:均質土主壩一座,長350米,壩頂高程61.96米,壩面寬6米,最大壩高39.7米;副壩一座,長130米,壩頂高程61.96米,壩面寬6米,最大壩高27.7米。
2.溢洪道二座,一為套簡式,直徑1.9米,堰頂高程42.56米,最大泄流量為98立米秒,一為有控開敞式,設3孔,堰頂高程53.26米,總凈寬14.1米,最大泄流量為467立米秒。
3.輸水涵管為鉿有壓圓管,直徑1.1米,進口高程33.32米,最大流量為6立米秒。工程失事對下游的影響有:普寧市下架山、軍埠、占隴三個鎮,耕地面積5.6萬畝,18萬人口,流沙市區供水和國道324線等。
"大壩仔水庫"大壩仔水庫是下架山鎮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400萬立方米,水量豐富。是解決當地群眾飲水難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為使該項目早日上馬建設,下架山鎮黨政精心抓好項目籌建申報工作,得到上級的批准。工程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日可供水2萬噸。為籌集建設資金,該鎮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另一方面積極籌集民資投入工程建設。該鎮主要領導動員廣東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興田為這一民心工程出錢出力。馬興田先生決定拆除該公司在大壩仔水庫邊的康旺畜牧養殖基地,並投資530萬元參與該項目建設,使建設資金得到有效保障.解決全鎮8萬多人口的飲水問題。
"湯坑溫泉"位於下架山鎮湯坑村河邊,流量0.4升/秒,水溫44攝氏度? 。
"下架山市場"下架山鎮一直以來「有鎮無墟」,群眾主要在蛟池村至下架山中學路口的狹窄道路兩旁集市,占路為市、阻塞交通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該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決定開發建設鎮農貿市場。市場工程計劃總投資1800多萬元,佔地60多畝,總建築面積約35000平方米。工程分2期建設,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資金800多萬元,已建成鋪面50間,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部分鋪面已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計劃總投資1000多萬元。目前,原有商住樓拆遷安置補償、地基平整和市場具體設計工作已完成,其它建設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普寧有名城,名為南婆城.南婆城是下架山鎮境內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大南山北麓竹竿山鑼鼓石東北側、縣城流沙東南6公里處。據傳,南宋末年,詹、呂、薛三姓從福建遷於此創村。明、清年間王、孔諸姓從潮陽及本縣等地遷入。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分頂城、下城、東門、西門、一馬路巷、二馬路巷、圍內等。後因宋帝昺卧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是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名東平、號祥哲,孔子75代孫)和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的故里.清乾隆年間,南城百姓於練江之濱、村西側的「浮水蓮花」地建「大聖古廟」,祭祀「齊天大聖」,當地群眾習慣稱「大聖古廟」為「南婆城佛祖廟」,該廟香火旺盛,顯譽潮、普、惠三縣。具有230多年歷史的「大聖古廟」,因豐富的文物價值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受到當地歷代百姓的崇敬。南婆城因「大聖古廟」而更加馳名。
葵嶺村--《汕頭市長故鄉》,這里是90年代人人都知汕頭市長周日方;葵嶺華僑張中畊--張中畊,香港華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華總商會常董、汕頭商會副會長、潮州商會會董、廣東政協委員、人大代表。
倪兒村華僑倪少傑--倪少傑,香港企業家。1948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工程管理系,1949年赴英留學,畢業後返港。在堂兄的織染廠擔任主任、廠長,後任日豐公司主席、中國廠商聯合會副會長、立法局議員。1993年被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和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第二批港事顧問。
碗仔村.別名案仔村.馬氏創村所建石屋前,有一長方形狀若案幾的山地,故名.有因村四面環山,呈凹圓形,狀若碗,故稱今名,該村人才輩出,數有名的就是康美葯業董事長馬興田.
湯坑村.在普寧縣城東南10.8公里。屬下架山鎮 。村南坑中有溫泉噴出,故名。
雙豐村.原名雙鳳圍村,地處湯坑、下西埔、蛟池的交界處。和湯坑馬氏是同一宗。
橫溪村.明萬曆年間,橋柱陳氏一支遷居於此.後有鄭,宋等姓也遷居於此.因有一條溪流橫貫村中,故名.
石盤村.明末,張姓從福建遷居大埔縣,清初再遷此.村四周環山,怪石嶙峋,地域圓似盤,故名.
蛟池村.明末,黃氏遷此.後傅,陳,鍾,翁等姓遷入.相傳村中有一池塘,曾有蛟龍出現,故名.
長壇村.又叫長腳壇.橫山陳氏一支分衍於此.
百吉嶺村,明萬曆廿年(1592年),馬氏從揭陽遷居於此.相傳嶺徑常有盜賊搶劫,故名百劫嶺,又劫與吉諧音,故稱今名.
C. 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的具體介紹
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村:海洋文化的代表。北宋時期已聚居成村,並修有北帝廟等宮廟建築,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南宋時期,黃埔古港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上金甌松塘村:書香底蘊濃厚。至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2010年12月,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為肌理,宗祠家廟、家塾書社、古樹眾多,構成完整的歷史風貌。
河源市和平縣林寨:清代至民國期間,林寨村民興建起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為典型客家風格的方圍屋,每座佔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樓,高達8至10米,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廳堂式布局。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橋溪村:陳、朱兩姓於明朝萬曆年間在該村卜築營居,經歷數百年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客家特色的自然村落,村中數十座古近代建築古色古香,民族文化氛圍濃厚。
惠州市惠東縣稔山鎮范和村:范和古稱「飯籮岡」,相傳地理地貌酷似飯籮而得名,亦有取「富饒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設置巡檢司,派駐官員進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范和這個富甲一方的村落。
江門市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有15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是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傑出代表。自力村碉樓將中國傳統鄉村建築與西方建築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和獨特的世界建築藝術景觀。
肇慶市高要市回龍鎮黎槎村:典型的廣府水鄉。始建於南宋嘉定年初,形如八卦圖,布局精巧。村中有主巷15條,橫巷84條,共99條巷道,彷如迷宮。設有十座門樓,稱為「九里一坊」。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村:被譽為「中國瑤族第一寨」。古寨建於宋代,依山而建,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據專家考證,南崗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瑤寨。
潮州市潮安縣龍湖鎮龍湖古寨:南宋初年建寨,至今八百多年,寨中央直街形似「龍脊」,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故稱「龍湖」。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素有「潮居典範、祠堂千家、書香萬代」之美譽。寨以重文崇教著稱,歷代涌現出進士、舉人、貢生達600多人。
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以僑鄉和文化之鄉著稱。泥溝村文化積淀深厚,泥溝古民居群、泥溝燈謎、泥溝英歌舞享譽海內外。如今,泥溝村還建有書畫室、歸根閣、烈士紀念陵園等精神文化活動陣地。
D. 普寧有什麼景點
普寧,廣東省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北接榕城區,與揭東區隔河相望,南鄰惠來縣,西北接揭西縣,東毗汕頭市潮陽區和潮南區,西南連陸豐市;境內主要河流有練江。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在此經過,並受海洋暖溫氣流調節,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和景點豐富,以山水風光、天然溫泉、潮人文化、革命跡地、宗教寺廟等名勝古跡為特色,構成了普寧特有的自然、人文游景觀。2006年,因城市自然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美而獨具生態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選由世界著名品牌大會主辦機構世界品牌組織評選的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
普寧市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境內分布有眾多歷史文物、古跡和革命文物遺址,經發掘管理,現查明普寧市有:古文化遺址13處、古墓葬8處、古建築11處、名勝古跡7處、古碑刻18處、革命遺址39處、革命紀念建築物5處、革命烈士墓6處、館藏革命文獻遺物200多件。
普寧在清乾隆年間形成了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岩遠眺、雲石樵徑的「普寧八景」,這些勝跡都在古城洪陽的周圍,八景中現只有靈匯甘泉、培風塔、南岩、雲石岩尚存。
培風塔在洪陽鎮烏犁村西,俗稱烏犁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七層平面八角形,塔身高36米,為磚石框架貝灰三合土結構,塔內有內轉石階120級,建築甚有特色。
境內盤龍閣、西林古寺、七星洞天、馬嘶岩、南岩古寺、雲石岩、白水岩、浴龍岩、樟崗岩、圓通庵等古剎名寺,無不山清水秀、古木參天。
E. 中國有幾個錫坑村
普寧錫坑村李氏源自入閩始祖珠公,珠公第四子火德,火德公第三子(三三郎公)之後裔尚華公。祖上從福建上杭縣稔田鄉遷徙粵東一帶繁衍,尚華公最後從五華縣遷居普寧市大南山鎮錫坑村,之後並入和美村歸宗李氏祖祠「繼述堂」。 總祠為和美鄉、白馬鄉、錫坑鄉等共同出資所建。尚華公系五華縣敏公,藩公之後裔,錫坑先祖相傳於明末清初時期已有多姓氏居住,清末部分村民外遷留下,李姓、羅姓成為友好睦鄰,共同鎮守家園謀求發展。
李氏和祖祠系尚華公笫四代裔孫所建,時間約在清朝末期公元184O年左右,至今已有160多年歷史,其中置寨古屋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歷史漫長發展過程中,先後移居周邊的李氏有分水村、溪尾村等。祖祠來龍起於望天石峰,蜿蜒曲折數十里落脈至牛牯尖峰作為寨後主峰,再延伸十餘里後的結「金龜下山」 飲水形,祖祠座向為已亥兼巽乾,倚山傍水,護砂左環右抱,祖祠前有小溪環繞流過,有趣的是溪中有一平坦大石叫「紅軍石」。 據歷史記載在國共革命時期徐向前元帥在祠堂療傷期間,暑天之夜常躺石上休息而得名,至今尚保存完好。
錫坑村地處普寧、惠來兩縣深山交界之處,大革命時期建立了大南山革命中心區,有粵東最有勝名的「革命搖籃」 之稱。早在1927年至1928年間,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師野戰醫院設在該村,李氏和祖祠是當時傷員主要的療養之所。1985年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師野戰醫院舊址」 匾額;1929年普寧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李氏和祖祠召開,成立了普寧縣革命委員會,在祠堂設立辦事處,同時還設立了革命傳單印刷廠,槍支修理所等;早在二十年代初,澎湃、古大存先生來到錫坑點燃了革命火種,建立了「赤衛隊」 組織,李六銀先生任隊長,同時設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錫雲路辦事處」。 動盪時期,村史淪桑,劫難巨大。1932年至1935年間,曾遭受國民黨部隊的「三光」 政策,村民所剩無幾,村中四分之三的父老鄉親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解放後錫坑村人民在政府所帶領下各盡其能,服務社會,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以嶄新的姿態向小康社會邁進。(
F. 潮汕鄉村的潮汕村莊——血脈連成的聚落
本來,聚族而居是構成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要素,沒有族,何來宗,哪來法?但是我們發現,把這種聚族而居的模式推向極致的不是在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是在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我們只要到黃河流域去采風或旅遊,就會發現,那裡的村莊多以小村落為主,一般是十幾戶幾十戶上百戶,千人以上的村莊已屬大村。究其原因,是這些地區自古代直至現代,長期成為兵家爭奪之地,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災荒之苦所造成的,百姓很難較長期的和較安定的居住於同一個地方,同一座村落,逃難與處遷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形成村莊雖古老人口卻稀少,且村民來自四面八方,多姓雜居。潮汕地區雖也有多姓雜居的村莊,但其主體還是一姓聚族而居,或以一姓為主,伴住其它姓氏。這在前文已所有論述,那潮汕地區聚族而居現象更甚於中原地區主要便是以下幾個原因了:
一,明代以後,潮汕農村相對而言,比較安定;
二,南遷移民有宗族認同感,到了某一遷移地,習慣於靠攏同宗同族;
三,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護;
四,潮汕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易於生存,人口發展較快。
這樣,一正一反,就造成了潮汕地區廣大農村,尤其是平原地區,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而且很多不是小村小寨,而是動輒上千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大村落,而且這上千人幾千人上萬人的大鄉村同姓聚居是普遍現象。因此,在潮汕地區,人們提起某個地區時,便會如前文所舉的一些例子:往往會在地名上面冠上某個姓氏,如汕頭的官埭紀、砂尾李、月浦佘、外砂謝;潮州的東津劉、劉隴劉,郭隴郭,薛隴薛;普寧的洪陽方、果隴庄;惠來的周田黃;澄海的銀砂陳、壩頭王;潮陽的上堡張、金浦鄭;饒平的高堂吳;揭陽的洋淇楊、京岡孫;揭西的鴻江候、錢坑林等等不勝枚。有趣的是,一姓佔主導地位的大鄉村,對居住村裡的弱小群體,反沒有恃強凌弱的現象。不單沒有,對居住在村子裡間或有一兩戶三幾戶外姓人居住,反受到諸多照顧。如人口超萬人的澄海隆城張氏,就長期居住著一兩戶姓楊的,他們的祠堂里,既崇祀張氏入潮始祖,同時也有楊姓人的祖宗神主。據傳說,這是取吉祥和諧之意(根據潮汕諧音張楊即「張樣」,因潮汕土語中有一說法叫「有樣張」,意思是有辦法,有路子,能成功的;反之,「無樣張」就不大好了。所以,不知什麼時候起,也不知什麼人提議,凡有張姓聚居村落者,必羅置一兩戶楊姓人家來居住,並善待之,以取「有樣(楊)張」的吉祥兆頭。)往深層次分析,卻是體現了中國人「不欺弱小」的傳統美德和古求人追求和諧合的哲理觀念。
我們說潮汕地區的各個姓氏把聚族而居的傳統觀念推向了極致,是說在潮汕地區,由於它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向外擴張了,發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帶,這種形態實在值得一書。我們的中原先民一路南遷,渡黃河,過長江,進江西,入福建,而後入粵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體順利到達,零星四散的到達目的地之後又想方設法重新團聚,集體到達的又歡歡喜喜分散,各各分頭創業創鄉,一切看起來是那樣井然有序。相對的團聚與相對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頭有一頁潮汕姓氏圖冊,你就可以發現,那一帶,大部份是黃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這一片,則是林姓人的居住區域……但他們又不是密密麻麻擠在一起,而是錯落有致如棋局……這一切,是長期的,在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形成的,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內部那種已經成為潛意識的凝聚力在起作用。這種精神,這種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華民族才能做到。這種現象不能說僅存在於潮汕,但由於潮汕地區人口密度相當的高,1987年達到884人/平方公里,(現在已不只這個數字)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在全國其它幾個村落皆為一姓,加起來也不過幾百人、千把人,超過萬人的極為罕見。而在潮汕地區,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區,萬人村已不成為新聞。如在面積狹小的澄海,萬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23個(包括6個准萬人村),在稍大一些的潮陽和普寧就達到各了81個(包括11個准萬人鄉)、60個(包括9個准萬人鄉),而潮普兩地上兩萬人的鄉也非舉止可數,其中潮陽兩萬人大鄉達14個,三萬人以上的達8個;普寧兩萬人大鄉則達9個之多,由於一村人口過多,不得不一分為二,分為三,甚至更多。如汕頭官埭鄉原來是一個紀姓的大鄉鎮,解放後拆分為龍祥、新津、珠池三個街道鎮。潮州磷溪鎮的溪口村,原來是個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劉。由於人多村大,現在已分為溪口一到溪口八共八個行政村,整個溪口自然村人口達2萬以上。這還不奇,更奇的是汕頭龍湖區的龍祥街道,幾乎是一個「紀姓鎮」,全街道鎮紀姓人口佔80%以上。故汕頭龍湖區是潮汕最大的紀姓族聚地,歷史上全區紀姓老祠堂有21座占潮汕紀姓祠堂近三分之二,不包括近年來老公廳改建為新的祠堂。汕頭潮陽區的金浦街道,也簡直就是一個「鄭鎮」,其中居住著1萬人以上的管理區就有5個,還有幾個管理區或居委會(其實就是自然村)姓鄭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隴鎮也有3個自然村居住著1萬以上的鄭姓人,還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個。難怪潮陽鄭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陽第二。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澄海有個溪南鎮,1985年進行人口普查時,全鎮總人口6萬多人,而姓陳的卻近5萬之眾!原因是在全鎮的21個自然村中,有13個自然村是陳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稱「金砂13鄉陳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陳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饒平的三饒鎮一帶,有30多個黃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錯落有致的鋪開在山山嶺嶺和平洋之間,連成一個黃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區,每個村落雖人數不等,但這個集團式居住帶的總面積在潮汕地區卻可堪稱首位,其總人數也在10萬人以上。在揭陽,素有「林半縣」之稱,說明揭陽林姓人口眾多,1984年的統計是近16萬,佔全縣總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單同樣眾多,共有幾十個村在揭陽這塊「卧鯉形」的地域上創鄉立籍,繁衍後代,形成了一個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帶,而且歷史悠久,古諺有「未有揭陽縣,先有高美林」的說法。舊揭陽縣超萬人的聚落還有地都鎮鄒堂十八鄉鄭姓、炮台鎮的桃山十八圍的謝姓、南潮·新寨·青溪的吳姓、石牌·下隴·坡林·鋪仔等的蔡姓、登崗的洋淇十八寨的楊姓、五鄉林的林姓、曲溪的龍砂十八鄉的吳姓、雲路的老桃·新桃等的謝姓、玉窖謝厝坑等的謝姓、漁湖的京岡十八鄉的孫姓等大聚落。
對這種文化現象,不知在全國可否稱之為「絕無僅有」?最少也是極為罕見。這種十幾個村、幾十十個村、幾萬人、十幾萬人集群式的中居住於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經濟的,也跟潮汕地區的人口密度過高有關。應該承認,這種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也哭於斯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利也有其弊,這後文會稍作剖析。 潮汕鄉村中有些萬人以下的中小村落名氣能夠大於某些上萬人但卻缺乏閃光點的大聚落,這些較小鄉村知名度很高基本上與一些超級大鄉一樣具備以下某些特點:
一、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或該文化遺產的發揚地!如普寧咸寮村,因為英歌舞出眾;又如創立潮劇「中正順」戲班的澄海鳳窖村,再有如「豎燈竿,掛彩鳳」揭陽龍砂古村,同樣民俗獨特的還有如澄海冠山村的「賽大豬」、 普寧石橋頭獨特而盛大的元宵夜遊神(即「營老爺」)、澄海塗城正月十九的「斗雞」;
二、過去曾經輝煌,有遺跡保存,如古建築林立的潮州呈陽岡、澄海前美村、潮州龍湖寨、洪陽德安里、揭西錢坑寨、潮州象埔寨、饒平所城道韻樓等;
三、一些出名的歷史事件曾發生在此,因而在故事被搬上各大傳播媒介的時候,村名便也被帶了進去,如普寧南婆城: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後因宋帝昺卧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當然該地出名也與出產諸多名人有莫大關系:從這里走出了如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原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等等、再有如清朝初年鄭成功余部屠殺澄海鷗汀寨、因1969年那場凶惡無情的VIOLA大台風而出名的龍湖「牛田洋」、因「楊德義賣劍」而出名的饒平大港村、因何婆賣客家擂茶而出名的揭西南關、因建有「八氏宗祠」而聞名潮汕的饒平上港鄉等等不勝枚舉。
四、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如普寧馬柵公村(又稱馬柵村),出自該村的名人有如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刊的創辦人黃天鵬;世界鍾表大王、泰國首富黃子明;華人巨商羅志清;法國潮州會館首屆會長、現任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國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顧問、華人巨富黃擎天等人,再有如近代以來涌現出抗英功臣許祥光,辛亥革命元勛許崇智,學政名士許夢榜,革命先驅許倬,農民領袖許懷仁,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學前校長許崇清等名人的汕頭溝南許地!
五、承自然之福,風光迷人如饒平青嵐村的冰臼景觀、饒平萬山紅(綠島旅遊山莊)、南澳深澳漁村(海山漁村)、京溪園粗坑村、仙城深溪鄉……
六、戰略要地,首要者當推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的南澳島,其曾同屬閩粵兩地共管,海島上的「四澳」——雲澳、深奧、隆澳、青澳皆各具發展、戰略特點,另有:扼守榕江要道的潮陽石井、潮普惠三大南山紅色根據地指揮中心的普寧錫坑、潮汕海陸著名軍事要塞——惠來靖海所、資深衛、潮陽紅色故土深溪鄉、南下潮汕平原的必下之地鳳凰康美、攻佔潮州府的兵家必爭饒平瀛洲等等
七、經濟繁榮穩定,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生活殷實,如工業強村潮南峽山村、陳店草尾村、谷饒上堡村、占隴占陳村、生態村洪陽岐崗村、燎原泥溝村、井都詩家村等,另外饒平新豐的葵坑鄉雖經濟一般,但社會安定、和諧,村裡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基礎建設均來自民間,特別是「葵坑同鄉會」的支持,村籍同胞們人人獻愛心資助這個客家大村的建設,政務投資又公開公正!人民安居樂業,禮尚往來、奮發進取!這一點十分值得稱道!
八、土著特產,來自於大自然的,如潮州後隴紅番薯、潮州鳳凰單叢、普寧梅林的青梅、揭西鳳湖的橄欖、揭陽鄒堂的青皮梨、潮州樟林的林檎、潮陽內輋烏酥楊梅等源於潮汕人的「精巧細作」的如潮汕特產之普寧光南村的豆乾、潮州庵埠文里的九制陳皮、潮州意溪的烙餅、普寧南陽鄉的烏橄欖、潮陽仙門城束沙、普寧大長隴南塘、、饒平萊蕪的紫菜、饒平三饒香米、龍湖蓬中的橄欖菜和鹹菜皇等等數不勝數。 先民根據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情況,選址創村、定居。形成聚落,始命村名。這些村名,是歷史的化石,蘊含著豐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興廢、演變的歷史,在這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故事,查看請點擊超鏈接:潮汕鄉村趣談。
以下便是潮汕地區地名由因的主要概括(當然還有其它原因)
(一)棄俗從雅類地名
所謂「棄俗從雅」,此類地名,俯拾皆是,如潮安縣「下尾」村,寫作「華美」。「華美」兩字,在潮汕十分典型,幾乎大部分口語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區不少都寫成「華×」或「×華」。「尾」則寫成「美」。除「華美」之外,澄海市「下布村」寫成「華富村」,「下窖」曾寫作「華窖」,「下埔」寫作「華埠」,「埔尾」寫作「埔美」,「尾埭」寫成「美埭」,「埭尾」寫作「岱美」,「隴尾」寫成「龍美」,「趕尾」寫作「冠美」等。
澄城西南面有「嶺亭」,舊名「嶺頂」。城東有「山家」村,或稱「山坑」,但寫作「仙居村」。
南澳有「霞飛嶼」,原名「蝦尾嶼」,因島形似蝦尾而得名。後用諧音法作「霞飛」。朝霞晚霞,飄然欲飛,何其雅也!
(二)人物事件類地名
因人物或事件而得名的地名,這里指那些確實有可靠材料可證實的、跟某些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系的地名,與下面要談的第三類歷史傳說類地名有明顯的不同。
澄海蓮上鎮南徽村,今屬蓮上鎮,原有北李、北朱兩村。1943年合並,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國公」之「徽」合稱之為「南徽」。「建陽村」村民多姓陳,舊稱「陳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陽公之名而改稱「建陽」。南澳隆澳鄉有「紅山十六村」。解放初期,東山大隊在紅山仔建農場,並組織了16位青年婦女到此安營紮寨,稱「紅山十六姑娘」,後簡稱此地為「紅山十六」。
(三)歷史傳說類地名
歷史傳說類地名指那些與歷史傳說有關、但又無史志可證實的地名。這些地名的命名起源,不一定很可靠,但通常有方誌或口碑記述了傳說,故也姑且立為一類考之。
澄海蓮下鎮有「槐澤村」,相傳宋代已有王姓居住,舊稱「上王」。村人都有「王?手植之槐於庭,其後代顯貴」的傳說,故取「槐庭遺澤」之義,於1938年改「上王」為「槐澤」。
(四)土特產類地名
所謂土特產類地名,即因當地出產的聞名遐邇的土特產(諸如礦產、動物、植物之類)而叫開了名兒。
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有茶園村,始建於明泰昌元年(1620),周圍遍植油茶樹,所以稱為「茶園村」。
(五)標志性建築類地名
所謂標志性建築,即在當地遠近聞名的建築物,不少地名因這些建築物而起。最典型的是汕頭的「媽嶼」,因島上有「媽宮」(即天後娘娘廟)而得名。此外還如:
又如普寧市石橋頭,由於明末建村初期,鄉的東頭有一石橋,故而改名「石橋頭」
G. 普寧有什麼地方好玩
盤龍閣,八角亭,百二丘田,寶蓮寺,玄武山,新壇生態園,新壇公園,流沙公園,南園怡熏園,環城南路那有個游樂場,明華園,還有個服裝城,以後還有個商品城,等等
H. 在廣東省揭陽市河內中的《河內王厝族譜》是哪個村
南陂村:地處麒麟鎮小北山南麓,是紅色革命地區,總人口6328人,土地面積1400畝,村集體經濟主要靠農業收入,年人均收入1700元,經濟比較落後。村設黨支部,「兩委」幹部共7人,黨員80人,預備黨員2人。
中文名稱
南陂村
別名
南陂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麒麟鎮
下轄地區
蔣厝、王厝、溪頭、下堡
電話區號
0663
郵政區碼
515352
地理位置
北為蒼豪村,東有水寨村,南臨南隴村,西接奇美村
面積
1400畝
人口
6500
方言
潮州話-練江片
車牌代碼
粵V
學校
南陂小學
生活愉快,採納,謝謝!
I. 知道普寧果隴的來說下
果隴鄉面積寬廣,在普寧勢力也較為強大,該鄉只有一姓《庄》,比較團結,勢力在普寧也是最強的。果隴鄉位於普寧池揭公路,屬燎原鎮管轄,鄉村公路面積就差不多達三公里長,公路兩旁都是該鄉的范圍,果隴鄉也是普寧的正宗正牌第一大鄉,但由於解放後,普寧的一些鄉村實行合並,導致果隴鄉現在只能排在第二第三的位置,不過正確來說,也是從情理事實出發來說,果隴鄉仍是普寧第一大鄉,畢竟那些鄉村是合並才超過果隴鄉的,姓氏也不統一。果隴鄉自古人才輩出,舊社會的果隴鄉敢跟政府對抗,政府也怕三分,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現在的年輕一輩果隴子弟,繼承了老一輩果隴的勇敢與智慧,使果隴鄉勢力一直長盛不衰,故而名震普寧,甚至一些外地人不認識普寧市,只認識聽過果隴鄉的名氣,在普寧有一句話,「一俏果隴庄」,俏是潮汕土話,意思就是強大。整句話意思就是說果隴鄉的勢力是第一強的!從舊社會的白色恐怖鄉村到現在的白葯之鄉,果隴人民經歷了太多的風波浪,養成了果隴人民彪悍勇敢又不失智慧善良的民風,現在的果隴鄉,正在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向前前進,繼續打造果隴庄的輝煌。
J. 潮汕四大古鎮分別是哪四個
1、達濠古城:在我市各地,有許多年代久遠的古建築遺存,建於1717年的達濠古城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達濠古城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我國有名的袖珍古城,是我省重要的文物單位。
2、洪陽鎮:洪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飲譽海內外的「洪陽鈞天樂社」,配套完整的「英歌」隊和潮州大鑼鼓隊、醒獅隊等;燈謎、詩詞、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有「十五夜行頭橋」、「正月擺社」等。
3、隆都鎮:是一個集潮僑文化、紅色文化和古建築群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是汕頭新八景之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建築古跡永寧寨,是澄海保存至今較好的一個古水鄉村寨。
4、龍湖鎮:位於潮安城區東北部,是著名的文化古鎮。龍湖鎮現存文物古跡較有名氣的有"塘邊劉公倭保障碑記"和"龍湖寨遺址"。"塘湖劉公倭保障碑記"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於1961年公布的省級第一批保護文物之一,現為潮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普寧哪個村是紅色文化村擴展閱讀
潮汕的文物古跡介紹
廣東首批古村落(全省27個):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普寧市洪陽鎮德安里,潮安縣龍湖鎮龍湖寨,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岡村,
廣東第二批古村落(全省37個):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潮陽區貴嶼鎮南陽古村、澄海區隆都鎮龍美村、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象埔寨、潮安縣文祠鎮李工坑村、潮安縣鳳凰鎮後河村、揭陽市漁湖鎮長美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揭西,普寧,揭陽。
汕頭歷史街區:涵蓋了開埠以來的傳統亭台樓閣、騎樓、會館、教堂、領事館、學堂庭園等中西結合的建築精品。
潮汕園林:潮陽西園,潮陽耐軒磊園,潮陽林園,澄海西塘,潮州蒓園,葵潭大庚園。
其它主要古跡:普寧城隍廟、普寧學宮、馬嘶岩寺、南岩古寺、盤龍閣、樟林古港、潮陽翠峰岩、靈山寺、宋大峰祖師風景區、礐石風景區、石炮台、南澳總兵府、揭西郭氏大樓、崗古寨、涵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