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1)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擴展閱讀:
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建。
⑵ 如何看待中國社會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這個問題毋容置疑是肯定的。
以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的融合為例:
音樂從來都是無國界的,只是要區分欣賞的角度、欣賞的水平不同而已。從古典音樂到流行、搖滾、funk、Hip-Hop等等,世界范圍內的音樂林林總總各自發揮著自己獨到的作用。
以我國的音樂來舉例,上世紀鄧麗君、梅艷芳、張國榮等藝人獨霸國內樂壇多年,但並不局限在國內,在整個亞洲范圍都引起了轟動。
現在的樂壇,周傑倫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演繹方式將中國音樂引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周傑倫的粉絲遍布全球,而且有粉絲發現新的行星,以其名字「周傑倫星」作為命名。足以見到其影響力有多大。
在世界大融合這個過程中,音樂作為很重要的文化,快速超前的完成了融合。許多音樂聽起來,盡管聽不懂語音,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音樂,但是一個個音符響起來,那音樂的旋律、背後的曲風都可以讓人感受到演唱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⑶ 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300字
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華民族就會落後。
⑷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⑸ 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我們今天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應該珍惜和守護的,平時應該多多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同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實際我們的傳統,自覺做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者,比如孝敬父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友善助人等等。
外來文化中並非全部是不好的內容,也有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沒有的優秀地方,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同時吸取優秀的地方與我們的文化進行結合,使之成為符合我們文化,予以保留和傳承。
⑹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
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但不能離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而且也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推進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一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中國典型的封建制相適應的,其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守舊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尖銳的對照,這就決定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辯證分析,這是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對待傳統,對中國傳統文化,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只能是對優秀傳統實現弘揚超越.所謂弘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繼承性,弘揚就是不割斷歷史,而是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它充分體現出民族的歷史繼承關系.二是選擇性,弘揚不是全面復興,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三是時代性,弘揚不是原封不動地復古,而是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所謂超越,是指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創新性,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既包含著優秀的成果,又包括傳統的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不僅作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影響,只有對傳統的負面效應進行系統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實現時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進步性取決於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對於關繫到人類未來的世界性課題,從文化價值觀的視角進行解釋和闡發,是前瞻性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煥發這種前瞻性的意識.總之,弘揚超越作為一種整體性思維,是講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弘揚,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
第二,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文化禮儀之邦:有著近四千歷史的優美的漢字,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學,燦若星辰的文學之秀,浩如煙海的古籍圖書,眾彩紛呈的哲學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傳統,絢麗輝煌的藝術成就,豐富的農林牧漁水利經驗,卓越領先的科技理論及發明創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豐富精湛的醫葯衛生知識及技能,珍愛生命的養生之道及體育傳統,出奇制勝的軍事權謀,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這些文化科技哲學基礎上的強國興邦愛國愛民的治世經驗、仁愛禮義的人倫道德規范、崇德齊賢高風亮節的情操修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博大,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承傳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繼承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毛澤東同志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讀《論語》,一讀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別叮囑全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預言,中華智慧必將而且正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儒家文化的核心——倫理道德精神、社會倫常、天道自然觀、人性修養,被東方諸國所尊崇.《論語》被稱為東方人的「聖經」,被尊為日本工商界的「聖經」,日本近代工業之父澀澤榮一所著《論語加算盤》一書,提倡道德經濟合一論,成為企業家們的必讀書.王陽明(宋明理學集大成者)的心學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中都被作為精神的源泉和動力,影響著一代代東方各國政治家、企業家的思想,連《菜根譚》這種普及讀物也被日本借鑒為商業經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的醫學、軍事權謀學等等也極大地影響著世界,中醫中葯已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部分,日本、韓國的中葯已佔領了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世界許多國家的軍校都要開設孫子兵法課.至於「四大發明」,古代的許多科技發明,早已被外國人接過去發揚光大.„„外國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於「中為洋用」,我們華夏子孫,不好好地承傳這寶貴的遺產,多麼可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反對那種一概否定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說得一團漆黑,斥之為腐朽陳舊的過激行為.但是也不主張一古腦兒因襲照搬.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畢竟,由於豐厚而沉甸甸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積淀下來的,自然會烙印上一些統治階級的意識,會滲入一些剝削階級的觀念,所以,我們在了解、吸納承傳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則.比如說,儒家學派所提倡的忠孝節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實行「拿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挑選,佔有」的原則.
⑺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⑻ 我們該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關系
首先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發展到現在還依然不斷延續和變化的文化,都是有他的魅力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都有他們的長處。我們無法否定這些文化的魅力,從建築,文學到繪畫音樂以及服飾,舞蹈,飲食等等各個方面的文化,中西方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格,是可以得到融合的。
但是還是以音樂距離,西方的很多古典音樂,卻有著很強的兼容性。我們很多人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就是在優雅的音樂廳中以天鵝般的姿態,演奏著管弦樂器或者鋼琴等鍵盤樂器。但其實古典音樂離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近,一個廣告的配樂,或者一個電視節目的插入樂曲,都有可能是經過了改編的古典樂作品。所以中西文化合璧一定是可行的,但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個問題要六個文化藝術界的工作者來解決,同時也要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⑼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如何正確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l)傳統文化通常是指歷史上延續下來的民族文化,它或指歷史上延續下來已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說來,本民族的文化由於植根於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著本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價值取向,往往更具有鞏固性、持久性和相對穩定性,也更容易從歷史上沿襲下來。因此,傳統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2)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正確地對待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第一,文化是有繼承性的,任何一種新文化的誕生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中華民族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決不可視而不見,更不能視為包袱,丟掉了之。沒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第二,傳統文化是有兩重性的,必須正確對待,批判繼承。任何傳統文化都可以分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一方面,任何一種文化,總有其積極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存在某些落後的、消極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怎麼對待外來文化有意識的去吸收外國優秀的文明成果,而驅除那些消極的思想,這樣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識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⑽ 怎樣對待民族的,傳統的文化和外來文化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所以,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繼承與革新: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傳統文化: (1)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不能割斷歷史,而要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2)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要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3)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4)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
二、借鑒與創遣: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溝通。我們中華民族不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枉自己的文化活動中也是最善於批判地汲取和借鑒一切外來文化的有益部分。(1)將傳統文化放在與外來文化平等的地位。對外來文化全盤接受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將外來文化凌駕於自身文化的不平等的狀態。這種現象是由於對外來文化發展過程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盲目崇拜而形成的,是無知和不切實際造成的對人的壓抑和束縛。(2)善於分析。面對外來文化時,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特有的價值觀和民族自信心,在吸收的過程中,運用我們的智慧有分辨力的吸收和融入。急於融入和吸收勢必會犧牲自己的文化。所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很重要。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沒有優劣之分,只要這種文化適合這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就要發揚和支持。(3)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4)清醒的認識。對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首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拿來就用不考慮長遠的後果,要提防某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所謂先進文化或時尚流行文化來實現對我們的「和平演變」 ,這聽起來有點「左」但確實存在。西方的所謂「性開放」在中國的迅速普及並演變得有中國特色已是不爭的事實,樂抑了多年的中國人性泛濫的程度另其創始者也望 塵莫及。
三、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交融中促進人類文化的轉型。文化轉型就是文化「更新」或者說「復興」 ,是文化交融的必然產物。它不僅是一個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而更多地表現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或世微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轉型只是原有文化的更新進化,而不是產生一種完全獨立的不同於原有文化的全新文化。文化轉型不是簡單的文化代替和無差別的統一。文化的轉型是一種內在創造性的轉化。就是說,特定的民族或社會文化對自身產生質疑和批判,並相應採取應變的措施,從而完成內在的創造和向強勢的轉化。人類歷史進程中,往往那些率先進入新的文明時代的民族和社會其文化的轉型會採取自我否定和創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