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

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1 20:22:05

『壹』 中醫是怎麼由來的

先讓我們來看一看目前學術界對中醫起源的假說——經驗醫學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三段式推論,大前提是:勞動創造了歷史,人類文明是幾千年來生產經驗的積累;小前提是: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有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結論必然是:中醫起源於經驗的逐步積累。

可是,為什麼這么多的經驗,這么多的從業人員,這么多的研究方法,這么多的實驗手段,就是無法發展中醫理論呢?按理說,這些經驗加起來,再造一部《黃帝內經》都足夠了,可為什麼我們有了經驗卻讀不懂中醫理論呢?這無情的事實反過來證明,中醫源於經驗的觀點是多麼荒唐。

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也來一種假設,那就是中醫來源於史前文明!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經出現過高度發達的文明,根據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話記載,這次文明起源於神的教導,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人類的第一代文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史前文明是存在的。

突然,天地之間發生了一場來歷不明的大洪水,近千米高的浪濤吞沒了平原、谷地上的一切生靈,只有少數人在荒涼的高原或高山頂上倖免於難,此前人類擁有的一切文明都毀於這場洪水,包括醫學。

洪水退去,倖存的人類從高山走下平原,他們在往日的廢墟上找到了許多遺留下來的文明成果,當然也包括醫學。但倖存的人類並非洪水前的精英,他們是一些比較落後的牧羊人,本身並沒有多少文化。因此,盡管他們找到了以前高深的醫學,由於理解不了,也無法實際應用。但病魔並不體諒人類的苦衷,在洪水過後的廢墟上,它們四處為虐,侵蝕著這些倖存者的生命,人類面臨又一次的毀滅。

創造過洪水前高度發達文明而又已經離去的「神」(天地分離中的天),不忍心看著人類毀於病魔,不得不再一次光臨地球,向被病魔折磨的人類傳授醫學知識,講授人體生命結構形式。那些洪水倖存者——以山為名的部落派遣最精明的人,向這些神學習醫學,並將這些知識用口傳歷史的方式記錄下來。

又過了若干年,人類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記憶中的知識筆錄下來,然後經過匯總,最後形成了《黃帝內經》。

也就是說,大洪水之後我們剛接觸中醫時,它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的醫學體系,但由於當時沒有太多的時間,也由於洪水中的倖存者們太落後,無法全部接受所傳授的知識。怎麼辦呢?這些傳授者並沒有手把手教給人類中醫的實際操作,而是重點傳授中醫的理論部分和實用的針灸技術,以期人類能夠在今後自己感悟理論的基礎上,創造實踐。這就是中醫理論水平與實際操作水平脫節的原因。

從以上觀點看來:人類歷史上存在兩個文明體系,一個是史前文明體系,它的來源正在進一步研究當中;另一個則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習慣上我們將它稱為物質文明。這兩個文明體系,在對世界的基本認識上差別很大,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我們自己。由於基本認識的不同,所採取的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也不同。中醫學是史前文明的醫學體系,而西醫學則屬於物質文明的醫學體系

『貳』 中醫的起源是什麼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2)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叄』 中醫的發源

中國是醫葯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中國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醫學史,由於東方文化發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國獨特理論框架,及近現代西方科學的撞擊及西醫的傳入,出現兩個分明的層次,在東西方醫學交匯中呈現復雜多態的狀態。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漢族醫學的歷史最悠久,實踐經驗和理論認識最為豐富。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廣泛開展了中葯的植物學、鑒定學、化學、葯理學及臨床醫學等多方面的研究,為確立葯物來源、鑒別葯材真偽、說明作用機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全國普查葯源的基礎上,1961年編寫出全國和地方的《中葯志》。1977年《中葯大辭典》的出版,使典籍記載中葯數目多達5767種。同時,各種中葯工具書,眾多地方中草葯專著及有關中葯的報刊、雜志相繼出現,各種中葯科研、教學、生產機構紛紛建立。 上述的這一切,是中國古代醫學波瀾壯闊的歷史梗概。這樣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一直未曾中斷的醫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所罕見的。中國古典醫籍數量之大,名醫輩出,人數之多,在同時期的世界范圍內也不多見。中國傳統醫葯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葯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有用的東西,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傳統醫學在走向現代化。

『肆』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那麼中醫是什麼時期才有的呢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一)中醫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西周時期,《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雖然這種醫學分科只在宮廷中的設置,但其已經成為醫學分科的雛形。到春秋戰國時期,以扁鵲為代表的人物,正式提出了解剖和醫學分科,並採用「四診」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治療法則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據相關記載,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用四診法看病。扁鵲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其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

『伍』 中醫中葯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葯最早起源於《神農百草經》中,神農氏嘗百草,這是目前最早的起源,對各種葯理的認識,是在後期不斷的積累中。

一般傳統中葯材講究地道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葯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5)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葯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陸』 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

中醫是指中國漢族的勞動人民們所創造了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醫學,因此也被稱為漢醫,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預防的一門學科。

最早的中醫是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中醫理念,以後又經過了歷代的總結和發展。

(6)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在中醫學中,最有影響的醫葯神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中國醫學史》作者陳邦賢說:中國醫葯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

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間接說明了針葯的淵源,有尊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關於中葯,特別是植物葯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者,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即是借黃帝與岐伯之口,來傳達中醫學流傳千古的理論體系。

此外,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脫離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保護腸胃;有巢氏構木為巢,使人們避開了禽獸蟲蛇的侵擾與外傷。

灸法起源於我國北方高寒地帶,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是適應北方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湯劑之創始者伊尹,為商湯之相,以滋味說湯。

《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葯,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此外,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內經》時代,中國已經有較細致的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形態、大小、容量等人體解剖記載,還有對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認識的記載,這些理論既有專篇論述,也穿插於其他說理性的篇章。

『柒』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什麼中醫是什麼時期有的呢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而且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中醫的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從原始社會其實就已經有中醫理論了,只不過沒有形成系統的傳播,那麼中國的中醫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談一談中醫的存在在歷史上的轉變。

三、中醫的共享

其實中醫這個文化不僅存在於中國,更是經過中國傳入周邊的一些國家,所以說中醫的著名的針灸中葯甚至已經成了100多個國家,所以可以說中醫是造福了全人類。現在來看中醫已經成為了全球范圍的共享醫學,也讓更多人見識到了中醫的益處。

『捌』 中醫的起源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習慣上中醫指漢族的醫學,而中國傳統醫學還應包括藏醫,蒙醫,壯醫,彝醫等等。中醫的特色是:以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經絡,臟腑,氣血為形態功能基礎,七情六淫為病因,陰陽失調,邪正相爭為發病主要矛盾的獨特理論體系;以葯物內服外治,針灸,推拿,氣功等為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以及體現中醫整體觀點,包含理,法,方,葯的「辯證論治」臨床治療原則。中醫在日本稱為漢醫或東洋醫學,在朝鮮,越南稱為東醫,已成為這些國傢具有其民族特點的傳統醫學。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以中醫分科為例,《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相當於營養師),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傷科)和獸醫。到明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即大方脈(相當於內科),傷寒(即熱病),婦人,小方脈(相當於兒科),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或正骨),金創,針灸,按摩,祝由。清初,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阻礙才得以消除。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建立中醫院,創辦中醫高等學校,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80年代,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多學科,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
中醫辯證學是正確認識和辨別中醫「證」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所謂「證」,是症狀和體征的集合,是疾病的臨床綜合表現,但又與「綜合症」不同,它是中醫特有的概念。「證」是客觀存在的病理狀態,是中醫病機的反映,表現了疾病過程中邪正相急和陰陽失調的情況,比較接近疾病的本質。如臨床表現為黃疸,肋痛,發熱,口苦,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可辨為「肝膽濕熱證」,是指濕熱病邪蘊結在肝膽病位,邪氣盛而正未衰,屬於實證。一種證可見於多種病,一種病的不同階段也可出現不同的證,這就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理論依據。
中醫辯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其中「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可看作是辨虛,實證的萌芽。《黃帝內經》中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論述,可認為是中醫辯證學最早的理論基礎。該書「風論」,「咳論」,「痹論」等篇已有臟腑辨證。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其外感病部分,建立了一個外感熱病的六經辨證體系,並創造了湯方辨證法;其雜病部分發展了臟腑辨證的內容。漢朝以後,歷代醫學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又發展了臟腑辨證,創造了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並使八綱辨證,氣血辨證,病邪辨證逐漸明朗化,具體化;湯方辨證則受到日本漢方醫學家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對中醫辨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突出的代表是蒲輔周氏從臨床角度總結的治「乙腦」的辨證經驗:例如1956年暑天,石家莊地區久晴無雨,當時的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屬暑溫,用白虎湯獲效;1957年同期,北京地區多雨,濕熱交蒸,同樣是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為濕溫,用白虎湯無效,改用通陽利濕法,收效甚佳。由此,中醫辨證的優截止性得到公認。到了80年代,重點轉到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辨證,使之客觀化。某些證(如血虛證,腎陽虛證,陽虛和陰虛證,陰虛火旺證,脾氣虛證,心氣虛證,肝陽上亢證,寒熱證等)的客觀指標的研究已趨成熟,初步製作了部分證型的動物模型,並創立了微觀辨證的理論。「辨證學」這個具有哲學含義的名稱是於此時出現的。
查看全部3個回答
關於中醫師承方式考職業醫師資格...

關注中域教育的人也在看
中醫師承培訓,當然選擇中域教育...
免費咨詢-更多詳情;
青島中域教育信息咨詢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 中醫是指中國漢族的勞動人民們所創造了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醫學,因此也被稱為漢醫,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預防的一門學科。 最早的中醫是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中醫理念,以後又經過了歷代的總結和發展。 (8)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在中醫學中,最有影響的醫葯神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中國醫學史》作者陳邦賢說:中國醫葯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 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間接說明了針葯的淵源,有尊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關於中葯,特別是植物葯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者,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即是借黃帝與岐伯之口,來傳達中醫學流傳千古的理論體系。 此外,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脫離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保護腸胃;有巢氏構木為巢,使人們避開了禽獸蟲蛇的侵擾與外傷。 灸法起源於我國北方高寒地帶,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是適應北方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湯劑之創始者伊尹,為商湯之相,以滋味說湯。 《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葯,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此外,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內經》時代,中國已經有較細致的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形態、大小、容量等人體解剖記載,還有對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認識的記載,這些理論既有專篇論述,也穿插於其他說理性的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51 瀏覽112732019-04-21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8)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77 瀏覽85882019-03-23
關於中醫的起源的描述?
中醫學不是指中國的醫學,而僅指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包括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中醫臨床的診斷方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法,稱為四診。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上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對病症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醫臨床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療法、刮痧療法、推拿、拔罐療法等。針灸療法是指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刮痧療法是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癒痧證的目的;推拿在人體經絡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方法;拔罐療是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發源於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 周代已經開始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秦漢時期形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之後成書的《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是《黃帝內經》很好的補充。 秦漢以來,交通日漸發達,各偏遠地區的葯材不斷進入中原,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葯材知識,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是當時流傳至今的,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東漢時期,著名醫家張仲景著成了《傷寒雜病論》,該書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 隋唐時期,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葯典》早883年。唐代醫家孫思邈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宋代,中醫教育受到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鑄造銅人兩具,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另外,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當今醫學古籍《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明清以來,明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參考文獻800餘種,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對中國和世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西方醫學開始傳入中國,逐漸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8 瀏覽11712017-12-16
中醫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人們觀察周圍生活環境,為了生存通過長期和疾病做斗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醫家廣泛吸取了百家之長,為治療疾病所用,產生了大量理論書籍。醫書因不會對統治者統治造成影響而被大量保存,但秦漢時期戰爭和漢朝統治者推行迷信進行思想控制,印刷技術限制,大量醫書失傳。隋唐時期中醫得到了長足發展。宋金元時期由於戰爭醫書又大量失傳,僅《黃帝內經》在宋朝就兩度失傳,後經多方努力在四川找到孤本才得以重新問世。但由於戰爭外傷,脾胃等理論得以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瘟疫流行,溫病學得到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切下,中醫書籍被重新整理,裝訂,改編,並大量印刷,各國熱愛中醫人士共同努力,中醫理論引入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中醫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現在歐洲許多醫學院都把中醫理論作為必修課。未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將是大趨勢,人類最終能戰勝疾病。
5 瀏覽35192017-12-15
中醫起源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以中醫分科為例,《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相當於營養師),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傷科)和獸醫。到明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即大方脈(相當於內科),傷寒(即熱病),婦人,小方脈(相當於兒科),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或正骨),金創,針灸,按摩,祝由。清初,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阻礙才得以消除。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建立中醫院,創辦中醫高等學校,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80年代,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多學科,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

『玖』 中醫學中醫學起源於什麼時候啊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中醫學是醫學是文化,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在理論基礎,還是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一致性。如氣、陰陽、五行等學說,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套用而來的,整個傳統中醫理論體系都是以中國文化的若干范疇為理論基礎的,可以說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沒有現有形態的中醫理論。換言之,中醫的理論、概念和范疇均是中國古代文化關於知識、思想與信仰的體現與反映.

『拾』 中醫學發源於哪個國家的傳統醫學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閱讀全文

與中醫的文化來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