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的意思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中國大網路全書——社會學》
⑵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定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文化的研究
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
精神產品:文學藝術和一切知識成果,代表性的場所為博物館與圖書館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關於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為「文化的研究
著重於第三方面內涵的為「文化研究
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2.文化的演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⑶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是群體整個的人造環境,包括群體生活中所有物質和非物質產品。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
漢語中文化的含義:「文化」一詞的本義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這裡面既有政治主張,又有倫理意義。
考古學、文化學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學中,「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
⑷ 文化怎麼解釋
文化怎麼解釋?
文化(Culture)意思是栽培、教養。文化一詞先是指個體的向善及有教養,而後指民族願望或理想的實現。正是文化,才使得我們與我們的近親區別開來進化為人類。
文化是人類強有力的生存工具,但又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現象。現在,多數採用的文化定義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切非純自然的東西都可稱為文化。狹義的文化是僅指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知識的學習、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等,本屬精神領域的范疇,比如,「沒文化,真可怕」,「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他是文化人」等語境中含義。而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比如,服裝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青銅文化等。
文化是無形的,就像靈魂、生命、智慧一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存在和能量,但是由於它無形,所以只有附著在一個物體上,或者通過直觀的現象表現出來,人們才能感知它。這點給人們的表述帶來了難度。因此,我們就要通過一些「文化」的用詞語境,來理解文化的含義。這也是我們理解某些詞語的通常方法。結合語境,服裝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節日文化等,就可以理解為是穿衣習慣、飲食習慣、喝酒習慣、節日風俗等。從語境中來理解,文化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是做事的習慣方式,習慣做法,就是習慣怎麼做。
我認為文化是:
1.文化是傳統,是習慣,而非一時一刻的做法。文化是長時間形成、積淀並傳承下來的。 2.文化與文化之間是有差異的,文化差異的實質就是習慣做法不同。首先是,由於不同群體所處環境不同和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解決問題的做法也必須不同。例如處在熱帶的人需要減暑,而處在寒帶的人需要保溫,他們的服裝文化就會出現極大的差異;其次是,對於同一個問題也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以婚禮儀式為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做法差異就很大,所以文化一定是多元的。
3.文化是習以為常的,是不自覺的。如同人呼吸氧氣一樣,只有在人們缺氧時,才會突然感到氧氣的重要。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視為當然,只是在與異文化接觸時,才會感到自己文化的獨特之處。
4.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具有強大的動力。文化可比作是心靈的軟體,也就是說文化支配著人的行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的文化所規定的。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在一定的文化約束之中。例如:為什麼中國人過年的時候,無論怎樣辛苦,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這就是文化的強大動力。
5.進入不同的群體,我們要符合群體文化,才能好好生存。作為個體從一種文化進入到另一種文化如果想要融入,那就需要主動適應,就要按照習慣做事。即通常所說的 「入鄉隨俗」。 6.群體中的領導者對群體文化有強大的示範和引領的作用。古有「母儀天下」之詞,說的就是皇後是天下女人之表率、典範。領導者的表率和典範,它象無聲的命令影響著帶動著整個群體。
⑸ 文化的定義 是什麼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⑹ 文化的意思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詳情:網路
⑺ 文化的意思是什麼呢
文化的意思: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水平|~修養。
【拼音】[ wén huà ]
【近義詞】知識、文明、學問、文雅
文化的近義詞
1、知識
【拼音】[ zhī shi ]
【解釋】(名)①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近]常識。②指有關學術、文化:~界|~分子。
【近義詞】學問、常識
【反義詞】無知
2、文雅
【拼音】[ wén yǎ ]
【解釋】(形)言談舉止溫和而有禮節:舉止~。[近]文靜。[反]粗俗|粗魯|粗野。
【近義詞】斯文、儒雅、優雅、雅緻、大方、時髦、嫻雅、閑雅、文靜、美麗、文明、幽雅、大度、高雅、大雅
【反義詞】難聽、粗俗、粗魯、粗野、庸俗
⑻ 文化的意思是什麼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讀音:[ wén huà ]
引證解釋:
1、文治教化。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意思:聖人治理國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眾人服的),然後才運用武力(使眾人服)。只是運用武力得到國家的人,(眾人)不會降伏,如果文化沒有改變,以後也會像現在這樣被別人反壓。)
2、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書本知識。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因為現代的人所過的不只是一個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三:「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4、考古學用語。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文化內容
1、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3、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4、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⑼ 簡單的說一下文化是什麼意思,一定要簡單!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⑽ 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文化
[wén
huà]
[釋義]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對文化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精神活動所創造的成果,如哲學、宗教、科學、藝術、道德等。由於本文研究的是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所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一定社會經過學習獲得的、用以指導消費者行為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的總和,偏重於狹義文化的方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