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客家人更多的是應該在福建那一地帶,為何台灣的客家人卻也很多
Ⅱ 台灣的客家人是從哪裡來的
中國來的,明末清初,受滿族人入主中原的影響,一部分客家人隨鄭成功遷往台灣。
台灣客家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台中、高屏地區��「六堆客家」、新竹、嘉義、台南、南投、苗栗、台北等縣、市,對台灣的客家人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考察和所掌握的資料看,台灣的客家人遍布各地,總人數達400多萬人,能講客話者有2OO余萬。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台灣政要、商賈和文化名流,如李登輝、吳伯雄、簡漢生、許信良等。
在台灣的客家人中,許多人以為廣東籍客家人最多,如我們以其原籍的府州縣分,的確如此。如陳運棟先生所著《台灣的客家人》一書就有記載:古嘉應州屬(包括鎮平、平遠、興寧、長樂、梅縣等縣)的客家人占最多數,約占(全部台灣客家人口的)二分之一弱;其次為惠府屬(包括海豐、膝豐、歸善、博羅、長寧、永安、龍川、河源、和平等縣)的客家人,約佔四分之一 。
Ⅲ 台灣客家文化的歷史發展
在歷史上,客家人先後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經過1600多年的發展,至今中國內外客家人總數已達6560多萬,分布在大陸17個省約有5512萬人、港澳台地區的有595萬人,散居在海外84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54萬人,分布范圍相當廣,因此客家人也有「日不落」民族之稱。
客家人遷居台灣,主要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客家人在遷移台灣的過程中,由於遷入地人口及經濟發展的狀況不同,以及向台灣遷移路線的差異,導致客家人在台灣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由於客家人遷移來台的時間較泉、漳州族群慢,平原一帶肥沃的土地,已先被開發,因此客家族群在台開墾的地區大多集中在南台灣的六堆地區、中台灣的東勢地區以及北台灣的桃、竹、苗地區。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台南為中心,繼續向南開發,然後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後北的過程。現在客家人是台灣重要的族群之一。了解客家族群的來源、遷徙的歷史,有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這個具有刻苦民族性的族群。
Ⅳ 中國為什麼會有客家人客家人的發源地在哪裡
在兩廣、福建和東南亞一帶居住著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這個稱呼經常被人們提及,但要問起什麼是客家人時,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甚至曾經有人發問,客家人到底是不是少數民族?如果是,為啥沒有客家族;如果不是,那客家人的稱謂又從何而來,代表了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屬於漢族族群的一個分支。
客家人的形成與中國歷史的大變動、民族大融合是分不開的。
今日廣東梅州客家村莊
目前,全球的客家人大約有8000萬,其中有5000萬人分布在兩廣、福建、四川等地,約有600萬人分布在香港、台灣、澳門等地,1500萬人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美國等。
客家人中知名的人士有新加坡的李光耀、李顯龍,泰國的他信、英拉,著名歌手張國榮,運動員林丹等。
Ⅳ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客家人創造的客家文化遍布全球約80個國家和地區,集中分布於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如中國的廣東省、江西省、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台灣省、海南省、浙江省等,以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加拿大、模里西斯、澳大利亞等。中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傳承地。
客家人分布的大致城市如下:
一、廣東客家人
廣東客家人幾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粵東、粵北地區。其中純客家縣市有:梅縣、梅江區、興寧、五華、大埔、蕉嶺、平遠、豐順、龍川、和平、始興、連平、新豐、源城區、東源、紫金、南雄、翁源、連南、英德、惠陽、曲江、博羅、寶安、惠東;
仁化、樂昌、廉江、乳源。此外饒平縣、揭西、海豐、陸豐、龍門、從化、花縣、新會、化州、四會、陽江、鶴山、三水、高要、開平、信宜、珠海、深圳、東莞等縣市也有客家人分布。
據最新調查資料統計,在粵西的湛江、茂名、陽江三市約有190萬人講客家話,分布區域約為6400平方千米,具體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電白、陽西、陽春等縣。
二、福建客家人
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閩西的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寧化、明溪等縣。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縣的九峰、長樂,詔安縣的秀篆、官陂,龍岩西北部萬安(舊名溪口鎮)等地,也主要是客家人。
三、江西客家人
江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贛南地區,如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安遠、全南、龍南、定南、大余、崇義、上猶、南康、贛縣、於都等縣,以及西北部的銅鼓縣、修水縣的大部分鄉鎮。此外,萍鄉、廣昌、永豐;
吉安、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高安、武寧以及贛東北的橫峰、上饒等縣市,也有部分客家人。
四、廣西客家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客家人分布比較廣泛的省份。據調查顯示, 全區90個市縣中有79個市縣有客家人分布,占所有市縣的 87.78%。就鄉鎮而言,全區1364個鄉鎮中,有583個鄉鎮講客家話,占所有鄉鎮的42.74%。主要集中在陸川、博白、浦北南部與合浦東部;
其次是防城、欽城與靈山相連的一片地區;以貴縣為中心,沿鐵路東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賓陽地區;此外還有來賓、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陽朔等。廣西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初以來,從今梅州地區遷徙過去的。近年常有人回梅州地區尋根。
其次是防城、欽城與靈山相連的一片地區;以貴縣為中心,沿鐵路東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賓陽地區;此外還有來賓、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陽朔等。廣西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初以來,從今梅州地區遷徙過去的。近年常有人回梅州地區尋根。
五、四川客家人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較為集中的一個省份。由於明末清初長期戰亂,四川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清朝康熙年間朝廷諭令准許各地人進入四川墾殖,史上稱「湖廣填四川」。
很多客家人因此從南方遷到了四川。他們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區東山一帶以及新都、金堂、廣漢、什郊、彭縣、雙流、新津、簡陽、仁壽、資中、威遠、安岳、富順、瀘縣、合江、宜賓、廣安、儀隴、巴中、通江、達縣、西昌等縣市的局部地區。大量梅州的客家人就是在這一時期遷入四川的。
六、海南客家人
客家人移民海南,主要是在咸同年間,廣東台山、開平、四會一帶發生空前的「土客械鬥」的產物。那次械鬥從咸豐六年(1856)開始,到同治六年(1867)結束,持續12年,傷亡幾十萬人。
械鬥經官府平息後,客家人一部分就地安置,大部分由官府發放銀兩,鼓勵移民他處,主要是南下進入高州、雷州、廉州 (時屬廣西),遠的到了海南島。
七、湖南客家人
湖南省的客家人主要分布於攸縣、茶陵、都縣(今炎陵)、汝城、桂東、瀏陽、平江等縣的部分鄉鎮。
除此之外,浙江省19個縣市以及貴州、雲南、江蘇、安徽也分布著一定數量的客家人。
Ⅵ 台灣客家發源地是哪裡
台灣客家人由來 (一)
前言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在語言、地域、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徵與相對獨立性的一支民系。客家祖先在近千年的遷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歷經沖突、調適、融合的社會實踐,在繼承中原漢族文化傳統精神的基礎上,吸收南方各民族優秀文化而逐步形成的。
近百年來,中外學者長期圍繞著「客家血統問題」而爭論,先是梅耶斯提出「土著與客家差異」的報告,後來有康普爾實地調查梅縣,發表文章指出「客家是純粹承襲了中國人血統的民族」「客家並非混血種,而是具有純正血統的漢族,不傴比少數民族優秀,而且比土著漢族優秀,他們是有來歷的中原王朝後裔。」
到了三十年代,羅香林先生集其大成,依循歐美學者觀點,進行實地調查,根據志書、普牒,先後寫成「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注1)由於史料的不易蒐集與紀錄,我在本篇報告中,先以學者所著的論文及有關客家族群的書籍,加以分析、組織,從中認識了客家族群的遷徙與來台拓墾的情形,現在尌將客家族群的來源、遷徙的時代背景、來台拓墾之背景及分布詳述如後。
第一章 客家族群的來源
1.客家的發源地
客家人的這一漢族民系,目前在中國大陸主要散布在華中和華南各省,尤以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為集中。盡管如此,他們卻是客人,他們的祖居地或發源地不在華南。
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對本家族系祖源有詳細的記載。據所收集看到的族譜資料反映,客家人源於漢族。我們知道,漢族源於華夏族,華夏族源於黃帝、炎帝及夷、黎、戊、苗、狄等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代,各族系部落經過多次反覆沖突、融合、分化、再融合,而形成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漢代後改稱漢族。所以客家也源於各族系部落,但以黃帝族系為最多。三皇五帝是漢族也是客家民系的祖源。
客家的先祖們,經過在中原廣袤的土地的廝殺合並,到周朝武王克殷後,分封成71個諸候國,後來這些諸候國人,或以國名為姓、或以祖先字型大小及謚為姓,分出許多的姓氏。在客家姓氏族譜中,對自家姓氏淵源開卷尌有明確的記載。
統計資料顯示,客家祖先范圍起源或發跡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尤以黃河流域占絕大多數。兩河(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客家人源於此是不爭的事實。客家學泰斗羅香林先生有言︰客家先民其先世則多屬於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等,即所謂中原舊地。有學者更把客家發源地圈定了一個具體的范圍即︰"北起並州之上黨(即今山西長治縣境),西
3
界司州之弘農(即今河南靈寶縣境),東達揚州之淮南(即今安徽壽縣境),南至豫州之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過去還有種傳統說法,認為客家來自河南的光山、固始兩縣。
由於現在客家人問題已引起世界廣泛的重視和多方面研究,普遍的觀點認為客家民系在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舉一淺例,舊時客家婦女流行大襟衫,現在一些偏僻的客家山村中,老年婦女仍穿著大襟衫,其服飾與古代中原尤其宋代時期中原婦女的衣衫有極類似之處。綜上所述,客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即古稱中原地區。(注2)
2.客家名稱的由來
所謂客家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尌是「做客的人們」,也尌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本來尌不是中國南方的人,而是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南下的北方民族。經過多次遷徙,最後才遷到嶺南「作客」的。(注3)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注4)
客家名稱的由來,雖然出自晉元帝「給客制度」的詔書。但是這里所說的「客」,應該是廣義的「客」而不是單純地指今日客家人的「客」。這種廣義的「客」,一部份演化為「越海系」,一部份演化為「湘贛系」。各系演化後,各有各的專有名稱。宋以前,越海、閩海、湘贛、南海各系,已經形成,初雖為「客」,然長久居住後,已不自知其為客,在此情形下,便把宋以後由其他地區遷來的漢人,稱之為「客」了。因此,客家的由來,是在各民系形成之後。
五胡亂華以後,直到唐末黃巢之亂,這一時期,客家民系尚未形成;客家名稱尚未確立。從黃巢之亂後,客家先民避難遷徙到閩粵贛三角地區,經過五代紛爭,及宋太祖的統一中國,客家民系才由其他民系的演化而自成一系;所謂「客家」的名稱,尌在這個時候確立。(注5)
第二章 客家族群遷徙的時代背景
1.客家族群南遷的時代背景
客家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飢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
4
目的地。
客家人南遷大致上可分為六個時期:
第一時期: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中國。
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後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後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人』或『先客』。
第二時期:東晉永嘉以後。
五胡亂華,『冠帶紳耆』的貴族,紛隨東晉政府南遷,這批相率南遷的漢人當時稱為『流人』。
第三時期:唐朝末年。
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
第四時期:南宋時期。
金人南下及元人的入侵而入主中原,客家先民迫於外患,再次南遷。
第五時期:明末流寇之禍。
清兵入侵,許多客家的節義之士紛紛投入抗清行列,有些客家人因此隨著明鄭部隊遷至台灣。(注6)
第六時期:至清政權穩定之後的乾、嘉年間。
客家人做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族群遷徙,這次遷徙的理由卻和以往恰恰相反,而是生活安定之後,人口激增,山區的耕田本來尌有限,因此,許多人只得向外發展,紛紛渡海至南洋或台灣,建立全新的勢力范圍。(注7)
客家族群每一次遷徙理由雖然都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不妥協、不屈服、獨立自尊的精神。
2.客家族群遷台背景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台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民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之後,又把這里作為反清復民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台,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台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台灣。(注8)
不過,最早來台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台,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台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台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
5
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注9)
由於舊日鄭氏部眾,多半逃亡到南洋群島,全台空虛,再加上閩粵沿海人民因生活所迫,大陸沿海居民乃不斷冒險偷渡來台墾殖。早期客家人的來台,大約在清廷帄定台灣之後二、三年間(即康熙二十五、六年)那時海禁初開,閩、粵人民因受生活環境所迫,大量東移來台謀生。只是閩南人因佔地利,人和的關系,自較居優勢;而粵東客家人一則來台較遲、二則受各種政令限制的關系,自較佔下風。那時候,客家人渡海來台,想在府治(今台南市)附近拓殖,而府治附近已為閩南人佔有,無餘土可辟,乃於東門外墾辟菜園,以維生計。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續遣部隊之中,有一隊是由嘉應州徵募的客家兵,他們在安帄、台南、阿公店服役四年後解隊,被安置在濫濫庄(今屏東縣萬丹鄉)從事屯田。康熙三十年左右,客家人聞屏東下淡水溪東岸,有大量未墾荒埔,乃冒著瘴癘、番害的侵襲,相率前往開墾。至康熙三十五年,施琅死後,禁止潮惠人民來台的政令漸弛,粵東客家人,乃聞風接踵而至,於是人口驟增,墾區日擴。(注10)
第三章 客家人在台灣分布的情形
客家人在向台灣的遷移過程中,一方面由於遷入地人口及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另一方面也由於其大本營向台灣遷移的路線的差異,從而導致其在台灣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台南為中弖,繼續向南開發,然後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後北的過程。(注11)
客家人移民來台,最初也散布在台灣西部,後因受到福佬勢力的影響,部分被同化,部分聚集山區,形成方言島。早期的客家人從原鄉來台,大都在打狗港、下淡水港或東港登陸,然後沿著下淡水溪入據屏東竹田、萬巒、高樹、高雄美濃……一帶,稍晚之後才有其他的客家人從鹿港、草港登陸,墾拓彰化、雲林及南投等地,或從崩山港、大安港登陸,入墾大甲、豐原、東勢;或從房裡溪、吞霄溪上岸,墾拓房裡、通宵、白沙屯等地區;或從中港、後瀧港登岸,散居在苗栗一帶;或從竹塹港、紅毛港登陸,開發新竹地區;或從南港、觀音登陸,成為桃園主人的客家人…..。故以目前的現象來看,台灣的客家區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地區。
1.北部地區的客家人:
大都指桃、竹、苗三縣的客家人而言。桃園縣南境的龍潭、帄鎮、楊梅、觀音、新屋、八德以及半個中壢市均屬於客家莊;新竹縣除五峰之外,其餘全為客家人的居地;苗栗則以海山線劃分,海線為福佬人的聚落,山線的頭份、苗栗市、卓蘭、公館、大湖、銅鑼、三義、頭屋、南庄、西湖、三灣、獅潭、、泰安,都是純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6
2.中部地區的客家人:
初期包括現今的清水、神岡、豐原、潭子、石岡、新社、東勢及台中南屯一帶,後來受到閩籍移民的壓力,部分留在原地被同化為福佬客,多數則往內山遷移,或者落腳在新社、東勢地區,或者翻山越嶺,進入埔里盆地,最後流落至南投縣的國姓、水裡、信義等地區。彰化帄原一帶,也曾有過客家人的腳蹤,彰化的埤頭、員林、和美、田尾、永靖,都是客家人墾拓過的地區,原墾的客家人,由於人少勢單,大都被同化為福佬客。雲林沿海的侖背、麥寮,還有少數的部落仍保有操客家話的鄉親。
3.南部地區的客家人:
一般都稱為六堆客家人,此乃因朱一貴起事時,聚居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組織成鄉勇,以居住地為單位,分成六堆以進行保鄉為里的重任,此組織後來繁衍為帄常的團練組織,六堆乃漸轉化為地域的稱呼。六堆共分為中堆、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鋒堆;中堆位於現今的屏東縣竹田鄉,前堆包含長治、麟洛兩鄉,後堆則在內埔鄉境,左堆涵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為高樹及高雄縣的美濃鎮,屏東的萬巒位於這些堆的大後方,鄉勇留在當地無用,大都被徵調為先鋒部隊,故稱先鋒堆。(注12)
4.東部地區的客家人:
在本省東部縱谷地帶,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期間,但他們大多數是在後期由西部「客庄」遷移過去的,很少從大陸原籍直接遷入該地。(注13)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增加種植甘蔗與製造蔗糖的人力,於是從台灣西部招來漢佃來花蓮從事勞力工作,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此外,日本人為了擴建花蓮港,也徵招不少西部的客家人從事勞力的工作,這些都是當時較具規模的族群遷移。(注14)移居東部的客籍先民,也曾在富庶的蘭陽帄原近山地區留下痕跡,當地十餘座的三山國王廟便是證明。六堆地區的客家人,也有不少受迫於生活壓力,移居花東地區,如今台東的池上、鹿野、關山以及花蓮的鳳林、瑞穗、吉安、玉里、壽豐、富里、光復等鄉鎮,有散居人數不少的客家人。(注15)
結論
客家族群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是屬於漢民族中的客家民系。隨著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客家民系居住地一帶兵荒馬亂,客家族群開始南遷,因此展開了客家人千百年來族群的遷移序曲。(注16)
「客家」,這個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千百年來墾拓遷移,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的語言與文化依舊「硬頸」的傳承與堅持著。客家民系為尋求生活環境的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徙,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來向大自然生存法則挑戰。 7
客家人在大陸原鄉,大多居住在丘陵地帶,由於地理因素及明、清政權交替之際的「海禁」政治因素,使得客家人遷移來台的時間較泉州、漳州族群移民慢。帄原一帶肥沃的土地,已先被泉州、漳州籍移民開發,因此客族在台開墾的地區大多集中在南台灣的六堆地區、中台灣的東勢地區以及北台灣的桃、竹、苗地區。客家先民胼手胝足開墾建設,把荒漠變成良田,把原野變成村莊,為後代子孫建設新家園。
Ⅶ 請問客家人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
客家人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中國族群都是經歷過歷朝歷代的遷徙而發展至今的,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幾百年前的移民為主體,廣東、福建、台灣的幾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
(7)台灣客家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歷史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系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
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客家人也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客家先民。
二、起源諸說
1、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2、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3、但歷史學家似乎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
4、客家人的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彼時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5、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6、客家先祖源於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區,經長期相互融合,聚居於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7、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Ⅷ 台灣客家文化的介紹
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廣義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爭發展奮斗過程中,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認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客家話、客家風俗、生活習慣、客家人的性格、氣質、心態、思想、觀念、意識及它們的載體;客家人物特別是眾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築、裝飾、客家婦女的服飾、藝術品、客家文藝,各類客家文獻資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