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儒釋道文化各有什麼特點三者不同思想對我們什麼影響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
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1)儒佛道家文化哪個影響更大擴展閱讀:
儒釋道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很多人對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為它們都是屬於修行方面的東西。特別是對於佛家道家在宇宙觀,人生觀方面,因為都是闡述的這個宇宙,以及這個世界的人。所以,就覺得,既然都是一樣的,那麼都可以用作借鑒,甚至於可以一起學。
其實,儒道釋三家對於修行的說法,是有很大區別的。
人們通常說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釋這三教中,儒教是不屬於修行范疇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說,儒教的理論,不是讓人如何脫離六道輪回。而是用各種理論知識,讓人走正路,獲得人間的幸福。
雖然也講修身,那也只是對於自身的行為的約束,怎麼樣去讓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當中,又特別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它講的這種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為修行的意義,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都是講究讓人達到永生不滅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話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讓人如何去徹底擺脫情所控制的范圍的。
因為儒教不講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還要在這個情中,充分的發揮情的作用,如何讓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間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講究如何讓人去掉人的情,從而讓自己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道家是講究出家的。出家後,就稱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間的禮教所約束,只對如何跳出這個世間,成為長生者,也就是真人感興趣。並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種理論所約束。
因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講的《道德經》來修行的。而《道德經》,說到底也是論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裡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規則。當然了,既然是修行的東西,它對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讓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終是講求的是自身達到長生。因為道家歷來講究清修,世間普通人對於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雖然到處設立了許多道觀,這些道觀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數是給人做做法事,驅驅邪,看看風水之類的。
當然有些道觀非常的好,但是裡面的真人多數常年在外雲游,在世間去磨煉他們自己,從而能夠更快的達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於身體錘煉方面的多一些。因為他們是選擇徒弟的,所以在擇徒弟時,對於徒弟在身體稟賦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別是這個徒弟的身體周天通沒通,有沒有自動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脈絡對於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當然,道家選徒弟,首選就是德。這個德的范圍包含得很廣。說淺白點就是遇事的豁達程度(心胸),對自己所信奉的事業的執著程度(毅力)以及對天地法則的領悟能力(悟性)。當然還有其他的細分。也就是說,在各個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備承傳某一門真正的東西的能力。
過去,這個叫做師承。就是由師父一對一的傳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樣的。雖然說法不同,但是都講究脫離世間的輪回,以後永遠不再入世間受苦。也就是說,佛家和道家一樣,是講究如何讓自己達到徹底的開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講究挑選徒弟,只要有人動了想修的念頭,或者是能夠讓自己進入修行之門,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講法不傳六耳,佛家講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眾生的說法。
同時也因為來學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麼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願去選擇想修的方法進行修行。
在對宇宙法則的論述上,佛家和道家談不上哪家更高。因為他們都是指導人如何去真正地認識這個宇宙。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都是所認識到的這個宇宙。所以,他們所論述的規則,也都是這個宇宙的規則。既然都是說的同一個宇宙,也就沒有辦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內去克制自己的各種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時,他們不會去要求別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細思考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從自身遇到的各種細小的事情中,去發現事物的運行規則。也就是宇宙的規則在細小的事物中的體現方式。
正因為如此,他們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斷的知道一點點這些規則。當自己知道的這些宇宙規則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徹底的開悟。然後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為他們不斷的改變著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漸的有了區別。甚至於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們如何不被人理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能忍世間苦,同時能忍受一般人對他的不公平的對待。
因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過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尋宇宙的規則。所以對於世間的各種磨難,多數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覺得修行很難,其實是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徹悟了的師父帶領,就很簡單。
通常還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備收徒的資格的。特別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點理論就自稱法師。過去的人是不敢這樣做的,現在就變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曉事物的真理,是讓人跳出三界。儒家則是讓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講究跳出三界。從這一點上看,他們的目的就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② 儒佛道三家的異同,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家和道家比較相似,一個教人看破『空』,一個讓人領悟『無』,
佛與道家其實都不是宗教,而是一套非常智慧的哲學體系。原始佛教是純理論教人看破苦集滅道如何萬法皆空,明白一切無我,追求寂靜涅槃的方法。
而佛教傳入中土後發展出大乘佛教,就開始講究慈悲為懷度己度人,大乘是入世的佛教。
道家與原始佛教非常相似,也是教人要放下執念。這些古代的先賢大哲是非常有水平的。
而儒家的孔子是遭到道家老子唾棄的一個人,三番四次登門拜訪而不受李耳待見,都是因為孔子過於功利,出身卑微卻周遊列國向君主們推銷治民理念,廣收門徒來充門面,他放不下的是名和利。儒學是一套迎合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的偽道德學,比較講究禮儀注重表象。其實是為上層階級服務的,用來統治中下層民眾的好工具,所以推廣儒家的都是企圖愚民的利益階級。好比西方追求宮廷禮儀的腐人,惺惺作態下藏著酸氣。許多讀書人在效仿往往沾沾自喜,可以比喻為古代的小資心態。
③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區別
1第一、佛家講「超世」,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人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無能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脫----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脫,就要放棄各種慾望,追求超脫生死輪回的"苦海"而進入涅磐(無苦的極樂世界)。佛教主張舍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修煉,跟別人沒有關系,主張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修煉。道教的修煉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運用內丹和外丹進行修煉。所謂內丹就是氣功,外丹就是服用長生不老葯。而修煉內丹和外丹都是個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遠離社會,所以,道教是主張"出世"的。
儒家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比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凈心。「心理學」西文原意為「闡釋心靈的學問」,後來引申為「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行為科學」。這種發展演變符合佛教對宇宙人生的闡釋,所謂「心能生萬法」。佛教從心的角度概括世界萬物的一切,並對人的行為問題進行根本性的探討與闡釋,因此,佛教早已構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學知識體系。佛教的教義幾乎都在談心,在諸多經論中隨處可見,其中以「唯識學」對人類精神的分析,最具現代心理學色彩。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禮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講的是凈,道家講的是靜,儒家講的是敬。佛家講的是養心,道家講的是練氣,儒家講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3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徵
佛教兼倫理和功利、理性和巫術而有之,透露出一種特有的生存智慧和處世機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當的巫術性質,更多的適應了當時底層民眾的需要。儒教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弟子特別重視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這塊料,道家就不會收你做弟子。
佛家與道家的隱逸和比較「清高」的作風相反,特別喜歡普渡眾生,講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們現代的義務教育,佛教也喜歡普及他們義務教育。佛教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張「普渡眾生」。佛教的這種群眾化大眾化作風,使得佛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為流傳,發展傳布比較快。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布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書生」。
4第四、修行方法的差異
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較為多樣化,所謂「十萬八千法門」,就是說佛家的。有種說法是道家的法門也是從佛家中來的,這個不去追究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人們經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彌陀佛」就是一種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佛教界當今最為流行的法門。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修持心性,就是著重心性的磨練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選擇在深山清凈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難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作為一種修行方法。儒家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你讀書用工,方法得當,你就變得精氣神十分旺盛,身體素質和人的氣質都會得到巨大的優化,看起來會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④ 佛道儒三者的本質是什麼,有何聯系
佛道儒三者的本質皆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信仰,從認識論講,佛道儒三者都注重整體的領悟和類比聯想,「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並且相互滲透。
佛教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張「普渡眾生」。佛教的這種群眾化大眾化作風,使得佛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為流傳,發展傳布比較快;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當的巫術性質,更多的適應了當時底層民眾的需要;儒教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倫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徵。
(4)儒佛道家文化哪個影響更大擴展閱讀:
早在明初,就有一些僧人善於詞翰,與士人交往密切,但只是僅見的例子,不成氣候。中期以後,以至明季,由於儒、佛、道三教合流漸成氣候,士人與僧、道相交更是不爭的事實。
經過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經三位一體了:以道行、儒禮、佛法為靈魂影響著每一位華夏子孫。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講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講的是出世;佛家,唯心主義,強調自身修養。講的是超世。
⑤ 為什麼說,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
為什麼說,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這涉及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與中國能夠在幽幽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保存至今能夠長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為儒釋道構成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才使得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在禪宗的思想還沒有出現之前,中國人的思想一直是由儒道兩種思想構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就非常明顯的包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為什麼說,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這主要是因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由儒釋道三支柱構成的,也就使得身為人類造物的文化的三大支柱就是由儒釋道構成的。
⑥ 談談佛道儒的區別
佛道儒三家的區別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裡,賦予你什麼權力、職責、義務,那麼你就遵守履行屬於你的責權義,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於個人修養的治學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麼?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里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標口;佛,標身。」意思是說,佛廟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義;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訴你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佛經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訴你他講過一些什麼的話―――前兩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於「經標義」,佛經(包括一個偉大的中國宗教家惠能的《壇經》)就和儒家的《四書五經》或道家的《道德經》和《莊子》一樣,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較明白,而「天道」是什麼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包括我們已經知道的規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佛:萬法皆空!道:無為而治! 儒:仁禮安邦!
⑦ 佛教道教儒教三家哪家講的道理高
你好,三家所講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樣的事物怎麼有誰高誰低呢?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希望朋友們能夠拋開內心中障礙自己意識的宗教情節、知識框框,能夠透過文字去看本質!
⑧ 佛,道,儒的區別大家怎麼看,更信奉哪一個
中國佛道儒皆是傳統智慧教義教育,培養人才的地方,造福眾生社會的智慧知識寶庫,世界任何學問,受環境地域條件影響,都有長處不足的地方,自己能夠博取眾家之長,自然可以避免自己偏執見地不足造成的誤區。佛陀真理智慧圓滿究竟,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優良傳統智慧品質,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國文化氛圍中不斷融合完善,才有今天中國社會的安寧和諧,造福中國家庭社會,更能給世界大家庭的和諧安寧創造條件,自然更賦予強大生命力。
⑨ 儒,道兩家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有何不同舉例!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道、佛三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徵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並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多元互補的特色。 儒、道、佛三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而儒家曾在文化歷史有「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經歷,因此更被人們所稱頌。儒家重"生",更重"德",《論語》中孔子關於人的道德品質修養,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主張,看到樂詩與樂對於培育人的道德修養的巨大作用,也就是教化的作用,孔子把它們作為道德修養的輔助手段,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文藝與現實關系的理解,體現了孔子文藝思想中現實主義特徵。【1】同時也把人格價值、道德價值置於生命價值之上。孔子雲:"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強調人應當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原則,維護人格尊嚴。與重"德"的價值取向相一致,儒家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價值對比中,也認為精神高於物質,高度贊揚精神不朽說。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愛",這也被視為人的生命的獨特而崇高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儒家一方面肯定人具有內在的善性,一方面也主張強化外在的"綱常之禮",強調兩者的結合為人生之道:遵循綱常之禮以顯示人的本然德性,進而達到人的完善境界,成為聖人。張載說:"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語錄》中)這也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哲學。
儒家以現實社會關系中的人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價值,強調在現實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達臻理想境界,這種思想特質可以概括為人本主義。儒家人本主義傳統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響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對於儒家的人本主義思想傳統,道家則以自然主義思想為傳統。力主用自然性質、自然原因、自然原理來觀照、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力求人的一切作為都要合乎自然的本來面貌和變化規律。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所謂"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為法,作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最高原則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無為。道教以強調自然無為為主旨,以柔克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道家對陰柔的重視,使中國文化有了一種柔性特徵,這也使中國文學形成一種以追求從容徐緩、沉鬱豁達、纏綿悱惻為美的陰柔風格為特點的潮流。同時道教還強調「有生於無」、「唯道集虛」、「致虛極守靜篤」,這種對虛的重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觀念,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在文學作品中強調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尤其是詩中「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如「得意忘言」和「言不盡意」,這使文學作品要求含蓄,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奧妙傳統意境並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與此相對應的是,儒家對於文藝的現實主義,我們縱覽中國古代文學史就不難發現,浪漫主義的文學思潮貫穿始終,而浪漫主義文學的思潮直接來自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啟發。一般認為,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傳統的源頭是莊周的《莊子》,它本身就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寓言哲理著作,鮮明的表明美在神而不在形,對中國重在傳神的文藝和美學傳統產生了重大影響。雖然我們大多都以儒家孔、孟思想為學習路線,建立人倫道德,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領域。但是,我們可以細心的發現,事實上古今在知識分子的人格道德教育中,不僅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規范,同時也是以道家與道教的精神做基礎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為古老的。宗教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是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結果,與各種文化形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佛家從"解脫"坐標觀照人生,為中華文化增添了解脫主義傳統--基於對人生"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託。自佛學的系統傳入便對中國哲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先是與魏晉玄學匯合在一起,形成一代學風,並引起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形神之爭」。然後經過中國六百餘年的消化,被融入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儒家心性學說以及孟軻、莊周等人的思想,至隋唐終於被改造為中國化了的佛教哲學。佛教與詩的淵源也很深。為詩歌創作豐富了新內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隨著佛學的盛行,許多詩人涉足佛教,結交名僧。自許詢、王羲之與名僧支遁交遊開詩人與名僧交遊之先聲,白居易與鳥窠禪師、蘇軾與佛印禪師等的交遊都為中國詩壇留下了許多佳話。他們的詩平實質朴、自然灑脫,既無華麗精彩的警句,也少藝術描繪,似乎平平淡淡、語不驚人,實際上多指事直說、淺切形象、言近旨遠、發人深省。這種詩風對中國的詩詞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古代以儒、道、佛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儒家重法度,道家重自然,許多重要的文藝思想家,如傲凡脫俗的李白,壯志未酬的柳宗元,「醉吟香山」的白居易,特別是灑脫浩然的蘇軾,在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 我們可以在蘇軾身上明顯的體驗到儒、道、佛理論的匯集。在他看來,儒、道、佛沒有什麼根本的界限。蘇軾的弟弟蘇轍為他寫的墓誌銘曰:「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嘗謂轍曰:「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軾政治思想的主體是儒家孔孟之道,又善於融匯儒、釋、道三家,圓通以應萬物之變,他在政治上飽經挫折。而始終保持著對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這與他生活上更多的採取儒家和道家的處世態度有關系。他在政治上堅持儒家積極入世精神,不隨人俯仰、隨波逐流,生活上卻隨緣自娛,隨遇而安。而佛老思想使他遇事達觀、心胸開闊,無論命運之舟漂流到哪裡,他都樂觀超脫,對社會人生始終採取積極的態度。」【2】 蘇軾注重文藝的自然本質,講求創作的自然天成,使蘇軾文藝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如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本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等經時濟世的人物,渴望建功立業,另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與名僧佛印親密往來,並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 又如他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描寫道中遇雨的一件生活小事,表現的卻是人生哲理,詞人不以風雨為憂,不以晚晴為慰,大自然的風雨變化,對他來說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人生感悟,淵源於作者的禪宗悟道和曠達情懷,有了這種境界,詞人就可以超脫,得「一蓑煙雨任平生」了。 所以說在歷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質發揮著各自的優勢,彌補著彼此的局限。 "儒也,釋也,老也,皆名焉而也,非實也。實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與言三家一道也。"他們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相互聯系著對中國文學之路做出重大的影響的。
⑩ 儒,道,佛三大哲學思想對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何影響
這跟一個人的理解有關系。
很難說會是怎麼樣。
學通了跟沒學通的不一樣。
學了皮毛的跟學深的又不同。
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很多東西都會不一樣。
————————————————————————
儒釋道是一樣的,是相通的。
我們會說孔明是這個家那個家,可孔明有分身嗎?他只有一個。
————————————————————————
儒釋道等等的出現,或許就是在提醒我們,世間萬物一以貫之,可不變中含有變數,他是方方面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