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前景
前景有:
首先,從地理環境方面,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環境所賦予他的種種特點和品性。同樣,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也必然對一民族的文化個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個國家的領土普遍都不是很大,並且緊緊相依,四周又有諸多的海域.國土面積不大,意味著他們的能源就會想到貧乏。但隨時代的發展,國內的能源匱乏,影響到了自身的發展。正是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他們的資源狀況,決定他們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擴性特點.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就顯得內斂許多。
其次,從社會生活層面講,西方由於受到希伯萊文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在往後的生活當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隨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階段,還一度對整個西方起到壟斷作用,教會的勢力之強已達到主宰國家運行的地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在文藝復興以後,它們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對近現當代的西方的發展可以說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從文化精神講,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好親兄弟一般,當然就不會用心去加以研究對待了,從而也就沒有科學精神的誕生,早期中國的科學發明,只是基於實用的目的,並沒有把所發現的東西,提煉成知識,做系統的研究.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本有的發明成了別人利用後發展的工具。
2. 怎樣做到中外文化碰撞融合
向中外文化碰撞融合,就要積極的學習西方的文化嗯,引進國內來和衷中西合相融合
3. 如何進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中國和外國在文化交流、融合上應該怎麼做,說說你
文化交流促進了全球化進程中經濟活動規則的統一。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過程中最為普遍的現象,突出表現在國際分工日趨精細、國際貿易日益繁盛、國際經濟組織作用進一步加強、跨國公司加速發展等。經濟在全球范圍進行活動需要一個統一的、受到普遍認可的經濟活動規則。跨地域的大規模經濟活動本身就是文化實現交流的巨大載體,而經濟活動所需要的基本規則,卻要依賴於文化完成一個階段的交流後來健全和鞏固,從而便於操作下一次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這說明,經濟活動規則是通過文化交流不斷磨合,最終達到符合相互利益的文化產物。
4.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
文明必然趨同。文化必然存異。這是馬未都說的,既然能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那麼就必然不可能一致。這好比宗教,飲食習慣等。可能會有互相的借鑒但永遠不可能統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交融。除非是某一天統一了,才有可能產生民族大融合。參照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最後都能民族大融合。
5. 你覺得東西方文化能夠很好的融合發展嗎
摘要 中西方文化是可以融合的,就像之前孫中山改良的中山裝一樣,採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利用西方西裝的元素,融入其中,製成了當時最流行的中山裝。正是通過西方文化的學習,我們才會有這樣的靈感,因此,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進國家文化上的發展。再者,在建築方面,我們也吸取西方國家建築風格,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築就出現了,比如現代歐式建築,看著就令人很是嚮往。
6. 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加強傳統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與文化有限流動密切相關,文化認同是文化有限流動的基礎,文化有限流動是文化認同的結果。要真正實現文化有限流動,必須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更多地表現為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流動性,而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又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阻隔,因此與以往相比,人們更加需要加強文化認同以提供安全基礎。
7. 在古代世界,客觀上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事件有(跪求詳細解答)
應該選A,因為亞力山大的東征從希臘一直打到當時的中亞突厥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帝國,並鼓勵歐亞人通婚,把歐洲希臘的文化帶到亞洲,是促進了東西放文化交流的。羅馬帝國的擴張不說了,同樣也是如此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希臘文化的基礎上發展成羅馬文化並帶向非洲和亞洲。馬可波羅來話不說了,人家不遠萬里跑到中國,還被當時元朝皇帝忽必烈留下做官回去編撰一本馬可波羅行跡,紅遍歐洲,對促進東西方乃至世界交流都有重大影響。其實我個人感覺全都是的,因為阿拉伯人給東西方的文化架起一座橋梁,他們將東方的古印度的阿拉伯數字帶向世界各地。但我看了一下題目找到關鍵詞,客觀上,羅馬帝國的擴張是實質上的一種對被征服的國家文化的侵略,不是交融。所以選A剛才我看錯了,說實話這道題目難度蠻大的,因為四段材料都有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意思。
8.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9. 如何融合東西方文化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學好對外漢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10. 東西方體育文化融合的途徑有哪些
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以文化三層次理論為基本思路,對中西體育的思想理論層面進行比較。
有文認為,中西體育在哲學思想、醫學基礎、審美觀念方面有顯著差異。中國傳統體育植根於「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理論等之中,而西方體育在西方哲學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等觀念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中醫整體觀重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自然界的和諧,帶有某種經驗、直覺、模糊的性質,西方體育是科學實驗、解剖學、生理學、現代醫學等的綜合運用;中國傳統體育重節奏、韻律、神韻、內涵、和諧美,重朦朧、抽象、含蓄美,西方體育陽剛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體美。
二是對中西體育進行體育性質的整體比較。
如李力研認為以中國傳統體育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是哲學體育,其實質是對宇宙的把握;西方體育則是一種物理體育,其實質是對生命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