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南與江南,東北與華北,誰更能代表南方與北方
1.從地理意義上來講:
江南——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區;華南——廣義指淮河、秦嶺以南地區,狹義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華南更大。
華北——黃土高原,南起秦嶺—淮河,北至長城—燕山;東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華北更大。
因此,華南和華北,更能代表南方和北方。
2.從歷史文化背景來講:
古代華北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地生活地帶,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炎帝皆發源於此;而東北自公元前37年的高句麗政權時期到明代以前,多為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地區,與中原文化相去甚遠。
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江南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與希望;華南地區位於我國最南部,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越南、寮國、緬甸等國相鄰,在一定意義上受外邦文化的影響較大。
因此,華北和江南,更能代表北方和南方。
B. 為什麼說南方經濟發達,北方文化發達
南方沿海地區因為改革開放,發現很快,經濟實力遠快於北方,所以說南方經濟發達。至於北大文化發達,就更好解釋了,看看中國上下5千面,大部分朝代的國都都在北方,你說北方的文化能不發達嗎?
C. 中國南北文化差異
南北文化的差異由於特定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礦藏資源和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積淀而形成的。北方人豪爽大度,南方人細膩機敏.
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
D. 江南江北文化差異
談談江蘇: 江蘇,做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強省,外表很光鮮;但是,江蘇人的不團結也是出名的。 原因就在於,一條長江,把江蘇分為「江南」,「江北」。 歷史上,江南人有很強的優越感。而對江北人幾乎有一種天生的歧視。 今天,蘇南經濟蒸蒸日上,蘇北依然死水微瀾。 做為一個江蘇人,我想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江南江北,真的格格不入么?是什麼造成了兩地如此大的差異? 被長江隔斷的江南江北 長江天塹,劃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圈。江南屬吳越文化,江北則更親近於北方;歷史上,江南之地,少受戰亂侵擾,族性單一,多為古之百越後裔;江北則融合各地各族之血,其民族成分復雜。自永嘉之亂起,北方世族南遷,江南江北,便在民族,文化上產生了斷層。江南一向自奉「華夏正朔」,視北人為「虜」;江北則以承中華故地,以江南為「蠻夷」。隔閡已然很深。 被語言撕裂的江南江北 江南人,有一種很濃烈的故鄉情結,即便世居北土,也改變不了濃重的吳音;為了保留文化傳統,寧可「江陰十日」,「嘉定三屠」;江北則是一色的江淮官話。如此,江南人江北人,一開口說話便被打上標簽,語言是區別「族類」的最佳工具:「剛撥擰」成了地域歧視的代名詞。 江南江北的貧富差異 江南歷來富庶之地,江北歷史上除了揚州,多為貧窮之地。一條長江,不僅僅造成南北沖擊平原肥沃程度的差異,也自古是天然的軍事屏障:江南人民有肥沃土地,又少受北族侵擾,早早就從「生存」向「發展」階段跨越,成就了江南思維開闊,文化發達的個性;而江北,卻經常掙扎在「生存線」上,自魏晉始,延至唐宋,直至明清,戰亂頻仍,也造成北人自安天命,忍辱負重的性格特徵。 自近代以來,差距在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江南以其地理的便利,文化的親近,和財富的積累,開上海工商之先,寧波,紹興,無錫等地商賈大批湧入上海,先入為主的成為了上海的上層;而江北,地理偏遠,文化差異,積貧積弱,一開始便處於劣勢。而由於「馬太效應」,窮人和窮人抱團,富人和富人成群,各不往來;加之歷史文化語言的巨大隔閡,分化越發明顯,江北人在上海,多為社會底層,江南人即便為工人,待遇也較不同。如此,地域歧視也就越來越大。 因此,江南對江北,便形成了「經濟上,文化上,語言上」的全方位 歧視,以至於互不通婚的地步。 自國朝建立以來,在「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旗幟下,此種隔閡有減弱的趨勢。況且新中國成立之初,計劃經濟立國,農業立國,地區差異有有所減小。而自改革開放始,差距又急劇擴大,歧視又在悄然滋長。對一個非傳統農業社會而言,交通日見便利,已不可簡單以「地利」為貧富差距的簡單借口;那麼,是什麼造成蘇南蘇北經濟總量和結構有了天壤之別? 我的看法是: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最重要的原因。 本人自小隨父母長在江北,而又在蘇州多年;對兩地可說有一定了解。排開蘇州GDP靠外資拉動不談,江南人有幾個性格,比起江北,更適合在這個時代把握先機。 首先,江南比江北,有更大的內聚力。 吳語地區,包括蘇南,浙江大部,其語言,民俗,文化上有很強的內聚力。(典型例子就如明末江南反抗滿清之激烈)我所見江南鄉鎮,多以一家大企業為龍頭,帶動一片輻射發展,全村致富;蘇南人,自成一生意圈,多在吳語地區之間做生意,甚至與江北生意往來不如自家吳語兄弟浙江;比較而言,江北人多內斗不已,形成不了氣候。 其次,江南人眼界更為開闊。更「外向」。 這些地區,多半沿海沿江(江北雖然沿海,但幾乎無港口),有明顯的海洋文明特徵。因此,有一種比較好的「重商」氛圍。對外包容性也較強,如明末徐光啟,是把西洋文化帶進國中第一人;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江南;近代上海買辦資本家也都出自江南。而江北相比,農業文明色彩更為濃厚,有比較強的故步自封小農意識。 其三,江南人有更為進取的性格。 父母單位為地處江北的某國有特大型企業,本人自蘇州返家,深刻感覺到江南江北人之間的性格差異:江北工資(同工種)較江南低一半左右,大多數人工資在千元以下,卻終日氣定神閑,悠哉游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頗有不思進取之勢;江南很多人家財萬貫,卻依然奮斗不止,永不知足。曾經問過一個家財千萬的民營老闆: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做生意?答曰:周圍人都做生意發財,我不做在家種田,會被人看不起的。 有些人認為,蘇南人沒有蘇北人能吃苦,其實也是誤解。個人感覺,蘇南人更喜歡「有的放矢」,看準機會,什麼苦都是能吃的(有句話說睡的地板,做的老闆);相反,江北人則顯得過於朴實,吃苦往往不得要領,缺少點「靈性」。 江北的劣勢: 江北的農業文明性格。 江北的農業文明性格,比較根深蒂固。農民有其吃苦耐勞的一面,也有自安天命,不思進取,逆來順受的一面。在這個工業文明,市場經濟的年代,江北人依然喜歡「等,靠,要」,吃大鍋飯,指望政府;在蘇州,幾乎所有國企都已轉制,而江北,很多人依然以吃「大鍋飯」為榮。這樣的差距,是非常可怕的。 在江北,以我所知,大多數生意渠道都控制在浙江人手中,而本地規模民營很少;即便本地企業,大多數老闆都是「包工頭」轉化而來。其生意眼光亦較短淺,多是在本地開個酒店,借江北官場盛行的「吃喝風」發點小財,罕有做實業者。 江北的官場文化,也帶有強烈的小農經濟社會烙印。相比江南,江北的官場是低效率的,不文明的,浪費嚴重的。同樣辦一個手續,在蘇州可能要一天,而在江北可能要一周;蘇州的老闆們更多的做堂堂正正的生意,正規渠道的生意;而在江北,沒有關系和背景做生意那是寸步難行。 地域歧視:由來及批判 地域歧視有深刻的歷史,經濟,文化背景。歸根到底,在現代社會,地域歧視的任何一方都是自卑心理的表現。歧視他人的江南人,往往居於底層,如同當年納粹黨的支持者都來自底層一樣,是內心慾望壓制的一種補償,是強烈個人自卑感的體現。真正的我眼中的江南,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自信的江南;同樣,江北人也大可不必自卑,也大可不必去辱罵「狂妄的江南人」或者與蘇南縣市做無謂的攀比(需知,這也是內心自卑感的體現),我眼中的江北,應該是一個勤勞,忍耐,朴實的江北。 江南人和江北人,差距不在基因上,不在IQ上;而是差在文化上。文化,是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個人的,而且一代代延續下去。要改變江北的落後面貌,靠政府投資不是長遠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隨之而來的個人進取精神,官場文化的轉變,才是根本的。 天涯社區里有關於安徽等,你可以看看:http://cache.tianya.cn/pub/c/news/1/82673.499.shtml
E. 江南文化都有什麼特點
一、江南文化特點:
1、江南山川秀美氣候溫暖水域眾多,人性普遍較靈秀穎慧,利於藝術。
2、在長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過程中,江南居民又養成剛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曠放、豪邁勇武的氣質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徵,社會普遍崇尚文教,重視文化教育。
4、江南文化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特點
5、江南文化具有較為濃厚的宗教性內涵,從漢至唐代,江南因地理的相對偏遠,受儒家影響要比中原晚而輕一些,在文化個性上也就比中原更自由、活躍,佛教、道教在此的流播非常迅速,進而與古老的好神巫的傳統結合,產生了鮮明的宗教特質
二、江南文化的發展,得益於它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紀,晉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權。此後,宋、齊、梁、陳依次更迭,統治江南達272年之久。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五代時期,吳、吳越、南唐相繼在江南割據,江南地區日益繁榮。特別是公元十二世紀,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定都臨安,全國的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據史書記載:「今之沃壤,莫如吳、越、閩、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江南已完全擁有與北方抗衡的實力。
然而,歷代定都江南的朝廷,似乎無一例外地,缺乏統一中國的魄力和雄心。金戈鐵馬的英雄氣概,在秦淮煙水姑蘇畫廊西湖山色間,消磨殆盡。即便是洶涌如斯的錢江潮,也只能激起文人墨客的幾聲贊嘆,卻激不起統治者的半分豪情。於是,「偏安江左」,就成為中國史冊中一個無可奈何卻又順理成章的詞彙。
軍事上的孱弱蒼白,反倒成就了江南地區的安寧,使其不至像中原那樣赤地千里、戰火紛飛。與此同時,江南文化從不同方面展現出盎然的生機:詩詞歌賦、音樂美術、宗教哲學……可以毫不費力地舉出一大串中國文化史上熠熠閃光的名字:蕭衍、沈約、蕭統、王羲之、謝靈運、謝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陸游、唐寅、文徵明、顧炎武、錢謙益、龔賢、李漁、袁枚以及唐宋以來大批的詩人詞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顯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獨寂寞的太子,長歌當哭的後主,歷經世變的遺民,告老還鄉的罷相,鑽營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樓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隱士,懷古傷今的吟者等等。每個人都以其特有的靈性,在江南盡情揮灑不羈的才華,同時也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麗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江南無疑是美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南梁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看似閑情的一筆。據說叛降北魏的陳伯之,面對字里行間的故國風光,驟然思鄉,很快率眾歸梁。「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的詞句至今膾炙人口,而《憶江南》這一詞牌也千古流傳。「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這是劉禹錫在金陵徘徊。「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杜牧在揚州游覽。「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蘇軾在西湖泛舟。「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這又是韋庄的贊嘆了。杏花春雨的江南是這般綺麗,激發了文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而文人的生花妙筆,又使江南的自然風光更添姿色。無怪乎金主完顏亮讀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後,便欲興師南下,「立馬吳山」了。
不獨完顏亮,富饒美麗的江南,曾吸引無數塞北首領垂涎的目光。胡人的鐵騎,多少次越過長江,企圖用刀與劍、血與火,征服這方土地。然而,游牧民族的戾氣,反被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可以說,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馬,漢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對江南的一次開發、拓展和提升,也是對江南這個概念的錘煉。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錘煉中,江南長大了,成熟了,它的形象越來越鮮明了。
然而,不可否認,這種形象,並不完全是江南真實的樣子,而是人們希望江南應該有的形象。「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孜孜不倦地編織的一個夢。江南二字,經過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經營、情感浸潤,更多地成了一種人文概念。
其實江南的概念體現了一種終極追求:烏托邦情結。這種情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中原的厚重底蘊無法滿足人們的渴望時,江南,就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棲居地,世外桃源。
F. 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文章有哪些
王英琦在《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寫到:南方的雨,下得纏綿、溫柔、纖細、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愛,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煙繚繞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暢、粗獷、乾脆。像北方小伙的情,熾烈如焰,熱情、奔放。使人想起黃鍾大呂,金戈鐵馬,想起渾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樣燃燒的紅高粱……這樣的描述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的確,就如同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盡情展示著自己獨具一格的魅力與風采。
中國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屬於北方文化,長江以南屬於南方文化。這兩種文化截然不同,藝術上南雅北俗;建築南奇北雄;服飾上南秀北朴;飲食上南甜北咸,等等。而這些在文人的筆下往往更為詩意化,南方是煙雨樓閣,春花秋月;北方是長河落日,塞外大漠,還有金戈鐵馬,南人纏綿、溫柔、纖細、優柔,北人豪爽、酣暢、粗獷、乾脆……
巴克爾說:有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這就是: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 而這種南北文化的差異在南北人的性格上便有顯著體現:北方人身材高大,慣於簡單質朴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性情豪邁,熱情且幽默,直爽且厚重,其大大咧咧,滿不在乎,闊步昂視的氣概與南方人大為不同,因而人們習慣稱北方男人為「漢子」,像山東漢子 、河北漢子之類。但對南方的男子,恐怕眾多人心中都會想到青春故事小說中那些膚色白凈,面容秀美,背影頎長的略帶女性氣質的美男子了。南方人多嬌小可愛(這不禁讓人想到美麗動人的江南女子),頭腦發達且心思縝密,聰慧敏捷且多愁善感。國學大師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便一語點明了南北人的性格差異:「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南北文化的差異使得中國文化更為豐富多彩,因而從古至今不乏有大批文人對此產生濃厚興趣,康白情的《論中國之民族氣質》,魯迅的《北人與南人》,趙無眠的《南人 北人》暢談著他們對南北文化差異的看法。而與此有關的一直挺熱門的一個話題便是北京人與上海人的差異,易中天在其《北京人與上海人》中說: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夢和史詩之中。這使他們雖然難免不切實際,但也確乎大氣磅礴;雖然難免自以為是,但也確乎圓潤渾成。上海人的生活是世俗、實在的、精打細算和穩扎穩打的,裸露直白卻又謹小慎微的。從這各代表南北的兩大城市的特點我們便可領略南北人的不同。
南北文化的差異讓對文化痴心的人們沉醉,然而我亦期盼著南北文化在綻放自己獨特的美麗時也能加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中國的文化以更絢爛更多姿的形態出現在世界面前。
G. 為什麼之前被稱為文化重地的江南一帶現在的文化表現卻不太好
從唐代開始,「江南」才正式作為一個行政區域的名稱被我們運用。現在我們提到的江南一般是指江浙滬再加上徽南地區。但在古時候,江南一帶的區域要比現在我們所說的區域大很多。在宋代時期開始發展商品經濟,推動了物質文明的發展,慢慢地形成了煙雨婉約、經世務實又注重鄉土教育的江南文化。
但現在我們國家每個地方都很穩定,並且作為首都的北京是由國家大力推動發展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設立個多個經濟特區,我們國家很多地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此一來就顯得江南一帶的文化地位沒有古代時那樣的突出。
H. 比較北方和南方地區的文化有哪些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南方人北方人都是一家人,但南方北方兩地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底蘊,塑造出了不同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性,體現了南北社會地域文化差異有以下幾點:
1、南矮北髙:從人口生物學特徵而言,南方人較矮,北方人較高。
2、南瘦北胖:一般南方人較瘦小,北方人較胖大。
3、南米北面:生活習性上南方喜米飯,北方喜麵食。
4、南甜北咸:南方喜甜淡,北方喜咸。
5、南腔北調:南北方地理環境的不同,方言語音也不相同。
6、南繁北齊: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劃一。北方語音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無大困難,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如閩方言區,還分為福州、廈門、莆田、閩西話等,互相聽不懂。
7、南老北孔:南方是無為而治的老子哲學思想主要傳播地,北方的齊魯大地則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發源地。
8、南細北爽:南方人精緻細膩與北方人的粗獷簡朴形成鮮明對比。南方人說話比較婉轉,北方人說話比較直率。
9、南柔北剛:南北景觀差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風冀北。南北戲曲差異:南曲如抽絲,北曲如輪槍。
10、南拳北腿:南方喜拳術,北方喜武功。
11、南船北馬:說到古代交通,以前南方大都乘船,北方騎馬。
12、南陡北緩:綜觀民居屋頂坡度,從南到北逐漸減緩,到河北一帶出現平頂民居。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滲透,二可隔太陽暴曬。北方坡緩,可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涼曬作物場地。
13、南巧北拙:南方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平緩嚴謹,粗壯拙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
14、南敞北封:在建築特點上,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前者原出古時巢居,後者來自穴處。
15、南宗北派:中國書畫安藝術風格不同特點,史稱南宗北派。
16、南帖北碑:古代中國書畫流傳下的珍品,南方多為帖,北方多為碑。
17、南秀北壯:品論起自然風光和旅遊資料,人說南秀北壯或南秀北雄。
18、南桔北枳:南北地理氣候不同,水果品質也不相同。
19、南輕北重:受資源和區位的影響,我國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20、南經北政:南方經濟文化活躍,多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北方政治活躍,多國有企業。
21、南征北戰:歷史上多次發生為南北統一的戰爭。
22、南下北上:指的是歷史上,北方政治軍事力量八次統一大陸,南方意識形態七次挺進中原。歷史上我國經歷過多次分裂,主要是南北分裂,最後從戰略上統一全國的力量大都來自北方,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八次北方軍事力量南下,最近一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
23、南風北漸: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傳入東南沿海,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領先地位不斷加強,南風北漸是我國近現代文化流動的基本趨向。
I. 中國南北方文化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以秦嶺和淮河為界,這是個自然的界限,也是一個人文的界限,也是一個社會和經濟的界線,那麼我們著重談一談一個問題,就是南北人的性格和文藝上的差異,就是南柔北剛,這個性格的差別反映在許多生活習慣上,其中一條就是北方人豪爽,豪爽的表現就是喜歡喝酒,這個喝酒自古就是這樣。我們看看李白,他四十歲的時候他到山東做客,寫了一首詩,叫《客中行》,最後兩句話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把家鄉都忘掉了,李白喜歡喝酒,非常欣賞山東人飲酒的習慣。那麼我們有一個很有趣的統計,我就看它這個統計,就是講這個喝啤酒,最大的喝啤酒的地方在哪裡呢?哈爾濱、沈陽、大連、青島,這是啤酒消費量最大的地方,特別是哈爾濱夏天兩、三小夥子就喝一箱啤酒,不喝一箱不算喝酒,而且他們不用杯子的,一拿起來就喝象吹喇叭,你們到了哈爾濱就知道吹喇叭,這個性格的差別反映在很多方面,反映在文藝方面表現在哪裡呢?就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絲,古進西風冀北,北曲如輪槍。」豪爽、豪邁,南柔北剛,我們可以看看典型的樂器,我們知道南方人喜歡吹簫,吹簫的時候是這個樣的,低頭眯眼,余聲繞梁,安靜,不能著急呀!這是吹簫的風格。那麼北方人呢?是吹嗩吶,這個就不一樣了,吹嗩吶是揚頭銳眼,高亢激昂,動作幅度非常大,這是南北人的性格的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 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
J. 中國文化大省當中,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是哪個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歷史文化遺存,都對華夏文明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來看下中國的這幾個歷史文化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