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著名考古遺址有哪些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 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❷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成就
1、仰韶文化
第一,仰韶文化影響考古學的發展。發現仰韶文化之前,中國還沒有考古學,仰韶文化的發現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考古學研究主要依靠遺址的發現。
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點之眾多,遠遠超過其他文化遺址點的發現量,仰韶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必將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並影響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仰韶文化雖然不能代替中華文明起源史,「卻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樑柱」(蘇秉琦語)。
因此,仰韶文化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切入點。仰韶文化和此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一脈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將推動和影響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使世界認識中國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也加深了世界對中國是文明古國的認識。
從而對中國不同於外國,獨特發展的土著政治、經濟、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2、河姆渡文化
1981年,河姆渡遺址發掘以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圍開展調查,21世紀在基本建設中也發現了一些重要遺址,至今在寧紹平原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49處,其中以姚江兩岸最密集,共有31處。
近幾年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餘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這三處遺址位於河姆渡以北10公里之內,文化內涵和河姆渡遺址一致,僅有少量文物是首次發現。
如田螺山遺址發現北方遺址經常出土的高達90厘米的深腹罐,這是南北文化交流還是自己創造發明,引起考古界的爭論(河姆渡與田螺山之間在遠古時期是一片)。
不管怎樣,這些遺址發現發掘,豐富了河姆渡文化內涵,說明河姆渡遺址並不是孤立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4、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5、良渚文化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
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❸ 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獨特性
長文,請耐心看完!!!
一、出土之日: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於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後,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
1963年,由馮漢驥領隊,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再次發掘了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等地點,展現了三星堆遺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模連續發掘時期,前後長達20年。
二、重要遺跡與文物出土:
1.西城牆:
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
2.月亮灣城牆:
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
3.祭祀坑:
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50餘米,兩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一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骨器10件(雕雲雷紋),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出土各類遺物6095件(合殘片和殘件可識別出的個體),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片),玉器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4.三星堆城牆:
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
5.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
6.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經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從現場揭露部分推測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現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平方米。
三、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獨到之處:
1.精美絕倫的青銅神樹:
以青銅神樹為代表的青銅器具,共有八棵,為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2.匪夷所思的青銅面具:
《華陽國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青銅面具的出土,與這則記載高度吻合。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呈極度誇張,呈柱狀向前縱凸伸出達數十厘米;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短鼻樑,鼻翼呈牛鼻狀向上內卷;口闊而深,口縫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狀。被人們戲稱為「千里眼、順風耳」。
3.威武的青銅立人像:
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這件青銅立人像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久遠、也是最高大的青銅人像。人像立人像頭戴蓮花狀(代表日神)的獸面紋和回字紋高冠,後腦勺上鑄有一凹痕,可能原有發簪之燈的飾物嵌於此。身著窄袖與半臂式右衽套裝上衣三件。人像最外一層為單袖半臂式連肩衣,衣上佩方格狀類似編織而成的「綬帶」,「綬帶」兩端在背心處結襻,襻上飾物已脫。衣左側有兩組相同的龍紋,每組為兩條,呈「已」字相背狀。
以上三個三星堆文化遺址中最有代表性的青銅文物,說明在三千年前我國古代青銅雕塑技術已十分成熟且先進。在大型人物面具的焊接技術;面具澆鑄時的成型、切割、開孔技術;青銅神樹的分段鉚接技術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堪稱古代青銅工藝的巔峰。
四、為什麼重視三星堆文化遺址:
1.文物種類的獨特性:
兩坑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兩坑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文化面貌復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
2.文化遺址在考古學上的歷史地位:
一、二號祭祀坑既是整個三星堆遺址的精華所在,同時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它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巴蜀地區青銅時代的歷史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於商代四川盆地社會發展水平的傳統認識,必將引起人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歷程的重新審視,在中國考古學研究課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是因為三星堆文化遺址在文物獨特性及填補歷史空白上的獨一無二性,所以三星堆文化遺址自出土之日起,便一直廣為人們所重視,也一直作為四川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而廣為人知。
本文為豆漿的奶爸守則首發在悟空問答上的原創回答,如需轉載請註明!
❹ 世界八大文化遺產
中國十大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1、萬里長城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鼎足而立,齊名敦煌莫高窟,是巴蜀地區石刻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它集中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發展有重要貢獻,是晚期石窟藝術世俗化、生活化的典範。同時,其在題材上為中國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頁,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佛教民間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199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❺ 中國有多少古文化遺址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比較典型的有本書提到的「西安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牛河梁遺址女神廟」、「秦始皇陵兵馬俑」等。
中國於 1985 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 年首次擁有了世界遺產,共6項,分別為: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長城、莫高窟、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泰山。除泰山是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外,其餘五項均為文化遺產。
(5)成就最高的是哪個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文化遺址:
1 、長城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長城包括甘肅至河北段;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景觀特徵】: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被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 明清皇宮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沈陽故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明清舊城中心,2004年7月作為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觀特徵】:北京故宮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庄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前創建的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
3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景觀特徵】: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兵馬俑坑的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20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
4 、敦煌莫高窟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
【景觀特徵】: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會處,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5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批准時間】:1987.12
【地理位置】: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村的龍骨山。
【景觀特徵】:是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首次發現「北京人」遺址的周口店第一地點。
❻ 中國古代文明遺址有哪些
史前文明
浙江
田螺山遺址
河姆渡文明
馬家浜文化
環太湖(現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區域)
良渚文明
江西
吳城遺址
湖南
炭河裡遺址
彭頭山文化
玉蟾岩遺址
湖北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
❼ 中國最頂級的六大文物分別是什麼
中國最頂級的六大文物分別是:司母戊鼎、五牛圖、《祭侄文稿 》、越王勾踐劍、戰國石鼓、曾侯乙編鍾。
這六大文物分別代表各個領域里的頂尖工藝和技術,其保存完整,流傳時間長,具有很強的華夏文化基因。它們都是中華文明流傳幾千年的重要代表。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的發現開創我國在音樂方面古代實物發現,此件文物製作精美,迄今連它的底座都無法復制。戰國曾侯乙編鍾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現在曾侯乙編鍾收藏於湖北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❽ 最著名的青銅文化遺址:
1、二里頭遺址
河南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2、殷墟
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3、四川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文化遺址。
4、武漢盤龍城遺址
武漢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
5、江西吳城遺址
位於江西樟樹市的吳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同年開始發掘。這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遺址,其發現、發掘標志著江西早期文明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揭開了南方地區商代考古的新篇章。隨後的系列研究發現,吳城遺址出土文物既有自身濃厚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殷青銅文化的深刻影響。
6、大洋洲商代遺址
瀕於贛江東岸的大洋洲程家澇背沙洲上,發掘出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商墓共出土青銅器480件,玉器100餘件,陶器300餘件。這批出土文物中,以青銅器最引人注目。據專家們評論,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造型之奇特,紋錦之精美,鑄工之精巧,堪稱江南之冠,在全國也罕見。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超過了河南殷墟婦好墓,名列全國第一,許多品種也為國內絕無僅有。
❾ 中國文化遺產有哪些
你好
一、文化遺產:
長城 ,北京故宮 ,北京頤和園 ,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西藏布達拉宮和大昭寺 ,平遙古城 ,麗江古城,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龍門石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山西雲崗石窟,澳門歷史城區。
二、部分文化遺產介紹:
1、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3、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4、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5、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