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苦旅》(1992年第1版)是由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知識出版社(後改名東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的第1版
㈡ 余秋雨的作品
作品按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列: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1992年大陸出版 1995年台灣出版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書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國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覽過程為線索,思想非常深刻,語言也極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其中對人性的拷問也極為深刻。整本書向讀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以及書中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該書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准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霜冷長河
《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盪,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 2000年 《千年一嘆》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行者無疆
《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晨雨初聽
《晨雨初聽》 2001年6月 也是余秋雨的作品之一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 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 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蠢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
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 2004年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笛聲何處
《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盪著胡笳長笛。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余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注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余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台灣,余秋雨赴台所到之處的一系列活動,均是以崑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尋覓中華
《尋覓中華》 2008年 縱觀《尋覓中華》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一則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一轉,人為地構造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嘆,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為每一名讀者解讀了中華文化的壯闊和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首批推出有關中國的兩本《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 2008年 《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書,精選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進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書中的後半部分有關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生態的文章都是第一次發表。全書230千字。 從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誤讀者。
歷史的暗角
《歷史的暗角》 2009年 收錄的篇什歷來被文學史和讀者目為歷史、文化美文的典範之作而廣泛傳誦,堪稱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讀者自會體悟到余秋雨在歷史追溯之中體現出來的心靈的震顫、思考的重量。
問學余秋雨
《問學余秋雨》 2009年 近十餘年來,余秋雨先生一直在以親身歷險的方式考察著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通過電視和書籍在全球華文界造成巨大影響。本書淵源就是余秋雨老師在鳳凰衛視主持的文化類座談節目《秋雨時分》。但在主持完《秋雨時分》之後,秋雨老師並沒有匆忙推出改編版的相關圖書,而是歷時兩年,幾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創作後,才鄭重推出本書。 余秋雨老師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東方及中國各個時代的文化精髓,同時結合文化和電視傳媒的傳播威力,將極大地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慾望。
新作: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2010年 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開篇即說明了創作此書的初衷:「七年前,我寫了記憶文學《借我一生》。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後在很多長輩、親友、同事、鄰居間引發了一場回憶熱潮。他們不斷向我指出需要補充和更正的地方。連一些以前並不認識的讀者,也轉彎抹角地為我提供各種參考資料。一位教授對《借我一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說『什麼一生,你和妻子近十多年的經歷最為驚心動魄,但你顯然顧慮太多,寫得不清不楚。』他的批評很對,中國文學不應該違避當下的切身磨難,因為這不僅僅是自己的遭遇。寫下來才發現,真實,比文學還文學。」 余秋雨說:「很多與我有關的人,都死去了。我很想與他們說話,不管他們能不能聽到。於是就有了眼前這本書——《我等不到了》。 《我等不到了》以平靜的語調敘述了家族的歷史,曾祖父、曾外祖父從浙江慈溪出發,闖盪上海灘,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親、母親、姨媽、叔叔、「我」以及妻子馬蘭,眾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個世紀歷史的光影中沉浮;文革中表哥益生和叔叔之死,折射了畸形年代裡的畸形命運,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悲壯的集體掙扎。余秋雨介紹說,這是一部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它告訴讀者,在你們出生之前,父輩們有過什麼樣的精神歷程,這種精神歷程又如何滲透到今天,成了你們的生存背景。 《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用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因此他將此書珍惜地稱為「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余秋雨說:「也許這個奇怪的名稱能夠引發讀者的一種想像: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握筆支頤,想想,寫寫,塗塗,改改,抄抄,再把一頁頁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紙貼上。這種非常原始的『純手工寫作』,與『記憶』兩字連起一起,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㈢ 關於新舊版本的文化苦旅
新版好,一般新版的都會糾正錯誤,因為《文化苦旅》舊版出現好多錯誤,如蘇軾的情況,所以建議新版的!因為有些東西你看不出來是錯誤的。
㈣ 文化苦旅的出版情況
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為余秋雨帶來光環的同時,也遭遇了不斷的爭議。余秋雨認為,該書的」假身「之多是造成自己二十年來身陷輿論漩渦的原因所在。因此,「我要親自編一本新版來宣布它們(盜版本)全部非法。」時隔22年之後,
新版《文化苦旅》由余秋雨本人親自編選。和舊版相比,重新修訂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近乎是重寫。除了原有文章之外,新版增加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的篇幅,刪掉了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選擇在22年之後重新修訂《文化苦旅》,余秋雨直言「必須等待所有舊版銷售干凈,才讓新版問世」。
二十年來,針對余秋雨的爭議主要圍繞他的「文革」經歷和作品中的文史差錯展開。對此,余秋雨鮮有回應。在新版《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親自撰寫的序言似乎要對這些非議給予反擊,他比喻《文化苦旅》有如一位被錯怪的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而帶給他的所有麻煩「都來自於它的極度暢銷,而又不具備任何權力背景,因而轉化成媒體的攻擊焦點。」
與此同時,余秋雨的最新著作《吾家小史》(精裝)同時出版,被詬病已久的「文革歷史」經歷、「詐捐門」始末、與馬蘭的「被離婚」,甚至從沒正面回應的第一次婚姻及其收養的女兒也將在本書中做一個完整而鄭重的交代,算是余秋雨首次對這些謠言進行的公開正面回應。此書基於《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改寫增容而成,被認為是他的首部完整家族回憶錄 。
新版《文化苦旅》作為余秋雨先生30年歷史文化散文修訂自選集,刪掉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新版內容與舊版相比,全新和改寫的篇目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堪稱余秋雨30年來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結晶。
㈤ 《文化苦旅》新舊版哪個好,聽說這兩個版本變動
新版好,一般新版的都會糾正錯誤,因為《文化苦旅》舊版出現好多錯誤,如蘇軾的情況,所以建議買新版的!因為有些東西你看不出來是錯誤的。
㈥ 《文化苦旅》新舊版哪個好,聽說這兩個版本變動挺大
新版好看
新版刪去了很多不那麼重要的篇幅,文本更為簡練,內容更加精闢,文筆更加成熟。
看舊版的感覺是他把搜集到的資料以一定的次序展現出來,再在其中融合自己的文化感受,自我存在感較強而與文化交融感不濃;而新版從文字起始就給人一種文化浸染的感受,作者將焦點集中在他最深刻的點上,而且加上了新的、更為成熟的感想,在《道士塔》、《牌坊》和講西湖的那篇文章就很明顯,和舊版相比,更上一層樓。
新版的開頭作者自序說他是親自參與選文和編輯的(大概是這么說的,具體說法我記得不太清楚,勿噴),我認為,若沒有改良和創新,新版有何意義?
我是先看了新版然後看舊版的,雖然有先入為主的嫌疑,但是新版的文字和風格真的深得我心。
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有哪幾種版本
市面上能見到的有兩個版本。
一是 東方文化中心 出版的
另一是 知識出版社 出版的
㈧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全書有兩個版本,哪個版本比較好
因為這兩本書都是中文原著的,所以在內容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哪本比較好。在書的紙張質量上,現在都是差不多的紙張,也沒有大的差別(除非作家出版社的是原漿紙,否則都是差不多)。在價格上的差別,我想這應該是品牌效應了。作家出版社有了幾十年的歷史,而華夏出版社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或者早些年也有,只是近幾年華夏才有大動作,市面上專屬的書才多了起來)。因而,作家出版社的書價是會比華夏的高。再有的一個原因,則是,作家出版社的書價一向是挺高的,有時甚至還比人文文學出版社的書價還要高。總的來看,如果不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上面的那兩本書)紙張質量要好一些的話,我還是建議買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是價格便宜,二是質量差不多,沒必要挑什麼貴貨。
㈨ 《文化苦旅》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2年1月
頁數:376 裝幀:平裝
開本:32 版次:2
商品編號:1004491 ISBN:7806276** 定價: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