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刺身是哪個地方的飲食文化

刺身是哪個地方的飲食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2 14:14:22

A. 烤肉和刺身盛行,漢代有哪些豐富的飲食文化

漢代也是歷史上比較繁榮的時代和唐朝一樣,與國外的民族文化都有著交流。可以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漢代我國就有了烤肉和刺身,並且這兩樣在當時還非常的盛行。烤肉和刺身在今天也是非常受到人們歡迎,但是刺身價格偏貴我們也只有偶爾去嘗嘗鮮。那麼在漢代除了烤肉和刺身還有什麼其他的飲食文化呢?每個國家的宗教信仰、飲食文化不同所以,製作出來的美食也就充滿著自己的民族特色。我們國家的飲食文化一直到今天已經有170多萬年的歷史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反映出不同的人文,展現出來的歷史價值也是不一樣的。

B. 刺身是什麼

在平日的餐桌上,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見過刺身的,但對於刺身是什麼可能就依舊是懵懵懂懂吧。這也很正常,像有的人真的是吃過刺身,並且還覺得刺身挺好吃的,然而要是問其刺身是什麼,他也有可能回答說不知道的。如果你也是這種情況,那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餐桌上見到的刺身是什麼。

刺身有哪些

之後隨著發展,這個詞就這樣留了下來,而在當下,一般就是泛指各種各樣的生魚片了。所以刺身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生食料理,比如用新鮮的魚剔成片,然後食用時,沾上一點芥末或是其它醬料一起吃進嘴裡。

對於喜歡吃的人來說,即便不知道刺身是什麼,也會覺得這就是一道美食。因此,現在大家知道刺身是什麼了吧,那麼會不會想要品嘗一下呢,尤其是看到周圍有人吃起來的樣子是那麼享受,真的讓人忍不住也想吃一口。

但是在生活中,新鮮的刺身要去哪裡買呢。一般像一些主打日本風的料理店或是酒店都有的,甚至一些大超市也有得賣,因為有喜歡吃刺身的人,所以商家們都會看準商機,進而就推動市場發展,因此現在買的話,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困難了。

C. 刺身是什麼

刺身就是指魚膾、魚生、生魚片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說法由來:

日本北海道漁民在供應生魚片時,由於去皮後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簽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簽和魚皮,當初被稱作「刺身」,後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

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蘸醬油。

(3)刺身是哪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擴展閱讀:

吃刺身的注意事項:

1、老人、腸胃不好、抵抗力弱者少吃。如果吃到較為不新鮮的生魚片,輕則上吐下瀉腸胃炎,重則發高燒,抵抗力弱者,還可能引發敗血症,老年人更是不能常吃,如果要吃實在須挑選環境衛生較佳的店家。

2、 嬰幼兒、孕婦少吃深海魚類。在歐美國家孕婦手冊均明寫,孕婦不合適吃深海魚類,像是旗魚、鮪魚等等,因食物鏈累積,重金屬量因此較多,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此外,重金屬危害,嬰幼兒更是首當其沖。

3、淡水魚寄生蟲風險大最好不吃。淡水魚因淡水河較多寄生蟲,導致淡水魚生魚片釀蟲蟲危機,所以應盡量不吃。

D. 刺身和壽司是什麼

刺身(日語音「殺西米」)是將新鮮的魚、貝、牛肉等原料,依照適當的刀法加工,享用時佐以用醬油與山葵泥(日語音「瓦沙比」)調出來的醬料的一種生食料理。以前,日本北海道漁民在供應生魚片時,由於去皮後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簽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簽和魚皮,當初被稱作「刺身」,後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

壽司是日本的一種食物

壽司(SUSI)或稱(sushi)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傳統食物之一,日本人常說「有魚的地方就有壽司」,這種食物據說來源於亞熱帶地區,那兒的人發現,如果將煮熟的米飯放進干凈的魚膛內,積在壇中埋入地下,便可長期保存,而且食物還會由於發酵而產生一種微酸的鮮味,這也就是壽司的原型。

現在日本的壽司,主要是由專門的壽司店製作並出售。店中身著白色工作服的廚師,會根據顧客的要求,將去了皮的鮮魚切成片和其它好材料碼在等寬的米飯塊上,由於各類魚蝦的生肉顏色不同,壽司也是五顏六色,十分好看。

另外,日本家庭也會在特殊的場合,自製壽司款待宴客,但作法大都比較簡單,並可在卷米飯的同時加入烤紫菜或雞蛋片,鹹菜之類。

E. 為什麼叫刺身

說法由來:日本北海道漁民在供應生魚片時,由於去皮後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簽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

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簽和魚皮,當初被稱作「刺身」,後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刺身就是指魚膾、魚生、生魚片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拓展資料: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

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蘸醬油。

F. 刺身是什麼,刺身拼盤都有什麼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日本廚師們認為刺身是正式用餐中最好的菜,應該在品嘗其它菜餚之前食用它,避免其它的味道影響刺身的口感。所以,日式料理中一般將刺身作為第一道菜,但也有將其作為主菜的。

刺身就是指魚膾、魚生、生魚片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生魚片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為漁獵加農耕文化,有傳統生食習慣,《東夷列傳-倭國傳》記載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魚片。

生魚片在中國古代是常見的魚類菜品,後來在古代逐漸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魚為食材的關系。一般淡水魚寄生蟲多於海水魚。

1、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魚:

多數是海魚。常見的是金槍魚、鮭魚(三文魚)、鯛魚、比目魚、鰹魚、多春魚、鰤魚、鰺魚、鱸魚、鯔魚,等等;也有鯉魚、鯽魚等淡水魚。

2、刺身的佐料:

主要有醬油、山葵泥或山葵膏(淺綠色,類似芥末),還有醋、薑末、蘿卜泥和酒(一種「煎酒」)。在食用動物性原料刺身時,前兩者是必備的,其餘則可視地區不同以及各人的愛好加以增減。有的地方在食用鰹魚時使用一種調入芥末或芥子泥的醬油。在食用鯉魚、鯽魚、鯰魚時放入芥子泥、醋和味噌,甚至還有辣椒末。

3、刺身拼盤有很多,比如:

日本真鱸刺身、三文魚刺身、三線磯鱸刺身、沙丁魚刺身、龍蝦刺身、鮑魚刺身、霜降牛肉刺身、河豚刺身、黃金貝刺身、海膽刺身等等。

(1)日本真鱸

日本真鱸又稱花鱸,一般認為關西瀨戶內海出產的鱸魚品質最佳。鱸魚的最佳季節在盛夏,魚肉中脂肪較多,食用前鱸魚的最佳季節在盛夏,魚肉中開始慢慢蓄積脂肪,口味也變的鮮美。

(2)三文魚刺身

國人一進日料店,必點的一道料理就是三文魚刺身。其實,在日本,以前人們是很少吃三文魚的。三文魚類的價格相對日本本土所產魚類比較便宜,而且過去遠洋運輸和食品保險技術不夠發達,進口的三文魚運到日本後被認為鮮度不夠達到做刺身的標准,所以高端料理店很少會用三文魚。

(3)三線磯鱸

三線磯鱸又稱三線雞魚,俗名黃雞仔、雞仔魚,肉質鮮嫩細滑,有種特殊的香味。夏天是吃三線磯鱸的最佳季節,此時的魚肉最為肥美,適合刺身。

(4)沙丁魚刺身

沙丁魚跟秋刀魚相似,但體型更小,在日本這種魚也有著「魚弱」的稱號,因為非常容易腐爛,對鮮度要求極高,只有對自己的貨源和保鮮很有自信的料理店才有銷售。

(5)鮑魚刺身

鮑魚刺身,有兩種,一種是熟的,切片,蘸芥末,有人把它也稱為刺身,還有一種活鮑魚刺身,壹碟說的是第二種。

活鮑魚刺身的口感風味極佳,本身沒有一絲腥味,稍帶的鹹味襯托出濃郁的鮮美,甚至入口都沒有生肉的感覺。鮑魚在清洗後會變得很硬,因此切片的鮑魚,盡量要薄,活鮑魚嘗起來口感很脆,很有韌勁。

G. 牛肉刺身是哪個部位,牛肉刺身的做法有哪些

刺身是吃法,刺身牛肉需要高級肉質的原材料,最差的就是西冷牛肉,好點的是雪花牛肉,最好的是神戶牛肉,不過神戶牛肉中國都是假的,只是模仿的而已,不過也能夠,.你是需要選擇牛肉、還是切片、還是拼盤、還是醬汁,各不相同。
如果是自己在家做的話建議就別嘗試了.首先牛肉的選料是有講究的,其次肉類裡面的寄生蟲很多,需要通過低溫殺死,大多數的餐廳都是在牛肉剛剛肢解之後就迅速冷凍才能達到最後食用的效果,我們平時買的牛肉裡面的寄生蟲太多了,最好煮熟施用.

H. "刺身"具體指的是什麼

RB鬼子當年打上魚來,直接做成魚片出售,為了判斷是哪種魚,就把一塊魚皮用竹簽扎在一堆魚片上以識別,這就是刺身這個名字的來歷。
現在一般指生魚片。或者生吃的其他肉類。

刺身(日語音「殺西米」)是將新鮮的魚、貝、牛肉等原料,依照適當的刀法加工,享用時佐以用醬油與山葵泥(日語音「瓦沙比」)調出來的醬料的一種生食料理。以前,日本北海道漁民在供應生魚片時,由於去皮後的魚片不易辨清種類,故經常會取一些魚皮,再用竹簽刺在魚片上,以方便大家識別。這刺在魚片上的竹簽和魚皮,當初被稱作「刺身」,後來雖然不用這種方法了,但「刺身」這個叫法仍被保留下來。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若要追溯歷史,刺身最早還是唐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格式。
一.刺身的特點
首先,刺身以漂亮的造型、新鮮的原料、柔嫩鮮美的口感以及帶有刺激性的調味料,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近些年,隨著餐飲業國際間交往的增多,世界各國好吃的東西都能在國內找到。刺身也是這樣,它已經從日本料理店走進了數量眾多的中高檔中餐館。
其次,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魚,而且是最新鮮的魚。常見的有金槍魚、鯛魚、比目魚、鰹魚、�魚、鱸魚、鯔魚等海魚;也有鯉魚、鯽魚等淡水魚。在古代,鯉魚曾經是做刺身的上品原料,而現在呢?刺身已經不限於魚類原料了,像螺蛤類(包括螺肉、牡蠣肉和鮮貝),蝦和蟹,海參和海膽,章魚、魷魚、墨魚、鯨魚,還有雞肉、鹿肉和馬肉,都可以成為製作刺身的原料。在日本,吃刺身還講究季節性。春吃北極貝、象拔蚌、海膽(春至夏初);夏吃魷魚、鱺魚、池魚、鰹魚、池魚王、劍魚(夏末秋初)、三文魚(夏至冬初);秋吃花鰱(秋及冬季)、鰹魚;冬吃八爪魚、赤貝、帶子、甜蝦、鱺魚、章紅魚、油甘魚、金槍魚、劍魚(有些魚我們國家還沒有)。
第三,刺身的佐料主要有醬油、山葵泥或山葵膏(淺綠色,類似芥末),還有醋、薑末、蘿卜泥和酒(一種「煎酒」)。在食用動物性原料刺身時,前兩者是必備的,其餘則可視地區不同以及各人的愛好加以增減。酒和醋在古代幾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鰹魚時使用一種調入芥末或芥子泥的醬油。在食用鯉魚、鯽魚、鯰魚時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黃醬(味噌),甚至還有辣椒末。
第四,刺身的器皿用淺盤,漆器、瓷器、竹編或陶器均可,形狀有方形、圓形、船形、五角形、仿古形等等。刺身造型多以山、川、船、島為圖案,並以三、五、七單數擺列。根據器皿質地形狀的不同,以及批切、擺放的不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講究的,要求一菜一器,甚至按季節和菜式的變化去選用盛器。
第五,刺身並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需要稍作加熱處理,例如蒸煮:大型的海螃蟹就取此法;炭火烘烤:將鮪魚腹肉經炭火略為烘烤(魚腹油脂經過烘烤而散發出香味),再浸入冰中,取出切片而成;熱水浸燙:生鮮魚肉以熱水略燙以後,浸入冰水中急速冷卻,取出切片,即會表面熟、內部生,這樣的口感與味道,自然是另一種感覺。
日本的刺身料理,通常出現在套餐中或是桌菜里,同時也可以作為下酒菜、配菜或是單點的特色菜。在中餐里,一般可視為冷盤的一部分,因此上菜時可與冷盤一起上桌。因為原料是生的,外形很好看,故飯店一般都會在冷盤的邊上單獨劃出一間玻璃房,以讓廚師在裡面現場批切裝盤製作,這也成了許多中餐館的一道風景線。
二.刺身的吃法
按照日本人的習慣,刺身應從相對清淡的原料吃起,通常次序如下:北極貝、八爪魚、象拔蚌、赤貝、帶子、甜蝦、海膽、魷魚、金槍魚、三文魚、劍魚。好多人都誤認為吃刺身時蘸山葵泥是為了殺菌,其實不然———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調動魚生的原汁原味。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吃刺身時千萬不要用筷子攪拌小碟中的醬油和山葵泥,因為地道的日本人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用餐舉動,是不懂得正確品嘗刺身的表現。
當一盤殺西米擺在我們面前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美感的造型,因此要等所有的就餐者都欣賞完了以後,方可動筷品嘗。先把一隻空盤和一隻裝有醬油的小碟放在面前,用筷子夾一片生魚片放在空盤里,再夾取適量的瓦沙比放在魚片上,然後將魚片折疊,蓋住瓦沙比,蘸上醬油,拈起來送入口中。剛開始咀嚼時,我們能輕易品嘗出三種味道,即魚的本味,醬油的鮮味,瓦沙比的香味(富有刺激性的辣嗆味)。隨著不斷地咀嚼,魚肉越嚼越爛,越嚼越碎,你會感覺滿口生津,這時殺西米也變成了復合味。瓦沙比氣味沖鼻,像吃沙瓤西瓜一樣,有「沙」的感覺,既辣又香。香、甜、沙、咸、辣混為一體,自然十分美妙。吃完一種魚的殺西米,最好是再吃一口黃瓜或蘿卜絲,或是吃一小片生薑,以便你再品嘗另一種魚的殺西米。
食刺身時山葵醬要適量,太多隻會搶走刺身的原味。由於伴碟裡面的菊花、白蘿卜絲、紫蘇等不只是為了美觀,故可用手將菊花瓣撕碎之後放在醬油里,那樣可使醬油香一點。
如果是夾著白蘿卜絲與刺身同吃,不僅可令口感爽一些,而且還可消除刺身的腥味並幫助消化。因為紫蘇具殺菌作用,所以可用來包著刺身吃,像包海膽吃的配搭就很好。吃刺身的同時,最好飲冰鎮的日本清酒或冰鎮的啤酒;另外,享用刺身時不可抽煙,因為煙味總是會影響到進餐者的嗅覺與味覺。
三.刺身的調味料
刺身最主要的調料是山葵和醬油。山葵又名綠芥末、青芥辣,取名綠芥末正是有意要與中國傳統的黃芥末區別開。雖然兩者都有類似的沖和辣,但卻來自不同的植物。黃芥末是植物的種子,山葵則是植物的根。山葵用漢語音譯為「瓦沙比」。瓦沙比含有烯丙基異硫氰酸化合物,也就是其獨特的香味和充滿刺激辣嗆味的來源,它能除去魚的腥異味,並有殺菌消毒、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
山葵的栽培很講究,它生長在山谷的溪水田裡,並且必須是朝北的山谷,不能有直射陽光。那裡的環境還不能有絲毫的污染,否則山葵難以成活。山葵的生長周期很長,一般要四年才可以收獲。為了不損傷山葵枝,摘取時必須用手去完成。山葵的枝丫和葉子,都是做芥末醬的用料。
瓦沙比有膏狀、粉狀和泥狀三種。泥狀的瓦沙比來自於現磨山葵,是將新鮮山葵洗凈後,用細眼刨茸器刮擦成茸,或以鯊魚皮作砂皮,磨擦成茸,這泥狀的口味最好。泥狀的瓦沙比可以捏塑各種形狀,如秋葉形、心形等,然後放在生魚片旁邊,除了起調味作用以外,還能起點綴、襯托的作用,增加美感。粉狀的瓦沙比要先用水調和以後才能使用,粉和水的比例為1∶2。調和均勻以後,還應當靜放2至3分鍾,以便其刺激的辣嗆味和獨特的風味產生。不過調好後應當盡快使用,否則辣沖味會揮發。膏狀的瓦沙比是成品,像牙膏一樣,用時擠出即可。
瓦沙比在使用時,總是與醬油為伴的。瓦沙比提供刺激味,解除生料的腥異味;醬油則提供鹹味、鮮味,調和整體的美味。既然是黃金搭檔,那就有個是否般配的問題。醬油有許多品種,從大類上說,有釀造的和人工化學合成的;從口味上說,有濃有淡,顏色也是有深有淺。日本醬油有濃口和淡口之分,中國醬油有生抽和老抽的之別。因此,我們在將其與刺身搭配時,最好根據所用原料及客人的口味偏愛而定。刺身原料厚的、大的,醬油就應濃厚一些,反之,醬油則可淡一些。
四.刺身的刀具和切法
日本料理特別強調原料形態和色彩的賞心悅目。在做刺身時,如果用不合適的刀具或不鋒利的刀具,那切割時就會破壞原料的形態和纖維組織,造成脂類潰破,破壞原料本身的特殊風味。
處理刺身的刀具相當重要,製作者一般都有5至6把專用的刀,可分為處理魚類、貝類及甲殼類的刀,還可分為用於去鱗、橫剖、縱剖、切骨等用途的刀。另外,做刺身用得比較多的工具還有刺身筷。刺身筷細而長,一端尖細,專門用於將切好排好的片狀料擺放於盤中。
加工刺身時,都要頂絲切,即刀與魚肉的紋理應當呈90°夾角。這樣切出的魚片筋紋短,利於咀嚼,口感也好。切忌順著魚肉的紋理切,因為這樣切筋紋太長,口感也不好。
刺身的厚度以咀嚼方便、好吃為度。這里講的「好吃」有兩層含義:一是容易入口,二是魚片的厚薄能充分體現原料的最佳味道。一般魚片厚約0.5厘米,例如三文魚、鮪魚、鰣魚、旗魚等。這個厚度,吃時既不覺膩,也不會覺得沒有料。不過有的魚得切薄一些,如鯛魚,因為這種魚的肉質緊密、硬實,所以要切得薄才好吃。
特別要提醒的是,魚肉一定要剔凈魚骨,以防卡住食客的喉嚨,發生危險。
五.刺身的裝盤
刺身裝盤時,應當選用合適的盛器,還要注意色彩搭配。
刺身的裝盤方法,原則上強調正面視覺。如山的造型裝盤方法,盤子前面的原材料應堆放低一點,品種可以多些,強調山上有小的點綴物,下面猶如海水緩緩流過的境界。山可以用白蘿卜絲、京蔥絲等堆放而成,還可以加上點綴物圍邊,這樣整體均衡感也就體現出來了。還有,黑色的原料能夠配合盤子的整體視覺效果,因此用海藻、海帶、干紫菜等襯托,往往會起到好的效果。
裝盤方法有平面拼擺、四角形拼擺、薄片拼擺和花色拼擺等,原料的數量可用三、五、七奇數的方法盛放,這些都是做刺身時的較好裝盤方法。據說這是從陰陽學中得到的啟發。陰陽中奇數是陽數,用陽數是刺身的基本裝盤方法。因此不管原料再多,也一定要以奇數裝盤。這樣做雖然左右對稱沒有了,但不均衡所帶來的生動感受卻體現出來了。
另外,提供刺身菜餚時,原料要求有冰涼的感覺,我們可以先用冰涼凈水泡洗,還可以先以碎冰打底,面上再鋪生魚片。出於衛生考慮,還要先在碎冰上鋪保鮮膜,然後才放生魚片。

I. 刺身的飲食文化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一種烹調技法。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蘸醬油。
sashimi(刺身)一詞是日本室町時代(1392-1573年)開始產生的。關於這個詞的來源有許多種說法:
一種解釋是「刺身」是tachimi的轉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稱呼。(《言元梯》)
一種解釋則認為「刺身」是「左進」之義。(《黃昏隨筆》)「左」的音讀是sa;「進」的音讀是shin。富山縣正好把「刺身」讀成sashin。
一般的解釋是:「刺」為切成小塊或薄片,或解釋為切成並擺放成拼盤。至於「身」則大多解釋為肉。
另一種解釋是:「刺」是串起來的意思,因串起魚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稱呼。
此外,還有將「刺身」解釋為覆蓋品,因切成薄片的魚肉可以在做壽司時覆蓋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聞》上發表《刺身論》。郭認為:sashimi來自中國語的「三滲」。所謂三滲可能就是用醬油、醋和生薑汁三種來食用生魚片。他說:samsham(三滲)的發音因日本人不能發鼻音而說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發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樣。這個解釋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像力超常的特點,可惜的是,至今還沒有發現什麼具體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說法。
比較有價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孫族〉附表》中的考證,他指出:「肉」在馬來地區的Suman語里稱為sich,在Sakay語里是sach,在喜馬拉雅地區的Repucha語中則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聯系, man 則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聯系。他認為在這前後兩種語言里存在著日語sashi 和mi的來源。 刺身的早期名稱
關於中國食用生魚片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西元前505年。雖然《吳越春秋》的內容,許多來自民間傳說,不全可信,但在沒有其他資料的情況下亦可作為參考。
秦漢魏晉南北朝,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指生魚片。「膾」和「鱠」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他康復後仍然繼續吃生魚片,終因為貪吃生魚片而死。
魚膾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奇風異俗。祝阿人這個習俗一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魚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
「膾」是指生的魚絲、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肉絲。而sashimi(刺身)在那時只是指「膾」的一種烹調技法。只是到了醬油傳入日本並廣泛使用後,「刺身」(sashimi)才發展成指稱類似刺身的名稱。
刺身的書寫形式
「刺身」二字是用訓讀漢字書寫的形式;古時也常用假名書寫(如《御湯殿上日記》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兩個音節sashi用「刺」來書寫。最初寫法並不穩定,古代曾經使用過「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讀音都是sashimi,較多的是用「指身」來書寫(見《鈴鹿家記》,應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讀音也是sashi;後來覺得與「指」無關,而是動刀子的,於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於是也就把sashi解釋成「切拼盤」和「切好並擺好」。這確乎有點俗詞源學的味道。後一個音節mi 倒是多用「身」來書寫,意思是指肉。至於用「味」來書寫,則顯然也是望「音」生義的想當然。
刺身的異名
「刺身」原是關東地區的稱呼,有的時候也被稱為「uchimi」(「打身」,意為覆蓋物)和「tsukurimi」(「作身」,意為拼盤。是關西的一種稱呼,一般簡單稱為tsukuri;也可稱為tsukuritoiu)。
至於「刺身」一詞在日本還有多種方言的語音變異,如:富山縣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島的sasumi;靜岡縣、鳥取縣的shyashimi。

J. 什麼叫刺身

刺身就是指魚生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生魚片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為漁獵加農耕文化,有傳統生食習慣,《東夷列傳-倭國傳》記載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魚片。

生魚片在中國古代是常見的魚類菜品,後來在古代逐漸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魚為食材的關系。一般淡水魚寄生蟲多於海水魚。

(10)刺身是哪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擴展閱讀:

刺身歷史

關於中國食用生魚片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西元前505年。

雖然《吳越春秋》的內容,許多來自民間傳說,不全可信,但在沒有其他資料的情況下亦可作為參考。

秦漢魏晉南北朝,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指生魚片。「膾」和「鱠」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閱讀全文

與刺身是哪個地方的飲食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