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西文化有哪些差異
1.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中國人利用各種烹調技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則簡單很多,他們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桌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有個體意識。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他們認為,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因此,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因此中國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2.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差異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學說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智慧的產物。
3.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無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而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在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上,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而西方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
4.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② 中外文化差異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飲食方面、天氣方面、生活方面、服飾方面、教育方面等。
1、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中國人則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
2、人際關系方面:西方人與人關系分明,習慣AA制;中國人講仁義,喜歡請客買單。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服飾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雖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也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西方認為不合禮儀的服飾。
5、教育方面:中國教育,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③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有:飲食方面,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價值取向,消費觀,隱私觀,競爭觀,思維方式。思維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外文化差異的淵源
中國文化有許多不同的源流傳統,但自中國秦漢文化以來,基本上是循著一種主體文化——儒家文化發展下來的。儒家文化強調自我的節制、忠孝和責任等等,這些都造成了中國人中庸的文化傳統。西方文化的主要傳統則是早期的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希臘文化帶有一種和諧的特點,它力求達到一種和諧。
中期的基督教時代,它追求功利,物慾,它導致了世俗的發展帝國的膨脹、繁榮和法律的健全。近代西方文化又出現三合一,它既有希臘的那種對人的尊重,對知識的追求,又有羅馬的那種對功利的嚮往,同時又有基督教對現實的批判,對理想主義的嚮往。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中國人的整體觀念比較重,而西方文化強調的是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
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哪些(請詳細說明)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參考歷史千年)
⑤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體現在飲食、天氣、生活、孩子等方面。
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拓展材料: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
2、天氣。西方人的心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是天氣對於中國人的影響不大。這一點,可能是個誤區了。惡劣的天氣對於中國人心情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一些室外的工作也會造成麻煩。生活,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3、孩子。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⑥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⑦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⑧ 中外文化有何差異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⑨ 中外文化差異的不同點有哪些
中外文化差異的不同點:
1、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注重色香味俱全,菜色、烹飪手法五花八門;老外注重理性飲食,不論口感,講究攝取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中國人重視「吃」到了極致,推崇美味的食物,樂於分享烹調,「吃」這件事不僅是維持身體所需,更深入到健康問題,古人就有「葯補不如食補」的認識;西方理念中,食物是用來充飢的,只要保證足夠營養攝入,吃什麼都一樣,快餐漢堡文化顯而易見。
2、中外教育文化的差異
中國教育是灌輸式的,注重知識鞏固和熟練掌握,達到「精深」;外國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靈活應用知識,達到「廣博」。中國式的教育首先是灌輸式的,汲取前人的無數經驗灌輸到學生腦海里,用理論指導實踐;外國教育多受自由文化的熏陶,從小培養學生的實踐分析能力,老師充當引導者,帶領學生共同解決問題。
3、中外禮儀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跟朋友打招呼,愛寒暄「吃飯了嗎」;老外跟朋友打招呼多數以抬頭望望天,「今天天氣不錯?」,忌諱回答私人問題。雖然都是顯而易見的話題,然而外國人常認為,中國式的打招呼是在刺探別人的隱私,是不禮貌的行為,這就是禮儀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