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北的文化在哪裡

西北的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2 16:10:17

Ⅰ 中國西北地區主要在哪裡

西北五省地區具體包括: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陰山以北,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北五省如今地理與行政區劃具體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清代開始“甘肅省”這一省級行政區劃單位開始在地圖上出現,並一直延續至今,但其控制范圍幾經變遷和割讓。其面積把今新疆、內蒙古、青海的部分地區及寧夏都囊括在內,當時才算真正的西北,西北首府為涼州。1917 年中華民國時期的“甘肅省圖”所示的甘肅,其面積較現在就要大很多。

新中國成立後,對甘肅的行政區劃也進行了數次調整剝離,篇幅所限,這里不能把歷次調整變化的地圖都展示給讀者,只擇其2 幅略作展示。一為1954 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撤銷寧夏省並入甘肅省後,甘肅的區劃圖,地圖出版時間為1957 年。另一幅則是1966 年的甘肅地圖,在1958 年10月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後,寧夏就從甘肅中脫離開來,直到今天。西北五省的真正的界定是位於我國400mm區域降水線以西,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3、甘肅省

甘肅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甘肅省簡稱甘或隴。轄12個地級市和2個自治州,省會蘭州。古屬雍州,是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與蒙古接壤,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千米,縱橫45.3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4、青海省

青海省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6州、1地、1市、51個縣級行政單位,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萬人,有漢、藏、回、土、撒拉、維族、蒙古、哈薩克等民族。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5、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是我國五大自治區之一。寧夏自治區首府銀川。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南北相距約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6、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簡稱蒙,全稱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北、華北、西北,接鄰8省區,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內部,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國境線長4200公里。轄9個地級市和3個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2014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主要分布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等49個民族。

Ⅱ 西部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西部是一個多民族、富有文化的地方;比如說我最喜歡的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遺址、華夏遠古文明軒轅黃帝陵、古絲綢之路、古文明城市遺跡、元謀人遺址、藏文化代表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以及數不勝數的宗教文化場所等等。

如果你喜歡粗獷的文化一定要去那裡,喜馬拉雅山、高原聖湖、羌塘野生動物園、浩如煙海的大漠戈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廣闊牧場、雄偉壯闊的祁連冰川、波濤洶涌的九曲黃河、山水洞林石一體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壯觀的長江三峽等等,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的。

(2)西北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區域簡介

和東部相對應的地方。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在這里。 例如中國西部,是世界上最大,范圍最廣的,它在世界上排第一。

特指中國西部地區。中國按東西方向可以劃分為東部和西部或東、中、西三個部分。

中國西部地區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包括中國的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地域遼闊,除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等少數精華部分外,其餘地區人口較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於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多數民族聚集的地區。

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其水能蘊藏總量佔全國的 82.5%,已開發水能資源佔全國的77%,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其礦產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西部地區的煤炭佔全國的60%,石油佔45%,天然氣佔53%。

全國已探明的140多種礦產資源中,西部地區就有 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的前茅。新中國成立60年來,西部地區的工業體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西部地區與十多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2747公里,如此之長的陸地邊境線,無疑為西部地區發展邊境貿易展現了誘人的前景,有歷史上穿越西部地區的"絲綢之路"曾是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條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鐵路。

今日的西部地區定然會伴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日益繁榮,再現輝煌。

西部不僅有許多歷史文化,還有美麗的大草原,如今也因為這些美麗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都被世界稱贊,獲得不少的榮譽。西部開發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重慶、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部

Ⅲ 中國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

西北一帶的飲食風俗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它的主食是玉米和小麥,也吃其它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膾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饃更獨具風情,牛羊肉泡饃名聞全國。

家常食饌多為湯面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由於氣候和農業習慣的限制,蔬菜很少食用。

農家用膳常是飯碗大而菜碟小,油辣辣椒、細鹽、果醬(用老菜葉製成的醋汁)和大蒜瓣全年都足夠了。有客人造訪或宰羊,或殺雞,或炸幾盤肉絲、雞蛋、紫花苜蓿、滾細面條、白包子,也很豐富。


(3)西北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經濟:

西北地區經濟結構以資源型產業和傳統農業為主。產業結構以煤炭開采、石油開采和有色金屬冶煉為主,農業結構以灌溉農業、綠洲農業和畜牧業為主。

煤炭開采和石油開采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套地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灌溉農業中,綠洲農業主要分布在甘肅河西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山麓和宜居區。畜牧業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全國重要的溫帶水果產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全國重要的糖料作物產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Ⅳ 西部歷史文化

1、中國西部是華夏文明的源頭。長江上游出土過元謀人牙齒化石,距今約170萬年;黃河中游出土過藍田人頭蓋骨;距今約70萬年。

2、中國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後,東西方文化在西部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隴深寺的暮鼓晨鍾。甘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氣度,展現出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

重慶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新疆天山、西藏布達拉宮、寧夏西夏王陵、樓蘭古國等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徵。

3、中國西部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這里生活著50多個少數民族,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擁有久遠時代的文化藝術,如川劇、蜀綉、蜀錦、納西古樂、戲曲、剪紙、刺綉、岩畫等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

(4)西北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西部的歷史文化名城:

1、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譽,雲南省會,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陸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華夏文明之源、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

3、西寧

西寧,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海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

西寧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4、銀川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

Ⅳ 西北地區的遺存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

陝西--省會西安古稱長安,有13個王朝在這里建立政權--陝西地形狹長,分陝北、關中、秦嶺以南的陝南,秦嶺又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嶺和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東面與山西以黃河為界。黃帝陵、樓觀台、太白山、終南山、壺口瀑布、關山草原、秦始皇陵、法門寺、乾陵、華山、昭陵等名勝景點。
甘肅--省會蘭州又稱金城--甘肅地形呈西北向東南的狹長形狀,祁連山北麓的河西走廊是戰略要沖,是中原向西域、中亞的必經要道;金張掖、銀武威、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玉門、喜峪關等都是歷史盛跡,黃河穿省而過流向寧夏。
寧夏--省會銀川,回族聚居區,黃河穿流而過,古時西夏國所在地,寧夏灘羊肉鮮美,灘羊皮襖很暖和。北與內蒙相接。
青海--省會西寧,與西藏一起稱青藏高原,境內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是進藏物資主要交通通道,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號稱中華水塔,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廣人稀,珍稀特種有動物有藏羚羊、藏野驢、雪豹、金雕等,氂牛是當地主要經濟畜種。
新疆--古稱西域,省會烏魯木齊,舊稱迪化,新疆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六分之一,地廣人稀,人們多聚居在沿山脈、河流的綠洲上;阿爾勒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從北到南東西走向分布中間夾著准葛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公元前六十年就歸漢朝政權管轄,古絲綢之路在新疆分天山以北的北路和經過庫爾勒喀什的南路,從那時起新疆就是東西文明交融的地區,作為邊疆省份,新疆從北到南依次和外蒙古、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吐庫曼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印度接壤。

Ⅵ 西北地理環境文化經濟等

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西北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西北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西北地理環境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Ⅶ 西部地區歷史文化

一、西部歷史文化名城——寶雞

寶雞,古稱陳倉,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為陝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炎帝故里」、「東方佛都」、「青銅器之鄉」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

寶雞因法門寺、太白山而成為聞名中外的西部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旅遊百強城市等殊榮。

寶雞既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也是中華民族之根。炎帝在這里教民稼穡,開啟了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周公在這里制禮作樂,創制了《周禮》;

《詩經》由此傳唱;西周、先秦均從這里崛起;周人以絕頂的聰明才智,在此創造出青銅器文化,為人類留下了數以萬件的「國寶」;秦人在此創造了「天下第一文物」的石鼓文化。周公在這里創制了《周禮》。

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厚的人文底蘊,造就了諸多載入史冊的歷史人物,僅《二十四史》中記載的就有39人之多。炎帝、姜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法正、李柏等歷史名人均在這里誕生。

「春秋五霸」之一的政治家秦穆公;為統一六國立下赫赫戰功的軍事家白起;天文學家李淳風;著《外台秘要》的醫學家王濤;關學北宋哲學家、關學創始人張載;

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丘處機;道教太極高人張三豐;建立千年地宮大唐秦王陵的李茂禎……他們都是眾多歷史人物中的傑出代表,為華夏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寶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曾在這里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悲喜劇,為寶雞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從「文王訪賢」、「武王伐紂」到商鞅變法,乃至李斯、韓非以法家學說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再到楚漢之爭、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從諸葛亮「六齣祁山」、屯兵五丈原,到郭子儀率軍復唐;從南宋名將吳玠、吳璘「鐵馬秋風大散關」大敗金兀術,到彭德懷元帥運籌帷幄,指揮「扶眉戰役」……無數改革家、軍事家在這里演繹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壯舉。

古老而悠久的歷史,為寶雞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歷史遺跡,這里的北首嶺遺址、仰韶文化遺址、秦雍城遺址、周原遺址、九成宮遺址、戴家灣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已被陸續發掘,呈現在世人面前。

二、神秘的樓蘭古城

漢文帝元平四年,即公元前176年,冒頓單於給漢文帝寫下書稱:「樓蘭、烏孫、呼揭以及旁邊的三十六國皆稱為匈奴。」這是漢民族第一次知道西域有此國名。

漢武帝時派張謇出使西域,考察樓蘭等國情形,張謇報告說:「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基本上知道樓蘭為一個小國家,附屬匈奴,頻臨鹹水湖泊羅布泊。西漢時候,樓蘭的人口總共1.4萬人。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有著整齊的街道,市場熱鬧,雄偉的佛寺、寶塔。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直至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從歷史的書籍上消失。三百年後,玄奘西天取經路過此地,早已空曠,荒無人煙。

雖然李白詩句中「願將腰劍下,直為斬樓蘭」、王昌齡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等等詩句,也並不能說明樓蘭還在。

直到1900年的3月它的墟城才再一次被人們發現。這一年瑞典的探險家斯文赫定根據線索發現了樓蘭的遺跡。而現在,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垣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萬平方米。

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了無生機,顯得格外蒼涼、悲壯。

三、絲綢之路

騫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自請出使西域,歷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當時,漢朝正在准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單於殺死了。於是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

沙漠、雪山、綠洲,時而長風漫卷、飛沙走石,時而萬里寂靜。牧人的炊煙裊裊升起,直接雲天,駝鈴響過,這片大地又復天地開辟時的蒼涼。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域:新疆及與之山水相連的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直到中亞的巴爾喀什湖一帶。

然而,要越過西域7000多千米流沙與荒漠,絕非小可,橫越西域,既要有外交家的辯舌,又要有探險家的膽魄。宮廷用招賢榜的方式,想全國招募賢能之士。張騫義無返顧地應招了。張騫以郎官身份應招,肩負出使大月氏的任務。

公元前139年,張騫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導,率領100多人,浩浩盪盪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冒險西行。張騫一行一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亂蹄蹤跡,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明攻暗襲。

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們還是一出甘肅臨挑就與一隊匈奴馬隊遭遇。除張騫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無一倖免。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張騫和堂邑父被迫分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他們還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11個春秋。一個月黑之夜,張騫帶上匈奴妻子和向導堂邑父,趁匈奴不備,逃離了匈奴。

大驚初定,張騫依然初衷不改,又繼續起「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只能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神之手。

四、巴蜀文化

巴人和蜀人,在戰國以前,其實是兩種概念。巴人主要分布在今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還涵蓋了陝南、黔北和湘西等地,「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所以巴人的圖騰為蛇和虎;而蜀人則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及周邊山區,「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蜀人的圖騰是鳥。他們塑造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蜀文化」和「巴文化」。

戰國以後,人民習慣上把巴和蜀並稱為:巴蜀。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巴蜀之地)水旱從人民不知飢饉……謂之天府」。以前的關中之地被稱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物產豐饒,至此以後,巴蜀大地也被稱為「天府之國」。

巴人善戰,被稱為「東方的斯巴達人」,之前我已經追尋過巴人的起源,今天,我帶大家追尋蜀人的起源。

蜀人是最早進入現今中國大陸的一批先民,他們的祖先從遙遠的東非經過數萬年的遷徙,沿著印度洋海岸線來到東南亞,然後一部分從緬甸經過雲貴高原、川西高原來到了阿壩州茂縣一帶,形成了古羌人。在農耕文明未創造之前,靠採集狩獵的古人只有沿著海洋和森林遷徙,他們一路都留下了很多遷徙的遺跡(見後)。古羌人一支繼續北遷,到了黃河流域的上游——渭河平原,他們在那裡進入了農耕時代,創造了後來的華夏文明。而留下來的這支,也創造了歷史悠久的古蜀文明(包括巴文明)。

2003年,在四川阿壩州茂縣附近發掘的營盤山遺址,證明了古蜀人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在這里創造了蜀文明的最早起源(迄今為止)——「營盤山文化」(此時,華夏文明發展到三皇五帝時期)。

五、夜郎文化

夜郎古國是中國歷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國之一,它和消失在沙漠的樓蘭古國以及變身著名旅遊聖地的大理古國一起豐富絢麗了大中華的民族文化,並成為中國人心裡一塊當仁不讓的歷史文化品牌。

因此,不但黔地,曾為夜郎縣屬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討這個在歷史上存留了兩三百多年,然後又神秘消失的蠻夷古國

夜郎古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

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

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

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

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

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

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

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

Ⅷ 我國西北地區特色民風民俗

"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在門前堆柴火,夜幕降臨,萬家篝火,照徹西北大地,壯乎美哉!我想任何一場篝火晚會都不能和它相媲美,可謂是大西北的篝火節。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西北春節的一個結尾,其間也是社火的閉幕時間。元宵是社火表演的高潮,而正月二十三則是社火表演的落幕和結尾。不管是那一種社伙,在這一天里都要到全庄人祭祀的廟里燒香,磕拜,卸裝,將所有的社伙道具交回社火頭兒封存,自此社火隊的成員就可以各自做自己的私事了。

Ⅸ 中國西部有什麼文化特點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1、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

2、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

3、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

(9)西北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理角度看,中國西部由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成。從經濟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州。

西部地區疆域遼闊,地質復雜,人口稀少,經濟落後,交通閉塞,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但由於生態環境脆弱和開發難度較高等條件的制約,西部地區面臨開發和保護相對失衡的局面。

參考資料:西部文化 網路

Ⅹ 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徵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轉化吸納為自己的成分,從而變得生機勃勃。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朴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閱讀全文

與西北的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