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慶有什麼風俗特色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刻畫出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
B. 重慶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紅岩革命紀念館,位於重慶市嘉陵江畔,與紅岩村13 號、曾家岩50 號、桂園、《新華日報》舊址毗鄰,它們都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動基地,是我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中心。因業績卓著,故設館加以紀念。
2020年2月,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紅岩革命紀念館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所有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政策。
C. 巴渝人文的民俗文化
包括十朝宴、月米酒、抓周、報喜、定生、拉乾爹、拜保保、栓胎、送燈等生養習俗;開庚定庚、相親擇期、請媒下聘、點額開臉、哭嫁坐斗、花轎迎娶、拜堂鬧房等婚嫁習俗;
濮人懸棺葬、巴人船棺葬、石棺葬、做道場、買路引、燒紙錢、送河燈、打繞棺、跳喪等喪葬習俗;
文昌會、觀音會、老君會、三月會、城隍會、豐都香會、關帝會、中元會、祭灶神、土地神、山神等祭祀習俗;
重慶火鍋、重慶渝菜、重慶麻辣燙、白市驛板鴨、江北熊鴨子、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永川豆豉、皮蛋、沙田柚、梁平柚、涪陵榨菜、忠縣豆腐乳、奉節臍橙等飲食文化,構成了綜合性的巴渝民俗歷史。
D. 最能體現巴渝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的東西是什麼不是巴蜀文化哦,越多越好。
銅梁龍舞,黔江擺手舞,小河鑼鼓,川江號子,巴渝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秀山花燈,九龍楹聯,廣場故事,梁平三絕(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
E. 重慶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有哪些
1、農民版畫
重慶的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區,這里有一個獨特的民俗就是綦江農民版畫這種版畫是綦江農民將石刻木雕等特色融入版畫之中,這種版畫非常的幽默和生動。
F. 巴渝文化的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顧名思義,就是重慶境內的十二處景色亮點啦。至於為什麼取了十二這個數,個人認為這些事情都是當時定這個的人心血來潮所致吧。真正有外地朋友要我推薦到重慶玩得去處時,很難首先想到說這些。一是因為我自己似乎也沒刻意去觀賞過它們,二是因為這裡面絕大多數只剩下遺址而已。其中有的景點,感覺更注重的是某種意境,像我這種缺乏藝術修養的人是很難深刻體會了。例如黃葛晚渡,誰會推薦一個遠道而來的朋友沒事干跑河邊碼頭去看渡船呢?
隨著時代變遷,「巴渝」的地域概念也在變遷,「巴渝十二景」迄今為止共有兩個官方版本,並即將產生第三個版本。以示區別,分別稱為老巴渝十二景,新巴渝十二景和直轄巴渝十二景。
老巴渝十二景,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便是清乾隆年間巴縣知縣王爾鑒。正是這位非本地人士,以其獨到的文學素養和審美價值,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流芳百世的十二景,而他本人也因致力打造重慶幾百年來沿用至今的這一名片而載入地方史冊。據說,當年巴渝十二景的選定標準是:「其趣在月露風雲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臨俯仰,別有會心……空靈飄渺,在有象於無象之間,最稱奇妙。別具幽趣,空靈不著色相……」因而,他所選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說得上空靈,美的地方恰巧是難以說清楚的那一部分。
當然,巴渝十二景並非完全王爾鑒個人原創,事實上,在明代的地方誌上就有「渝城八景」(金碧香風、洪岩滴翠、龍門浩月、黃葛晚渡、佛圖夜雨、孔殿秋香、覺林曉鍾、北鎮金沙)的記載,而王爾鑒的巴渝十二景,是在此基礎上「汰三增七」產生的。其中,最後三景,由於沒有他所追求的那種「空靈感」,以歌樂靈音、字水宵燈和縉嶺雲霞來取代。「字水宵燈,指每夜燈火齊明,層見疊出,高下不相掩,隔江遙望,光輝燦爛,水天一色。縉嶺雲霞,指縉雲山蒼松古柏,與丹岩翠壁相鬱蒸,望之若雲霞。歌樂靈音,指歌樂山俯視群山,登其巔,松杉蔽日,遇風雨萬籟齊鳴,乃山靈清響,有如上方仙樂。」
金碧流香(渝中區人民公園)
系老巴渝十二景之首,如今不復存在。金碧山是當時眺望重慶繁華地段的最佳處,站在此處清風徐來,暗香撲面,然而四處尋找,卻無草木花開。
桶井峽猿(渝北統景)
統景峽原名桶井峽,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峽內泉暖、峽幽、洞奇、石怪、山柔、谷秀、竹雅、瀑麗,集鷹群、猴群、天池、古寨等景觀為一體。
雲篆風清(巴南雲篆山)
山形如魚脊,山勢曲折,蜿蜒如雲篆。上有雲篆寺,登山入寺,彷彿雲扶足下。
海棠煙雨(南岸海棠溪)
溪北從南坪山塢出,沿壑帶澗,曲折入江。溪邊曾多植海棠,潤比溫玉。歷代墨客騷人常於此曲水流觴,吟那淡煙細雨中的幽姿淑態,吟那朝暉暮靄中的紅妝素裹。
華鎣雪霽(四川華鎣山)
山麓四面環拱,正峰孤峭插天,直出雲表。最妙在冬雪初霽,碎瓊亂玉,或無或有,掩映叢林翠靄。至若雪山萬疊,日色破寒,瓊樓玉宇,霽色斑斕,彷彿牟尼珠光,普現白茫茫一個干凈世界。
龍門皓月(南岸龍門浩)
與望龍門隔江對峙。水中有二巨石,各大書楷行「龍門」二字。二石壁立,狹僅容舟,若千帆競來,惟勇勝者可入,故有游魚化龍之龍門神功。
黃葛晚渡(南坪塗山之麓)
黃葛渡因候渡者有黃葛濃蔭庇遮得名,越江心珊瑚壩與南紀門隔江相望。
歌樂靈音(沙坪壩歌樂山)
歌樂山因「歌樂靈音」而得名。一說「大禹會諸侯於塗山召眾賓歌樂於此」,一說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宮仙樂隊表彰,樂作如聞鈞天之音,仙樂風飄,響徹山林。
洪崖滴翠(渝中區滄白路)
近年剛剛修復。洞內可容數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並有北宋文豪蘇軾、黃庭堅題刻詩章數篇。昔日,此處時而涓涓滴翠,時而晴雪飛布。
字水宵燈
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巴」字,故有「字水」之稱。
縉嶺雲霞(北碚縉雲山)
縉雲山間雲霧繚繞,氣象萬千,雲霞時常變得色赤如火,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以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其山高聳,植被豐富,上多嘉木秀竹,下有溫泉溶洞。
佛圖夜雨(渝中區佛圖關)
如今不復存在。千年前的佛圖關壁立萬仞,磴曲千層,為古重慶陸路咽喉要隘,成渝古道必經之處。駐足可縱觀全城,俯瞰兩江,虹束如白練。每到凌晨,整個佛圖關煙雨蒙蒙,地面濕潤,這就是著名的「佛圖夜雨」。
寫到這里,才發現也並不是毫無了解,只是以前去的時候從未想過還有這樣的文化故事在其中而已。重慶夜景,自然是我家不可避免的話題,因為我爸的工作,哈哈。南岸區的幾個,每次去爬山都會路過吧,幾個山區景色,太遠的沒去過,不過歌樂山作為革命紀念地,每個重慶人都會有深刻印象的。佛圖關雖已不在,佛圖關公園卻健在,革命年代好像也有什麼英雄事跡發生呢。至於洪崖洞,寒假剛剛去了,修復以後非常熱鬧,只是,通風和消防設計好像有點兒不好。
新巴渝十二景,是由《重慶晚報》於1989年發起,廣大重慶市民評選出來的,1990年4月27日重慶市第十一屆人大第十三次會議通過命名並公布。此次評選共選出前22個景色,其中前12名稱為「巴渝十二景」(縉嶺雲霞、北泉溫泳、獨釣中原、大足石刻、四面飛瀑、南山醉花、統景峽猿、南塘溪趣、歌樂靈音、山城燈海、長湖浪嶼、朝天匯流),後10名稱為「重慶小十景」(冠鵝撫天、華岩洞天、佛圖遺隘、巴渝榕蔭、金佛潮吟、巴岳游龍、五布豎屏、鼓坪石陣、古劍雞鳴、淶灘古韻)。
G. 重慶文化有哪些
重慶屬巴渝文化,其中主要包括:
方言文化,重慶本地人所使用的語言,屬於四川話成渝片,是川東官話的代表,也是四川話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性方言之一。
節日文化,如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俗。
嫁娶文化,最有特點的就是拜堂。
飲食文化,就有名的就是火鍋文化。
H. 重慶的特色是什麼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起源於巴文化,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上發展中形成的一種低於文化,這里的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川、大山之間,有一種頑強、彪悍的性格。
巴渝文化代表有龍門陣、渝菜、川劇、重慶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等等。
2、民俗
重慶人除了傳統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等習俗,還有趕廟會、放風箏、坐花轎等等文化特色。
巴渝人在衣食住行上面都獨具特色,有著自己的色彩。
(8)巴渝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重慶是我國省級行政區、西部唯一直轄市,有火鍋之都、溫泉之都的美譽。重慶是典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這里是金融、科創、航運、經濟、物流中心。
重慶的別名佳叫做山城、巴渝、渝州、霧都、橋都、江城,具體位置在西南部、我國長江上游地區,西邊是四川,北邊是陝西,東邊是湖南湖北,南邊是貴州,土地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
I. 巴渝文化的基本簡介
重慶的簡稱「渝」和「巴」,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
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殷周時期,生活在長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強悍和歌舞著稱,就是在參戰時,也「歌舞以凌殷人」。近年來的三峽庫區考古發現,更雄辯地證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巴渝文化歷史悠久、絢麗多彩,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暫且不說聞名中外的三峽一帶的古跡勝地,也不說抗戰時期陪都文人工薈萃將巴渝文化推到一個高峰,僅以解放後尤其近幾年的文化為例,足以證明這一點。大足石刻在巴渝文化上聳起一座豐碑,從它每一刀、每一鑿的痕跡里,我們似乎可以窺視到巴渝文化在千百年來發展的脈絡? 那銅梁龍舞,那黔江擺手舞,那小河鑼鼓,那川江號子,那巴渝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那秀山花燈,那九龍楹聯,那廣場故事,那梁平三絕(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年畫),又似乎在大足石刻里找到其蹤影?
民間藝術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間藝人。1999年,重慶評選出了當今活躍於世的「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他們又是從大足石刻中領悟到些什麼?
大足石刻的影響,最直接的也許算雕塑吧!雕石獅的遍布全市,巴渝簡直成了石獅的生產王國。雖然,我們不能斷言巴渝的文學、藝術都淵源於大足石刻,但可以說,今天文學藝術的豐收能沒有隨大足石刻根須的滋養嗎?有了大足石刻的巴渝大地,歷史發展至今,當有了小說《紅岩》、油畫《父親》、攝影《主人》、話劇《40年的願望》、《沙洲坪》、川劇《喬老爺上轎》、《金子》,歌劇《火把節》、《巫山神女》,舞劇《三峽情祭》、《小蘿卜頭》,電視劇《山城棒棒軍》、雜技《水流星》等,才與大足石刻交相輝映,形成巴渝文藝的輝煌。
J. 重慶古稱巴洲 渝洲 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什麼是巴渝文化
話說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炎黃」的始跡在黃河流域,而從夏禹始,先民的傳聞則已開始南漸。禹的出生地相傳有三處,都在長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據大量史籍所載,禹應是生於四川境內的汶山郡廣柔縣石紐鄉,娶於江州塗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慶。秦滅巴國設巴郡後,巴人更是長足步入了漢化的過程。
三千多年來,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處,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園,是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大足石刻,匯集了中國唐、宋時期石窟藝術的大量珍品;合川釣魚城,保存著南宋軍民抗擊蒙哥軍隊入侵的古戰場遺址。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蘇軾、陸游、郭沫若等,都在這里寫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游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工商交易等各個范疇,與中國其他地區比較,無不大同小異。
由於重慶地域閉塞,道路坎坷,氣候濕熱,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娛樂等生活方式與習俗上,又帶有自己十分獨特的色彩,爽直中帶幾分魯莽,熱情中帶幾分狡黠,幽默中帶幾分土俗,認真中帶幾分滑稽,閑逸中帶幾分急躁,寬容中帶幾分排外。
民間將其歸納為「重慶十八怪」 (泛指數),所謂:七十歲叫「女娃兒」不為怪,八十歲喊(稱)「崽兒」很自在,男人染發裝「老外」,女人的肚臍眼在衣服外,說話著急像比賽,「言子兒」(地方俗語)又多又古怪,「麻辣燙」 (火鍋)越熱越要賣,不吃小面不自在,爬坡上坎當小菜,坐車沒得走路快(堵車),路邊打望(東張西望)好愉快,棒棒(力夫)滿街找買賣。重慶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曲藝、繪畫、手工藝品及群眾節令活動等,也頗能反映巴渝風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