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有哪些特色的傳統文化
1、歷史世界歷史名城,華夏精神故鄉—西安。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
2、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
3、西安作為中國歷史古都,除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有大街小巷裡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下面小編就為各位整理一些西安的特色小吃,吃貨們若到了西安不妨照單全吃一遍。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特色小吃有: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粉湯羊血;辣子蒜羊血;水盆羊肉;羊雜碎;臘汁肉夾饃;臘羊肉;籠籠肉等。
4、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中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安康市北靠秦嶺、南依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楚文化影響,民間自古喜龍舟。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漢江兩岸群眾都會用劃龍舟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西安臨潼既是兵馬俑的故鄉,又是享譽全國的石榴產地。每到秋高氣爽之時,亦正值旅遊旺季,火紅的石榴在陽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為驪山增輝添色。西安兵馬俑石榴節把這兩項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使旅遊客同時滿足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
『貳』 陝西的民間文化藝術有哪些
1、戶縣農民畫。在陝西關中地區的剪紙、壁畫、年畫、刺綉等民間藝術基礎上衍變,以朴實的繪畫語言,詳盡而生動地記錄了農村生產勞動的壯觀場面、熱烈活潑的節慶場景和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
2、富縣薰畫。薰畫兼具剪紙和版畫的藝術效果,古樸渾厚,結構嚴謹,手法簡煉,主次分明,虛實相映,形象誇張,主題鮮明,是中國民間藝苑的一株奇葩。它與富縣剪紙珠聯璧合,為富縣贏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名。
3、洛川毛麻綉。洛川毛麻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思新穎,技藝精湛,多出自村姑農婦之手。構圖上盡量將畫面充滿、平面展開、互不遮擋。造型上大刀闊斧,削繁就簡,大膽誇張,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色彩艷麗。作品集精細華麗與粗獷拙樸於一體,富有裝飾性和實用性,是中國民族壁飾的一支新秀。
4、關中八大怪。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陝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遊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5、關中剪紙。寶雞當今仍廣泛使用銀箔 剪紙,裝飾面花、禮饃、蠟燭、亭子、花帳等。《對猴》、《對馬》一 類團花仍是延用至今的主要題材。剪紙,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文 化的一種象徵,它不僅表現了中華民族淳厚雋永的民情和民風,而且融 入了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惡判斷。
『叄』 陝西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
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又稱陝二簧、山二簧,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
『肆』 陝西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相信,不少朋友都是比較喜歡出去旅遊的,而很多朋友也是知道陝西省有著比較多的旅遊景點,那麼陝西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呢?其實陝西省的主要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驪山北麓。2、大雁塔,大雁塔是為了保存當年玄奘法師帶回的佛經而修建的,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部地區。3、大明宮。大明宮是當初唐朝時期修建的宮殿。4、半坡遺址,這是人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之一。5、大唐芙蓉園。
『伍』 陝西特色文化
陝西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特色文化如下:
1、陝西方言
受地理、歷史、政治及遷徙等因素影響,陝西各地方言從語音到詞語都有很大差異。從整體語感看,陝西方言分為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部分。秦嶺以南除洛南、商州、丹鳳外是陝南方言區,延長、甘泉、延安以北除定邊外是陝北方言區,陝南、陝北方言區以外的地域是關中方言區。
關中方言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語言。漢代的大一統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話影響全國各地的方言,唐代達到鼎盛。
2、革命聖地
近代的陝西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3、歷史文物遺存相當豐富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陝西曾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西周到唐朝有14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境內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極為豐富,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中國之首。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4、歷史名城
陝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咸陽、漢中。
陝西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5)陝西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陸』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民俗文化介紹如下:
1、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於漢代,最初用紙板製作,宋代以後開始用牛、羊、驢皮製作。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
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柒』 陝西人的風俗文化都有哪些
陝西人的風俗文化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
眉戶。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
戶縣農民畫。源於民間,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
陝北剪紙。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
鳳翔木板年畫。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
仿秦兵馬俑。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
仿秦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
秦腔。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捌』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安塞腰鼓是陝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多在重大節日慶祝、慶典、廟會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陝西民歌根據地域特徵和藝術特點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陝北民歌種類繁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榆林小曲、陝北套曲等 20多個曲種,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傳最廣。
陝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紫陽民歌是陝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南山竹子》等。關中民歌有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等曲種和各種小調。
3、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源地在華縣,鼎盛於唐代,又稱「影戲」「影子戲」,流傳於民間,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
其唱腔數十種,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調較為普遍,輔之陝北、陝南及關中各種道情。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游西湖》《哪吒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4、「社火」是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5、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面花自古盛行於北方民間,形式豐富多彩,品類繁多,其中尤以合陽、華縣面花為佳。
『玖』 去陝西旅遊的時候,有哪些地方的特色文化是必須去體驗的
西安市十三朝古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遺跡數不勝數,對於歷史文化愛好者絕對是探秘的天堂。實際上陝西的旅遊資源更是豐厚,在西安周邊著名景點可以說都連成了片。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下到陝西旅遊打卡必去的景點。
陳爐古鎮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東南15公里處,因「陶爐陳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它被譽為「東方古陶瓷生產活化石」——陳爐古鎮其燒造陶瓷的爐火1000多年來灼灼不息,形成「爐山不夜」的獨特美景,「爐山不夜」是陳爐古鎮自古至今的一道壯麗奇觀,生動概括了陳爐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對陳爐的窯洞群落情有獨鍾,他在一篇散文中這樣寫到:「這層層疊起來,真可謂人上有人,巷上有巷,牆壁是瓷的,台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的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里一聲吶喊,響聲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到這么好的地方去欣賞一下獨具特色的古鎮風景,感受一下代代相傳的原始燒陶藝術,觸摸一下中華陶瓷歷史的痕跡......
『拾』 陝西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人喜歡吃酸湯臊子面,比如岐山哨子面,乾縣一口香等。陝西人愛秦腔,比如陝西電視台的《秦之聲》就一直是陝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陝西人性子直,嗓門大,比如演小品的郭達就是陝西人的代表。陝西人很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因此外出打工的不是很多。因為這里曾經是十三朝古都,風調雨順,氣候濕潤。……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