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傳統文化書籍有那些呢
1.「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中國的「聖經」。「四書五經」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及《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的總稱,這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
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書里許多語言,如「當仁不讓」、「名正言順」、「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拓展資料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B. 你覺得能代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麼
我覺得能代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孔孟之道、老莊之道!說實話,我不覺得中國文化有那麼單一,要讓人張口閉口就談孔孟老莊之流。我也不覺得中國文化有那麼矯情,讓人以為吟詩弄賦就算是核心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應該是更加博大精深一點兒的,更加實用,更加穩重一點兒的。
現在的研究表明,《老子》一書的思想就來源說非常復雜,這一點是《論語》無法比的。但不管《老子》一書有如何復雜,其核心思想還是非常清晰的。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C. 以書房命名的古代文化典籍是什麼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作品主題
《聊齋志異》在暴露統治階級貪暴不仁的同時,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入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斗爭意識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D. 中國都有哪些文化典籍
歷史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南史
北史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春秋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竹書紀年
漢紀
後漢紀
大唐創業起居注
順宗實錄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考異
資治通鑒外記
皇王大紀
續資治通鑒長編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資治通鑒綱目
通鑒前編
通鑒續編
資治通鑒補
大事記
大事記續編
元史續編
續資治通鑒
綱鑒易知錄
通鑒輯覽
明實錄
國榷
康熙起居注
東華錄
通鑒紀事本末
宋史紀事本末
元史紀事本末
左傳紀事本末
西夏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
三藩紀事本末
三朝北盟會編
蜀鑒
繹史
平定三逆方略
親征朔漠方略
逸周書
東觀漢紀
建康實錄
古史
路史
契丹國志
大金國志
南宋書
春秋別典
藏書
續藏書
尚史
國語
戰國策
貞觀政要
渚宮舊事
東觀奏記
歷代小史
邊略
荊駝逸史
弇山堂別集
明季稗史
吳越春秋
越絕書
華陽國志
蠻書
南唐書
南唐書
壓海
安南志略
倭變事略
蒙古秘史
蒙古源流
十國春秋
國初群雄事略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駕齋養新錄
晏子春秋
列女傳
高士傳
安祿山事跡
朱子年譜
金陀粹編
名臣碑傳琬琰集
京口耆舊傳
唐才子傳
元朝名臣事略
東林列傳
國朝漢學師承記
國朝宋學淵源記
碑傳集
疇人傳
王荊公年譜考略
隋書經籍志
崇文總目
郡齋讀書志
遂初堂書目
直齋書錄解題
文淵閣書目
千頃堂書目
四庫全書總目
禁書總目四種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經義考
集古錄
金石錄
籀史
隸釋
隸續
史通
讀通鑒論
考信錄
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記
廿二史考異
孩余叢考
文史通義
風俗通義
唐六典
麟台故事
通典
通志
文獻通考
續通典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續通志
續文獻通考
皇朝文獻通考
唐會要
五代會要
宋會要輯稿
宋朝事實
宋朝事實類苑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西漢會要
東漢會要
明會典
大清會典
登科記考
歷代職官表
翰林志
唐律疏義
唐大詔令集
宋大詔令集
宋刑統
鹽鐵論
包孝肅公奏議
歷代名臣奏議
歷代兵制
武備志
語言
史籀篇
三蒼
急就篇
爾雅
小爾雅
釋名
方言
說文解字
廣雅
爾雅注
爾雅疏
字林
五篇
經典釋文
一切經音義
說文解字系傳
爾雅翼
埤雅
類篇
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
漢隸字源
六書故
助語辭
通雅
正字通
六書通
字匯
駢雅
康熙字典
爾雅義疏
廣雅疏證
爾雅正義
恆言錄
通俗編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義證
說文解字句讀
說文釋例
說文通訓定聲
草字匯
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
小學鉤沉
助字辨略
虛字說
讀書雜志
經籍纂詁
經義述聞
經傳釋詞
古書疑義舉例
馬氏文通
名原
北堂書鈔
藝文類聚
初學記
白氏六帖事類集
唐宋百孔六帖
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
古今事文類聚
玉海
永樂大典
唐類函
淵鑒類函
佩文韻府
駢字類編
古今圖書集成
聲類
切韻
唐韻
韻鏡
廣韻
集韻
禮部韻略
切韻指掌圖
七音略
五音集韻
古今韻會舉要
中原音韻
蒙古字韻
五方母音
音學五書
古韻標准
六書音均表
詩聲類
說文聲類
切韻考
修辭鑒衡
文學
詩經
毛詩正義
詩集傳
楚辭
楚辭章句
楚辭補注
楚辭集注
文選
古詩源
玉台新詠
樂府詩集
古謠諺
文苑英華
古文觀止
乾坤正氣集
古文辭類纂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
歷代賦匯
四六法海
駢體文鈔
六朝文絮
全唐詩
篋中集
河嶽英靈集
唐音統簽
唐詩品匯
唐詩別裁集
唐詩三百首
萬首唐人絕句
全唐文
唐宋八大家文鈔
西昆酬唱集
瀛奎律髓
千家詩
千家詩選
宋詩鈔
宋詩別裁集
江湖集
古文關鍵
宋文鑒
全遼文
中州集
全金詩
金文最
元詩別裁集
元文類
明文衡
明文海
明文在
列朝詩集
明詩綜
明詩別裁集
清詩別裁集
清詩鐸
晚晴簃詩匯
清文匯
皇朝經世文編
敦煌曲子詞集
唐五代詞
全唐五代詞
花間集
四印齋所刻詞
強村叢書
全宋詞
宋六十名家詞
全金元詞
全清詞鈔
花庵詞選
絕妙好詞
詞綜
詞選
宋四家詞選
孤本元明雜劇
元刊雜劇三十種
元曲選
元曲選外編
六十種曲
盛明雜劇
古本戲曲叢刊
雜劇三集
全元散曲
賈長沙集
司馬文園集
揚侍郎集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王侍中集
魏文帝集
曹子建集
阮步兵集
嵇中散集
張司空集
左太沖集
陸士衡集
陸士龍集
劉中山集
郭弘農集
靖節先生集
顏光祿集
謝康樂集
鮑參軍集
謝宣城集
沈隱侯集
江文通集
何水部集
陰常侍集
徐孝穆集
庾子山集
盧武陽集
薛司隸集
王無功文集
杜審言詩集
寒山子詩集
王子安集
盈川集
幽憂子集
駱賓王集
沈佺期集
宋之問集
陳伯玉文集
曲江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浩然集
崔顥集
儲光羲集
李頎集
王昌齡集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李遐叔文集
蕭茂挺文集
元次山集
郎士元集
錢考公集
韓君平集
劉隨州集
韋蘇州集
華陽集
翰苑集
昌黎先生集
河東先生集
劉賓客文集
王建詩集
張司業集
皇甫持正文集
李文公文集
玉川子詩集
孟東野詩集
長江集
李長吉文集
元氏長慶集
白氏長慶集
司空文明詩集
戴叔倫集
盧戶部詩集
李益集
常建詩集
洪度集
張承吉文集
追昔游集
朱慶余詩集
劉叉詩集
曹鄴詩集
丁卯集
樊川文集
李義山集
溫庭筠詩集
文藪
甫里集
姚少監詩集
孫樵集
魚玄機集
司空表聖文集
香奩集
唐風集
甲乙集
浣花集
河東集
小畜集
林和靖詩集
範文正公集
蘇學士集
宛陵集
歐陽文忠集
嘉佑集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元豐類稿
臨川集
廣陵集
東坡全集
欒城集
山谷集
後山集
柯山集
淮海集
雞肋集
斜川集
簡齋集
岳忠武王文集
於湖居士文集
李清照集
石湖詩集
誠齋集
東萊集
梅溪集
渭南文集
劍南詩稿
龍川文集
水心先生文集
滄浪集
龍洲集
後村大全集
湖山類稿
石屏詩集
文山先生全集
滹南遺老集
遺山集
湛然居士集
牧庵集
道園學古錄
雁門集
東維子集
鐵崖先生古樂府
揭文安公全集
宋文憲公全集
誠意伯文集
青丘高季迪先生詩集
遜志齋集
懷麓堂集
空同集
何大復先生集
六如居士全集
升庵集
荊川文集
滄溟先生全集
震川先生文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州山人四部續稿
袁中郎全集
隱秀軒集
陳忠裕公全集
張蒼水集
夏節愍全集
顧亭林詩文集
初學集 有學集
梅村家藏稿
壯悔堂集
西河合集
笠翁一家言
呂晚村文集
陳迦陵詩文詞全集
曝書亭集
漁洋山人精華錄
魏叔子集
湖海集
方望溪先生全集
鮚崎亭集
敬業堂集
小倉山房集
忠雅堂集
甌北集
惜抱軒全集
文木山房集
定盦全集
春在堂全書
金荃詞
浣花詞
南唐二主詞
陽春集
樂章集
六一詞
張子野詞
珠玉詞
小山詞
東坡樂府
山谷琴趣外篇
淮海詞
東山詞
片玉詞
蘆川詞
石林詞
漱玉詞
無住詞
放翁詞
於湖詞
稼軒長短句
龍川詞
龍洲詞
白石道人歌曲
後村長短句
夢窗詞
梅溪詞
斷腸詞
竹山詞
須溪詞
蘋洲漁笛譜
山中白雲詞
花外集
遺山樂府
天籟集
湘真閣江籬檻詞
梅村詞
鼓棹集
曝書亭詞
納蘭詞
道授堂詞
衍波詞
茗柯詞
半塘定稿
東籬樂府
酸齋樂府
小山樂府
雲庄樂府
夢符散曲
甜齋樂府
花影集
四聲猿
墨憨齋定本傳奇
笠翁十種曲
古柏堂戲曲集
吟風閣雜劇
關漢卿戲曲集
湯顯祖集
文心雕龍
詩品
本事詩
二十四詩品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冷齋夜話
石林詩話
歲寒堂詩話
苕溪漁隱叢話
風月堂詩話
環溪詩話
文則
文章精義
誠齋詩話
滄浪詩話
詩林廣記
詩人玉屑
後村詩話
詞源
滹南詩話
四溟詩話
藝苑卮言
曲律
唐音癸簽
詩藪
姜齋詩話
原詩
帶經堂詩話
五代詩話
歷代詩話
說詩晬語
詞苑叢談
論文偶記
隨園詩話
甌北詩話
白雨齋詩話
蕙風詞話
人間詞話
清詩話
清詩話續編
詞話叢編
博物志
拾遺記
搜神記
搜神後記
西京雜記
世說新語
續齊諧記
顏氏家訓
隋唐嘉話
集異記
朝野僉載
唐國史補
大唐新語
因話錄
酉陽雜俎
劇談錄
雲溪友議
傳奇
封氏聞見記
唐摭言
唐宋傳奇集
太平廣記
歸田錄
東坡志林
夷堅志
容齋隨筆
醉翁談錄
老學庵筆記
鶴林玉露
齊東野語
剪燈新話
剪燈余話
西湖游覽志
少室山房筆叢
萬曆野獲編
帝京景物略
古今譚概
情史類略
陶庵夢憶
池北偶談
聊齋志異
閱微草堂筆記
春在堂隨筆
清朝野史大觀
京本通俗小說
清平山堂話本
三國志演義
水滸傳
隋煬帝艷史
楊家府演義
西遊記
西遊補
封神演義
金瓶梅詞話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新列國志
古今小說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
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今古奇觀
說岳全傳
醒世姻緣傳
豆棚閑話
好逑傳
紅樓夢
儒林外史
鏡花緣
西廂記
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記
殺狗記
琵琶記
寶劍記
浣紗記
鳴鳳記
紅梅記
牡丹亭
玉簪記
東郭記
清忠譜
十五貫
長生殿
桃花扇
雷峰塔
哲學
易經
管子
論語
中庸
孟子
荀子
易傳
孝經
大學
老子
莊子
關尹子
文子
列子
墨子
墨經
公孫龍子
法經
慎子
商君書
韓非子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呂氏春秋
黃帝四經
淮南子
新語
新書
春秋繁露
法言
太玄
周易參同契
白虎通義
新論
論衡
申鑒
昌言
理惑論
太平經
人物誌
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
傅子
抱朴子
肇論
弘明集
高僧傳
真誥
顏氏家訓
中說
摩訶止觀
金獅子章
原人論
壇經
廣弘明集
續高僧傳
陰符經疏
坐忘論
無能子
化書
皇極經世
太極圖說
通書
正蒙
夢溪筆談
二程集
知言
四書集注
朱子語類
伊洛淵源錄
近思錄
陳亮集
習學記言
北溪字義
大學衍義
黃氏日抄
陸九淵集
慈湖遺書
魯齋遺書
傳習錄
困知記
雅述
焚書與續焚書
劉子全書
正教真詮
朱舜水全集
陳確集
明儒學案
宋元學案
明夷待訪錄
物理小識
東西均
日知錄
周易外傳
尚書引義
讀四書大全說
張子正蒙注
無何集
潛書
四存編
原善
孟子字義疏證
科學技術
黃帝內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
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
金匱要略方論
中藏經
脈經
肘後備急方
劉涓子鬼遺方
雷公炮炙論
本草經集注
諸病源候論
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新修本草
食療本草
本草拾遺
外台秘要
銀海精微
經效產寶
顱鹵經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太平聖惠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類證普濟本事方
本草衍義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幼幼新書
小兒葯證直訣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儒門事親
脾胃論
內外傷辨惑論
醫學發明
醫學啟源
濟生方
婦人大全良方
洗冤集錄
針灸資生經
十四經發揮
世醫得效方
衛生寶鑒
格致余論
局方發揮
證治要訣
醫學正傳
瀕湖脈學
醫學入門
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
普濟方
赤水玄珠
溫疫論
證治准繩
景岳全書
醫貫
濟陰綱目
針灸大成
外科正宗
萬病回春
壽世保元
活幼心法
本草經疏
口齒類要
名醫類案
醫宗必讀
霉瘡秘錄
審視遙函
醫門法律
石室秘錄
辨證錄
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備要
醫方集解
湯頭歌訣
幼科鐵鏡
達生篇
四診抉微
金匱要略心典
胎產心法
醫學心悟
外科全生集
醫宗金鑒
幼幼集成
串雅內外篇
瘍醫大全
蘭台軌范
臨證指南醫案
溫熱論
續名醫類案
溫病條辨
沈氏尊生書
傷科補要
筆花醫鏡
醫門棒喝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醫林改錯
理淪駢文
中西醫書匯通五種
釐正按摩要術
血證論
重樓玉鑰
衷中參西錄
傷寒來蘇集
周髀算經
孫子算經
數術記遺
九章算術
海島算經
五經算術
五曹算經
張丘建算經
綴術
緝古算經
夏侯陽算經
數書九章
楊輝演算法
算學啟蒙
四元玉鑒
測圓海鏡
益古演段
演算法統宗
算經十書
天官書
渾天儀注
玄象詩
步天歌
上農、任地、辨土、審時
汜勝之書
四民月令
南方草木狀
竹譜
齊民要術
茶經
耒耜經
司牧安驥集
四時纂要
桐譜
洛陽牡丹記
荔枝譜
芍葯譜
蠶書
菊譜
農書
橘錄
全芳備祖
蘭譜
菌譜
種藝必用 種藝必用補遺
農桑輯要
農書
農桑衣食撮要
種樹書
救荒本草
便民圖纂
甘薯疏
農政全書
沈氏農書
學圃雜疏
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
群芳譜
補農書
花鏡
廣群芳譜
豳風廣義
授時通考
農圃便覽
三農記
養耕集
植物名實圖考
禹貢
山海經
穆天子傳
水經注
水道提綱
洛陽伽藍記
括地誌
大唐西域記
元和郡縣志
太平寰宇記
元豐九域志
輿地廣記
通鑒地理通釋
長春真人西遊記
河源記
徐霞客游記
河防一覽
天下郡國利病書
海國聞見錄
職方外記
考工記
雲林石譜
營造法式
夢溪筆談
梓人遺制
天工開物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物理小識
E.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其中《樂經》失傳,所以一般為五經);
十三經(《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三字經;
千字文;
百家姓;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F. 你認為,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哪一本
肯定是被譽為萬經之首,群經之王的《易經》了。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他,諸子百家思想受他啟發,沒有哪一家之言能夠脫離它的范疇。可惜現代人都把易經當做算命的書,是封建迷信。很少有人知道,易經闡述的是天地間的六十四種法則,只要我們按照這六十四種法則去辦事,就會生活的很幸福。
最後,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靜下心來傳承國學經典文化。現在的年輕人本末倒置,容易焦慮、浮躁、有信息焦慮症,盲目的學習跟風西方文化,崇洋媚外。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棵樹的樹根,樹根澆灌好了,樹才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成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發揚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並不代表著我們要夜郎自大、唯吾獨尊,我們依然需要懷揣著兼容並蓄、包容開放、和而不同的心態,讓其他民族文化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注入活水。
G. 古代文化典籍有哪些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
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造的詩歌總集。)《離騷》由屈原創作,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詩經》和《離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典。
六藝經傳:指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與《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戰國策》: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名著,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西漢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南北朝時期的一部記述後漢至南朝劉宋王朝人物的遺聞軼事的雜史,是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作者為東漢的經學家、文學家許慎。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的合稱。《木蘭詩》是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是漢代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來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H.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最早的歷史書:《尚書》(簡稱:書)
最早的道德行為規范書:《禮記》(簡稱:禮)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三傳》(簡稱:傳)
最早的詩集:《詩經》(簡稱:詩)
最早的字典:《爾雅》
我國地一本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我國地一部匯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 《尚書》
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編年體通史是 《資治通鑒》;為北宋 司馬光 所撰.
我過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是《四庫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是 清乾隆 年間篆修的.
I. 你認為,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麼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典籍中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精華的,非老子著作的《道德經》莫屬。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最具影響力的當屬以儒、釋、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儒、釋、道文化各自自成一體,而互相之間又可融會貫通,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但要論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當屬道家的經典代表著作《道德經》。主要有如下4點理由
再次,從實踐作用上講。筆者堅持每天讀一章《道德經》,至今不知讀了多少遍,真是深刻感受到了《道德經》的獨特魅力,自己的言行舉止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改變,更加懂得做人做事要順應天道、遵守地道、符合人道。
最後,從發行數量上講。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中國名著,這是其他古代典籍望其項背的。在一些阿拉伯國家,《道德經》十分受寵,幾乎家家都收藏一本,有老外說,他在《道德經》里發現了上帝。如果你會講《道德經》,你會成為座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