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去台灣玩,聽說台灣有個媽祖文化旅遊節還是文化節什麼的還蠻有名的,想知道在什麼時候舉行
我所知道的是每年農歷3月19
在台灣雲林縣北港鎮的媽祖全鎮繞境
那天從早上8點開始 一直到隔天的清晨
首先裝備..請穿棉質衣褲 避免鞭炮炸傷起火
然後准備兩條毛巾沾水 一條放脖子一條嗚住嘴巴過濾空氣
帽子一定要戴..穿運動鞋 因為這個活動是很虔誠的繞境活動 得走
會有2波的繞境 當晚是重點 大約在8點左右 各路的陣頭會出廟開始繞
最火的就是號稱全台第一天團的虎爺神教隊伍....
跟著走 准沒錯 心臟最好穩著點 因為鞭炮不是對天空放的...
對了 耳朵要塞好....
很值得走的一趟人生旅程...
你可以感受到台灣民間的熱情與執著
我曾經是虎爺神轎班的一員 每年這個時間 我們會自發的從全球各地回去集合
然後參與這個民俗典禮...
或許你會問 為什麼... 因為這是一種傳承...一種屬於台灣的精神
腳會走破 身體會被炸傷 整個臉都是硝煙的烏黑...
身體是疲累的 但是心情是喜悅的....
我記得在廟門口有個信徒問我們...這回 回來還願 捐幾箱鞭炮 你們打算怎麼放
我們隨口說了 就一起放吧 這樣速度快些...
結論就是 整整300箱..放在地上整整點了15分鍾
場景就是 我們的規矩 鞭炮放到哪 神轎得扛到哪吃炮
我們整個轎班50人在這場全咬著牙撐著...
放完以後 1萬多個人掌聲鼓勵...大家都含著淚水...
這是感動...
或許哪年 我們會在典禮上相見...
請注意一下我們扛神轎的執著...
還有就是 注意安全....鞭炮打到很疼...
㈡ 榕津古鎮媽祖民俗節有什麼活動
距平樂縣城25公里的國道323線旁,有一座始建於宋治興元年距今約1000多年的古圩——榕津古鎮。古圩千年古榕成群,塘澤星羅棋布。古榕、古街,還有鑲嵌在古圩里明珠般的塘澤,相映相輝,構成了嶺南古圩特有的景緻,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
古圩交通便利,東、南、北三面被一條清水碧綠的榕津河環繞著,國道323線由東向西橫貫而過。古圩內,三縱兩橫的街道,把全城民居劃分六大塊。主街內建有4座閘門,其他各小巷共有閘門5道。走進古圩,但見長街深巷,店鋪林立;民居青磚黛瓦,飛檐畫棟,至今尚保存有宋、明、清和民國建築遺風。各時代風格的建築融合一體,賦予了古圩深厚的文化積淀。
從宋代開始,就有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商到榕津古鎮經商,並在榕津古鎮修建媽祖廟、信奉媽祖文化,媽祖文化滲透到了榕津的各個角落。
在眾多的古文化建築物中,粵東會館是最宏大,最氣派,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整個會館有大小廳堂40餘個之多其中最為壯觀的是媽祖祠堂。這座明清建築佔地約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800平方米。內設雨亭、畫廊、天井、後正宮等,各建築物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有很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走進堂內,只見重檐門樓,巍峨壯觀。堂內那栩栩如生的媽祖像,形象地再現了媽祖生前濟世扶貧的慈愛。傳說媽祖(太婆)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10年)出生在福建浦田縣湄州島,有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取名默。林默自幼聰慧,8歲啟蒙讀書,16歲得神靈點化而獲神奇的理念。她心地慈善,一生濟貧,受歷代君皇封賜。榕津人為紀念她,把每年的農歷3月22日定為紀念日,是日,榕津人將「媽祖」塑像從廟中請出,抬上街游拜,以示紀念,稱為「太婆出遊」。這天,家家戶戶做年糕,殺雞宰鴨,招待親朋好友。圩里日夜唱戲,好不熱鬧。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到2001年已升華為「媽祖文化旅遊節」。期間舉辦各種民間民俗藝術表演,吸引了區內外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使得榕津在桂林旅遊圈內格外耀眼奪目。
㈢ 台中大甲媽祖文化節
每年農歷三月「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是本宮一年當中最大而且最重要的活動。
大甲媽祖進香遶境活動,始於本宮創建之時的湄洲進香活動,當時均由大安港或溫寮港直接駛往湄洲,清朝時期大約每十二年舉辦一次,一直延續到日治時期、大安港廢港,日本政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終於在清末民初之際,前往湄洲進香活動因此停頓。後藉常往返於大甲與北港牛墟的牛販,買賣牛隻的經濟活動,造成民間祈神還願,答謝神恩的宗教行為,形成了大甲組團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的濫觴。
西元1987年,適逢媽祖成道千年,湄洲祖廟邀請海內外人士回祖廟參加活動,本宮乃組團赴湄洲祖廟謁祖進香,前往媽祖誕生地——港里天後祖祠參 拜。自此以後與祖廟的香火之緣再度延續。而每年的進香活動則於1988年改至 往新港奉天宮迄今。
本宮天上聖母的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宗教界的盛事,除了遠赴大陸湄州祖廟謁祖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大甲媽南下遶境進香活動。
每年農歷三月,來自各地的十餘萬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以本宮為出發點,在八天七夜中徒步來回本宮與新港奉天宮。遶境隊伍跨越中部沿海四縣市(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經過廿一個鄉鎮,八十餘座廟宇,跋涉三百三十公里路,熱鬧的場景令人嘆為觀止。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由本宮董事長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在整個八天七夜的遶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分別有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安座等八個主要的典禮,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㈣ 2017媽祖文化節在哪裡舉辦
3月11日下午,2017年海南省瓊海市大路鎮第四屆「薇藤聖娘廟」媽祖巡安為民祈福文化節在大路鎮堆頭黃典村隆重舉行。活動分為開幕式、媽祖祭典儀式、向媽祖獻歌獻舞、巡安祈福四項舉行
㈤ 媽祖節的簡介和習俗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 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些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游,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著安慰她說:「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於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彷彿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復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於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
媽祖節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經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奉祀媽祖的宮廟,在中國沿海各省、市,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媽祖宮集成》乃匯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節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等。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位於湄洲島外的媽祖廟聞名海外,目前已成為全世界華籍船員頂禮膜拜、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媽祖廟常年香火經年不衰,每逢他的誕辰之日和忌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媽祖燈籠、媽祖舞、船帆式發髻、龍舟掛彩等媽祖習俗反應了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
湄州媽祖節位於福建省湄州,每年的4月25、10月4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別被封為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民眾都要前來祭拜媽祖。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媽祖文化研究、民間歌舞表演、工藝品展銷。
一千多年來,媽祖由人變為神,又從道教女仙中脫穎而出,由「夫人」升為「天妃」,又升到「天後」,信眾之多,影響之大,傳播之廣古所罕見,豈能簡單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詮釋。
媽祖死後,人們按自己願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護國庇民的女神,目的是教化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十分重視媽祖教化功能和「民族認同」信仰作用,希望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明萬曆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中國水師將領沈有容依恃媽祖庇護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石碣。又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的《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進入琉球國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的大夫鄭永安驚嘆如「突入其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原始資料還澄清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過程,對史書的訛誤和不足起了訂正和補充作用。由此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與台灣連結一起的中國領土。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上,更與媽祖信仰密不可分。從東北至華南,我國許多著名港口城市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形象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亦都以媽祖廟興建為標志,使荒涼漁村變為繁榮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記載,則成香港歷史文獻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直接關聯。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獨特地位。古代有一種航海習俗,新船下水出航必須同時製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安全,許多媽祖廟便留下大量古代船模。山東長島廟島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隻,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號」軍艦模型,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造船歷史重要資料。現存一批媽祖廟古建築,如福建泉州、山東、江西景德鎮、廣東澄海、貴州鎮遠和寧波慶安會館等天後宮,從廟宇結構造型到各類雕刻構件,都是極為珍貴古代建築藝術精品。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難得實物資料。天津天後宮所存的滅火「水機」,是迄今發現最早機械消防器材之一。
媽祖文化形成本身也給人類留下相當的精神財富。目前,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歷史文獻資料最保守估計已超過一百萬字,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等領域許多課題,內容相當豐富,史料價值很高。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台灣學者李獻璋60年代起20年研究,終於寫成《媽祖信仰研究》,成為媽祖研究第一部學術性較高專著。自80年代起,台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百餘篇學術專著。
㈥ 2018廣州南沙天後宮媽祖文化節什麼時候結束
2018廣州南沙天後宮媽祖文化節什麼時候結束廣州有很多活動可以參加,本篇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關於廣州南沙天後宮媽祖文化節這個活動,有朋友感興趣的話就可以跟著小編往下看看。
2018廣州南沙天後宮媽祖文化節什麼時候結束2018年5月9日結束。
非遺《媽祖頌》歌舞表演、生幡啟動共享平安、千名台商祝壽祈福……昨日(5月7日)上午,東南亞最大媽祖廟——南沙天後宮,在古樂悠揚中迎來第十屆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記者了解到,此次旅遊節共計3天,今日將舉辦媽祖正誕活動,市民可欣賞到大型媽祖祭祀儀式,共同祈福國泰民安。
打造珠三角媽祖文化旅遊品牌
當天上午10時左右,隨著一陣庄嚴的樂音響起,300多名年輕人身著禮服,列隊緩緩步入表演區域,准備演繹《媽祖頌》歌舞節目。據悉,該節目是歷屆廣州南沙媽祖旅遊文化節的重點保留節目,是媽祖誕必看經典內容。
據了解,在南沙揚帆通海的千年中,媽祖文化在海上交通貿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12月,南沙區民間習俗(南沙媽祖信俗)還入選省級「非遺」。今年,是南沙自貿區成立3周年,也是南沙天後宮重建22周年。南沙區文廣新局介紹,希望社會各界能攜手共推南沙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促進海內外媽祖文化交流與合作,使南沙媽祖文化打造成為珠三角,乃至東南亞知名的文化旅遊品牌。
現場免費送出2018幅「福」
今年是媽祖誕辰1058周年,為配合媽祖生辰,天後宮景區特別打造一系列以「1058周年」為主題的布置。具體包括,景區內掛上1058個紅燈籠,並用1058株鮮花對天後宮園內進行布置;在天後宮正門附近安裝1058隻風車,供市民合影留念。此外,景區還准備了1058袋平安米和1058袋媽祖面方便遊客和信眾購買。
活動期間,主辦方還組織優秀民間書法家,現場揮毫潑墨向遊客們免費送出2018幅「福」字。「福字均在後面帶有南沙天後宮的印章,以代表媽祖送福的寓意。」景區負責人介紹。
推薦旅路線路
南沙天後宮策劃推出了2條經典線路,供來天後宮祭拜的遊客和家庭遊客游覽方式。
1、天後宮景區祭拜路線:
太歲殿—天後宮廣場(天後宮石像)—獻殿—正殿、祈福殿—寢殿—南嶺塔—山路—許願池。
2、天後宮景區親子游路線:
主公路(親子單車)—沙灘(親水、玩沙、游樂)—廣場(天後文化)—山門(千里眼、順風耳故事)—鍾鼓樓(親子敲鍾打鼓)—靈惠樓(書法展示)—南嶺塔(領略珠江風情)—鴉片戰爭烈士墓(炮台文化)—山路—龜池—放生池(賞魚、喂魚、放龜)。
㈦ 媽祖廟會的民俗活動
按照傳統習俗,每年湄洲媽祖祖廟廟會的舉辦一般分為三個時段:一、元宵節期間。正月初八至二十九日為民間上元佳節,人們懷念和感恩媽祖女神,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參加。活動在正月二十九媽祖金身巡遊全島為高潮。二、媽祖誕辰紀念日前後。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前後3-5天,廟會以祖廟舉行隆重的媽祖祭典為高潮。三、在媽祖升天紀念日前後3-5天,廟會以媽祖祖廟舉行媽祖秋季祭典為高潮。一年三次的傳統廟會活動成為湄洲人民的盛大文化節日。
湄洲媽祖廟會的主要內容有演戲酬神、歌舞表演、妝架踩街、升幡掛燈、武術雜耍、神駕巡遊等等。
演戲酬神媽祖故里是個著名的「戲曲之鄉」。古老的莆仙戲、木偶戲是廟會活動中的主要項目。廟會期間,十幾個劇團輪番演出,有的對台表演、競賽技藝。
島上人家則邀親請友,觀廟會,看社戲,吃戲宴(當地風俗,也叫「吃戲醾」。在演社戲時,請親朋團聚,看戲聚宴)。演出劇目有《媽祖傳》、《月蓮救母》等勸善內容以及《三國》、《水滸》、《西遊記》等連台本,或者比較流行的莆仙戲劇目。
歌舞表演主要是傳統的山歌、漁歌以及豐富的民間舞蹈,舞龍、舞獅、高蹺、皂隸舞、九鯉舞、九蓮燈、棕轎舞、簪花轎、打花鼓等民間舞隊的精彩表演令人嘆絕。特別是傳統的廟會使外地早已失傳的古典民間舞蹈皂隸舞、簪花轎、九鯉舞等完整地保留下來了,是民間藝術傳承的一種奇跡。
㈧ 台灣的媽祖節是么時候
這沒有固定的節日~
各地常自行辦媽祖文化節,但並不是每年都辦.
台灣每年最知名的民間媽祖文化活動項目,就是媽祖遶境活動.
媽祖遶境活動可說是台灣民俗文化中較為重要且參與人數眾多的活動之一.
其實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
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擲筊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
遶境活動是9天8夜,依照傳統舉行各種獻敬禮儀,每項典禮都有其既定程序,地點,時間.
㈨ 2019南沙媽祖文化節幾月幾日+活動介紹
2019南沙媽祖文化節幾月幾日 2019南沙媽祖文化節活動介紹就在四月,南沙的媽祖文化節也要開始了,屆時,大家來這里參加這個節日的話,還有著很多好玩的活動可以參加,十分的熱鬧,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南沙的媽祖文化節的信息吧!
2019南沙媽祖文化節幾月幾日
2019第十一屆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將於4月26日開幕,活動為期三天,內容豐富多彩。
2019南沙媽祖文化節活動介紹
屆時,廣大市民又可看到三百多演員表演的大型歌舞《媽祖頌》,來自中山(台灣)勝母宮、東莞(台灣)朝安宮千名台商拜祭團的巡遊,還可買到難得的媽祖壽面、平安米、平安水、香雲紗等。
今年,貴州省龍里縣作為南沙區的對口幫扶地區,當地的苗族同胞還將帶來舞蹈《花棍舞》等演出,在南沙向市民遊客展現貴州苗家文化特色,歷時半年研發製作的媽祖文創產品也將在文化旅遊節亮相。
據介紹,今年是媽祖誕辰1059周年,天後宮今年將在主要的道路、場館、大樹和燈柱上掛上1059個紅燈籠,以增加活動現場氛圍。
景區除了像往年准備了1059袋平安米和1059袋媽祖面,今年還結合南沙疍家糕,准備了1059塊媽祖糕和象徵「去舊迎新」的1059隻紅雞蛋,免費派送給購票進入景區的遊客。
4月26日「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開幕時,以歷史悠久的媽祖文化為主題,獨具南沙媽祖文化特色的默妃系列媽祖文創產品將亮相南沙天後宮。
4月27日(正誕)當天,南沙還將邀請媽祖文化旅遊專家學者在南沙天後宮召開媽祖文化旅遊發展論壇,也邀請了陸豐福山天後宮、中山(台灣)勝母宮、東莞(台灣)朝安宮相關工作人員一同參與,討論搭建媽祖文化交流平台,共謀粵港澳大灣區媽祖文化旅遊合作發展。
本次推出的媽祖文創產品有:
默妃香雲紗、媽祖平安水、媽祖福酒。其中香雲紗是聞名中外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嶺南地區一種古老的手工製作純天然植物染色面料,一直有「軟黃金」和「纖維皇後」的美稱,南沙作為香雲紗生產地,默妃香雲紗正是南沙媽祖文化的完美體現;
媽祖平安水是選自南沙區幫扶地區貴州省貴定縣雲霧山脈的天然山泉水,水質甜美。每售一瓶水廠家將向貴定縣對口幫扶村捐獻出0.1元,體現了媽祖大愛眾生的精神。
目前,該系列南沙媽祖文創旅遊產品正緊鑼密鑼地進行生產中,在本月底舉行第十一屆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期間,廣大市民和遊客就可欣賞和購買到這套獨具南沙特色、媽祖文化的文創旅遊產品了。
據了解,為研製這以媽祖文化為題材的默妃系列媽祖文創產品,主創部門和企業的相關人士前往福建湄洲祖廟及各地媽祖廟調研學習媽祖文創經驗,翻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也深入到南沙各企業去了解產品情況,通過為時近半年的時間才創研出來。
另外,主辦單位還精心設計以南沙媽祖為主形象的媽祖微信表情包,也將於近期在微信隆重上線。
好了,大家收好這些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的活動信息吧!小編在這里祝大家旅遊愉快啊!
㈩ 台灣媽祖慶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想要深入認識台灣,就不能錯過農歷三月瘋媽祖的活動。每年這個時節,民間忙於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的各項廟會慶典活動,各地的媽祖紛紛走出宮廟展開繞境活動。其中最盛大的,當然就是有超過百萬人參與並且被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的大甲媽繞境。今年雖然台灣社會紛爭不斷,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大甲媽的人氣,反而因為人心不安,想要藉助宗教力量,報名的人數沖上歷年新高。供奉大甲媽祖的鎮瀾宮,已經把這場年度盛會,打造成國際觀光文化節,並且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連串精彩活動。今年大甲媽4月6日晚上11時起駕,4月15日回鑾安座,所有活動也會配合熱鬧到回鑾為止。就算不是真正的媽祖信徒,也可以抱著了解台灣文化的心情參與。台灣的傳統戲曲、像是歌仔戲、布袋戲,通通看得到。說得膚淺一點,這段期間跟著媽祖足跡所到之處,保證好吃好玩,熱鬧有趣。不收錢的流水席,保證吃都吃不完。席開幾百桌的場面,台灣之外真的難得一見。 今年光是起駕當時的煙火,就耗資千萬台幣,九天八夜下來,煙火費用預估會沖上一億。當然有不少人覺得太浪費了些,應該把錢留下來做善事。不過這些驚人的數字,同時也凸顯出台灣人對媽祖毫無保留的全心奉獻。所有這些都是信徒自動自發熱情捐輸的,能夠這樣大手筆的用,表示收進來的遠超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