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沙的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都在什麼位置
太平街古老長沙一縮影。自戰國時期長沙有城池開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帶,歷經2000多年沒有改變。長沙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志書明嘉靖《長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區地圖清嘉慶《善化縣城圖》記述和描繪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與今日太平街毫無二致。在今日長沙城區,能像太平街一樣完整窺視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經鳳毛麟角,太平街可謂是長沙古城的一個縮影。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湘江東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帶,以太平街為軸線,西側的街巷有金線街、孚嘉巷、馬家巷等;東側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寧里和西牌樓等。太平街一帶自古為人文薈萃和商業繁華之區。清代地方政府為方便貨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門和大西門之間新開一太平門,太平街由此得名。街區內,小青瓦、坡屋頂、白瓦脊、封火牆、木門窗,是這一帶民居和店鋪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館則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石庫門、青磚牆、天井四合院、回樓護欄等傳統格局。太平街地區較好體現了長沙歷史文脈和特色,街區內歷史文化遺存也有很多亮點:賈誼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當地;辛亥革命時的共進會、四區社、湖南體育會和體育學堂舊址分布太平街兩廂;明吉王府西牌樓舊址有跡可尋,王府大石礎、琉璃瓦等構件已獲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國眾多長沙老字型大小遺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開設的乾益升糧棧、長沙四大茶館中的洞庭春茶館、利生鹽號、楊泰隆釘子鋪、老通義油漆鋪等。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間始鋪麻石路,歷史上曾進行過路面改造。清長沙縣署位於此地,1914年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在這條街上創辦,1920年毛澤東等人創辦的文化書社也設立於此。可以說,這條街折射了長沙近現代的發展歷史,較典型地反映了長沙百年來的歷史文化。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門,為舊時長沙米廠、糧行集中地。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挑腳、賣河水為生,是舊時長沙有名的貧民區。該歷史文化街區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東毗蔡鍔路、西臨湘江大道。區內現存中共湖南省工委舊址、李覺公館、長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恆堂、基督教聖公會禮拜堂、中山亭、樂誠堂、文化書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現代建築。 坡子街:傳統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現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現在已經變成了美食一條街了,在黃興路步行街附近。 化龍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化龍池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芙蓉區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東牌樓、藩後街,東起建湘路,西止於黃興南路。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龍池街區將封存於史冊。該街區現存有程潛公館、修業學校舊址、瀏城橋楚墓舊址、聚福井、福建會館等歷史遺存。其中程潛公館、南陽街基督教堂保存較好,福建會館有較大改變,聚福井已廢除。清光緒《善化縣志》載:化龍池所在地原名玉帶街,曾為長沙舊城八大公溝之一。萬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縣唐源在學宮屏牆外橫開一渠,橋曰三元,街曰鰲背,池曰化龍。民間傳說此處有口井,井中有條孽龍托夢給此街一鐵匠:不日將重現龍身東歸大海,屆時長沙汪洋一片。鐵匠決心舍己為公,成功將燒熔的一大桶滾燙鐵水倒向井裡。結果,井邊受熱下陷,鐵匠隨鐵水落入井下,孽龍被鐵水澆鑄喪命,鐵匠也英勇獻身。後來井塌處衍生一口小塘,人們為懷念鐵匠,將該塘取名化龍池。舊時,化龍池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寓居此地。 雖然大部分是拷貝來的,但是是精心收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② 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喬家大院》、《走西口》等影視劇均在此拍攝。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 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 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斗金」的寸金之地。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最繁盛、最有規劃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彌敦道。整條街區分為多個不同的段落,兩旁聳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貨公司,便是有名的時裝店及特色食肆。由於街上禁止車輛行使,因此不論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樣是川流不息。這條長街始建於1900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現在的中央大街已經成為了集休閑、游覽、購物為一體的步行街。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2006年2月13日以喬致庸人物為背景,由胡玫導演,朱秀海編劇,陳建斌和蔣勤勤主演的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檔開播。擁有獨家出版權的上海辭書出版社也推出了《喬家大院》同名長篇歷史小說。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 12公里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里資壽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山西榆次常家引,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於武夷山,扎庄於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餘年,遂成富甲海內之晉商巨賈,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成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③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在哪裡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三江口梁厝村,佔地34.24公頃,緊鄰海峽文化藝術中心,村內現存唐、元、清等古建築30多處,街區環靠燕山、水繞聚落、江山掩映、田園秀美,自古文風鼎盛、名人輩出、歷史悠久,是福州文化新地標之一。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內古厝曾飽經風雨滄桑,由於受到自然、人為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古厝出現不同程度的殘損,或檐口排水不暢、牆帽部分受損、牆面局部脫落,或屋面漏雨、杉木地板腐爛。修復後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舊貌換新顏,多棟古厝完成了外立面的修繕,古道街巷、花田景觀、古建院落充分還原了耕讀文化歷史原貌;巷道縱橫交錯,曲徑通幽;田間成片波斯菊爭相綻放,將街區點綴得更加美麗。
④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怎麼走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三江口梁厝村,目前除自駕外,還可乘坐67路公交車(往海峽文化藝術中心方向)到達厚峰公交站下車,步行約9分鍾後即可到達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三江口片區,佔地34.24公頃,緊鄰海峽文化藝術中心,村內現存唐、元、清等古建築30多處,街區環靠燕山、水繞聚落、江山掩映、田園秀美,自古文風鼎盛、名人輩出、歷史悠久,是福州文化新地標之一。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
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倉山區城門鎮的東南部,和海峽文化藝術中心這座地標建築相鄰,背靠燕山,面朝閩江,和鼓山、馬尾港隔江相望。據梁厝老一輩人回憶,在隋唐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目前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有37處古厝,已經完成了主體結構的修繕,其中19處是文保點。此外,還有4處歷史建築、14處風貌建築也完成了外立面的修繕。在這些修繕的古厝中,包括永盛梁氏宗祠、桃園左東境、文昌宮、發財厝、歪門落、藍灰等。
⑤ 杭州歷史文化街區有哪些
南山路 北山街 小河直街 河坊街 南宋御街
南山路地處城、湖結合區域,從歷史記載看,此地為吳越、南宋都城以及元末、明、清杭 州古城的西城牆沿線,自南而北,沿湖曾設有錢湖門、清波門、涌金門,再往北通往錢塘門、武林門等地。南宋定都臨安(杭州),在鳳凰山、萬松嶺一帶設皇宮,將臨安府府署遷徙於「清波門之北,以奉國尼寺(即竹園山凈因寺)故基創建」。當時,吳山周邊和南山路東側已為政治、經濟中心,直至元、明、清和近代,一直都十分繁華。
北山街,位於杭州市,東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臨西湖,北靠寶石山、葛嶺、棲霞嶺。北山街有岳飛墓(廟),首屆西湖博覽會工業展館以及秋水山莊、孤雲草舍、堅匏別墅、抱青別墅、靜逸別墅、穗廬、瑪瑙寺等一大群中西式近代建築。
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杭州市北部,地處京杭大運河、小河、餘杭塘河三河交匯處。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以小河直街為中心,沿運河、小河分布的民居和航運設施整體風貌和空間特徵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的規模,在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中應屬於整體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街區之一。街區真實地反映了清末、民國初年運河沿線下層人民的生活環境,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築,其建築特色、街巷風貌、運河航運遺跡仍然保留著獨特的風貌。
河坊街新宮橋以東,是南宋時期宋高宗寢宮—德壽宮遺址。南宋時被封為清河郡王的張俊住宅就在當時稱之為御街的太平巷,故這一帶被命名為清河坊。南宋時,清河坊商鋪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賈雲集地。歷經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初期,這一帶仍是杭城商業繁華地帶。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鋪設的一條主要街道。《咸淳臨安志》等文獻記載,鋪設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萬多塊石板,但此前的考古發掘卻只發現過香糕磚。御街南起皇城北門和寧門(今萬松嶺和鳳凰山腳路交叉口)外,經朝天門(今鼓樓)、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觀橋即今貫橋到今鳳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帶,是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全長約4185米。
⑥ 南關廂歷史文化街區要門票嗎
南關廂歷史文化街區不要門票的。
南關廂歷史街區,位於海寧市硤石鎮區東南部,北起大瑤橋,南至塘橋、會源庵,東臨洛塘河,西靠人民路。南北長350餘米,東西寬50餘米,佔地總面積約1.7公頃。硤石鎮區仍保持江南明清時期街道風貌為特徵,保存較為完整的,所剩為數不多的歷史街區之一。
在街區中穿行,依稀還能追尋出昔日江南民居的舊貌,前店後坊、臨河而居、商住合一展現出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臨街簡單的店鋪,內屋考究的居住區,體現了「富不外露」的社會心理文化形態。踏著青石板鋪設的街區,能從這里勾起那稚童的回憶,它是一個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
2006年南關廂街區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⑦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是哪些
第一屆
北京市國子監街、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南大街、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央大街、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黃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東省青島市八大關、山東省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海口市騎樓街(區)(海口騎樓老街)、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八廓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第二屆
江蘇省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江蘇省揚州市東關街、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江蘇省蘇州市山塘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羅西亞大街、北京市煙袋斜街、福建省漳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漳州古街)、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第三屆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晉商老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漁梁街、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工業遺產街、江蘇省無錫市惠山老街、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歷史文化名街、廣東省潮州市太平街義興甲巷、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店頭街、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古街、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翹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第四屆
福建省廈門市中山路、四川瀘州堯壩古街、西藏江孜縣加日郊老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
陝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江蘇省南京市高淳老街、山東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浙江省臨海市紫陽街、吉林省長春市新民大街、廣東省深圳市中英街、安徽黃山市休寧縣萬安老街。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第五屆
廣東省廣州市沙面街、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河南省濮陽縣古十字街、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河口明清古街、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龍川水街、廣東省珠海市斗門鎮斗門舊街、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永寧老街、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鬆口古街、江蘇省泰興市黃橋老街、四川省大邑縣新場古鎮上下正街
⑧ 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要門票嗎
摘要 不用門票。除了幾個特別的景點,但門票也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