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食文化的中餐特色
中餐的菜餚以色艷、香濃、味鮮、型美而著稱於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盤最為突出。它造型別致、五彩繽紛、栩栩如生,呈現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圖案。那山川樹木、亭台樓閣、花鳥魚蟲、珍禽異獸,盡收盤中。彷彿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給人以享受。而且中餐每套都以雙數為單位,四、六、八、十……等成為一般的規則,俗話說:「兩個盤子待客,三個盤子待鱉」,追求雙數恰恰表現出中國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講求偶數為利的心理習慣。
中餐的菜餚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龍戲珠、陽春白雪、銀珠牡丹、金玉圍翠、玉手摘桃、宮門獻魚等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充滿了詩情畫意,有時就是一種立體的詩配畫。
在中國,真可以說走到哪裡、吃到哪裡。全國各地的飯店、酒家、餐館、食攤比比皆是。尤其是各大中城市,僅在一地,就可以品嘗到南北各地的飲食風味,葷素名菜,點心面粥,應時小吃。即使在國外,中式餐館也是很多,幾乎遍布世界各地。並且這些中餐館常常是賓客滿座,應接不暇,生意十分興隆。在美國,中餐館更是多得驚人。僅紐約一個城市,就有五千家以上。
② 什麼是中餐文化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講究禮儀、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餐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中餐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六種。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可放在專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紙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順序一般是:先上冷盤,後上熱菜,最後上甜食和水果。用餐前,服務員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臉。在上蝦、蟹、雞等菜餚前,服務員會送上一隻小小水盂,其中漂著片檸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蘸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後用小毛巾擦乾。
禮儀規則
1、請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來,不合適。
2、主人家不能遲到;客人應當早到5-10分鍾,這是非常體貼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賓主皆歡。
3、要是坐圓桌子,對著大門的是主座,或是背靠牆、櫃台的;講究些的飯店,會用餐巾予以區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隨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請客嘍。
4、主人右手邊的是主客,左手邊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門邊面對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點菜員吆喝指點,應該乖乖坐等主人家點菜;如果客人確實有嚴重的忌口或愛好,應當輕輕告訴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滿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不勉強也不反對別人少量飲酒。
7、主人家細心觀察冷盤上齊、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後,當立即舉杯,歡迎開始之類的,轉動圓盤或是示意右手邊的主客動第一筷。
8、主人家要常常轉圓盤,照顧到絕大部分客人;陪客則補充招呼服務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圓盤而吃完整餐。
9、如果沒有服務員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夾菜的時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盤中挑來揀去,甚至攪拌。
10、最好讓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過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使吃相看起來不是那麼急切。
11、食物在口中咀嚼時,切記的大事就是閉緊雙唇,以免說話、物體掉落。
③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那些
中國是文明之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為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為五,並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為數眾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為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為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盡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咸(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為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為正宗,那些「咸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盡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還是個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籠統地說,它包括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這三方面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出六門科學,即烹調學、食品製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食品製造學;有的研究者還主張加上飲食美學、飲食商業學、飲食用具學等等。本人才疏學淺,對於這么多學科未能涉獵。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 產生的社會意義。所以我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雖然也討論食物、餚饌、食品加工、烹飪、飲食習俗乃至進餐環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圍繞著它們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等方面加以介紹和評介,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過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以及中國飲食文化在這兩方面的刻意追求。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系、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為「十大菜系」。
雲南飲食的理解僅僅局限於「過橋米線」、「氣鍋雞」等很少的幾個代表性特色食品,其實雲南菜系十分豐富,從鮮艷的花朵,堅硬的樹皮,樣式各異的蘑菇,蠕動的昆蟲,翠綠的樹葉,水裡長的草莖,肥碩的野果均可入菜,因此這里的烹飪界有「一綠就是菜,一動就是肉」之說。
其實這是雲南獨特的氣候類型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滇菜提供了廣泛的原料,從海拔76米到6740米,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為1.7萬種植物和1萬多種昆蟲提供了生長環境。加上有25個民族世居在這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吃菜的方法和對菜的選擇也不相同。所以外地廚師認為雲南人做菜的材料不拘常理,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方面國內任何一個地方是無法比擬的,因此把滇菜排為中國第九大菜系是不為過的。
④ 中餐的特色
中餐特點
1.在選料上,由於我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的禁忌約束較少,而人們在飲食上又喜歡獵奇,講究物以稀為貴,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幾乎是飛、潛、動、植,無所不食。
中餐
2.原料加工上,中餐廚師非常講究刀工,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絲、丁、片、末等刀口。
3.烹調上,中餐做菜一般使用的圓底鍋、明火灶非常適宜炒菜,所以中餐炒的烹調方法非常多。
4.口味上,中餐菜餚大都有明顯的鹹味,並富於變化,多數菜餚都是完全熟後再食用。
5.主食上,中餐有明確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
0
⑤ 中餐文化一般幾菜幾湯
中餐文化博大精深,花樣百出。你問這個問題我就已川菜的一桌酒席為例,一般4-6個涼碟,頭菜,中盤(一般為看盤可以有彩盤或雕刻),二湯(主湯一般用食材比較高檔的),熱菜8個(其中可以包含一份甜菜和一份蒸菜)素菜1-2份, 小吃兩份, 尾湯一份 ,水果一份 。 要是傳統的滿漢全席那可就多了去了,手碟,涼碟,頭菜,二湯,四紅四白,等等說不完。
⑥ 中餐的特點
中餐大致有五大特點:
1、在選料上,講究物以稀為貴,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幾乎是飛、潛、動、植,無所不食。
2、原料加工上,中餐廚師非常講究刀工,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細小的絲、丁、片、度末等刀口。
3、烹調上,中餐做菜一般使用的圓底鍋、明火灶非常適宜炒菜,所以中餐炒的烹調方法非常多。
4、口味上,中餐菜餚大都有明顯的鹹味,並富於變化,多數菜餚都是完全熟後再食用。
5、主食上,中餐有明確的主問、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
⑦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注重各種食物的搭配以及食物的味道,講究「色、香、味、型」。
西方飲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飲食非常注重營養。
2、用餐工具的差異: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
西方人則用盤子盛食物,用到即切即吃,喝湯有專門的湯匙。
3、就餐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宴席用圓桌,這在形式上營造了一種團結、禮貌的氣氛,符合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普遍心態。
西方飲食宴席的核心在於交誼。實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比固定在位子上,走動自由。付錢也經常是AA制,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自我的尊重。
4、餐桌就座禮儀的差異:
中餐的宴請活動中,多用圓桌。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別。
西方的宴請活動中,多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子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
5、上菜順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順序是先上冷盤、飲料和酒,後上熱菜,然後上主食,最後上甜食和水果。
西餐上菜順序通常是麵包黃油、冷盤、湯、海鮮、主菜、甜點和咖啡以及水果。菜、湯同時就著麵包吃。
⑧ 中餐的好處有哪些
1、中餐營養,中餐的特點是做法和食材選用遠比西餐多。
2、從食物的營養科學方面來看,顯得比較健康合理,他們是高纖維素,低脂肪糖的食品。
3、對國人來說更容易吸收。
4、品種豐富,各個菜系不同口味。
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法國、土耳其烹飪並稱世界三大烹飪體系,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地方。中餐文化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和雄厚堅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是文化、科學、藝術的結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但同樣是無與倫比的餐飲文化。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地方佳餚,香飄四海,風靡萬方,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海外愛好者。還可以說,飲食功夫也是一種學問,一種特色的突出,一種交流的途徑。
⑨ 中餐歷史上有哪些烹飪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炒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甚至有人說,看看出土的殷商時期的烹飪器具:鼎,那麼大一個物件,總不能只用來煮湯吧,就不能放點油,炒炒菜?要我說,持有這種想法的朋友,怕是犯了主觀臆斷的毛病,鼎身整體那麼笨重,確實不適合炒菜,況且中國人在用鼎做飯的時候,腦子里還真沒有“炒”這個概念,實際上,“炒”在中國烹飪史上屬於後起之秀。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古老的烹飪方法。
另外據說唐代以前,由於人口數量不大,人們皆以肉食為美,吃素相對較少。而中國自宋朝開始,人口開始激增,肉類來源漸漸匱乏,為了解決老百姓吃菜的問題,蔬菜開始普及。而肉與菜最美味的結合方式,便是“炒”。
到了明清時期,原產於北美的花生油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迅速普及。這種油脂的香氣,用於炒菜簡直是一種天衣無縫的組合。況且相對於蒸煮和燒烤來說,炒菜更加省時省力,節約燃料,於是炒菜迅速崛起,很快就發展出大批成熟的菜品,受到廣大民眾的強烈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