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文化交融

如何文化交融

發布時間:2022-05-13 03:07:47

Ⅰ 如何做好文化融合

企業文化融合是指通過對購並雙方企業文化的提煉,結合現有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具體情況,建立一種最適合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的活動過程。在企業文化融合的管理中,成功的企業一般都堅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在使命、願景與價值觀方面建立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特別是合並公司的領導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取得公司核心團隊的信任。這需要領導者在主觀上重視企業文化因素,並想辦法了解各自原有團隊的企業文化,並在組織結構、制度和流程方面進行適度的變革。

Ⅱ 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加強傳統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與文化有限流動密切相關,文化認同是文化有限流動的基礎,文化有限流動是文化認同的結果。要真正實現文化有限流動,必須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更多地表現為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流動性,而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又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阻隔,因此與以往相比,人們更加需要加強文化認同以提供安全基礎。

Ⅲ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Ⅳ 怎樣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即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文化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深深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Ⅳ 中國和外國在文化交流融合上應該怎麼做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

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

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Ⅵ 如何加強文化交流

1、發展傳播本民族文化
2、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
4、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5、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6、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
7、我們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只列出提綱,具體還要注意結合材料

Ⅶ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溝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溝通,要記住如下這個法則:注重人類共通的經驗與思維,遵循共同的價值與情感,尋找文化上的共性,激發人性中的共鳴。

其實在教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際這些課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困惑。如果說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維度上比較的文化結構,如文化起源、文化選擇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學、文學、藝術、審美、社會制度和社會風俗等等,屬於一種靜態的比較,那跨文化交際則更側重於不同文化間各種行為體(個人或國家)之間動態交流,就會發現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分歧大於認同,而這種分歧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結構,即價值觀系統。

Ⅷ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應如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三大方式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每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不同,並且政策也會不同,存在差異當然是很正常的,要尊重其它國家的文化。

②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能夠以正面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化的長處,取其長處而學之。

③中外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我們既要更加熱情的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Ⅸ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

文明必然趨同。文化必然存異。這是馬未都說的,既然能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那麼就必然不可能一致。這好比宗教,飲食習慣等。可能會有互相的借鑒但永遠不可能統一。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交融。除非是某一天統一了,才有可能產生民族大融合。參照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最後都能民族大融合。

Ⅹ 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中西文化應該如何合理交融交流

事件背景

福建龍岩的一位老爺爺因為給孫子用中國傳統木匠工藝榫卯製作變形金剛而登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少網友表示又是實名羨慕別人家爺爺的一天,還有網友表示這位爺爺利用了傳統的工藝技術為孫子製作了國外的變形金剛,非常了不起,這位老爺爺的手藝是非常高超的。

感悟

首先,我覺得中西方應該更加尊重彼此的文化;其次,我覺得還是得避免惡性競爭,製造文化壁壘,因為文化是全人類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努力讓這樣的文化流傳下去,而不是扼死在搖籃之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文化交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