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廣東四大文化哪個最好

廣東四大文化哪個最好

發布時間:2022-05-13 05:49:14

Ⅰ 廣州有哪些嶺南特色文化

嶺南傳統建築、嶺南特色食品、嶺南特色風俗、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書法、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

Ⅱ 廣東四大文化是哪個哪個文化歷史最悠久

《廣府文化》、《雷州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歷史最悠久…

Ⅲ 廣東有什麼特色文化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02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Ⅳ 廣東文化象徵有什麼

嶺南文明 :千古文明--與中華文化休戚與共、同根同源、密切聯
嶺南文化精神與鮮明特徵--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與時俱進
(南越國遺址 南海Ⅰ號)

嶺南餐飲: 粵菜是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桂菜的總稱 。粵菜為中國四大菜系中頗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 。

飲茶文化: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方式。 其中還有聞名的 潮州工夫茶

還有著名的地方劇種 :粵劇 是廣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有"南國紅豆"、嶺南文化瑰寶的美譽 。中國廣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廣東佛山(我生活的城市噢),用廣東話(主要廣州話)演唱,主要流行於說粵語的地區。
紅線女,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為粵劇文化奉獻了一生。
冼星海,中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所作的《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他的作品在民族抗戰時期廣為傳唱,成為喚醒民族覺醒意識的號角。 星海音樂學院就是為紀念冼星海而建立的 。

嶺南醒獅:提到嶺南醒獅,不得不提黃飛鴻,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

賽龍舟:多在喜慶節日主要是端午節舉行的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廣東的賽龍舟形成了獨特的操作技法和精神面貌,成為豐富文化內涵的民俗活動

嶺南建築 :開平碉樓 客家圍屋 佛山祖廟 南海神廟
廣東四大名園:清暉園(順德) 余蔭山房(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 東莞可園(東莞市城區博廈)

嶺南人文足跡 :康梁(康有為、梁啟超) 康有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
梁啟超,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
袁崇煥、林則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為廣東東莞和中華大地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們將激勵著無數的後來者為中華民族的繁榮而努力。廣東東莞是富於傳奇的土地,虎門炮台遺址揭開中國近代史首頁,具歷史標志意義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古戰場遺址。
黃埔軍校: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Ⅳ 廣東有什麼民俗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02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Ⅵ 廣東最值得去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哪裡,當地有什麼特色

第一座:高州

高州市,是茂名市代管縣級市,在古代高州一直是郡(高興郡、高涼郡、南潘郡)、州(高州、潘州)、府(高州府)、路(高州路)的治所,明清時期的高州府一直是廣東下四府之首。


第二座:連州

連州市, 是清遠市代管縣級市,在古代連州一直是郡(小桂郡、宋安郡、陽山郡、熙平郡、連山郡)、州(連州、桂陽州)、路(連州路)的治所。清朝時期,連州升為直隸州,直屬廣東布政司;連山則升為綏瑤直隸廳。


第三座:新會

新會區,是江門市轄區,古稱岡州。在古代新會一直是郡(新會郡)、州(封州、允州、岡州)、治所。


第四座:平海

現在的平海,只是一個鎮——平海鎮,隸屬惠州市惠東縣管轄。歷史上的平海其實也不大,明朝時期實行「衛所制度」,在今平海鎮地域設置平海所(千戶所),清朝時期改設平海司。現存平海古城。


第十三座:英德

英德市,是清遠市代管縣級市。英德在古代一直是郡(真陽郡)、州(英州)、府(英德府)、路(英德路)的治所。


第十四座:海豐

海豐縣,隸屬汕尾市管轄。海豐縣是潮汕地區中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縣,而且海豐縣是分了又分。清朝雍正時期,海豐縣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設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縣劃出沿海7鎮為汕尾市城區;2011年2月,劃出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


第十五座:東莞

東莞市,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一。於東晉時期,東莞始立縣,初名寶安。唐朝時期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南宋時期,分東莞香山鎮設立香山縣(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


第十六座:惠州

惠州市,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一。惠州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秦朝時期今惠州地域設置有傅羅縣,漢朝時期改稱博羅縣。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析置禎州,宋朝時期禎州改名惠州。惠州在古代一直是郡(博羅郡)、州(惠州、循州)、府(惠州府)、路(惠州路)的治所。



第十六座:惠州

廣東省原來是有1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後來惠州升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因此現在廣東有15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Ⅶ 廣東本土文化有哪些

廣州話、涼茶、燒鵝、牛雜、飲早茶、北京路、蓮香樓、陶陶居、古老西關大屋……
世界上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廣東人.

還有這個是粘來的,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加分哈!
「滾地金龍」始創於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豐南溪村,並帶來「滾地金龍演史傳」。南溪村「滾地金龍」演出時由二人進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游潭戲水、伸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整個過程模仿龍的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精彩動作;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 伴奏,大嗩吶按不同的情節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調。「滾地金龍」曾多次參加省及國家級比賽,獲得榮譽。

錢鼓舞,俗稱踏錢鼓,有錢鼓「迎春」之說。流傳於汕尾市,由閩南傳入,距今750年歷史。
錢鼓舞有「雙人舞」、「四人舞」、「群舞」,載歌載舞,有人物、情節,動作優美、音樂典雅。唱腔襯詞用「啰哩嗹」,是一種古老的梵曲。舞蹈動作有二套:一套屬錢鼓的舞蹈動作,如擊鼓、搖鼓、打鼓、抖鼓、拋鼓、接鼓等;另一套屬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如騎馬、勒馬、望樓、磨鏡、照鏡、穿針、引線、綉花、相會等。兩套動作糅合一起,天衣無縫。可以說,錢鼓舞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科學價值。

陸豐皮影戲是南宋末年由閩南移民帶到海陸豐地區,潮俗民間亦稱為「皮猴戲」。中國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陸豐皮影戲是南路影戲僅存的一支、是我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
陸豐皮影是以獸皮(通常為牛皮)雕鏤成影人,借燈光顯影於屏幕來表演故事,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是集繪畫、雕刻、製作、表演、音樂、舞台技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皮影的繪畫、雕刻精緻、色彩鮮艷。表演劇目大多是白字戲,唱白字曲調,唱腔豐富,地方特色濃厚;表演細膩生動、形象逼真、傳統古樸。
陸豐皮影戲作為海陸豐百姓鎮鬼、驅邪、敬神、謝土等的民間信仰形式,在民間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海外許多華人對這一古老劇種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加強華人之間的溝通,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陸豐地區的許多文化習俗,可溯源於中原,尋根於浙、閩,有些發源於中原、浙、閩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陸豐地區卻盛行不衰。海陸豐地區的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皮影、滾地金龍五個項目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的民俗風情,常成為專家學者探討文化積淀的寶貴資源。
民間戲曲是海陸豐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明代以來,海陸豐保存著4個被譽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劇種: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用「中州官話」(正音)唱念,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稀有的劇種。明初流入粵東,後紮根海陸豐。
正字戲有傳統劇目2600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有唱腔,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稱崑腔)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氣氛。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婆、丑等十二行當。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咀、虎目等200多種圖案。有「四大喜戲」《三元記》《五桂記》《滿床笏》《月華緣》;「四大苦戲」《荊釵記》《葵花記》《琵琶記》《白兔記》和「四大弓馬戲」《義忠烈》《千里駒》《鐵弓緣》《馬陵道》,統稱十二真本戲。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派宏大,尤其擅演「三國」連台本戲。

西秦戲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又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逐漸游離本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別具風格的西秦戲劇種(屬亂彈系統)。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紅面、烏面、公末、丑、婆等十個行當,主要聲腔有正線、西皮、二黃,還有少量崑腔、雜調。正線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樂隊分「文畔」(管弦樂)、「武畔(打擊樂)。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打。西秦戲與台灣北管戲(又稱亂彈)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

白字戲,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海豐白字戲,潮人為區別潮州白字(潮劇)而稱之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凈、公、婆、貼7個行當,以演文戲見長,亦從正字戲中吸收部分提綱武戲;一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講官話),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講方言),俗稱「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溫柔細膩。
白字戲共有劇目1000多個,其中傳統劇目200多個,多為傳奇故事。全連戲(整本戲)較多,摺子戲較少。有固定的臉譜、服飾、道具、曲牌等。音樂屬曲牌連綴體,唱曲襯詞多用「啊衣噯」。分小鑼戲、大鑼戲兩大類,小鑼戲又分正板小鑼戲、反線戲和民歌小調戲三種。小鑼戲唱腔活潑明快,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大鑼戲音樂莊重典雅,具有高腔音樂特點。

在海陸豐地區,長期以來,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個稀有劇種,除原有的國營專業劇團外,業余劇團遍布各處,蔚為大觀,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幾個稀有劇種本都來自外省,流行過許多地方,但最後都根植於斯,活躍於斯,充分說明海陸豐這個地區,善於兼容外來文化,同時也善於把外來文化融會創造為本土文化。
作為研究戲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陸豐的幾個稀有劇種一直備受專家學者的重視,盛贊之辭不絕於耳。獨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個古老劇種,被稱為是我國藝苑中三朵仍然噴發著濃香的奇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戲曲瑰寶的組成部分。
海陸豐地區流傳了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大體有神話、傳說、故事、說唱、笑話、諺語、謎語、歇後語及民歌等。民歌分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東南部的漁歌和平原地區的福佬歌。
海陸豐地區民間音樂以管弦樂的「八音」、曲班、吹班最為常見有名,均可以說是從戲曲藝術中衍生出來的,與戲曲藝術一道,營造了極為濃厚的音樂氛圍。「八音」以弦索為主,一般有八樣樂器,設有館址,稱「八音館」或「八音班」。所奏弦詩,與白字戲同。
民間舞蹈有獅子舞、錢鼓舞、英歌舞、紅色婦女舞等,有不少經典之作,成為表演、參賽的保留節目。獅舞包括獨角的麒麟和無角的「師姨」,以及客家地區的木頭獅,統稱「舞虎獅」。
此外,較著名的還有陸豐大安鎮的「滾地金龍」和海豐公平的舞象。「滾地金龍」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奪魁。錢鼓舞上世紀五十年代師承於汕尾鎮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從小鎮跳到縣城、省城、北京,贏得了聲譽。李火奕因保留、傳授錢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館聘為館員,享受終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陸豐甲子鎮最為有名,取材於梁山泊好漢的故事,108人畫眉擦臉,雙手執短棍,邊舞邊敲,互相呼應,配合默契,節奏強烈,十分壯觀,最適宜在廣場或遊行時演出。

Ⅷ 相同的一個職位,在江門和湛江 哪一個好些從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綜合考慮,對廣東那地方不了解

肯定是湛江好啦,在經濟上,湛江正在建設鋼鐵、石化和造紙等幾個超大的項目,可以說前途無量,不過江門也有她的好處,離珠三角比較近,可以方便一些交流。在教育上,湛江有海大、湛師和廣醫三所高校,而江門只有五邑大學。在文化方面,湛江是廣東四大文化之一的雷州文化所在地,江門則在僑文化方面比較出名,從文化來看,若要和華僑接觸比較多的,則是江門比較好。綜合來講,湛江會好一些。另外,你可以從地圖上比較兩者的優勢。不過由於職位的選擇地點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前途,你最好還是到兩地實地考察一下比較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Ⅸ 廣東的十大文化名片

1.粵菜是嶺南文化圈的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總稱,為中國四大菜系中頗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吃在廣東既體現了廣東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又體現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粵菜是廣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已經發展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2.粵劇廣東地方戲曲主要劇種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有「南國紅豆」、嶺南文化瑰寶的美譽。2006年5月20日粵劇名列於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廣東音樂廣東音樂誕生於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種民間器樂曲種,音色清脆明亮、曲調流暢優美、節奏清晰明快,曾有「國樂」之稱,被國外譽為「透明音樂」。
廣東音樂應嶺南經濟開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風,承中原、本土文化傳統,吸外地音樂文化之營養,納西方音樂之精華的嶺南音樂文化歷史積淀的結果,同時也把廣東人的強壯、硬朗和樂觀性格,在音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4. 廣東騎樓近代騎樓是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藝術相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商住建築形式,成為表徵嶺南文化的一個建築符號。嶺南騎樓大部分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態的一部分,記錄著城市成長的過程,生動地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風貌。廣東騎樓玲瓏浮凸,渾然天成,樓隨路轉,步隨景移,無間無斷,宛如一系列流暢的音階,奏出美妙動聽的旋律。

5. 黃埔軍校舊址黃埔軍校,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軍校原址設於廣州市黃埔長洲島,故稱「黃埔軍校」。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6.端硯端硯,產自肇慶,肇慶古稱端州,故而稱端硯。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端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揚名於唐,興於宋,精於明、清,振興於當代。2006年5月20日,端硯製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房重寶端硯,進入了史上最輝煌的發展時期。

7. 開平碉樓開平碉樓錯落分布在整個廣東省開平市境內,據統計,現存1883座,而在鼎盛時期有3000多座。它們以其獨一無二的特性開創了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類型——碉樓。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它是中國華工史、華僑史和當時的社會、自然狀況結合的產物,獨具特色。開平碉樓風格多樣,有典型的古希臘、古羅馬和伊斯蘭教等西方建築特點,融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風格於一體,又帶上強烈的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土洋結合、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為開平帶來一種獨特的社會人文景觀。2007年8月,「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8. 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於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是中國目前歷史最久、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且分布國別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信譽最佳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雲集廣州,互通商情,增進友誼,素有「中國第一展」之稱。廣州是中國海上絲路的始發地之一,是中國與世界連接的重要樞紐,廣交會是新中國開辟出的一條對外交往通道。廣東是商貿文化的一個代表,改革開放後,廣交會是我國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它不僅僅是一個做生意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9. 孫中山孫中山是中山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反君主專制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組織中國同盟會,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是世紀中國三大偉人之一。

10.六祖慧能南派禪宗的創立者惠能,新興人,史稱六祖,中國佛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偉大的宗教改革家,禪宗中國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於嶺南,長於嶺南,弘法於嶺南,圓寂於嶺南。其弟子集其語錄編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中國人撰述而被尊稱為「經」的著作,曾被列入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學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稱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與孔子、老子並列為東方三聖。

Ⅹ 誰能專業的告訴我廣東的地方文化特色,重點是文化、藝術、民俗方面的特色另外廣東沒有什麼藝術流派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塊。粵菜是全國八大菜系,包括廣府菜、客家菜、潮州菜。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東莞百子論文公益活動是中國文化創新品牌,起源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是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搭建的一個文化交流平台。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粵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流行於廣東、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傳統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
廣東漢劇
英歌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梅州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州、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廣東漢劇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凈、烏凈、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廣東漢劇是廣東省內「三大」大戲之一。然而客家人認為漢劇保留了「中州古韻」,而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而中國傳統戲劇的本質就是祭典鬼神的「社戲」,因此敬重祖先的客家人怕「怕祖先聽不懂」 ,所以保持了普通話的漢劇(不實現方言化)。廣東漢劇是廣東唯一一個尚未本土化的戲劇。所謂本土化,就是語言的本土化。
高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新劇種。高州木偶戲具有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百年古傀儡,時代新經典」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2006年,高州木偶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州單人木偶曾赴法國、德國、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備受歡迎。
廣東特色民俗
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醒獅,舞獅有南北之分,廣東話中稱其為醒獅,南方以廣東的醒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木魚歌豐厚的文化積淀,是東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穩固基石。東莞木魚歌在東坑「賣身節」登大雅之堂,開創了東莞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新路子。
英歌,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廣東的潮汕有英歌,其中潮汕的普寧、潮陽的英歌最著名。英歌是潮汕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廣場情緒舞蹈,明代中期起源,以梁山108好漢為原形。表演者持英歌棰或圓鼓,糅合武術、舞蹈等藝術形式,氣勢粗獷豪邁。
燒塔是中秋傳統節日潮汕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相傳它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信號。
燒龍最有名的就是潮汕揭陽的喬林燒龍。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炮仗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先是幾十個年輕人舉著燃燒的竹纜在場內奔跑,接著,身上裝滿煙花的巨龍出場,舞龍者舉著龍在場內舞龍,最後,龍頭開始噴火,龍身燒起來後則煙花齊放,鑼聲和鞭炮聲響徹雲霄,絢爛的火龍滿場飛舞,景象十分壯觀。
使用語言
包括粵語、潮汕話、客家話、海話、黎話、普通話、粵西方言(高州話)、英語,其中除少數民族語言外,其餘分別屬漢語七大方言中的粵方言、潮汕方言、客家方言,截止2009年這三大方言的母語使用者約占廣東本地人的40.1%、39.1%、20.8% 。廣州話代表廣府方言【粵方言】,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此外,粵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漢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擁有較為完善文字系統的漢語,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潮汕話代表潮汕方言、雷州半島方言,梅州話為代表廣東地區漢語客家方言。另有較特別的陽江話,僅在陽江地區使用。其中粵語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從屬於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漢語(Chinese)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另外,客語(客家話)也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語言代碼:ISO 639-1zh、ISO 639-2 chi(B) zho (T) 、ISO 639-3hak)。

閱讀全文

與廣東四大文化哪個最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