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東北地區的文化
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
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沈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東北地區各民族文化區劃分為:1.漢滿農耕文化區;2.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區;3.北方漁獵文化帶(區);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區。
漢滿農耕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南部到北部的廣大區域內,包括黑、吉、遼三省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民族文化區。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及黑、吉、遼三省西部的部分地區.是東北地區第二大民族文化區北方漁獵文化區位於漢滿農耕文化區和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區之間,沿嫩江、大興安嶺由南向北延伸.在大興安嶺最北端折向東南,沿黑龍江、小興安嶺一直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越過中俄兩國的邊界.這個文化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從貝加爾湖到鄂霍次克海的廣大地區,包括說通古斯語和古亞細亞語的各民族。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省東部地區.並且以這一地區為中心呈扇形向北、東、南三面擴散;
發源於東北鄉土的戲曲有二人轉、秧歌等。其中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東北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是有代表意義的一首東北民歌。
東北話包括東北百姓廣泛使用的東北官話和大連、丹東等少數地區使用的膠遼官話。其中東北官話細分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幾小片。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調查,1988年中國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為8200萬人,如果使用者的數量增長與人口增長相當,那麼截至2010年,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超過1.2億人。
⑵ 東北地區有哪些獨特鮮明的民俗活動和文化
⑶ 東北有什麼歷史背景 美食文化 想了解一下
從歷史學角度看,東北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東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大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遼東是東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來指代廣闊的東北地區。歷史上的遼東一度包括漢四郡(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狹義的東北指代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東部)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華種族肅慎族系創造東北早期文明——新開流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的堯舜時代,全國劃分為九個州,當時東北地區為幽州境內,夏商周時期,勞動、生息在東北地區的有肅慎、東胡、華夏等民族。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遼寧是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 周代對東北地區的開發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93;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93;(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93;(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93;於燕」。召公名?#93;,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高句麗和渤海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立政權。創建者是夫餘人(東北古代漢人一支與現代韓國人無關,人口幾全部姓高)朱蒙;都城是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後琉璃王遷都國內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南部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現在的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回中土,余眾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 唐武後聖歷元年(698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滿洲先祖)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亦稱震國)。後來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近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明朝前期東北方向疆域圖
明代對東北的管轄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現在的遼陽地區,在當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70]。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大約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大多集結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會,今朝鮮會寧)為中心的圖們江東西一帶。經常襲掠朝鮮境內,明成祖即位後為了扼制其向北發展,騷掠朝鮮,於永樂元年十一月詔設建洲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並遣千戶王可仁等至朝鮮招撫女真。 永樂二年置奴兒干衛、七年四月又置奴兒干指揮使司,先後置衛所一百八十四,凡來降者均加官,授印綬,賜耕地。1406年(永樂四年)猛哥帖木耳「入朝鮮慶源界抄掠」,游牧於半島北部女真人傳統聚居地區,迫於朝鮮蠶食女真故地,明永樂八年(1410年),建州女真斡朵里部領袖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從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寧古塔(今海林市舊街鄉)定居下來,這一支女真在歷史上被專稱為建州女真。同時遷來的,還有部分毛憐衛的居民。猛哥帖木兒所統斡朵里部人世與胡里改部為婚,兩部關系密切。所以當因在「庚寅事變」中參與「寇慶源府(朝鮮地名)」,畏朝鮮卷土來攻,亦於1411年(永樂九年)率部眾遷到鳳州地面。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故元鯨海千戶所速哥帖木兒、木達哈千戶所完者帖木兒、牙蘭千戶所皂化自女直來歸」開始,明政府對這些民族除了一些被留在遼東,編入遼東都司所屬衛所之外,大部分安置在北京或南京。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干衛地方官員忽刺冬奴等人來朝,奏稱奴兒干「其地沖要,宜立元帥府。」明廷接受了這個建議,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命內地官員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80]。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該地「開設奴兒干都司」[81],專管衛所事務。奴兒干都司管轄地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82]。根據《明實錄》記載統計,從永樂初到嘉靖時,前後在上述地區共設立三百七十個衛,二十個所[83]。今天,明代設置的衛所早已廢圮,但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員在奴兒干都司治所,修建永寧寺時刻的石碑《永寧寺記》,以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永寧寺時又刻的《重建永寧寺記》石碑,詳細記載了奴兒干都司和衛所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我國東北疆域的歷史見證。另外還有《昭勇將軍崔源墓誌》記載,「宣德元年同太監亦信下奴兒乾等處招諭,……正統元年,奉敕撫安忽(刺)溫野人」[84],以及《明威將軍宋國忠墓誌銘》記載,宋國忠的高祖宋卜花,曾在明初奉命招諭奴兒乾的事跡[85]。這兩塊墓誌反映的事實和永寧寺兩塊石碑記載是完全一致的,有力說明明代在奴兒干設官建置,這里是我國疆域的一部分。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86],「看守地方」[87]。「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88]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89]、《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90]、《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91]、《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92]、《塔山左衛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來往更為頻繁。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115]。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116]。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117],擔負「造船運糧」[118]和運送軍隊[119]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區的聯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爾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清朝對東北的統治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勃興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大舉入關,統一全國。「白山黑水」是滿洲族發祥地。滿族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清朝極盛時期,號稱「大清帝國」「天朝上國」,疆域之盛,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此時東北號稱滿洲本部,清初是東北歷史上疆域最大時期。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洲人傾族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在三十年代開始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以沈陽附近為核心地帶的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原有的工業基礎和緊鄰蘇聯的關系,許多重工業建設項目也都被安排在東北。 東北一度佔有中國90%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粱,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粱、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寒暖農分異,干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東北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的吉林黃金玉米帶,玉米產量巨大。大豆,水稻,高粱,玉米不是在數量上居首,就是在產量上全國第一!
⑷ 東北獨特的文化歷史沿襲
東北地區屬於以滿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圈,還融合了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民族以及俄國、日本的一些文化習俗。
發源於東北鄉土的戲曲有二人轉、秧歌等。其中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東北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是有代表意義的一首東北民歌。
東北話包括東北百姓廣泛使用的東北官話和大連等少數地區使用的膠遼官話,赤峰、朝陽地區使用的北京官話。其中東北官話細分可分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為幾小片。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的調查,1988年中國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為8200萬人,如果使用者的數量增長與人口增長相當,那麼截至2010年,大陸的東北官話使用者超過1.2億人。
⑸ 東北有哪些特殊文化值得體驗
東北的冰雕是非常迷人的,如果來東北玩的話,或者說體驗東北的文化,一定要去看看東北的冰雕。
⑹ 東北三省的人文文化
黑龍江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澮貊和東胡三大族系的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獻楉矢石砮。肅慎在漢代稱挹婁,魏晉稱勿吉,隋唐稱靺鞨,金代稱女真,清代始稱滿洲。黑龍江地區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權是戰國後期的夫余國。地跨今黑龍江省東部和南部。秦以後,在黑龍江地區生息活動的先後有挹婁人、夫餘人、鮮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698年,粟末靺鞨人建立唐地方政權渤海國,最盛時轄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龍江東部和南部。契丹滅渤海後,一度建東丹國。金代建都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遷都燕京(含北京)後,在黑龍江地區元代為遼陽行省所屬開元路、水達達路。明代在東北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轄384衛、24所。清初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後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並增設黑龍江將軍,分別管轄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17世紀80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沙俄侵略氣焰,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國界。19世紀中葉,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清末開禁後,關內大批漢族人移居黑龍江。民國以後(1912一1932年),以松花江為界設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偽滿洲國(1932—1945年)成立後,劃分為龍江、濱江、牡丹江、黑河、北安、三江、東安省。解放戰爭時期,分為黑龍江、松江、嫩江、合江、綏寧五省。新中國成立後,設立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和松江省(省會哈爾濱)。1954年,兩省合並為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
黑龍江省有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10個世居民族,在歷史上對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保衛祖國作出過特殊的貢獻。早在南北朝時期,走出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留下了雲岡、龍門等藝術瑰寶。金代摧毀了腐朽的北宋政權,促進了中原和黑龍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達斡爾人首先打響了抗俄的第一槍。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是黑龍江人首先進行了江橋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除一、二軍在南滿外,有9個軍在黑龍江活動,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黑龍江是中國G**領導下的第一個完整的省份,哈爾濱市是中國G**領導下的第一座大城市。黑龍江各族人民消滅了近7萬土匪,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又送出自己的子弟近70萬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將大批糧食、被服和軍用物資送往前線,支援解放全東北、解放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黑龍江省已逐步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煤炭、石油、林業和機械工業基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沿邊已形成開放帶,邊境貿易有很大發展,全省經濟也有較快增長。
⑺ 東北文化的文化歷史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反映了當時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人們的地理概念。由此可見,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所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正式有了本區域名稱,是到了戰國時期,與燕國在此設郡聯系在一起。燕國處北方,經常遭到強敵東胡的內侵。昭王時,始築長城,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括在長城以內,設郡以轄其地。據《史記·匈奴傳》載記甚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遼西與遼東兩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遼寧省境。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是當時遼東郡的首府。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自此,遼即成了今遼寧地區的代名稱,歷代相沿不變。有時也把遼泛指為東北地區,但它真正含義,還是限指遼寧地區。秦結束了戰國長期紛爭的局面,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為防禦匈奴,集燕、趙長城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為一體,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仍把遼寧大部劃入長城的藩籬之內,所置遼東、遼西與右北平三郡,是對燕制的承襲和進一步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對黑龍江的統治加強,各民族多次派出貢使,向中原王朝進貢。236年,挹婁遣使向曹魏「獻楛矢」,建立直接臣屬關系,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共同體繼春秋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系。挹婁與高句驪國,也有過臣服關系。後來挹婁趁高句驪受到魏幽州刺史冊丘儉軍的沉重打擊之機,斷絕了與高句驪國的來往。降至西晉,鮮卑慕容氏崛起,與高句驪爭奪遼東,挹婁乘機南下,攻掠高句驪北境。245 年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奉命征高句驪,派玄菟太守王頎與夫余聯絡,夫余簡位居為魏軍提供「軍糧」。274 年,晉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歸平州護東夷校尉管轄。285 年,鮮卑慕容氏連續襲擊夫余,但在西晉王朝的保護下,使夫余國破而復立。高句驪為報舊仇於280 年發兵征討,降其「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掠走挹婁「六百餘家」。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處於敵對狀態。談德為高句驪國王後,在進攻百濟取得勝利後,398 年「遣偏師」進攻挹婁,挹婁大敗,300 餘人被俘,挹婁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驪遷都平壤後,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驪王調遣,隨高句驪兵攻新羅、征百濟、侵遼西。挹婁雖深受夫余、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備其襲擊,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後,才返回村中居住。555 年,白黃混血的突厥滅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
隋、唐時期,是黑龍江地區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612 年,隋煬帝征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粟末部的八個分部(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戶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共千餘家歸隋管轄,被安置於朝陽市。其間滿族(秣羯,均為革旁)興起建立渤海藩屬國,領長白山以東含朝鮮半島北部區域,地位較為獨特。
唐朝在黑龍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機構。後來在黑龍江西部設室韋都督府,在東部設忽汗州都督府(又稱渤海都督府)。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匯合地區設黑水都督府。
遼繼唐之後在黑龍江地區設治管轄,於黑龍江上中游地區設羽厥里節度使、室韋節度使和烏古迪烈統軍司;在嫩江設泰州(今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在黑龍江東部地區設女真節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龍江下游一帶設五國部節度使。黑龍江地區各族向遼貢納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參、松實、白附子、蜜臘、麻布、海東青(鷹的一種)等。
遼天慶五年(1115 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擊敗遼國,自稱皇帝,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造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天會五年(1125年)滅遼,金代替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而形成中國歷史上金、宋對峙的局面。金代是漢族大批移入東北地區的時期,主要在遼寧區域等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元朝時期,黑龍江地區西部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兒家族的游牧地,今泰來塔子城古城則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個東北設遼陽行省統轄,下設路、府、州、縣。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於黑龍江口設奴爾干都指揮使司,共轄384衛、24所、7城站、1 寨。所轄區域北到外興安嶺,東抵鄂霍茨克海的庫頁島。明朝承繼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東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陸路城站,從遼東到奴爾干都司設驛站40餘所,多次派專員沿松花江、黑龍江下航至奴爾乾等地,了解和撫慰各族。從十五世紀初,明朝先後於開原、撫順設馬市,在吉林設立造船廠,這對擴大東北各地經濟的互相交流和發展松花江、黑龍江的水路運輸有重要作用。
⑻ 關於東北的民俗文化
一、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東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羈的,也比較喜歡顏色形成強烈對比的服飾。
二、冬捕民俗
東北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干。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 「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並誦經。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三、粘豆包慣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喜粘食。得益於這樣的的飲食習慣,也導致東北傳統的這一類食物種類豐富。同時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四、凍梨飲食民俗
在東北凍梨還是解酒的佳品,凍梨一般是選用秋梨放在紙箱子或者絲袋子裡面封好,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飲食民俗
以前東北人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冬天,人們為了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蘿卜外,家家都漬酸菜。
⑼ 東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
一、肇東國畫:肇東國畫以它的群體優勢在國內畫壇上崛起,並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海倫剪紙:海倫剪紙有著較高的藝術成果。剪紙帶頭人傅作仁創作的大型剪紙《東方紅》18幅,進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陽》等3幅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轉贈鐵人王進喜和東海艦隊。
三、慶安版畫:慶安版畫起源於五十年代末解放軍轉業官兵業余創作的北大荒版畫。慶安版畫創作初期追隨了北大荒版畫風格。但慶安版畫作者大都生活在農村,他們在平淡無奇的農家小院中發掘新的藝術創造天地,清新的田園生活和農家小院的溫馨情調,成為作品贊美表現的主題。不規則構圖、不受時間限制、擴大想像空間、擴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藝術處理,形式悅目,富於美感,形成了慶安版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四、明水篆刻:篆刻藝術,歷史悠久,名家眾多,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五、望奎皮影:望奎皮影歷史悠久,於清朝同治年間傳入望奎,歷經百年風雨,從崔春芳、關興久、張學文到谷寶珍,今天已經是第四代了,他們表演的皮影戲《三請樊梨花》 、《紅月娥做夢》等劇目多次被省電台、電視台采錄實況,《三請樊梨花》還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⑽ 研究表示日語韓語或發源於中國東北,東北的語言文化歷史有多遠久
有史以來,東北就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發展的好地方,這個過程就是語言交流與融合的過程。民族間的融合,就是風俗的融合。隨著風俗的融合,會帶來語言的融合。 今天的漢文化定義與過去不一樣,主要看定義!今天標准普通話是東北話為基礎的語言,就是漢語,其它的語言都是旁門左道。
東北確實受游牧文化影響,所以最匹配東北的行政體系就是西方游牧文化衍生而來通行於全世界那種,而不是儒家文化那套虛假逢迎玩意。東北的語言文化歷史是非常深遠的。東北官話源自北京官話。因為闖關東的人來自關內各地,方言不同,所以社交需要用到北京官話。這些移民來自河北山東,所以北京官話又受到了冀魯官話還有膠遼官話的影響,形成了東北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