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推崇文化

如何理解推崇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3 18:56:54

❶ 為什麼要推崇傳統文化

對於傳統文化學習傳承的選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實在我看來,沒有所謂的「精華標准」;而所謂的選擇,使緣於個體需要的選擇。不同的人、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的選擇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來自於個人以及當時的需要,這是一種選擇的需要而絕非選擇的標准。就像一個工具箱,上螺絲選擇螺絲刀,砸釘子用錘頭,各有所用;沒有萬能的適用,所差別的也許是來自適用頻率的不同--這是使用次數的表現;面對不同的工程,我們所需要的工具和選擇的組合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同的差異不能成為重要性的標准。因此,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也許可以說:能促進我們生活的是精華。但是絕不能否認的是,不能促進我們的也是有價值的--不管說是對於歷史教訓的吸取還是對過去的反思,對於精華的標准就顯得沒有顯出的那麼重要了。個體的差異性和時間的差異性是決定選擇或者說是決定「標准」的來源,這種廣泛的實用性也許可以總結出「普適的標准」,但是經受不住推敲的。這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易懂的事情,而我要說的還不在於此。
近期一直聽說我們周圍的鄰居在「竊取」我們的傳統文化,這首推日本和韓國。用數學的思維來說,為了對此分析,我們只能假設這些消息是正確的--而在某些渠道得到的消息來講這是可信的。
首先,聽說日本重新推崇「儒學」。網上的有志之士對此是相當不平的。其實在我看來,日本對於儒學的態度絕不是我們所要重點關注的,我們所關心的應該是自己對於儒學--乃至傳統文文化的重視。儒學起自於孔子的學說,來自於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讓思想匱乏的小國接受來自有悠久傳統文化的中國的思想的洗禮是對於我們文化的發揚--這絕不是盲目自大或者民族情緒的狂妄化。日本是一個可憐的民族,本身思想來自於歷史的空白,受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而關於文化、思想的缺失和匱乏是民族自尊心受挫的最根本原因--我向來認為日本人所謂的「禮貌」,不單單是出於尊重,還有對自身的不認可在其中,當然,這是需要另闢章節的--繼而上升到民族的自信心不足和一種不自覺的自卑感,自然產生心理的壓抑不得解脫以及選擇所帶來的變態,當然也有對優秀文化渴求(我確信在第一次寫到這里的時候用的是極端尖銳和爽快的詞語,然而再次寫到這里讓我覺得文字的匱乏和思維的痛苦,我是對靈感深信不疑的)。其實日本的學習不能算是一種「竊取」,我們沒有必要對此「深究」。文化是共享的,是人類共同的思想精華,我們應該提倡文化的交流;如果有人來學習--盡管是日本人來學習,那也不算是一種「竊取」。
但是相對到韓國人的做法,就讓人感到羞恥。韓國人搶注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發明專利--比如指南針,不講別的,單單這一點--如果是真實的話--就讓人感到惡心,這是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情。其實傳統文華是可以學習,傳統節日也許是可以「注冊」的;但是,對於文化的內涵,對於節背後的故事是可以被「注冊」的嗎?沒有精神的內核,空虛的外表只能是本民族夜郎自大的外現;對文化的竊取,是最可笑也最讓人所不齒的。
其實,對於別人的行為,我們只能圖言語之快;我們所關注的重點,是我們自己本身對文化的重視和學習,並且外人的學習正顯示我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曾經提出推崇傳統文化--尤其表現在儒學上面,在大學開設四書五經等觀點。對於此,我是比較贊同的。對於國學,對於傳統文化,是應該大力的提倡的。有人認為尊孔讀經是一種思想的倒退。我覺得這不是一種退步,在大學開設語文課是絕對正確的,甚至四書五經都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現在的大學課程,「西化」或者說「崇西」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方面,西學是比較前衛和專業的,這在經濟學的領域有比較明顯的反應--不過,在此絕不是表明自己推崇西方的經濟學。還有,大學的英語課是必修課,卻沒有大學語文課,或者說是國學課,學生都在爭先恐後的考英語--盡管與國際接軌無可厚非--但襯托出對國學的漠視,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也一直被許多專家所詬病。作為中國的學生,對國學的冷漠是不可思議的,是絕不能饒恕的現象。另一方面,尊孔絕不是一種倒退,我們現在學四書五經,絕不是文化的倒退或者思想的退步;恰恰相反,這正是我們進步的表現。學習、尊崇並不是說完全的復古或者復制,現在來讀這些文明中的經典,使懷著不一樣的心情,是出於對前人學說的尊重,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仰慕,是出於對我們悠久歷史的自豪。其實,我們就算學習這些,也不會「退步」,試想一個極端情況:即使我們推崇儒學,難道我們真的會恢復帝王制嗎?我們還會歧視婦女--這些盡管不是狹義「國學」的部分或者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但依然有其深刻有意義的--嗎?不可能,思想的進步是源於人對自身認識的加強,這種加強是絕不會因為對歷史的回顧就被弱化,因此對於思想退化的考慮似乎是「杞人憂天」了。
還有一件事情是一直想寫的,是前段時間對於中學課本《出師表》的刪除和《雪山飛狐》--抑或是《飛狐外傳》,不妨礙行文,故不作區分--的加入,人們議論紛紛,褒貶不一,有些人甚至認為此舉上升到對傳統文化的侵犯。其實本沒有這么大的反應,對於知識的學習,要講究一個「與時俱進」,在課本中引進新的文章是和推崇國學不矛盾的;刪除一兩篇曾經經典的古文,加入新的文章,一方面是語文改革的一個嘗試,不見得就會對傳統文化造成多麼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如果引入新的文章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又何樂而不為呢?其實對於此事,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考慮:中學課本中的文章哪一篇不是精挑細選?那些古文,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放到歷史中來看,優秀的文化所結果實必然豐厚,經典的文章其實不計其數,也許《出師表》也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不可替代;還有,《雪山飛狐》盡管是武俠--一種貌似「非正派」的國學,但是以後的歷史也會會證明此文章的意義,就像《水滸傳》《三國演義》之流,誰能保證在它們的時代不是像《雪山飛狐》這樣的「非主流」文學呢?

❷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你如何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分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所傳承的東西簡直太多了,從書法、武術、兵馬俑、玉雕、四寶、笛子、古箏、琵琶等在到彩陶、國畫,每一種都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就像現如今漢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漢服又為什麼會讓年輕人這么著迷呢?

首先漢服的設計,特別符合國人的傳承內涵,包含了彬彬有禮和中和之美,符合現代青年的審美,而且女孩子穿了會特別顯身材,使得女孩子擁有嬌羞之美的同時,又不誇張的顯現自身之美,正所謂閉月羞花就是這么來的,而漢服在現在制衣工業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所製作的衣服更顯精美華麗,讓年輕女孩愛不釋手,所以大力推崇漢服文化我覺得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❸ 中國傳統文化被國人認可且推崇,你有什麼看法

眾所周知,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領域,而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非常具有文化底蘊的,一直以來都被國人認可且推崇,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可以,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被國人認可彩票城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是是最名貴的,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的有文化底蘊,而且也蘊含著很多中國的文化基礎和根基。那麼對此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❹ 最推崇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每每談及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都會拋出幾個特別高大上的詞,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到底如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了


1、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2、中醫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3、周易八卦陰陽五行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事實上是包括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4、傳統服飾


中國不同的民族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服飾。從漢族服飾看,中國漢服有商周時代的服飾,秦代的服飾 ,漢代的服飾,魏晉南北朝的服飾,隋唐五代的服飾 ,宋代傳統服飾 ,明朝傳統服飾 ,等之別。它們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環境下,人們對生活,對美的種種追求嚮往。

5、戲劇/雜技各種/變臉/皮影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歷史上也稱戲劇)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中國傳統藝術,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

以集傳統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凈角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6、傳統禮儀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禮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

7、武術


中國武術,延衍流長,流傳迄今可考證史實有4200年的中華文明史,文武相承相傳。然當今武門外人對中國武術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將武術定義為觀賞性與競技性范圍內,而忽略武術對修習者帶來"消停侵襲"所達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價值,導致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誤解,不利於真正中國武術的修習和傳播。

以上七種傳統文化你認為那種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要是你認為的沒有在其中,歡迎留言討論。

❺ 如何理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
弘揚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中華民族歷經萬千年的對「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福祿壽喜財吉」的民俗傳統文化和儒、釋、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進而進化為今天的治世哲學。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的發展過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一脈相承,文化和歷史是鑒證文明進步的軌跡,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留住歷史給予我們的文化,歷史是路,社會是車,文化是車的動力。。。。。
鑒於此,傳統文化——我們祖先留給子孫的活寶,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
歷史是死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傳統文化有永恆的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揚,只要不去專注的破壞她,她就會很好的傳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給歷史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這么大浩劫,也只是損壞了文化的軀殼,增添了世人的幾聲惋惜而已,沒能把文化抹殺,同時「破四舊」本身又形成了一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文化的一場流行感冒。而後那些抗體(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鬥,最終傳統文化迎來的依舊是生機勃勃的春天。。。。。。
傳承就是弘揚。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除了永恆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階段性,失去潮流價值的文化逐漸走向歷史的暗角。唐詩、宋詞應該說經久不衰的文化,但還是衰退了許多,原因是時代變遷,使其逐漸失去社會潮流性:唐、宋時期,文化娛樂比較匱乏,幾千年的文字成了當時文化推崇的主題,唐代作詩,到宋已發展到作辭,吟唱詩詞幾百年,把漢字研究到了極致,以至後世子孫都無法逾越,那是的詩、辭,相當於今天的流行音樂,李白、李清照相當於今天的周傑倫,隨便找個學生都能唱幾首周傑倫的歌,唐詩宋詞就要老師家長逼著背了。繼承發揚和遺棄是文化發展的正常規律。。。。。。
傳承即為弘揚。祖宗留下的東西,絕不能遺棄,也不可能都擺在明面上。事實周傑倫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詩是血脈相連的祖孫關系,只不過是幾經繼承與發揚的唐詩罷了,為了能讓後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就要把這幾經發揚的過程原原本本的傳承下來,這就是把傳統文化的各個階段性文化傳承下來,再讓子孫傳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永遠的傳承下去,留給全人類一個最輝煌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
如今已經不僅中國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那神奇的誘惑力使全世界都在關注她,國內的國學熱,國際的孔子學堂,漢語熱,都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了保護機制,文化遺產正在得到搶救性保護。。。。。。
奧運福娃,百家講壇,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等等都為傳承傳統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由以上內容得出結論: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過程,只要保護好失去流行意義的文化遺存,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完整的,永遠的以中華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於世界巔峰
。。。。。。
不要擔心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以獨特的魅力,受到全人類的推崇,已經成為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她將一統天下思維,以原始共產主義,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產主義),擁有「幸福」而終。。。。。。

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政治動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❻ 推崇怎麼理解,什麼才叫推崇

推崇指非常重視某人的思想、才能、行為、著作、發明等,給予很高的評價。尊崇,推重崇敬。

中文名:推崇
拼音:tuī chóng
近義詞:提倡,弘揚
解釋:非常重視某人,給以很高的評價

❼ 青年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智慧與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是中國人的生命歷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價值原則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迎接各種生存挑戰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記憶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們獲取智慧與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善於吸收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以豐富和發展自己,這被稱之為「會通」之學。《易傳》中「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說的就是會通之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今天的大學生在學習各種文化的時候應該汲取的智慧,學習不應僅僅局限於專業領域,還要擴大視野,力求文理皆通,學貫中西。 同時要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強個人生存的智慧與能力。古人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上許多豐富的經驗教訓至今仍然對我們有啟迪作用。比如中國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康乾盛世」,為什麼後來迅速衰落了呢?當時的中國面臨三個前所未有的難題:一個是人口在半個世紀內翻了一番,從1.5億猛增到3億,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態勢也是歷朝歷代沒有過的;再一個就是中國政治體制的痼疾,即皇權專制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由於這三個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所以其衰落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這個經驗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生存的國際環境是強國、大國林立,競爭異常激烈,國內環境是人口過剩,資源短缺。我們既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同時也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如若在國際上立於不敗之地,靠誰呢?靠的就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艱苦奮斗的精神。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一)傳統文化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 我們的傳統文化將「修身」與治國平天下聯系在一起。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治其國,欲治其國,必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是為人、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則一事無成。當代大學生常不注意自身修養,如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在宿舍不打掃衛生等給別人造成了很大困擾,大學生若能夠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會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傳統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於培養大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確良好習慣。
傳統哲學重視調解人際關系,推崇以誠待人,孜孜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於營造安定的局面有積極作用。所謂「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由自己想到別人,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強加於別人,這個社會將會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當代大學生時有缺乏為他人著想的現象,大家同在一個寢室,卻不和睦相處,經常為一些瑣事斤斤計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學之間的一些矛盾或將大大緩解。
(三) 傳統文化鼓勵好學篤行,豁達樂觀,鄙視侈奢享樂的生活態度。
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做的處於逆境能堅強面對,處於順境不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 孔子曾稱贊自己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當代大學生若能降低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具備鄙視享樂奢靡的生活態度以及豁達樂觀、好學上進的學習態度,就能更加正確的設計自己的未來藍圖,不會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業。 三、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作用 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劇烈變遷決定傳統文化教育既要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成果,又要結合現代社會的客觀情況。大學生是社會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並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認知的關系也必然是豐富的,復雜的,不斷變化發展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對國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這就要求大學生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說,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提高,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在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中國傳統文化。

❽ 如何看待很多企業推崇的狼性文化

狼性文化本身並沒有錯,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員工充滿狼性。但是很多企業,似乎都念歪了經。

要把狼性文化展開了說,可以說上三天三夜,但是說一千道一萬,狼性文化主要的特徵,就在於敏銳的市場嗅覺、瘋狂的進取精神,以及良好的團隊意識。

但是很多企業,都把狼性文化扭曲成了績效導向、末位淘汰;成了放棄個人生活無償加班、拋棄道德觀念為了利潤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有很多企業,把本應用來爭奪市場、賺取利潤的狼性文化,用在了內部競爭、辦公室斗爭上,令人啼笑皆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尷尬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在於:

  1. 企業自身缺乏核心價值觀,員工缺乏為企業拼搏的內在動力。此時企業只能用這種所謂的狼性去驅趕著員工為企業創造利潤。與其說這是狼性文化,不如說是奴性文化;

  2. 企業領導層陷入管理瓶頸,無法給企業指出明確的發展方向。領導是企業的領航員,當企業領導層都失去了方向時,企業發展自然會陷入停滯。此時提倡狼性文化,說白了就是苟延殘喘。

國內有兩家知名的提倡狼性文化的企業:華為和網路。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很少提及狼性文化這個詞,他更多時候是在強調,華為的首要任務就是生存,也永遠是生存。雖然不提狼字,但是所有人都清楚,華為提倡的就是赤裸裸的狼性文化。它的成功所有人有目共睹,這些年西方通訊巨頭在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華為四處攻城掠地。但是每當我們提到華為的狼性時,每當我們聊完華為可怕的工作強度後,我們最津津樂道的是什麼?是華為優渥的薪資待遇,是華為所有股份分給員工的奇葩模式。是一個短短幾年時間里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第一名族品牌的傳說。

而當我們提起網路的狼性文化時,我們想到的是什麼?是魏澤西事件,是布滿首頁的廣告鏈接,是被谷歌啪啪打臉的喜聞樂見。同時起步的兩家互聯網搜索企業,一家研發出了舉世聞名的alphaGO,正在研發自動駕駛和量子計算機,另一家則在貼假廣告拚命賺昧心錢。是用了十年從民族驕傲墮落為過街老鼠的恥辱。

為什麼同樣提倡狼性文化,華為和網路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1. 任正非和他的管理團隊,能夠清晰地指出華為的發展之路。華為正是在任正非地帶領下,玩兒起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套路,跑到了國際巨頭都瞧不上眼的貧瘠荒蕪之地做買賣,把攤子越做越大,最終攜整個第三世界國家市場之威勢,殺向歐美發達國家;而網路,在貼吧、知道和文庫三大明星產品之後,徹底迷失了方向,曾經試圖緊跟谷歌玩兒後發優勢,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對國內互聯網市場的適應和理解也遠落後於騰訊和阿里巴巴,缺乏將流量變現的能力,最終逐漸沉淪,從過去的互聯網三雄之一,淪落到了如今的二線位置。

  2. 華為絕不吝嗇於與自己的員工分享成果。華為的傳說從未消失:只有你不敢提的合同,沒有華為不敢接的項目;思科不做的項目,華為都做;福島核泄露後連日本自衛隊都不願意去,華為員工爭著搶著去,最後管理層不得不出面勸大家別搶……為什麼獨有華為人這么瘋狂?因為華為懂得分享。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華為也堅決不上市融資,為了更好地打入國外市場,甚至直言拒絕了國家領導人在貸款上提供方便的好意。它將自己所有的股份都分給了員工,先後兩次大規模辭退中高層管理,進行崗位再競爭,真正做到能者居之。甚至還有人開玩笑,在華為要的就是過勞死,死了,家人下半生的生活就不用愁了。

  3. 華為有著明確的核心價值觀,並且能夠讓每一個員工接受它,為之拼搏。任正非的每一封致全體員工信,都能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華為的每一個案例,每一次成功,都能夠讓員工獲得自我成就感和企業乃至民族榮譽感,並激勵自己繼續為之拼搏。就像當年的蘋果,每一個員工都對自己的公司充滿了自豪,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改變世界。而網路呢?文庫侵犯版權、貼吧暗盤交易、搜索虛假廣告,網路的員工能夠從他們賺取的利潤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嗎?恐怕任何一個還未徹底喪失人性的員工,都不能吧?

企業領導自己就是一頭羊,甚至是一頭披著羊皮的狼,給員工面前放幾捧草,甚至只是畫一張餅,就想要員工變成狼?即使員工真的是狼,恐怕第一個下口的目標,就是領導自己吧。

❾ 當下,很多年輕人推崇漢服文化,對此你如何理解

❿ 在古代,什麼文化得到推崇

引言:在古代,什麼文化得到推崇?下面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三、作用與意義

在西方國家,他們的吉老文化中,貴族除去在政治上有特權外,當國家有危險時,要勇於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中國,在政治上佔主導的官員,他們的服務民眾的意識並不是很好,形成了自己的官場文化,這可能是由中國的小農經濟的經濟狀況所決定的,他們是由軍隊保護,政權建議以後,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容易把他們提高到管理者的位置,權力更加的集中,所以官員的想法可能就是統治民眾,而漸漸的缺乏了服務民眾的意識。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推崇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