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趙武靈王為什麼兩個謚號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於當時趙國乃至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王。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游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於趙王何牢固地掌握著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在謚號中,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武是說的他的武功,威強敵德,所以稱「武」,又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造成了內亂,但沒有實力大損,亂而不損,所以就叫「靈」。
② 惠州極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惠州極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2015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是惠州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位於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金惠大道與東華大道交叉處鼎盛廣場2號樓11層09號房惠州極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經營范圍:電子商務:網路營銷策劃:網站設計與開發:廣告業:會議及展覽服務:商業信息咨詢:
法定代表人:鄭振興
成立時間:2015-11-13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38100014450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惠州市惠陽區淡水金惠大道與東華大道交叉處鼎盛廣場2號樓11層09號房
③ 飯圈文化屬於文化嗎到底什麼是飯圈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很注重禮。在周朝,《禮》的強化,讓後來的朝廷更為注重儒家的政體系統建設。傳統文化都在強調仁、義、理、智、信的修為,民以食為天,飯圈文化也是很重要的。
聚餐
大家吃飯的目的性太強,總是有目的的,說著一些言不由衷的話,為活躍氣氛,還需要准備段子,笑料要夠,酒水要好。除了吃了那一檔口,其餘都是沉默,或各自刷著手機。
同學會、年會、酒會……這些都不和之前一樣了,都變了。世風日下,很多人其實不喜歡這樣,能不去就不去,能推則推,一人清凈也很好。或自己下廚,炒幾個小菜,也是不錯的選擇,很不喜歡現在的飯圈。
④ 請問魂魄、靈魂、精神、元神有何區別在宗教、哲學、心理學、物理學有哪些解釋呢
一、魂魄
指人的精神靈氣。古代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陰陽)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魂是陽神,魄是陰神。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說。
魂與魄關系
常分為中陰狀態之魂與老陰狀態浸混入他人陽魂之中的魂,皆因中陰狀態魄之不散不息的向勢與相態,植入他人之靈魂並長久共存,影響陽人之陽魄。
魂分為陽魂與陰魂,陽魂因升騰活性好,靈活而稱為靈魂;陰魂則因陰魄支撐散慢,而呈漫散飄逸狀態,但因陰魄之存與魂的浸混性、漫延性,魂不會隨魄失與魄散而隨即消逝。
魄分陽魄與陰魄,陽魄即主升騰成長的肉實身,陰魄則是指主沉降消逝的實身,甚至具色相形態的實物體。
陰魂不散是因魄力不息,魄力不息又是因為中陰身之前的靈魂執著不息,習慣性勢使然,致魄之餘陽未盡,支撐者中陰狀態下的陰魂不散。它會給其它生命的靈魂形成熏染,而致類似的心靈作用,現代心理學稱之為心理暗示,會伴隨很長—段時間。
二、靈魂
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宗教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
詳細解釋
1、宗教認為附在人軀體上作為主宰的靈體,靈體離開軀體人即死亡。
《楚辭·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漢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靈魂徘徊,靡所瞻逮。」《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興娘 吾兒,你的個丈夫來了,你靈魂不遠,知道也未?」李二和《遠行》:「靈魂,是開啟生命、破譯自然、領悟真諦的神聖鑰匙;是滋養和照耀生命的水與陽光;是極致的世界。」
2、泛指生命。
葉紫《星》第五章:「她很不願意這弱小的靈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領受那些凶惡的人們的踐踏。」
3、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清秋瑾《寶刀歌》:「寶刀之歌壯肝膽,死國靈魂喚起多。」巴金《隨想錄·文學的作用》:「文學作品能產生潛移默化,塑造靈魂的效果。」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
4、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出賣靈魂的秘訣》:「從中國小百姓方面來說,這卻是出賣靈魂的唯一秘訣。」
5、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來《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義為基礎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軍隊的生命線與靈魂!」任德耀《小足球隊》第四幕:「你是我們球隊的靈魂,得分的鑰匙。」
從字源學的角度看,法語「靈魂」(「anima」)意為「賦予生命者」,也就是製造出有獨特個性的生命體者,獨特個性指的是基因密碼。靈魂是有靈性的一種反物質意識。
三、精神
(1)哲學范疇。指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見[意識])。(2)表現出來的活力。例:~旺盛。(3)內容實質。例:領會文件~。
編輯本段基本釋義
精神 jīng shén
名詞
一、jīng shén
精: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將至定。
1、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
示例:精神面貌|精神錯亂|精神負擔
2、宗旨;主要的意義。
示例:領會文件精神。
二、jīng shen
1、表現出來的活力。
示例:振作精神。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沖於千里,文武為憲於萬邦。
又如: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以後,孫中山正是依靠黃興、廖仲愷、胡漢民等無數志士仁人的力量,發揚團隊精神,里應外合將滿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
2、活躍;有生氣。
示例:這孩子真精神。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1).指人的精氣、元神。相對於形骸而言。《呂氏春秋·盡數》:「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 漢 王符 《潛夫論·卜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詩:「精神與時息,形質隨日化。」
(2).指人的意識。《史記·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清 劉大櫆 《見吾軒詩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蘊結也。」 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至於精神定義若何,欲求精確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簡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質者,即為精神可矣。」
(3).猶實質,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王安石《讀史》詩:「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凡公(袁可立)精神著於為司李、御史時,即不躋台輔,其精神亦有以自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立憲紀聞》:「各部尚書,出則為各部長官,入則為參預政務大臣,與外國內閣官制,其精神固無異也。」 魯迅 《三閑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只頃刻間,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
(4).精力體氣。《韓詩外傳》卷六:「勞矣箕子!盡其精神,竭其忠愛。」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趙明誠﹞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紅樓夢》第五五回:「王夫人便覺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張;將家中瑣碎之事,一應都暫令 李紈 協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氣。《世說新語·言語》「周僕射」 劉孝標 注引《晉紀》:「伯仁儀容弘偉,善於俛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人。」 宋 范成大 《再題瓶中梅花》詩:「風袂挽香雖淡薄,月窗橫影已精神。」《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廉頗)乃留唐玖同食,故意在他面前施逞精神,一飯斗米俱盡,啖肉十餘斤,狼餐虎咽,吃了一飽,因披趙王所賜之甲,一躍上馬,馳驟如飛。」《紅樓夢》第四九回:「十數枝紅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顯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駱駝祥子》二十:「連大氣也不出的夏先生也顯著特別的精神。精神了兩三天,夏先生又不大出氣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態。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北齊書·廢帝紀》:「文宣怒,親以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氣悸語吃,精神時復昏擾。」 清 劉大櫆 《鄉飲大賓金君傳》:「遇事之盤錯,其精神常鎮定,而卒能有剖決以解其紛。」
(7).風采神韻。 宋 周美成 《燭影搖紅》詞:「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 元 鍾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齋》套曲:「那裡取陳平般冠玉精神, 何晏般風流麵皮;那裡取潘安般俊俏容儀。」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 明王世貞評《子虛》《上林》,以為材極富,辭極麗,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
(8).精明;機警。《宋書·謝弘微傳》:「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觀方今之人,趨進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為精神,以能訐人為風采。」 老舍 《駱駝祥子》二:「有了炮聲,兵們一定得跑,那麼,他自己也該精神著點了。」
(9).神通。《西遊記》第二回:「祖師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過來!我問你弄甚麼精神,變甚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西遊記》第十六回:「你看他弄個精神,搖身一變,變做一個蜜蜂兒。」
(10).哲學名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為物質運動的最高產物。 [1]
四、元神
心理和靈魂受囿於自身本來素質和外界條件,但人類可以有意或其後無意地調整心境與靈魂狀態。人類的感知還有兩種非意識的心理隱態:潛意識態與無意識態。意識——潛意識——無意識三種心態有著一定的聯系:意識目的而為、潛意識不自覺而為、無意識不自主而為,其紐帶是人體自序場。而體序場在傳統被成為「神」:識神、元神、本神。
編輯本段元神與識神
這里借用"神"這個詞來說明生命構成的深刻性。神,在古文化里是一種人無法認識的可以控制人行為的超自然力量,這里在解說元神和識神的同時也破解這種超自然力量的內在機理。
元神
元神:在全明文化有機科學中稱為雙磁和構體(信息軟體)。其預感和先驗感知的物質基礎是左右腦和電光磁超時空的感官延伸,做工的物質主要為光磁外延電磁掃描歸序。因中性的物質特點,過多地靜心就能預感,有利於空間能的吸收與序化進化,有利於超能力的開發、智慧的增益和身心、陰陽的平衡。氣功的沐浴靜功是最主要的丹道法,平時的清靜無為心理也有增智益身的功效。[1]
某小說作者臆想(純屬虛構,僅供閱讀。如有錯誤,實屬正常。):
元神的來源無極界,是無極界靈質體的分體。
元神來自無極界。在無極界,由於無極質內部沒有極性,所以無極質的感覺是靈性感覺。無極質的靈性是沒有差別的,靈質的能量和靈力都相同,所以整個無極界雖然具有極高的靈質能量,但是沒有勢能,所以沒有運動,沒有聲、光、形、色等,寂靜不動。無極界的這種特性,使靈質體雖然有極敏的靈性,但是卻不能感覺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無極界的寂靜特性和靈質體的高敏靈性,使每個靈質體的任何一絲靈動,整個無極界所有的靈質體都會感覺到,因此每個靈質體都不會隨意發出任何靈動,不可以干擾整個無極界的寂靜性。
元神的主體是無極界的靈質體,元神的任何感覺,元神的主體都能感覺到。元神喜純好靜的特性就是元神主體在無極界的特性。元神作為無極界靈質體的分體,可以在宇宙中運動,可以感覺宇宙空間中豐富的物質特性以及物質運動的千變萬化,元神主體在無極界也能感覺到,這種感覺即不會干擾無極界的寂靜性,又可以使靈質主體享受到高靈性生存的樂趣,這是元神從主體分離出來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義。
宇宙是有極物構成的,元神靈力極大,具有創造有極物的靈力和能量,可以進出任何宇宙空間和有極物體,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間和有極物體的運動,所以任何宇宙空間和有極物的玄機能量都不能破壞元神本體,都不能損害元神。但是,元神也不能獨立在宇宙空間中活動,因為元神一動就會發出靈力,元神的強大靈力會破壞宇宙空間和有極物體的運動玄機。因此,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動,就必須居住在元神自製的特殊有極玄機體中,這種玄機體可以鎖住元神的靈力,這樣元神在宇宙中活動才不會破壞宇宙空間的玄機。另一方面,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間中,空間的玄機使空間中的物質產生強烈的運動,元神在這種物質運動的沖涮中會受不了,因為元神本質上是喜純好靜的,所以也要呆在有極物玄機體中才能安神。在一般情況下,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體內,元神可以借用生命體的活動性在宇宙空間中活動。
識神
識神是在身體大腦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體行為的意識體。生命體從誕生那一刻起就不斷地用身體(包括肌膚和神經)和感官接收天地間各種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風雲、光影、陰晴、冷暖和聲音,在人類生命體中還會不斷接受人文事物,特別是大量地接受知識和生活教導,在大腦里積累了很多知識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腦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腦功能與信息能量之間產生能量旋機,形成大腦思維,不斷復制、演化、創造和提煉新的信息,使大腦內的信息迅速膨脹,信息能量也隨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場,具有能量感應性。這種感應性不斷增強,又產生在大腦中,最終與大腦機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體功能的意識體,這就是識神。
識神是由大腦機能和大腦儲存的信息能量決定的,有什麼樣的大腦機能,有什麼樣的信息能量儲存,就衍生出什麼樣的識神。動物有動物的識神,人類有人類的識神。人類的大腦機能比動物的大腦機能的生物性能更強更好,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動物吸收的種類多、信息量更大,所衍生識神的生物性更高級,識神的意識性和意識力更強。但是,識神無論怎麼強,都受到大腦機能和儲存信息的制約,人的思想會千差萬別,也不會產生超出大腦機能的思維能力,不會產生超越所儲存知識信息以外的思維能力,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腦機能和所儲存的知識范圍內。識神與大腦機能混成,是生命體的有機構成,人的情感、慾望等都與識神密切相關,都在識神的作用和控制下發生,所以人的識神具有情感和慾望的因素。當人的大腦機能受到損壞時,識神就會隨之受到損壞;當人腦儲存的知識信息發生系統紊亂時,識神同樣會發生意識紊亂。這兩種情況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為狀態異常的根源。當人的生命終結時,大腦機能喪失,人的識神也同時毀滅。
編輯本段兩者的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元神只進入人體中。人體的識神產生在大腦中,它能夠以意識力控制大腦機能,從而控制身體行為。元神來自於身體之外,是高能靈體,比識神的意識力強大。但是,識神是大腦機能與知識信息合成的,當識神的意識力非常強大時,大腦機能和身體行為完全由識神控制,元神與大腦無法溝通,發揮不了靈性作用。由於元神是高靈意識體,具有靈性,而識神只是意識體,沒有靈性,當大腦完全被識神控制時,思維就缺乏靈性。有時候識神活動太累歇息一會兒時,元神得以接觸大腦信息並控制大腦,就會發出靈性意識,這就是人們感受到的"靈感"。
元神隨胎兒一起來到世間,封閉在身體內,不能直接接觸事物,也不懂事物屬性,需要身體通過各種方式在大腦中儲存一定的知識和信息,元神才能對這些知識和信息作出靈性判斷。但是,大腦在積累知識和信息時又會產生識神,因此在識神沒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腦,由於知識和信息太少而出現行為盲然,表現為行為幼稚,在知識和信息積累起來後識神又形成了,阻礙甚至控制了元神與大腦的溝通,表現為意識加強了,但是靈性減弱甚至喪失了。這就是元神會迷失的根本原因,我們看到的書獃子正是缺乏靈性的典型的識神行為。
識神會產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慾望,當人的情感和慾望很強烈時,識神會被玄暈,嚴重時會喪失識神的意識和理性。元神在識神控制大腦和生命行為時,對情感和慾望沒有控制力。當元神恢復對大腦和生命行為的控制時,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慾望。但是,元神控制大腦和生命行為的前提條件是滅掉識神,掌握生命控制權,這需要經過生命修煉才能達到,這就是千年來人類存在生命修煉現象的根本原因。
無極界和有極界通過其相應的元神及識神來進行聯系和控制,識神是元神控制的結果。從整個宇宙講,宇宙是實體,元神是靈體,就具體的人類講,人體是實體,元神是靈體。宇宙的體系是元神統帥的結果,而形之為個體的形形色色的智體是元神不同層次控制的產物,是元神的不同表現的縮影。
編輯本段道家元神論
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歷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彌「元神」。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張伯端所說:「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無神者,乃先天以來"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原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註:「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系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內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編輯本段元神本質
元神--按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元神代表的是大腦皮層調節功能的總括。按傳統的內功術語來說,元神是人生命活動的主宰。
元神是外丹的精華,元神不出,外丹無根。過去對於外丹的誤解已使很多修真之士迷於歧途,尋草燒茅,避世修真。實際上歷代的修道至聖都是身居鬧市而成就大功德的。至於說到外丹為何物,吾將在《玉真通解》一文中再談。此處只是想說,人體外的金丹的確是能修出來的。此丹非服食之丹,其冶煉之所不在體外,亦不在體內,而是在虛空的爐鼎之中。這個虛空當然是指超越三維物理空間的時空。
傳統對於元神的論述極多。據歷史之經驗,覺得《道樞》中所雲:「虛無生性,謂之元神」,這個觀點較為切實。
虛者,是針對色相這個實而言。
虛亦非虛,實亦非實,若反向詳實,則有內外。這個內外,指的是內丹和外丹。內丹是玉神修成的丹,外丹則是元神出殼之後在體外修出的~顆丹。
內外有丹方成陰陽,以至於合道,長生久視才能有虛(元神的丹)和實(玉身修出的丹)的物質基礎。德心為引,德性為候,若能依此,終成大器。丹的修煉基礎是離不開識心作為葯引的。德性,在一定范圍內說就是一個人的慧根了。根淺者,立志尚且都困難,更不要談煉丹修道了。因此說德性是火候的關鍵。
編輯本段元神修煉
萬物都是具備能量的。只不過能量的級別大小不一。陰神和陽神的能量級別很有限。然而修煉出外丹的元神的能量卻不能估量。因為元神與修德直接關聯,德高無境,功能無量。當你的元神做的好事越多,積的德越廣,元神在自然界所獲得的信息支持也越多。做好事不求回報,那是一種精神境界,然而在道這個層次的關系卻是能量守恆的。投桃報李,力不從心。當你的功德到達無心時,元神的分神化氣才有可能做到永無止境。
元神在高維空間的分神化氣是非常迅速的。當其分化越多,你所獲得的能量和信息就越多。你將會感到環境效應所反映出來的能量級別越高。比方說由一粒糖的搬運過渡到一輛自行車、一部汽車的搬運。在帶功中由一個人發生帶功效應發展到一群人同時發生一種效應等等。不過這一切都不是色身上的識神這個自我能調控的。也不能由客慧--讓別人來駕馭自我!要是客慧成不了正果,終無功德可言。
元神作功的後面還有一個更高層的信號系統控制。這個系統歷史上評論絕少。因為評論者均是有為之為,無為之情景不可能全知。因而此系統鮮為人知不足為奇。
元神的後面除了控制系統的存在外,還有能量支持系統,這個支持系統能量隨各人的本性之根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這個能量支持系統都是由上古時代已經羽化過了的生物復甦而成。
歷史能掌握此項分神化氣的聖人只有老子一人。
一氣化三清是大家熟知的,然而人能熟知的永遠是故事,如果三清之一來到我們眼前,我們一定會錯認其為常人的。至人只是常,能從平常中見師父之道,那是~個普通人的無量之福,所以修行者當在日常中首先化生活之舟為道場,悟萬象之變為道機,待眾生如同師顏,求真法於無相。師父總是言:師不為師,眾人為師。其所言所傳也溶於道中,此即為真,誰自許自言為師者只可作吾之鑒,而非老子所言之真人也。
新時代的一切都在進化和創新。
古代先聖們創下的道理可以運用,但是過去的思想方法卻不能直接引用。因為任何一種思想成果都具備時代性。因此說古人創造的修煉方法,特別是丹功的修煉方法在現代社會是不相宜的。
縱觀中國十多年來的氣功熱潮,盡管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眾多的功法中,不乏顯現出仙聖們根據時代要求嚴格創新出來的各種新的丹功修煉法門。
我們知道,道不但化生了萬物,而且跨越了時空,包羅了萬象,我們人類生存的一切機會無一不是道所賜予的。因此作為修道的我們 若不從我們看到的微小變化中感覺和把握住其中潛在的玄的契機,就無疑將會失去一次又一次的開悟機會。
元神從虛無中來,如果不是經過修煉而使其完整地回到虛無中去,那麼一個普通人的元神就會在與識神所形成的對應面中逐漸地被消耗,直到消耗至盡而導致人的整體調節崩潰--死亡的到來。因為人的元神是大腦皮層調節功能的總括。
經過特殊修煉過元神的人情況就不一樣。修煉元神的人是在元神旺盛時,或者經過各種修煉方法使其達到旺盛的程度,利用其從哪兒來再回到哪兒去的特性,再次地將其送回到虛空中去,當然這里所說的虛空指的是超過三維的物理空間。經過十多年氣功熱潮的宣傳,各種氣功文獻中已經披露過不少人修至元神出竅的各種體驗。這種體驗與幻覺是絕然不同的兩回事。
當然有的人會從各個角度去論證它的幻覺性。這也就象萬物都有陰陽一樣,有相信並願意去親自實驗的人,也有堅持反對並抱住人的主觀意識不放直至終省者。終省者,終結以後方能省語者。人到了死後,人體中唯一隻剩下陰神記錄著人的各種信號,由於不再有人體和識神的干擾陰神從肉體回歸到虛空中接受到陽性物質的滋養(體外為陽),陰神上儲存的各種記錄信號會全部地施放(生前干擾大,倒行逆施的人難以施放)。這種施放就象放電影一樣,可以放過去的鏡頭,也可能是對將來的一樣想法,說不定是當時當地的一種過程。
這些放電影似的信號對於死了的人是一種總結和回歸,對於活著的人如果很敏感就會接收到部分或全部的信號。因為人死以後施放的信號是帶有一定能量的。加上時空關系的問題,對於人來說延續的時間很長,因為這些信號是陰性的,具有相對的穩定(陰)性。不懂的人接受到了就以為是鬼怪。懂得的人當其接收到信號後可以將其全部還原在他的信號系統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查信息。查其來龍去脈。
因此終省這一詞的省字很有意思,省,少目也。少的不是肉眼,而是慧眼,不少就省(醒)了
⑤ 易經的精髓是什麼
《易經》是一本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書,指導人們始終師法自然,辨清事物陰和陽兩種性質 ,正確運用事物的因果關系立足於社會。 精髓就是「觀察自然,學習自然,一切個人行為都要符合自然規律」。 古代,特別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文化遺產遭到空前破壞,緊接著是社會動盪,後世統治者又進行愚民政策,《易經》由於是哲學書,不經過指導是看不懂的,而過去沒有拼音,很多人甚至都無法識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是鑽了這個空子,把《易經》當成了他們蒙人賺錢的道具。
⑥ 日本文化中有哪些矛盾的文化
所謂菊與刀,日本文化里既有平安時代貴族階層無所不在的風雅和脆弱不堪(現在的日本皇室仍以每位皇室成員都至少擅長一種樂器為榮)也有戰國時代武士階層崇尚武力堅韌不屈的一面
就像是日本極高的自殺率和無可挑剔的國民素質,日本人在自殺之前依然極為理智,本著「不給別人添任何麻煩」的根本准則,日本人在自殺以前會先結束公司這一季度的工作,選擇合適的時間卧軌以免導致搭乘電車的上班族們遲到,你很難想像那麼一個正常又清醒的人會作出自殺的瘋狂行為,在日本文化中,死亡是美的極致美的永恆,他們對美有近乎偏執的追求
建議可比較閱讀《源氏物語》和《平家物語》,就能深刻體會到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
日本社會一向被詬病女性地位低微,在職場會受到種種歧視,干著同樣工作女性拿的工資總是比男性少,但這並不代表日本人輕視女性,恰恰相反,日本人極為尊重女性對家庭的付出,在日本公司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丈夫每月的工資是打進太太的銀行卡里的,也就是說妻子掌握著家庭中的經濟大權
又及,日本的女性往往看似柔弱實則都是外柔內剛的,舉一個例子,日本幕末時期的大御台所天璋院近衛篤子在兵臨江戶城下,戰爭一觸即發時一人挑起挽救德川家族的重擔,與西鄉吉之助會談,最終促成江戶無血開城,德川家族女眷完好無損的退出大奧,大奧建築也得以較為完好的保存下來,沒有在幕末的戰爭中被付之一炬
又如天璋院的媳婦靜寬院女和宮,身為皇室的內親王,自幼受到比武家出身的天璋院更為嚴苛的貴族式教育,也能在丈夫死後與天璋院達成和解,德川家退出江戶以後,為了德川家族的利益盡力奔走爭取等等
⑦ 濟南的文化特色有什麼
濟南傳統文化及特色
山東快書
商河鼓子秧歌
呂劇
五音戲
捏塑
羽毛畫
發綉
絹花
丁香蝦仁
九轉大腸
炸荷花
濟南烤鴨
三彩大蝦扒蘆筍鮑魚
清湯全家福
奶湯蒲菜
湯爆雙脆
油旋
清油盤絲餅
糖酥煎餅
梨丸子
鍋貼
平陰玫瑰
濟南白蓮藕
明水香稻
龍山小米
泰山小白梨
玉龍雪桃
紅玉杏
章丘大蔥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韻誦體說唱藝術。又稱"竹板快書"、"滑稽快書"。產生於清道光、咸豐年間,初流行於農村,20世紀30年代傳入濟南,40年代起,快書藝人汲取其他曲種的菁華,將傳統曲目中的淫詞穢語凈化,改"葷口"為"凈口",提高了表演藝術。1949年,著名演員高元鈞在上海灌制唱片時,根據快書的源流、語言、代表性書目內容等,正式將其定名為"山東快書"。山東快書唱白結合,長於敘事,演唱極其靈活,風格粗獷明快,質朴風趣,已深深植根於民間,演員人才輩出,影響遍及全國。其主要藝術流派有:以高元鈞為首的"高派",注重人物刻畫,表演風趣生動;以楊立德為首的"楊派",擅長俏口,語言幽默;以於傳斌為首的"於派",用四頁竹板伴奏,演唱有氣勢,主要流行於農村。
⑧ 什麼是道家文化
道家最初是指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廣義地來說,它是古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以道為其核心觀念,強調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應天道的一個流派。歷史上凡是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的人都可以稱為道家。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所謂史官實際上也就是王室內負責記載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古代學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事為王室所壟斷,一般的人是無緣於此的。可以說史官在當時是最有學問的人中的七類。被稱為是道家奠基人的老子在周王室中當過柱下史,也就是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來說,它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王朝開始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隨之而來的是以前由官府所壟斷的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出現了學下私人的現象,從而形成了諸子百家,由老子及其思想上的追隨者所形成的道家即是其中之一。他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奠定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基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這一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范疇,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可以說不管道家內部各個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的差距有多大,他們都是圍繞「'道」這一核心范疇來展開的,而且合於道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麼「道」到底是指什麼呢?從文字學的意義上來說,道即是我們所說的道路。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所行道也。」即是指人走的路。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范疇「道」,顯然不是這種文字學上的意義所能解釋的。一般說來,道家的「道」具有下列幾方面的意義: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②道自然而無為。③道無形而實存。④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以道為核心,把合於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實際上在其內部是存在著很大的思想差異的。道家是一個從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但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展開的動態的思想流派之所以總名之道家,顯然在他們之間體現出了某些基本的待征,即是說,他們始終沒有離開之所以稱之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基本特徵為:①崇尚老莊黃老之學說。②以道作為該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疇。③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系的架構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系。④以幽深微妙的言語,以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關懷世情。與其他各家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體認更冷靜、更清醒,也更為深刻。⑤具有獨任清虛、超邁脫俗、絕禮去仁、追求返樸歸真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道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了豐富的多樣性,凸現其各自的個性差異,但只要是到家中的一員,他就不能不具備以上的一些基本特徵。道家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頗具特色的思想文化流派。
道教的教理和教義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庄,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響。
道教的人生觀
我們知道,所謂人生觀,即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宇宙觀)決定的。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道教徒的人生觀是由道教的信仰內容(包括宇宙觀)所決定的。道教徒的人生觀是怎樣的呢?
對於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即人生價值,其含義是多方面的;第一是生命價值;第二是人類價值;第三是人格價值;第四是理想價值。這四方面就是人生價值觀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方面。
一道教對於生命價值的看法
關於人的生命價值,必須回答兩個問題,即:人的生命是實有的,還是空無的?人的生命有無實際意義?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生萬物。神仙和人是由各自不同的「氣」所化生。陰陽五行、精氣神組成而有形體和生命。人的質性是實在的,不是空幻的。認為能生活在現世界是一件樂事—人生難得;認為死亡才是最可怕最痛苦的。所以,道教在理論上強調「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在思想上,不信「命由天定」,相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生命的存亡,壽命的長短,決定於自我,不是取決於天命。鼓勵人們不屈服於天命,要循道修煉性命,爭取長生成仙、與道合一。為此,道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功和道術,如服食、行氣、吐納、導引、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篆、守庚申,等等。因批,道教以樂生、貴生,追求長生成仙為根本教義。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人生觀。這一人生觀,反映了道教悅生惡死和對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由此可知,道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生命價值的宗教。
二道教對於人類價值的看法
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有無價值?對於人在宇宙中地位的看法,太上老子強調,人有卓越的地位。他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認為人是宇宙中四大之一,且育於萬物之上。道教還通過神、人、鬼的宇宙生命系統來顯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道教認為,宇宙空間是由天庭、仙境、人間、地府構成的。神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人間之上。鬼在人間之下的地府。人是神仙與鬼之間的中介,處於上可升為神仙,下可塑入鬼魂的叫聞地位。因此,道教勸人行善,提倡「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勸誡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時,也主張修長生之道,行善積德,認為功圓果滿,則神仙可冀。道教還明確強調「萬物之中,人最為貴。」認為人為萬物之靈,通過修道,便可長生成仙。總之,人在宇宙中有一定地位,人生很有價值。
三道教對於人格價值的看法
在人格價值的間題上,道教從群體出發,崇尚大同、人類平等、和平共處。道教所理想的杜會是一個和平、無爭、平等、自由,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有難共濟,有福同享,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竟其天年的極大公平極大和平的大同社會。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講得很清楚。該經之所以以「太平」命名,其目的在於實現理想的「太平」世界。對於道教所崇尚的人類平等、和平共處,施之於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沒有血統種族之分與地位卑賤之別,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道教的這一人生觀,無疑是偉大的。
道教所理想的人際關系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齊同慈愛」即對於物我和彼我同等慈愛,「物我兼容」。道教認為,宇宙、天地、人及萬物皆由道所化生。是故,道教主張不殺生。「異骨成親」,即對於並無血緣關系的人視同血親。為做到「異骨成親」,道教要求人們咸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 ,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如此,則可「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因此,道教把太上(老子)三寶(慈、儉、不為天下先)中的「慈」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總而言之,對於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道教崇尚眾生平等,提倡慈愛和善。
四道教對於理想價值的看法
理想即奮斗的目標。理想價值是指奮斗目標的最高價值。道教與其他宗教一樣,亦有自己的理想境地與追求。道教所主張和追求的理想境地是雙重的。第一是在世俗的、現實的世界上,按照道教教義建立一個和平、無爭、平等、自由的太平杜會。道教早期經典《木平經》中多處描寫了這種理想的社會面貌。後世道教徒在實踐這項「大平」教義時,即在人世作為方面,表現為濟世度人。因此,「濟世度人」便成為道教徒入世方面的奮斗目標。道教所追求的另一種理想境地是「仙境」。那裡「不竟不爭」、「不驕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嫁」、「不織不衣」、「不病不死」,整天相攜歌唱,自由自在,非常快樂。人通過修煉,得道成仙便可以到仙境中去過仙人的生活。因此,「得道成仙」便成為道教徒入世方面的奮斗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修煉道功道術,性命雙修,安神固形。道教所行的道術很多,如存思、胎息、外丹、內丹、吐納、服氣、辟穀、齋醮等等,其中,內丹學就是所行道術中最理想的修揀方法。
古往今來,人們無不渴望和追求健康長壽和得道成仙,從這個意義上講,道教無論其形態發生何種改變,而她的精華—養生—將伴隨人類永遠存在,並永遠造福於人類。
道教的宇宙觀
我們知道,道教的宗教義理是道家思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換言之,老莊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理論淵源。因此,道教不僅是一種宗教,而且它的教義還是一種哲學。
道教與其他宗教一樣,作為一種神學的思想體系,必須對宇宙的本原、人生的真諦、彼岸世界的存在和達到彼岸世界的途徑等一系列問題,作出明確地回答。
道教認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形成的。道教《常清靜經》中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論的最簡明的概括。
道教所言的「道」: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沌無極,道家用無極圖表示「道」。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聲,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恆常存。它是「生生之本,化化之根」,是生天生地的始祖,是眾生之父母,是萬物之根蒂。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因此,按道教的說法:勉強把它叫做「道」。概言之,「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與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演化者。
道教對「道」的解釋,除是「生育天地」的本原外,還解釋「道」是「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太上老君。「道」,先天之元氣;元氣即存於自然運化中,元氣中有精,精極而靈,靈極而神。「道」為「靈而有性」的「神異之物」,就是神靈。認為「大道玄寂」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無所不包,為「虛無之體,造化之根,神明之本」,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主宰者。這就告訴我們,道教的「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神靈,就是造物主。道教所信仰的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皆為「道氣」所化,其本皆「道」。而「道」即「太上老君」,因此道教有「太上老君一氣化三清」之說。
道教的處世原則
⑴自然無為
l、自然。《老子》提出「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道性自然,人應法「道」而行,並把「自然」作為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原則。《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道生萬物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所謂「自然」,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老子》五十一章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
我們常聽到「順乎自然」或「順其自然」,「順應自然」就是源於《老子》的思想。道教徒遵循道祖老子順乎自然的教誨而行,並以此作為處世的准則。
2、無為。《道德經》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占「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
道教把「無為」作為對待杜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原則。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慾,與世無爭,慎行遠禍。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
聖人是老子所著力刻劃的理想人格形態,其人格要索之一便是聖人無為,此外還有聖人不爭,聖人慈善待人,聖人主重靜而棄輕躁。《道德經》中反復闡述了這一聖人人格最基本的特點:「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有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正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人自朴。」「聖人為人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這些話都表明了「道法自法」、「道常無為」的特性鮮明地體現在聖人人格中。
值得指出的是,聖人「無為」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仍在於「有為」。二者的統一表現在「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聖人只有「無為」,也就失去了意義。
總之,「無為」是要求個人以「道」為法,順應自然,不隨意妄為。
⑵柔弱不爭
1、「柔弱」是太上老子主張的人生態度。在《道德經》中,有位細心的人曾作過統計:除了「柔弱」二字在三個篇章中有五處連用外,「柔」字還在六個章節中出現了六次,「弱」字還在五個章節中共出現五次。因此,有「老聃貴柔」之說;《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還認為老子的人生觀是「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老子認為,在自然界,新生之物總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之物又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則。老子教人守柔處弱,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其實不然。因為,老子主張守柔處弱並不是為守柔而守柔,為處弱而處弱,而是為了以「柔弱」勝「剛強」。太上老子以水為例來證實「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七十八章)。人若明此理,則不會去做「雞蛋碰石頭」的蠢事,當會 「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道教十分崇尚「柔弱」。《老君二十七戒》中以「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為最上三行;《道教五戒十善》中以「忍性容非」為十善之一;《老君崇百葯》中以「體弱性柔」為一葯。相反地,道教以「剛強」為戒。《化胡經十二戒》中說,「戒之勿剛強,當可自屈折,強者必先摧,剛者去先屈。」《老君說百病》中認為,「以力勝人」,「語欲勝力」都是病。
總之,「柔弱」是道教立身處世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可貴的人生觀。
2、「不爭」與「無為」一樣,也是老子所刻劃的聖人人格的一個要素。《老子》中有多處提到「不爭」。第七章中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二十章中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六十六章中說:「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第七十二章中說:「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正是因為聖人具有這樣的不爭之德,反而能夠獲得「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效果。聖人不爭也包括不爭物質享受,故《老子》中說:「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聖人慾不欲,不責難得之貨」,「聖人不積」。
自道教誕生開始,道教就把「不爭」作為戒律的內容之一。《老子想爾注》中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與之共爭乎!」後來,道教還把不爭與修道聯系起來,強調「不與俗爭」才能得道長生。
值得指出的是,道教所講求的,「不爭」並不是束手徒置,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對於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天理」。例如:道教相信通過修煉(修道),不僅精神可以升華,生理生命亦可長生久視,所以它打破定律,改變法則,戰勝困難,與無情的命運相抗爭,為此,並提出了「我命由我,不屬天地」的口號。這就是道教的「爭」,也是道教最大的「爭」。 除此,便是去「爭」做功德。
總而言之,老子教人「不爭」是要求人們為人處世要順乎天理而不強求。「不爭」是道教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崇高的人生觀。
此外,還有虛懷若谷、至公無私、為而不有,等等。
道教的人生觀,涉及面廣,博大精深,這里僅就主要內容作一介紹。通過道教的人生觀,我們可以看出,道教是一個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熱愛眾生的宗教。
法自然求和諧的思想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在這句名言里,既提出「人」、「地」、「天」、「道」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問題,又給予了精闢的解答。這答案就是人必須「法地」,地又必須「法天」,天又必須「法道」,道還必須「法自然」。「道法自然」,才是最後的答案。
這「道」是什麼?「道」相對於「天」、「地」、「人」以及其它萬物而言,老子認為它具有「先天地生」、「為天下母」、「萬物之奧」、「似萬物之宗」的諸多形而上的本體特徵。何以作為萬物之本源的「道」還要去「法自然」呢?
所謂「自然」,即本然,自然而然,而非「大自然」。正像古人所解釋的:「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道生萬物,並「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讓萬物「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地生成、發展。由此可見,「自然」,乃是「道」的本性或者本質自身,並非是外於 「道」的另外一種實體。正由於「道」「夫唯弗居」,所以道之於萬物,始終「是以不去」。這就是說,「天」、「地」、「人」,以及其它萬物,在其成毀的全過程中,是須臾都不能偏離「道」的「自然而然」的本性或者本質的。
「和諧」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與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西周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著名哲學思想論斷。所謂「和」,是指不同的東西的和合與統一;所謂「同」,是指相同的東西的重復的相加或者簡單的同一。只有不相同的東西相「和諧」,相作用,才能產生新的東西,萬物都是這么形成的。與此相反,相同的東西加在一起,則是不能產生出任何新的東西,更談不上形成萬物了。「和諧」實是萬物生成、存在與演化的基礎與契機。這個「和異裨同」的理念是十分精湛的、辯證的,所以在我國的思想、文化與哲學以及科技的發展史上,影響極其深廣。
道家完全認同了我國古代關於「和諧」的傳統觀念,並且又極富自己的特色。老子在論述宇宙萬物生成的過程時就充分肯定了「和」、「和諧」的關鍵作用。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意思是說,「道」是獨一無偶的,它本身包含著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不斷交沖、互相激盪而形成新的和諧的統一體。
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因此人的活動應效法於天地。這是關於「天、地、人三才」的觀念,或者「天人合一」的觀念,這是一個早於老子就已經有過的一個傳統觀念。《易經》就明確地提出了「人道」應效法「天道」與「地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家繼承了《易經》 的這一思想,並把這一思想加以發展,引進了「道」與「道法自然」;即「人」、「地」、「天」都應效法「道」,而「道」還應效法「自然」。這一論斷既強調了「人」、「地」、「天」、「道」之間的區別,又在區別中注重了彼此的聯系。進而在這種聯系中,也闡述了一種「和諧」的理念;特別是在今天,當人類面臨著人與自然界的失衡,人與社會、他人的不和,人自己的身與心的不平的極其嚴重的問題時,更顯得這種和諧關系的重要。
因為,在老子那裡,「人」除了代表人自己外,還包含了「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自己的「身」與「心」;「天」與「地」則代表了自然界。「人」、「地」、「天」以及「人」與「人」、人的「身」與「心」,再加上作為它們以及其它萬物的本原與起源的「道」,本來都是各不相同的東西。而各自獨立存在的東西之間,是存在著差異、對立、甚至矛盾的。但是,萬物的生存與發展,又都是離不開彼此之間所應具有的「和諧」、「統一」的狀態。老子明確地告訴大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也就是說誰真正認識到了「和諧」,誰就能經常保持「明白」、清醒、理智,而不再糊塗。
所謂「法自然」,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求人們的思想、言論與行動都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依「本然」 而行,按照規律去辦,一定要防止主觀主義的盲目妄動。應該說,當今世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就是人類破壞了這種人、地、天、道的「和諧」,沒有依照自然規則辦事,為了人自身的發展而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進行過分掠奪而沒有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造成的。要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矛盾狀態,維護生態平衡,解決人類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我們當然要依靠今天的先進手段,但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道家文化關於「法自然」、「求和諧」的思想就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著道的規律。道的規律就是前面所說的「道法自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主觀意志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也就是「無為而治」。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展。所以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事,修心煉性,都應避免有為妄作。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根據道家的觀點,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規律順利發展,人身、社會亦是如此。如果人為干涉過多,按照某種主觀願望來干擾和改變人和社會的自然狀態,其結果只會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所以只有在無為的自然狀況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社會才能正常地發展。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也。
對現代人來說,生活的最大問題就是各種利益誘惑和慾望激發所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在現代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每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受到金錢、權力、美色的誘惑,也無時無刻不受到感官享受刺激,這就必然導致人對它們的嚮往和追求,並由此使心神不寧,妄作妄為,試圖通過有為之法,來達到其所希望的人生幸福和快樂。但很顯然,這樣做除了傷精耗氣、費神勞心之外,不會有其他的結果。這正如老子所指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而且你愈是努力去實現這樣的奮斗目標,你就愈是會感到這一目標的遙遠,其努力給你帶來的痛苦就愈大,以致在痛苦和煩惱中不能自拔。防止這種局面的發生,唯一的辦法就是從這種有為的追求中超越出來,清其心,靜其神,固其本,擺脫各種物質需求和慾望的誘惑,以無為來面對生活,對各種問題泰然處之,一切順其自然,最後則可以無為而無不為,從而保持身心的健康,達到與道合真的狀態,使人生進入虛靈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