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其實我們需要分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保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是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了優秀的部分來完善現在的文化,而且因為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直在穩步的前行,我們需要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時代的新內容,發展現在的當代文化。你三個方面是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對自身產生懷疑,這是人類發展所經歷的必不可少的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信心,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發展下去,不要從根源上否定自己國家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這樣才會平穩的進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實現這個偉大夢想。
⑵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2、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3、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
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2)如何科學正確的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財富。
我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⑶ 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看待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這裡麵包括了圖騰文化、思想教育文化、音樂戲曲文化、書畫書法等藝術文化、服飾文化、生活和禮儀文化、中醫文化、武術文化、建築文化以及神話信仰文化等等的很多種類。
每個領域都有傳統文化可以讓我們繼承發揚的,同時也有糟粕的東西存在,在傳承的時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地把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在生活文化和服飾等文化方面現在也有很好的局面出現,飛魚服就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在節日方面很多人都覺得過節已經少了很多氣氛,其實我們可以在過節的時候加入很多有意義的活動,除了玩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我們還可以開創新的玩法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都是每一代人的責任,我們要把傳統的東西繼承下來,也要把我們的東西加入進去,最後一起傳給我們的子孫!
⑷ 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的傳統文化
正確對待我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發揚的東西,但也有一些不適應時代,需要被摒棄的東西。簡單來說,對待傳統文化,就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有利於弘揚時代正能量,有利於提升社會風氣的文化提取出來。
學習這些大家的思想,我們可以提升自我,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最後實現人生的理想。國家大力推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利於國民基本素質的提升,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甚至實現我國的文化輸出。
⑸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中華民族經五千年歷史而不滅亡,這在世界史上是罕見的現象。中國在近現代雖然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經一百年的奮斗,終於衰而不亡、衰而復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華之契機。《詩》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有其內在的精神基礎;這一精神基礎(或曰民族靈魂)不亡,中華民族就會發展。因此,對這一精神基礎應予肯定。
那麼,什麼是中華民族經五千年歷史而不滅亡、在近現代衰而復起的精神基礎呢?筆者認為,這就是張岱年先生指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具有無可比擬的民族凝聚力,所謂君子之自強實就是民族之自強。有這種自強的精神在,中華民族就會發展,就不會滅亡。的確,中華民族在近代以後落後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曾扭曲地表現為妄自尊大和盲目排外,但當外部的壓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中華民族終會有一批首先「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中華民族要自強與中華民族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發生矛盾,但終其實質是會統一的。道理很簡單,當不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中華民族就不能自強的時候,那麼只要中華民族有自強的精神在,吸收外來文化的成果就會成為當然的事。試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腳步急匆匆(與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沉穩、緩慢恰成對照),志士仁人們前仆後繼地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終經八十年的奮斗而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再試看今天中國人民在實現現代化的征途上,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探索和實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大聲疾呼觀念的現代化。這些難道不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近現代的表現嗎?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以儒道互補為格局。《易傳》哲學主剛健,但在其剛健之中已把道家的柔順揉合在內。《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系辭》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因此又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性格是剛柔相濟:唯其有剛,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強奮斗的精神;唯其輔之以柔,才能有柔韌持久、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兩種精神合在一起,就是「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第二,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和中期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曾經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然而,中國封建社會在後期卻遲滯不前,中國傳統文化並沒有產生出近代意義的自然科學,以至於中國長期沒有擺脫經濟和科學技術落後的局面。相對於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統治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有其長處;相對於西方文藝復興以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言,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缺陷。這兩方面的意義都應予以肯定。
中國傳統文化的長處和缺陷是被它的特點所決定的。《尚書·大禹謨》中有句話,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謨》雖系漢魏後出之偽書,但這句話是采自《左傳·文公七年》所載「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此「三事」與「水、火、金、木、土、谷」和,又稱為「九功」或「九德」。這句話很能夠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龐朴教授把這個特點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相對於西方中世紀的神學統治而言,但與西方文藝復興以後的人文主義又有很大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殷周時期,盛行的是對「天神」的崇拜,「天」就是「監下民,典厥義…… 正厥德」(《尚書·高宗肜日》)的人格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把神學天啟的「德」和由外部形式的「禮」規定的"德"轉化為人內心的道德自覺;而這時候,人們又逐漸把天看成「氣」,認為世界萬物都由氣化而成。先秦以後的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氣論和儒家道德學說的成果,他們沒有把人的思想引入上天神界,而是要求人們自覺地遵守世上人間的秩序。儒家「屈民而伸君」,君權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有些思想家也想限制君權,「屈君而伸天」,重新把天神化,但並沒有取得成功。中國傳統文化是入世的而非出世的,是道德的而非宗教的,是皇權的而非神權的,這與西歐中世紀的基督教統治恰成對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容納了氣論哲學這樣一個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自然觀,盡管這個自然觀總是被塗上一層道德論的色彩,或是被置於道德論之下,但它畢竟還允許人們對物質世界作一定程度的探討,這與西歐中世紀為「上帝存在」作邏輯證明,討論「一個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也大不相同。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和中期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才能夠躍居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中國人文主義文化傳統的歷史價值應該肯定。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它重道德輕自然,重集體輕個人,重傳統輕創作,重等級秩序輕人權平等,重實際應用輕科學理論,重直覺體認輕邏輯分析和實驗證明,這些也極大地束縛了中國古代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荀子說:「君子辯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吶也。」(《荀子·非相》)又說:「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荀子·天論》)朱熹說:「今為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於草木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陳齊仲》)這些很能夠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倫道德的崇尚,對實證科學、形式邏輯的輕視和排斥。
儒家的道德學說一方面主張「泛愛眾」,另一方面主張「愛有差等」、「親親有殺」、「施由親始」,其實質是包含原始人道主義遺風在內的血緣宗族情感的擴大。在夏商周三代,血緣宗族情感已經和宗族、國家內部的等級秩序纏繞在一起,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通過「禮」「樂」的形式把宗族、國家內部的等級秩序規范下來,以制約人們的行為。孔子的貢獻在於把外部的形式的「禮」「樂」轉化為內心的自覺的道德意識,這就是「為仁由己」的仁。仁學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提出了道德要求,讓人們把整個社會看作一個整體,每個成員都要自覺地為這個整體的生存和發展而履行自己的義務。但由於每個成員在整體的等級秩序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所以他們各自承擔的義務也不同(《朱子語類》卷十八:「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這就是所謂「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顯然,這裡面除了相互間的道德義務之外,也存在著上層對下層的壓抑,存在著義務與權利的不平等,而儒家卻以「君為臣綱,夫為婦綱,父為子綱」的形式把這種不平等肯定下來。封建倫理對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起協調、穩定的作用,但無疑也束縛了個體人格的發展。封建統治者為了防止社會矛盾的爆發,把封建倫理置於「獨尊」的地位 , 以至於後來更把它作為生物之本、世界之源,這就不能不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延緩、阻礙的作用。
第三,中國在近現代雖然落後,但有今日重振之契機;西方在近現代雖然先進,但其文化並非完美無缺。馬克思主義對西方資本主義金錢拜物教的批判,於今並沒有過時;西方人士對西方社會人情淡漠、道德淪喪的慨嘆,並非全是無病呻吟;西方學者在認識到西方文化解決社會問題和自然科學問題的局限之後,轉而重新評價東方文化,其中雖有牽強之處和過譽之詞,但也並非全都是「欣賞古董」。如果我們把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褒揚一概斥之為「獵奇」、「欣賞古董」,那反而是我們自己的不嚴肅。阿Q精神雖當嚴戒,但賈桂式的態度也不足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在現今和將來還有存在的價值,這也應予以肯定。
⑹ 如何從大歷史的的角度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
中國文化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知識體系。中國特有的精神層面的知識體系高於西方物理層面的知識體系。在這種知識體系的熏陶下,中國人學起物理層面的知識不太難,由此造成中國進步的速度也非常快。這歸因於中國知識體系的上述優勢,歸因於我們文化中的「實事求是」的精髓。
實事求是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知識形成的基本方法。「實事求是」的思想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最早稱《德道經》,「德」先「道」後,這說明老子重視的是范疇是「德」而不是「道」。「德」為「事」,「道」為理。
它講的是從具體「事」里講「道」,「道」孕於「德」中。在老子《道德經》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說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說那種徒有虛表的無「道」之「德」,可稱為「無德」。
這與「道,可道,非常道」是同類判斷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則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於形而下的「德」。
《老子》說萬物「道生之,德畜之」,這與管子說的「德者道之舍」是一個意思,即「德」是「道」的具體物質載體,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德」與「道」兩大范疇奠定了中國經驗型文化的哲學基本。
(6)如何科學正確的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與西漢在農民戰爭中覆滅造成「實事求是」命題在東漢提出的道理一樣,大宋滅亡造成明清之際的中國思想界大反思,大反思推動了中國心學的出現,救亡先救心。宋代知識分子對戰國時期的《大學》中「正心」思想的挖掘及隨後王陽明(1472-1529)心學在明代的出現,,是中國思想界發生的大革命: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⑺ 如何從大歷史的角度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支撐中華民族在世界上長期保存下來的最重要的理由,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其文明成就曾引領整個中世紀的世界史。
那時候的世界興的是農業全球化,當時最稀缺的資源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氣,而是耕地。所有的斗爭便由此展開。從孝文帝,鐵木真、努爾哈赤、以及對侵入西方世界的匈奴人,最後基本上都被迫捲入並採用農業生產方式,融入農業全球化。
(7)如何科學正確的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在神農氏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⑻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8)如何科學正確的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⑼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但走上近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們開始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並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以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艱難的過程中前進。有前進,有障礙,有時甚至還會倒退。於是鴉片戰爭結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仍舊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中,可謂絕無僅有,也使許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國傳統文化構成復雜,是一個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有數千年歷史。時間長,在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增加一些東西,因此內容十分豐富,構成成份極其復雜。有許多東西是好的。有許多東西是糟粕。而精華與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塊,使中華的傳統很難改進和發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使幾千年期間,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科學文化,一直難以進步,終於在近代社會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國際社會。我們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像智、信、忠、孝、禮、義、廉、恥都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身為青少年,我們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並繼承其優良傳統。而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大力弘揚中華美德,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
3.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站在整個世界文化角度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長短,應該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別人可以學習我們,我們也可以學習別人。學習永遠不是一件丟面的事,而是一種聰明的表現,是一種追求進步的表現。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趕上別人,超過別人。即使已經超過別人,也要繼續向別人學習,因為別人總會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們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
而不同國家國情不同,學習中不能照搬照抄。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裡?人口多一些,生產力起點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後一些,人均資源少一些,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許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發展經濟,都要科學、民主,都熱愛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都要講道德和法律。因此,別人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就應積極借鑒。
有些人動不動以中外國情不同為由,千方百計為學習別人先進文化設置障礙。中外國情不同,所以中國不能搞市場經濟,不能崇高人權,不能普選,不能倡導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這與其說是重視本國國情,不如說是自甘落後。許多別人文明的先進成果,被排斥在一邊。害了誰?害了自己民族的未來,害了廣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那麼我們民族與世界先進民族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必然越來越大了。
人類社會作為一個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攜手前進是最明智的。這樣大家都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成熟。人類文明,必然要以這種方式前進,才能發展更好,也才能使各個民族更快地進步。
中華民族這個傳統民族,走向現代民族的腳步,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盡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必將大大加快。
4.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在當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涌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時代,必須建設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首先要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將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社會、自然有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在無知、愚昧基礎上的文化,是不能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真正幸福的。這就要求個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求社會倡導思想自由,倡導尊重真理,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傳統文化與當今文化的相結合,要保留傳統文化的精華,還要灌輸當今文化的特點,符合世界發展觀,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配合,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的繼承和持續的發展。這樣,才能使中國的發展一直處於領先階段。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設中,必須倡導人的社會責任,鼓勵人們在實現個人利益基礎上,為社會多做貢獻;必須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的矛盾,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必須使人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創造更多優秀的勞動成果。建設中華民族的新型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弘揚和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建設出符合中國特色的新型文化。
⑽ 如何正確評價和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璀璨耀眼的豐富傳統文化 。從世界文明史看,中華傳統文化是與西歐文化、伊斯蘭文化和印度文化並列的、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巨 大深遠影響的世界四大文化系統。
1.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科學、嚴謹、審慎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著正負、優劣兩方面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漫長的歷史、封閉的社會環境等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如果沒有積極向上的因素,沒有一種向前的推動力,它不可能在歷經無數次內憂外患後仍然以極其強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延續至今,廣播東亞;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消極落後的因素,沒有一種停滯的或向後的拖拽力,近代的中國便不可能在科技、文化、經濟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後踽踽而行。因此,數典忘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是危險的;全盤肯定、盲目自大、敝帚自珍的國粹主義同樣是有害的。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實事求是地去審視、剖析、鑒別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其優秀的成分,拒絕和拋棄其落後的成分,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活力,並成為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強大動力。
2.要切實掌握鑒別、區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
第一,要堅持歷史觀點,站在歷史的時間點上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評價歷史人物。因為一切傳統文化都是歷史的產物,縱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必然有著歷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鑒於此,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既不頌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才能正確認識傳統文化,而不會以主觀片面的標准去評判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看成是一堆陳舊過時、不合時宜的歷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現代的時間點上,用現代的科學觀來考察傳統文化,將歷史的和現代的兩種視角貫通、結合起來。只有很好地做到這種貫通、結合,才能對傳統文化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判與選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機械的復古,繼承優秀文化遺產並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須根據新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需求,進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創新和發展。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泥古唯古、食古不化,而必須站立在現代的時間點上審視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
第三,要切實地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徵上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地兜圈子。
3.面向世界,博採眾善,廣泛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 和彌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欠缺。
蔡元培曾說:「教育家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創造文化,而創造文化,往往發端幾種文 化接觸的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這多種文化交匯、碰撞、激活、融合的時代,這使中華文化有了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機會。而中國21世紀的新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也正需要在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匯、撞碰、融合中進行。 中國文化也在變,不斷吸收,不斷變化更新,中國文化的魅力就在於創造。我們青年人要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學到手,同時吸收外來的文化,再熔為一爐,創造出有你們特色的新文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