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漢唐文化禮儀在哪裡

漢唐文化禮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4 03:38:42

㈠ 漢唐文化宮廷禮儀

我對清朝的文化比較熟悉

㈡ 什麼是漢唐文化

說白了,不管是文化發展、軍事武備、經濟交流不管創造了多麼龐大的帝國,都離不開一個核心:人。所以漢唐文化說實在點,就是漢唐精神,就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有這種文化、這種影響力、這種創造力。離開人的因素去談文化、軍事、經濟,都是白談。漢唐精神就是鍥而不舍、剛健勇猛、昂揚向上的一種奮發精神

㈢ 唐朝的禮儀文化有哪些

具體來說一說唐朝稱呼的禮儀

稱呼妹妹可以叫小娘(不是小娘子)
關於詔書問題,其實皇帝發詔書是以中書門下的名義發的,唐朝詔書的開頭是:門下,朕。。。
詔書和制書的區別在於,對於皇帝來說,詔書發出來需要宰相副署簽名,制書可以直接發出去,不需要宰相副署。
周世宗即位時,是由宮里出具周太祖郭威的遺制。這樣看,連帝位的傳承都可以用制書來決定。
制書是不能明發天下,制書因為沒有宰相的副署,其實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制書相當於內部行政命令。
當時一般都是這個玩,由皇帝發表制書以發布行政命令,如果真的需要通知天下,就由宰相以政事堂的命令通知。

關於稱呼年長的男子,可以叫他「哥」,唐代,「哥」有父親和兄長的意思。

㈣ 唐朝的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溜、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溜、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㈤ 漢唐文化內容

這要細說:
漢唐文化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共同特質——博大。在這博大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華夏兒女的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有威武神明地指點江山的漢帝唐宗;有「心中有丘壑,筆底起波瀾」的文人雅士;也有或馳騁沙場或孤守邊關的兵將;還有技藝精湛的工匠;更有身負國稅耕耘在田間地頭的農人。「九層之台起於壘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漢唐文化精神正是在前代的有利基礎和當時的國人的努力下崛起於東亞熱土之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物質文化方面,漢唐文化精神的基礎是百姓的勤勞與智慧。中國古代無論疆域如何廣闊,國力如何雄厚,都始終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作為衣食父母的土地是作重要的無論是對於整個國家和所有的百姓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命力所在。這也是漢唐兩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革新關乎一個國家的基石。而漢唐在農業方面都較前朝有長足的進步,如:漢代牛耕的普遍使用和鐵農具的革新與推廣極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到唐代農業也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在犁耕技術方面出現了曲轅犁。
此外,唐代還發明創造了連筒、筒車、水輪等一系列新灌溉工具,還出現了利用架空索道的轆轤汲水機械「機汲」。這些農業設施的改進在現代人眼中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然而這在農業發展史上都是技術性的飛躍,大大地提高了農業耕作效率。尤其是在飽經戰亂的人民在朝代之初休養生息之後以極大的積極性投入生產中。元結雲:「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集中體現了漢唐時期農民的勤勞與智慧。
在制度方面,破舊立新的革新精神是為漢唐文明燦爛助力。漢唐也都對前代的制度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說:「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這是就漢初的基本制度而言的,並不是照辦秦制。事實上 ,漢之與秦,是有因有革的,即使在劉邦立國之初,戎馬倥傯之際,也並不是全襲秦制;後世諸帝也各因時變,而秦始皇所定各項制度因此才得到發展完善。例如,中央集權制度的因襲和鞏固,三公九卿官制的變化,刺史一職的設立以及察覺和徵召的人才選拔方式等等。而唐朝最為有名的科舉制度也是在隋煬帝設定的基礎上完善的。展現了漢唐時期在科技文化上,漢唐人不滿足於因循守舊,大膽的探索、創新,這種革新精神是的這個時代的勇敢者們在一次次的失敗後推動歷史向前飛躍。具體來說,技藝方面,東漢蔡倫改進了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工具。到了唐代四大發明都已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馬克思評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而這一千多年前的四大發明時至今日還是國人的榮光。另外,漆工藝、造船技術、冶鑄、紡織、染色、制陶、制瓷等技藝都有很大的改進和突破。馬王堆出土的帛畫證明了漢代套染技術的先進,而唐代也出現了工鏤板印花法。是玄宗的一位妃子名為劉氏,封為婕妤她的妹妹嫁給趙氏,後發明了用工鏤板刻出雜花圖案,然後加色印於布位上,製成了花紋生動、美麗的新款式布樣。初僅流於宮中,後印法為外界所知,社會上多效尤,漸為推廣,形成了獨特的印花法,為士民所愛。時代的自由無形中解放著人們的思想。
天文歷法上,漢代制訂了《太初歷》。《九章算術》。且《淮南子》上有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以及《漢書五行志》上有最早最明確的彗星記錄。 醫學上,漢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唐有孫思邈的《千金方》,醫學的發展,從側面反映了時代的文明進步性。
人文藝術思想上,儒釋道三家各為一家,思想自由、包容性強。漢賦汪洋恣肆、氣貫長虹;唐詩揮毫潑墨、指點江山。漢代有千古絕的唱司馬遷《史記》,別樣精彩的班固的《漢書》,唐朝更是毫不遜色的為後人留下萬首韻詩。漢有《太初歷》唐有《大衍歷》。漢唐之初都以《老子》為理論基礎,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形成大一統的格局奠定了思想基礎;唐形成儒釋道三家鼎力的思想格局。大時代,大背景下的自由、開闊在這里嶄露無遺。
對外格局上,更顯漢唐兼容並蓄、宏大威武的精神氣魄。漢唐之初和每一個新政權一樣內憂外患。統治者採用征伐與和親相結合的方法。漢初在武帝之前,對匈奴採取防禦辦法,派漢家公主和親,又是與於匈奴互市,但這均不能杜絕匈奴的侵擾。武帝時期開始征伐匈奴但也未徹底解除匈奴對邊關的侵擾,卻為漢宣帝時匈奴單於的投降奠定了基礎。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形成絲綢之路。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唐朝初年北方單於多次騷擾邊境、攻城略地。直到唐太宗統治後期時才大敗劼利,呼和邪單於歸順大唐,後文成公主入藏,局勢全面穩定。絲綢之路的以綿延千里。 除了和匈奴的交流摩擦外,漢唐對外更多的是表現為兼容並蓄的精神風貌。張騫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和大月氏建立邦交關系與貿易往來。絲綢之路更是使得東亞和西亞的以交通和互市貿易。除了絲綢之路所連接的西亞國家,在東方漢唐與新羅、日本等國也有密切往來。。一時間,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體現了漢唐人銳意進取的時代風貌。
漢唐的建築物顏色儒雅,風格簡約大氣。漢代的瓦當,唐代的宮殿,無不體現著這種風格。
社會風俗習慣上,漢唐時代有很強的開放性,大量的引入食材、物種和器物,唐朝時胡服、胡樂、胡舞更是深深地影響了中原人的生活習慣。

㈥ 唐朝的禮儀是什麼

唐朝宮廷禮儀
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對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選擇和製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唐朝流行的長裙腰節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並在腋下綢帶系扎,類似於現代西方女子結婚禮服。唐朝女子的穿著是中國歷代女子中最開放的,在中國傳統服裝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㈦ 唐代禮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中國傳統服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唐朝時期男子普通穿著的是圓領袍衫,圓領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文官的袍衫衣長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長略短至膝下,袖有寬窄之分。袍衫穿著很廣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禮儀宴會均可穿著。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
大體來說漢唐時代的和親,不管皇室還是民間,相對是比較寬松的。唐朝中後期,控制的相對嚴格一些,比如規定,非常駐戶口的番人原則上是不能在當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綠卡的胡人娶了漢女,也不能帶回番地。邊境就更嚴,自從無憂城之變後(吐蕃嫁了個女子到唐朝的維州,生了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開關獻城與吐蕃,然後吐蕃改維州為無憂城。古龍的《陸小鳳》里鳳舞九天一節大概就是影射這段故事),就開始嚴管了。
唐王朝對元日、冬至大朝會的禮儀極為重視,如會昌二年四月,中書省還就元日大朝會時宰相及兩省官員不合禮儀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書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兩省官皆未開扇前立於欄檻之內,及扇開,便侍立於御前。三朝大慶,萬邦稱賀,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於禮意,事未得中。臣等請御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鬬班於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訖,升殿侍立。」從之。
唐朝後宮制度,是皇後之下有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嬪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稱為二十七世婦,二十七世婦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寶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稱「八十一御妻」。

閱讀全文

與漢唐文化禮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