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府社火的介紹
西府社火是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的寶雞市的漢族民俗文化瑰寶之一。以陳倉血社火、隴州社火、鳳翔社火、岐山社火為代表的西府社火已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展示著漢民族的燦爛文化。現寶雞當地的鳳翔社火臉譜已成為漢族民俗工藝品,展示著美麗朴實的中國工藝。
B. 陝西省寶雞市號稱西府,請問西府的由來是什麼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素有「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范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的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
陝西關中素有「東府」、「西府」之分。在人們印象中,西府大體指今寶雞地區,東府則指今渭南地區。陝西素有「三秦」之稱,漢承秦制,初置左、右內史(官職),後置京兆尹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關中。(「翊」讀yì)。「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兆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三位官員所管轄的三個地區。唐代又置京兆(今西安)、鳳翔、興德(今華縣)三府。滿清、民國時期,關中置有東府同州(治所大荔,轄今渭南諸縣)、西府鳳翔(治所鳳翔,轄今寶雞諸縣)和西安府(治所長安,轄今西安、咸陽、銅川諸縣)。
「東府」、「西府」雖同屬關中地區、八百里秦川,秦文化大體相同,但兩地民俗、語言和飲食習慣多有差異,構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又因西有鳳翔府,東有同州府,因而有西府、東府之說。
西府,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泛稱,常指寶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版塊,飲食文化區隔的省內地域概念。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主要指寶雞,范圍包括咸陽以西,北至彬縣、中含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三區九縣。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韻味。
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時期,隴海鐵路從此攔腰穿過,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遷居寶雞。
鳳翔府,唐初置岐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扶風郡。至德二年(757),肅宗幸臨扶風郡,同年收復長安、洛陽,十二月設置鳳翔府,號西京,與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稱五京。西府是鳳翔的古稱。鳳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詞。因為鳳翔府自古就是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民國26年(1937)3月1日隴海鐵路西寶段通車寶雞,1941年2月4日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鳳翔遷往寶雞,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隨之遷居寶雞。即使如今,當你進入鳳翔縣城,最明顯的感覺是街道繁華,店面林立;車來人往,熙熙攘攘;干凈整潔,清清爽爽;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確大有「府」城的味道。
該地區為秦腔發源地,至今以陝西西府方言為代表的寶雞話保留有很多古老的發音,是最接近於周禮之雅言、國語的語言。為中國小吃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岐山臊(sào)子面、鳳翔豆花泡饃、西府扯麵、削筋、岐山擀麵皮、麵皮夾饃、肉夾饃、餄餎(héle)等美味小吃。另外西府的年畫、剪紙、草編、泥塑、社火臉譜等民間藝術相當瑰麗。
C. 關中還有什麼民俗文化,具體介紹一下
從「關中的節日與社火」、「關中的廟會」、「關中的飲食」、「關中的口承文化」、「關中的民間工藝美術」五個方面介紹吧
關中的節日與社火
關中的社火,古樸大方,豐富多彩,門類繁多,氣魄博大。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異,平原、山區不同。總體上講,有高台社火與地社火兩大門類。高台社火中有高蹺、芯子、馬社火(包括牛社火)、車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地遊子、背社火、走社火、大頭和尚戲柳翠、推車車、拉犟驢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異的藝術門類,如「耍歪官」、「賀春官」、「牛老爺」、「耍懶婆娘」、「賽板對」、「古戰船」、「青瓷船」、「牛虎鬥」等。社火離不開鑼鼓,有的地方單敲鑼鼓也是一種表演,如合陽的「上鑼鼓」、民間廟會上的鑼鼓大賽。
關中的廟會
關中的廟會形成的來源,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原始信仰和圖騰崇拜的遺留。如山神、土地、牛王、馬王、水神、龍王、太歲、樹神、虎爺、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發展。如女媧、黃帝、炎帝、姜原、後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歷史人物的神化。如子牙廟、武侯祠、關帝廟、張爺廟、子胥廟、扶蘇廟、城隍廟等。各府縣城隍多為歷史人物轉化,戶縣就有「三城隍鬧戶縣」的說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漢將紀信。連鳳翔府城隍廟里速報司蘇爺這樣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後的神化。在該地蘇爺影響之大,甚至超過了城隍。
4.行業祖師的信仰。如字聖倉頡、仙師魯班、神醫華佗、葯王孫思邈、酒仙杜康、梨園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靈。陝西是民間早期道教五斗道的發祥地之一。關中有老子講經的樓觀台,長春真人邱處機養性的龍門洞,張三豐活動的金台觀,八仙聖地八仙庵。全真教的開山祖師王重陽就是咸陽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關中活動布教的除邱長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華山派的創立者。樓觀台在北魏時道士達萬名,形成赫赫一時的樓觀派。唐代統治階級崇道,借李姓大崇老子,更是道觀林立。連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也曾被引度為道士,公主中入道教而仙化的也不乏其人。
6.佛教諸神。玄奘取經名揚古印度,也繁榮發展了中國的佛教文化,連佛骨也珍藏在扶風的法門寺,「雁塔晨鍾」成為長安八景之一。如諸佛、菩薩、金剛、韋馱、十八羅漢,應有盡有。至今有不少名剎寶寺保存完好,連藏傳佛教喇嘛教在古都西安也有最大的寺院。鄉野老人以念「阿彌陀佛」為流行的勸善警語,以經書、經歌教化廣泛流傳民間。
過去廟會規模之大,以至發展到連縣跨省,當代不少廟會雖已變為文化娛樂、物資交流大會,但仍以廟會命名。如倉頡穀雨廟會,連約定成俗的日期也無變化。著名的廟會,像堯山廟會、驪山老母廟會、華山廟會、大雁塔廟會、太白山廟會、天台山廟會、龍門洞廟會、釣魚台廟會、周公廟廟會、樓觀台廟會、南五台廟會、葯王廟會、武侯祠廟會等。其它如老爺廟會、華佗廟會、玉主廟會、城隍廟會、大佛寺廟會等等,簡直難以數計。
關中的飲食
一般的飲食包括茶、酒、飯、菜、湯、果。
茶在關中人的日常飲料中,有著悠久的民俗傳承。老百姓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客必有煙酒茶。茶飯、茶飯,關中至今農村以飯食論優劣,往往說:「誰家茶飯好,誰家茶飯不好。」茶與關中人飲食密切於此可見一斑。關中雖然不產茶,人民飲茶成習,這在城鄉都是司空見慣的了。除了沖泡飲用之外,西府山區還有一種罐罐茶,屬羌人的遺俗。民間傳說,茶是神農氏嘗百草時發現的。這神農一出世,是個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臟肺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類農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葯最早的發明者。「神農氏,辨葯性,參贊天地造化工。」(黃竹齋《醫學源流歌》)一次,他嘗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綠葉兒。這葉片下肚,只見它在肚皮里從上面洗擦到下面,又從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裡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爽的。就像上下往來巡查一樣,神農就呼它為「查」。後人叫白了,叫成了「茶」。神農嘗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來解毒。後來他誤吃了斷腸草,來不及吃茶肚腸就一節一節斷開,就死啦。
酒,是我們祖先最早發明的飲料之一。關中人在日常禮俗中,處處事事離不開酒,酒的品種多,酒的佳話也多,名酒的傳說洋溢著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傳遍天下。白水縣是杜康仙師的故鄉,在那裡流傳著杜康美酒醉劉伶的傳說。全國名優酒「西鳳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譽。今天流行於市場和農村城鎮的酒,有「西鳳」、「杜康」、「太白」、「城固特曲」、「西安白酒」、「五味子」、「葡萄酒」、「黑米酒」、「黃桂稠酒」、「黃米酒」等等。其中享有國際聲譽的黃桂稠酒,那是遠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當年就是常到長安酒肆暢飲黃桂稠酒而吟詩論文的。從古至今,酒在關中人的儀禮、節日、祭祀、婚嫁、社交等方面,都是不可缺的。日常人在論酒時,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黃酒。黃酒既是飲料,又是調味、入葯之佳品,所以關中人又稱為「料酒」。黃酒中的名酒中就有陝南洋縣的謝村酒。
陝西風味名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編入《中國菜譜》(陝西卷)的就有201種。故有「長安美餚,華夏古饈」之稱。陝菜以關中菜為代表。在取料上以豬、羊肉為主,具有料重味濃香肥酸爛的特點,而取料單一、滋味純正又是它的獨特風格。傳統名菜有「帶把肘子」、「葫蘆雞」、「枸杞燉銀耳」、「三皮絲」(豬皮、雞皮、海蟄皮)、「奶湯鍋子魚」、「口蘑氽雙脆」、「煨魷魚絲」、「燴三鮮」、「金邊白菜」等。湯中有「菠菜豆腐湯」、「酸辣肚絲湯」、「金針銀耳湯」、「肉絲湯」、「雞絲湯」、「雞蛋湯」等。飯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饃。近年來菜飯合一,又開發出了「仿唐宴」、「長安八景宴」、「餃子宴」、「灌湯包子宴、」「羊肉泡饃宴」等。西安是中國的小吃王國。「臘牛羊肉」、「麵皮子」、「泡泡油糕」、「金線油塔」、「黃桂柿子餅」、「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適應西部大開發,關中菜食還在不斷創新當中。
說到飲食,離不開干鮮果品。關中地區首推臨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關中紅杏、彬縣晉棗、三原雞心黃柿子、富平莊裡合兒餅、華縣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獼猴桃、大荔花生都是歷史上有名氣的傳統果品。
關中的口承文化
關中由於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層深厚,口承文化極其豐富,有極為豐富的歌謠、諺語、故事。下面單以故事為例加以簡要闡述。關中地區人民口傳故事門類比較齊全,從入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②的故事來看,體現了神話、人物傳說、地方傳說、風俗傳說、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六大組系,同時,動植物傳說、土特產傳說、動物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話等也有一定的數量。既主體突出,又顯得結構勻稱,體現了關中民間文化的獨特個性。
各類民間故事在陝南、關中、陝北雖都有不同程度流傳,但各自都有它不同的優勢,相對而言,因為關中平原原始文化層深厚,神話就顯得特別豐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神話流傳的輻射中心。全省境內已發現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遺址有900多處,而在中國考古史上佔有極其顯赫地位的「藍田猿人」、「姜寨遺址」、「半坡文明」都在八百里秦川的心腹地帶。伴隨著它們而來的神話雖經過階級社會的歷史化、宗教化、世俗化的過程,但保留著原始文化內核的神話仍然有著較多的流傳。古代神話中的女媧、炎帝、黃帝、姜原、後稷的故鄉均在這里,巨靈擘山、誇父逐日、倉頡造字、禹鑿龍門的活動也在這一帶。俗話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三皇五帝早已歷史化了。而盤古在關中民間卻依然保留著原始的形態。《開天闢地》的故事,則異於《三五歷記》、《五運歷年記》中哲學化的抽象記載,仍保留著上古一位開辟神的英雄形象。舊時關中民間鬧社火,盤古的扮相就是一位翻穿羊皮騎在老牛身上,一手執球,一手執斧的長壽老人,這對開天闢地是一個多麼生動的說明。公雞叫太陽的神話,在少數民族中是屢見不鮮的,過去人們總認為它屬於南方少數民族固有的文化觀念。然而在關中老百姓認為這雞就在西秦寶雞,至今寶雞市的秦嶺峰頂聳立著一對高大的鐵雞。「人文初祖」黃帝,因為長期的歷史化、仙道化,流傳在民間屬於原始神話的已經不多了,《風後和他的指南車》等在民間仍頗有影響。植物起源神話大多附會在炎帝神農和後稷身上,但像《豆的來歷》、《麥子的由來》、《毛桃?壽桃?獼猴桃》、《神農杏》等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早已化為傳說了。而作為太陽之神、農耕之神、醫葯之神的炎帝神農,老百姓認為就出生在寶雞市郊的姜城堡,在天台山一帶留下了關於他的大量風物遺址和傳說故事。在今姜城堡和天台山有紀念這位「牛首人身」人類祖先的盛大廟會。洪水、人類繁衍神話,在關中影響最大的是女媧造人、伏羲兄妹結婚的故事,有其原始文化的背景。特別是女媧造人,以臨潼為中心點,形成系列傳說和濃郁的民俗。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天穿節」的遺留,查之關中,至今仍有民俗繼承,群眾說正月二十是「補天補地節」
。這一天,有的地方攤蒸餅,有的地方攤煎餅,吃飯以前,一片蓋在滲井(或水道口)上,一片丟到房頂上,叫「補天補地」。特別是農村老太太帶著極其虔誠的心理。擴而大之,「蒸餅」和「煎餅」形成了關中人夏季特有的食品之一。在上古神話中,她的流傳和影響是眾莫能及的,臨潼人至今自豪地說:「驪山就是不周山,女媧娘娘是我們這兒人,她就是在這兒補天造人的。」驪山老母和姜原聖母長期以來在民俗傳承中,形成了關中東西部兩位人民崇信的老祖母和送子娘娘,兩地廟會都帶有古代高禖的遺跡。此類神話,對於南方和北方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化史料。《誇父逐日》、《禹鑿龍門》、《巨靈擘山》等神話都附會有明顯的風物遺跡。巨靈仙掌、足印留在華山,誇父逐日犧牲後杖化桃林即今古潼關地區,禹鑿龍門就是韓城市的禹門口,這些口傳作品的情節多異於古代典籍的記載,散發著誘人的鄉土氣息。造字神話,各民族都有,在中國廣大漢族地區公認的是字聖倉頡。倉頡傳說是陝西白水人,其地有墓有祠。在白水流傳有倉頡的系列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倉頡造字」。倉聖成為當地人們信仰中最偉大的神靈,並形成一定規范下的文化氣息濃烈的民俗風情。
神話是留在人們印象中關於遠古的追憶,因時代過於久遠,自然就被大量淹沒了。而傳說則不同,它由於一頭通向文學,一頭通向歷史,與歷史典籍相輔相成,則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伴隨著歷史發展的腳步,新的傳說還在不斷產生,如果說中華文明古國是一個傳說的國度,而關中由於歷史文化悠久,其傳說故事之豐富程度則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神話中有它的影子,歷史中有它的血液,科學中有它的種子,地理風貌中有它的形象,人類社會文化前進的步伐中有它的腳步聲。在眾多門類的傳說中,歷史人物傳說占據著領先地位。由於人物眾多,人民群眾便習慣於講人的故事,而把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融為一體,似乎很難從中分別出獨立的歷史傳說,而往往形成系列性的人物傳說故事群。其中帝王將相、賢相清官、兵家將帥、文人雅士、名醫仙道中的人物傳說在關中最為眾多。因為帝都在關中,古代陵墓群在關中,不少人的故鄉也在關中。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傳說多以關中的西安、咸陽為中心,人民用自己樸素的唯物史觀,對《頂妻背母漢文帝》、《唐太宗認錯獎敬德》等一代明君都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對功過不一、出身經歷各異的眾多帝王後妃也都做了多側面的形象描繪。其中一些優秀的傳說為史書的不足填補了空白。《姜子牙的傳說》在西岐生根發芽,通過《封神演義》插上翅膀而傳遍天下,以他垂釣的蟠溪釣魚台為中心點,該地有祠廟並形成歷史悠久的廟會。劉蔭樞是韓城人,清代進士,官居撫院,政績卓著,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有較大影響,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廣西軍駐扎韓城期間,長官下令嚴禁擾民,因為這是「劉公,劉婆」的故鄉。《劉撫院賣橋》事過三百餘年,當地人總愛提及他為民造福、不為子孫後代遺留特權的佳話。黨崇雅的故鄉在寶雞縣,寶雞地區流傳的黨閣老的傳說就比較多。《黨閣老賣棒槌》等關心下層人民疾苦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勞動人民以自己的生活和願望塑造出了類似《寇準罷宴》、《楊角爺的傳說》、《藏宮燈》、《閻丹初歇店》等一大批心目中的清官形象。兵家將帥的傳說中,關於尉遲敬德、馮玉祥、楊虎城的傳說流傳相當廣泛。名醫孫思邈是唐代京兆華原(今耀縣)人。他是東漢醫聖張仲景之後,中國醫學和葯物學的集大成者,其影響深遠,超越了中國的疆域。孫思邈的高尚醫德、精誠求實的學風、勇於創新的治學精神和精湛的醫技,使他成為中醫界的一面旗幟和為人的楷模,後世民間崇拜他為「葯王」。在他的故鄉廣泛流傳著關於他的眾多的救死扶傷、救人苦難的動人傳說,為歷史悠久的二月二耀縣葯王山廟會增色不少。
關中是道教的聖地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發展高峰時期的中心,加之歷史上封建統治階級的提倡,道教、佛教影響深遠,尤其是道教的影響更加顯著,除八仙的傳說之外,邱處機號長春真人,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因而在隴縣龍門洞等地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傳說。虢鎮一帶俗言「天旱十年,旱不了高龍灣。」這一帶地處邱真人修道的「磨性山」腳,山泉星羅棋布,莊稼不缺水澆。傳說這些水泉是邱祖用道袍撩水所灑。張三豐為明代著名道士,曾長住寶雞市金台觀,所以形成不少神異傳說,其形象酷似濟公。樓觀台是老子講經處,也是北魏樓觀派的道教聖地,華山是道教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所以擁有較多的道教人物傳說。長安由於是玄奘法師取經、譯經的起點,民間流傳著不少風物特色突出的西遊傳說,它們近似《西遊記》又並非《西遊記》,《蛤蟆犢取經》給唐僧塑造了一個特異形象。
古都步步是文化,關中風物傳天下,這里山山水水都帶情,幾乎是無山無水無景不成傳說。在地方傳說中,其中很多與神話、仙話、人物傳說、生活故事、幻想性故事相交叉。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像《關中為啥叫秦川》。關中山川地貌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形長期演變的產物。但在民間卻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和巨靈擘山有關,有的說它和制服妖龍有關。本篇傳說又把它和秦始皇治理秦國聯系起來。這種種不同的說法,既曲折地反映了關中地貌的變化過程,又體現了人類戰勝自然傳承記憶中的歷史積淀,既是口傳文學,又有一定科學價值。最使人感到奇異的是《鹿母寺》,以羌族王子與鹿女的愛情故事,記載了古代羌族在關中西部活動的事跡。其它如《劈山救母》、《火燒十三村》等都是幻想色彩十分濃厚的動人傳說。《獻頭》以誤鍘包勉解釋地名由來,卻異於小說、戲曲,說包相爺一時未察真情,而殺了廉政為官的侄子,也頗能發人深省。
風俗傳說是人民群眾以口傳情節形式,講述有關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集會和宗教信仰等風土人情的傳說。關中風俗傳說異常豐富,歷史性特點也很突出。《史記》的作者大史學家司馬遷的故里在韓城,今有司馬祠廟。當地人尊司馬遷為「史聖」,有不少傳說講述了他撰寫《史記》的艱辛歷程和受迫害的遭遇,致使他後代改為馮、同兩姓以逃避滅族之禍,當地還為此留下了「跑台戲」的特殊風俗。《韓城跑台戲》即是人民口傳的實錄。其它如《跑旱船》是對大禹治水的紀念,《貼門神的傳說》是對唐代名相魏徵的神化,《太公在此上樑大吉》則是封神外傳。
關中較少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卻很多,這些故事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最富於現實性。它們包括了長工地主故事、愛情婚姻故事、後母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交友故事、生產經驗故事等。機智人物故事在關中也有較突出的特點。從先秦諸子開始,漢族的民間寓言、笑話已大量進入歷史典籍和筆記小說,但在關中民間笑話依然藏量很大,新笑話也還在不斷產生。
關中人民以自己高度的想像,豐富的社會生活,強烈的斗爭思想,特殊地域的風格,機敏的智慧和創造精神,藝術地完成了各類民間故事的鑄造。
關中的民間工藝美術
在民俗文化事象中,民間工藝美術是開發潛力最大,易於走向產業化的一個重要門類。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關中民間工藝美術品類繁多,地域特點突出。從總體上講有三個中心點。西府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木版年畫、泥繪彩塑、針織刺綉、窗花剪紙、社火臉譜等均有著歷史的傳承和代表性。東府為面花、拴馬樁之鄉。面花即花饃也。華縣的虎文化面花,大荔的廟會面花,合陽的節禮面花、澄城的祭祀面花在省內外都享有較高聲譽。至於這拴馬樁,它是歷史上民居建築室外的配套裝飾,全省各地都有,但以東府最為有名。主要布局在渭河以北的澄城、蒲城、韓城、大荔、合陽、富平諸縣。它的實用價值在樁身,藝術價值在樁頭。樁頭雕刻有動物、人物、植物。最常見的為蹲獅,突出的特點是「穩」。使獅子的威嚴引而不發,「動」凝結為「凈」,具有民俗文化內涵。「穩」才使拴馬樁有穩固之感,挺立在那裡,「鎮」住家院,「拴」住財富,「穩」也使裝飾性大大增強,有民間工匠在藝術世代傳承中形成的程式化的特點。這藝術內容豐富的拴馬樁,在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突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掀起了一陣拴馬樁熱,地區在收集、省上在收集,甚而爭相收集,在渭南地區群眾藝術館、省群眾藝術館的院落里,一度都擺了不少拴馬樁。但卻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的研究。第三個中心就是戶縣農民畫,已成為中國農民藝術走向世界的一個主要窗口。此外,當代文化人的泥塑、根雕,歷史久遠的皮影,藍田玉雕等也當是關中民間工藝美術品的主要財富。
D. 關於西府古鎮的資料
1 西府古鎮介紹
扶風西府古鎮西府古鎮坐落在歷史文脈最為深厚的周原文化發祥地—陝西扶風縣,沿著絲綢之路的歷史痕跡,跨越2300年的歷史歲月,跨越亞洲、跨越大洋州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精髓帶給全世界。西府古鎮是扶風縣 2009年 2月 16日開工建設的一個重點景區,選址在扶風縣城新區,關中風情園西鄰,佔地面積約 90畝 ,計劃投資 1.8億元,項目由扶風縣城關鎮、牛家村和陝西益元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發。
西府古鎮的設想是一個集民俗飲食、漢唐文化、影視拍攝、休閑購物、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漢唐體驗式古鎮。瞅准法門寺巨大的遊客數量,在吃住游購娛等環節進行資源互補,豐富法門寺的大旅遊圈。歸根結底就是打造一個平台,讓法門寺的遊客留在扶風。扶風西府古鎮「西府古鎮」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樣式,以古鎮正中為中心,設計十字形街道,將古鎮分為兩大片區。分別劃分為漢代商業區和唐代商業區,內有漢唐時代扶風的名人府邸、展覽館等。「西府古鎮」內的古建築設施、工作人員的服飾、古幣交易的模式等,整體體現出東漢鼎盛時期的文化內涵。了解「西府古鎮」就了解了漢唐歷史,再現扶風古郡。
扶風西府古鎮景區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格式,以古鎮正中為中心,內有市樓、亭樓、角樓、鍾樓、鼓樓、南北闕門和269個院落。所有的經營戶、工作人員以及清潔員、保安員都統一著漢服,遊人在古鎮可以住仿古的四合小院,品嘗扶風美食,了解漢代的名人軼事,觀賞皮影戲、秧歌鑼鼓等陝西西府地區的傳統民俗表演……加之馬車、牛槽、石磨盤、拴馬樁、上馬石等舊時民間生活用具的陪襯,西府古鎮整體營造出漢唐鼎盛時期的市井文化,使人彷彿置身於真實的歷史場景之中。
E. 陝西風俗文化,除了腰鼓,皮影,剪紙外還有什麼
年畫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以下是詳細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LI></UL>
F. 陝西獨特的風俗有哪些
一、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合成新的獨特的舞種,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整支舞蹈熱烈而充滿歡快的氛圍。
G. 你的家鄉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神魔特色在歷史生曾出現過那些有影響的人物快 !!快!
古古惑惑GV不敗家
H. 西府印象 西府都包括哪些地方
西府,多用於陝西民俗文化版塊,這里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一般指咸陽以西,北至彬縣、中含武功、興平、禮泉,西至寶雞市境內三區九縣,以及天水、平涼隴南個別地區,西府不僅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歷史蘊味。
I. 西方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9)西府文化特點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的發展
以西方自由化為文化背景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東方以整體化為文化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從提高社會系統功效的角度來看,兩者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
正確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事實上歷史也正是在這樣做,西方文化在不斷地向東方文化學習,從東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觀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中。
例如,一些西方國家也倡導 「雷鋒精神」 「團隊精神」,引入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精神,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干預」、「國有化」、「社會保障體系」等,本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東西。
J. 西部的民俗風情
1、秦腔
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儺舞跳鍾馗
儺舞跳鍾馗,又稱跳鬼臉、請鍾馗、戲鍾馗、鬧鍾馗,流傳於「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陝西西安周邊的一種古老民俗文化活動。
3、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
4、酒禮
酒禮酒規分賓主,講上下。敬酒先從長輩到平輩先上後下,朋友相聚論年齡,講資歷。勸酒者必以禮感人,以話勸人,有時還以力逼人。非讓客人把酒喝下去。
5、龍舞
龍舞又叫龍燈。龍有9—13節不等。每節用竹編成筒狀籠子,糊上透明紙,用綢布龍衣連成一體,每節有一木柄。表演多在夜間,點燃籠中的蠟燭或油捻,龍身放光,每節有一人舞動,儼然火龍。動作多樣,配以鑼鼓咚咚,火龍翻滾,紅光四射,男女老幼爭相觀看,笑聲迭起,熱鬧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