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科技文化

什麼是科技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4 12:27:49

㈠ 朋友們什麼是科學文化知識

關於科學的知識。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

現代科學通常分為三個主要分支,自然科學(例如: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研究個人和社會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以及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學(例如邏輯,數學,計算機科學)。但形式科學是否真正構成一門科學是有分歧的,因為它們不依賴經驗證據。另外,將現有科學知識用於工程和醫學等實際目的的學科被稱為應用科學。

科學基於研究,通常在學術或研究機構以及政府機構和公司中進行。科學研究的通過開發商業產品,軍備,醫療保健產品和進行環境保護來影響企業和國家的科學政策。



㈡ 什麼是科技文化素養

應該是 對科技和文化的了解和運用的能力

㈢ 科技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什麼

科技文化的動態特質主要包括創新性、發展性與開放性,內涵等

㈣ 科技文化是科學文化嗎

答案:科技文化是科學文化
科學文化推動科技發展以後,科技成果同時也在改造文化,被科技改造後的文化就是科技文化,它又會反作用於科技,同時去影響經濟和政治。
科技文化與未被改造的文化相比,它們對經濟、政治的作用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就科技系統獨立存在的意義而言,它的經濟、政治功能與科技文化的政治、經濟功能也應該被加以區分,這樣有助於我們認識科技通過文化滲透產生的積極長遠的社會效應。

㈤ 什麼是創新型科學文化

所謂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就是指在科技技術領域有所創新,能為社會帶來正面意義的科技產品的研發或生產企業。比如:新能源,環保,IT,通信技術,等等創新科技領域。我國正大力支持創新科技企業,創新是企業永恆的動力。

㈥ 什麼是科技文化月

西方近代啟蒙文化推動科技發展以後,科技成果同時也在改造文化,被科技改造後的文化就是科技文化,它又會反作用於科技,同時去影響經濟和政治。科技文化與未被改造的文化相比,它們對經濟、政治的作用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就科技系統獨立存在的意義而言,它的經濟、政治功能與科技文化的政治、經濟功能也應該被加以區分,這樣有助於我們認識科技通過文化滲透產生的積極長遠的社會效應。

㈦ 科學文化的含義和意義是什麼

科學」名詞演變及含義 據說文解字,科,會意字:「從禾從斗,斗者量也」;故「科學」一詞乃取「測量之學問」之義為名。中國傳統上將所有的知識統稱「學問」,古代將關於自然物道理的學問稱為「物理」[1],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學,數學學科獨立於「物理」。「科學」一詞初由近代日本學界使用,對應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詞彙,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而自明代時中國則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學問。直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許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甲午海戰以後,中國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過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技術。許多人認為,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志》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使用「科學」一詞的頻率逐漸增多,出現了「科學」與「格致」兩詞並存的局面。在中華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傳播活動,「科學」一詞才取代「格致」。從准確、可驗證性並能達到普遍公認的角度講,科學一詞指自然科學。廣義的科學又包含了科技及社會學。 在中國,教科書上一般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或稱為理科)和社會科學(或稱為文科)。而諸如心理學、哲學(有別於科學)在中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概念被認為存在劃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況。因而「科學」一詞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學科稱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稱文理科。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78年),科學被解釋為: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 對於科學的理解,一種觀念認為符合事實的或者被實驗驗證為正確的學說才叫科學,錯誤的學說則不符合科學。另一種觀念則認為,所有的學問都是科學,在可驗證的學問、科學領域,科學觀點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將不斷考察、確定已經存在的以及新產生的科學觀點、學說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並且,隨著人類認識的拓寬加深,建立在我們今天認識局限性基礎之上的公認正確的一些科學學說,可能在將來將被驗證為不正確或者有不正確的成分。

㈧ 古代科技文化有哪些

科學技術,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是文明的一個不可或缺部分,它在發展中,歷經革新,致使今天的科學技術,無論就理論、結構、知識等方面,與古代的都截然不同。中國古代科技有過輝煌成就,在今天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社會上流行如下見解:我們要尊重先人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不割斷歷史,給它以一定的地位。它對我們的社會,對每個人的生活,至多是作用甚微。這樣的見解,實際上是片面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對我國社會的現代化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本文列舉四個方面。

首先,華夏古代科技成就,能給予我們登上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較先進國家落後,是欠現代化的。科技現代化是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倘無現代科技,也就談不上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的現代化。能否實現科技現代化,趕上並超越這方面的先進民族與國家,要有許多條件,其中之一是要有意志。相信中華民族、中國一定能實現這一願望的自信心及為此所作的努力,是一個必要條件。自信及努力的動力來自多方面,歷史根據為其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時期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的事實,使我們產生這樣的認識:既然我們的祖先,在當時世界是一個科技頭等發達的民族,我們也理當成為當今寰宇具有最先進科技的民族。祖先的業績,不當只是飯桌上的話資,務必成為鞭策我們攀登當代科技的頂峰。它給予中國科學家以信心和力量。李四光、陳三省、陳景潤、丁肇中、吳文俊、楊振寧、李政道、白春禮、楊聯康,一個接一個登上了自己研究領域的高峰。楊振寧說:「今天中國人已相信近代科學並不只是白種人才能做的」;「到了21世紀中葉,中國極可能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科技強國。」極可能只是一種可能性。要將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要有多少學者在「望盡天下路」之後,經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努力。

其次,若干古代科技對促進當代科技進步有積極作用。古代科技遠遠落後於現代科技,這是人所盡知的常識。但總體上的落後,並不等於每一項具體成就都不如現代,在不少領域都有一些具體成就,止今今人尚達不到古人的水平。中國古代科技長時期執世界之牛耳,這種情況更為典型。球墨鑄鐵和失蠟法是剛逝去的上世紀或此前不久在冶鑄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但在中國古代,後者出現在戰國之前,前者在西漢也業已問世。如果近代科技發明家能從古代遺物和文獻上早一點得悉信息,這二項技術的再次發明時間必將提前。這種情況在現時或將來仍會出現。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兵器,歷時2200年以上,依舊光耀奪目、鋒利如新。其故在於表面有一層10微米的鉻鹽氧化層。金屬表面的鉻化防銹處理技術,是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科技成就。現代鉻化防銹技術的工藝,不可能為秦朝或戰國的工匠所掌握。如果,我們能解開它的工藝之謎,應用於當代,是有實用價值的。類似的情況,在秦陵考古中還有,在秦陵之外也有。在文藝復興及其前後,中國古代科技及其思想的西傳,對近代科學的產生起有一定作用。在上世紀,中國古代的某些見解,或對現代科技能加以形象地說明,或對現代科學有所作為,或作為現代新科學的出發點。如現當代物理學家關注中國古代的元氣學說,玻爾以太極魚尾圖來表示他的互補原理,吳文俊從宋元數學思想出發形成幾何定理證明的機械化問題理論,張穎清以經絡穴位說為根據創立全息生物學,席澤宗以古代星相為基礎探索超新星爆發與射電源關系。

再次,傳統科技在生產部門的應用滿足人民的日用需要。我國正處於現代化建設時期。現代化建設時期不同於現代化建成時期,傳統科技在某些領域仍被保存著,生產人民所需要的物質產品。當今,不僅東西部地區大有差異,而且地區內部也有高低之別。即使是東部地區,閩浙贛粵的山區就與太湖地區大不一樣。古代的水碓、水磨等技術仍在應用。古老技術的產值在全國國民經濟收入微不足道,但對千百萬人民的生活卻有著重大關系。傳統科學技術的特藝部分,從業人員運用科學技術製作具有審美價值的工藝品。如蘇州所生產的仿古絲綢,上海所生產的仿古銅器,蕭應與錢倩的棕編。有人還仿古代弩機製成玩具,上世紀90年代有幾年曾風行滬上。

最後,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有助於認識當前國情。人們的思想感情、風俗習慣與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既然,古代科技還被應用於生產勞動,在我國落後地區人民的經濟生活中尚有一定的地位;古代科技在某些領域作為特藝,以其產品供人民品賞把玩,與古代科技相聯系的行為與心理也會繼續存在。這是我們國情的一部分,它使我們的國情更趨復雜。要了解它,有必要熟悉古科技。

㈨ 科技文化的介紹

科技成果同時也在改造文化,被科技改造後的文化就是科技文化,它又會反作用於科技,同時去影響經濟和政治。

㈩ 古代的科技文化具體具現在哪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一、備考導航
本專題主要包括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傳播和影響等基本知識。掌握中國古代各時期領先
世界的科技成就及產生的原因、影響,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社會環境的促進與制約關系。認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張及其產生原因和社會影
響,深刻認識文化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了解各時期教育、史學方面的成就及其與階級統治的關系。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認識各個時期文學作品
的.時代特色。通過比較各時期文化發展的異同點,培養歷史比較能力以及理解繼承與發展的基本觀點。
二、專題知識歸納
(一)科學技術篇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西傳
⑴造紙術:①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②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③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⑵印刷術: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
籍。③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現錫、鉛活字。後來又有
銅、鉛活字印書。⑤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⑶指南針:①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②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③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⑷火葯:①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②北宋時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
和火器。③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④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
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⑤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⑴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⑵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認得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⑷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⑸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⑹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
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⑻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先行公歷同,但早於先行公歷300年問世。
3、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⑴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⑵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⑶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⑹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又著《綴術》一書。
4、中國古代的醫葯成就
⑴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還出土了石砭鐮等醫療用具。
⑵戰國:扁鵲石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葯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⑶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⑷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醫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隋唐: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自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⑹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1800多種,方劑10000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5、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⑵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⑶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2個世紀。
6、農業、手工業論著
⑴《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作,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⑵《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⑶《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⑷《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7、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國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品的國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經養蠶
繅絲。夏朝的有關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和石申的《甘石
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春秋戰國時期創造的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2000年以上。戰國時期出現的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在當時世界上
是獨一無二的。
⑵秦漢:編寫於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的耕犁上安裝了犁壁,比歐洲早1000多年。西漢《九章算
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東漢張衡的地動儀式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道小數點後七位,比歐洲早1100多年。
⑷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
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時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的國
家,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製成火葯的配方,唐朝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
⑸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⑹明清: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2個世紀。
(二)文學藝術篇
1、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⑴詩詞:①春秋:相傳由孔子編訂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0多篇,絕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的詩歌。②戰國:屈原用楚國方言,利
用民間歌謠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後人成為「楚辭體」,代表作《離騷》。③兩漢:樂府詩流行,以《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為代表。④三國:「建安
文學」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詩》和蔡琰《悲憤詩》等。⑤東晉:陶潛詩這一時期著名詩人,田園詩的鼻祖,代表作有《歸園田居》、《歸去來
辭》等。名作《桃花源詩》和詩序《桃花源記》,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⑥南北朝:樂府詩最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作有《採桑度》、《子夜歌》;北方民歌
有名的有《敕勒歌》、《米蘭辭》。⑦唐朝:a.初唐: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陳子昂市唐詩革新的先驅。b.盛唐:詩歌成就最大,詩人輩出。山水田園詩人有
孟浩然、王維,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其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成就最高。李白的《蜀道難》、《望廬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別」等都是
千古絕唱。c.中唐:詩壇倡導詩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的諷喻詩《新樂府》50首,是這類詩的代表。D晚唐:詩人杜牧、李商隱,別創新格,他們的詠史詩感人
至深。⑧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五代時期最傑出的詩人。⑨兩宋:★詞:a.蘇軾對詞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他拓展了詞的內容,著重表達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給
詞注入強勁的生命力。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創始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b.柳永的詞具有市民氣息,是婉
約派的代表流傳很廣,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等。c.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之交,她的詞風格委婉,是婉約派的代表,感情真摯,語言清
新雅潔,明白如畫,生活氣息很濃。d.南宋詞人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得作品經常流露出對祖國山河分裂
的悲痛,散發著濃厚的時代氣息,作品有《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e.陸游:因為主張堅決抗金,他的詞不乏感慨國事的悲憤激
情。陸游也有一些婉麗飄逸的詞作,如《釵頭鳳》寫得纏綿悱惻,一往情深。★詩:a.南宋的陸游:代表作《示兒》。b.金朝的元好問:他的詩風格沉鬱,豪放
悲涼,被稱為「喪亂詩」。

⑵散文:①戰國: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章以剛柔相濟的辯論見長,游揚雄肆,令人欽服。莊子的散文文字優美,想像豐富,是諸子中才華橫溢的大文學
家。他的《秋水》、《逍遙游》等都是古代文學名篇。②兩漢:賦的興起,代表作有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等;東漢班固的《兩都賦》。

⑶小說:①唐朝:由於城市的繁榮,為適應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學領域出現了情節多奇的短篇小說——傳奇。②東晉南朝:志怪小說。③宋代:話本
是宋代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先由城市藝人口頭講述傳授,後經記錄整理,流傳中不斷補充,因而情節完整,語言生動,藝術成就比較高。④明清:小說成為文學主
流。

⑷戲曲:①元代:元曲是元雜居和散曲的合稱。元代的劇作家人才輩出,關漢卿是最傑出的代表,一生創作60多種劇本,悲劇《竇娥冤》是代表作。②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③清朝: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京劇形成。

2、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

⑴美術:①春秋戰國:a.長沙楚國遺址出土地帛畫《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帛畫。b.四川出土地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表明青銅
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發展為完整的畫像。②兩漢:馬王堆漢墓帛畫是漢代帛畫的精品。山東嘉祥武梁祠等地的畫像石,四川、河南地畫像磚,題材豐富,藝術性
強。③三國兩晉南北朝:帶有宗教色彩。著名畫家有三國時期的曹不興、東晉的顧愷之。顧愷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④隋唐: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用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態,山水、花鳥成為繪畫的主題。傑出的畫家有初唐的閻立本(代表作有《歷代帝王圖》
和《步輦圖》)和盛唐的吳道子(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圖》)等。⑤北宋a.隨著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風俗畫出現並日益增多。b.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
上河圖》,描北宋東京汴河風光和繁華景象,是我國美術史上不朽的作品。

⑵音樂:①戰國: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鍾。②三國兩晉南北朝:從西域引進了《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異域傳來了天竺樂、扶
南樂、高麗樂等。③隋唐:隋唐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隋代有九部樂,唐代擴充為十部樂。著名樂曲有《秦王破陣
樂》。

⑶雕塑:①夏商周:商周兩朝雕塑盒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頂峰。商朝青銅器早期就出現平雕和浮雕兩種技術;西周青銅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青銅銘文出
現。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的大型青銅鑄像是這時期青銅藝術的傑作。②秦漢:精品包括秦始皇陵兵馬俑、奴婢伎樂俑和動物俑三類。秦漢大量的磚瓦、瓦當,也
是富有藝術價值的陶塑藝術。青銅鑄像水平高超,代表作有秦陵彩繪銅車馬、武威銅奔馬。③三國兩晉南北朝:山西的雲岡石窟、河南的石門石窟等石窟藝術。④隋
唐: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⑷文字書法:①半坡氏族:出土的陶缽口沿上刻有符號二三十種,可能是原始文字的最早起源。②商周:a.甲骨文已經具備象形、指事、形聲、轉
注、假借「六書」構字規律,與今天漢字基本相同。b.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古時青銅器也稱金而得名。古代青銅器多以鍾、鼎為代表,故又稱鍾鼎
文。在金屬器物上鑄刻,習稱銘,金文又稱銘文。商朝青銅器上文字很少,一般僅有極少的人名或族名;西周開始有了長篇銘文。③秦朝:以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
全國使用,後來又出現了隸書。④東漢:書法成為一種藝術,著名書法家有蔡邕。⑤三國:鍾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⑥東晉:王羲之地楷書達到獨立完美境地,他還
擅長行書、草書。代表作《蘭亭序》、《黃庭經》。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⑦隋唐:書法匯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的風格。著名書法家有由隋
入唐的歐陽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響;盛唐的顏真卿創立了氣勢雄渾的「顏體」,代表作有《顏氏家廟碑》;中晚唐之際的柳公權,與顏真卿齊名,創
立了「柳體」,代表作有《神策軍碑》;唐朝的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懷素等。
(三)思想、教育、史學篇
1、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況

⑴春秋: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興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實質是舉賢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德才兼備的人才思想,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⑵秦漢:①秦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用統一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②漢武帝創建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建立起中國封建官學制度,以儒學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

⑶隋唐: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視發展教育。官方在京師辦有國子學、太學,在地方辦有州學、縣學等,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

⑷兩宋:由於印刷術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過前代,學校制度更加完備,王安石變法時曾改革科舉和學校制度。

2、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概況

⑴春秋:《春秋》相傳為孔子編訂,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尚書》是夏商周三代一些歷史文獻和傳說資料的匯編,相傳也由孔子編訂。

⑵兩漢:①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②東漢班固的《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代的歷史。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風盛行,劉宋范曄的《後漢書》和魏晉時期陳壽的《三國志》,編撰水平最高,被後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國開始確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規模超過前代。

⑸兩宋: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上起戰國,下至五代,記述了1300多年的歷史。

3、中國古代的宗教及其傳播

⑴佛教:①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進入中國中原地區。②東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馬馱經,建造白馬寺,佛教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③南北朝時
期,佛教廣泛流行,統治者廣修寺塔,寺院經濟過度發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從加強統治出發,曾兩次滅佛。④唐朝武則天時,佛教備受寵遇。隋唐時的佛教
漸趨中國化,形成許多宗派,以禪宗流傳最廣。

⑵道教:①東漢時,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和黃老學說的某些成分結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②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宣揚采葯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地主階級的宗教。③蕭梁時,道教經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④唐宗室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擁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時,道教極盛。

4、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的變化

⑴儒家思想:①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
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②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實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
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③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未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
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
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
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⑤明中葉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
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

⑵進步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戰國:荀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主張「制天命而用之」。②東漢:王充著《論衡》深刻批判讖緯神學。③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
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
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④清初:a.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只重農部重商的
重農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b.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
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
清代學者影響很大。c.王夫之:是以為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
義觀點,對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含靜」,否定理學家主靜地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
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三、重點問題精講
1、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方式決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初
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與經濟的繁盛反映在意識形態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燦爛;明清時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反映在意識形態方面便有反對君主
專制的民主思想的產生。此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諸子百家的思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在觀念上的反映,反過來它又為歷史變革起了摧毀廓新、
敷陳新義。

2、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提條件

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

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

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於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

中外之間是否存在有利於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⑥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為後代科技文化

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是我國古代科技文化領先於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學藝術是對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反映

一定時期的文學作品是當時社會社會生活在上層建築領域的反映。如兩宋時期多民族國家並立,國家分裂,陸游的詩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願望;從唐代傳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4、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並且向世界各地傳播,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於西方近代文明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科
技發展的原因:①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②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封建經濟的發展,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③封建教育
的發展,思想觀念的進步,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條件;④科技重為「農本」思想服務的如天文歷法、醫學、數學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⑤廣大科技勞動者積極進
取、勤奮鑽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農經濟的落後性和閉塞性的束縛;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約性;③傳統價值觀念的約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轉化為生產力,取決於經濟狀況、社會環境和人的觀念等。

之所以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具體來看:①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中國古代學者形成了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中國學者缺乏必要的科學試驗的傳統訓練。②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
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③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
關的科技的發展。④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
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⑤教育的落後,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而言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近代科技出
現的最根本原因。

學習古代科技史,必須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社會環境的促進與制約關系;科技創造是科學家勤奮鑽研的結果等。

6、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

中國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戰國時期的荀子,東漢的王充,南北朝時

期的范縝,唐朝的柳宗元和劉禹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學術成就達到了舊唯物主義的高峰。中國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表現在它確認世界的物質性,確認存在地客觀性,確認規律的可知性,並往往與政治上的進步傾向相聯系。

7、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縱觀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變化,對當時社會和後世影響較大的,並在社會上形成一定

氣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宗教思想、樸素

唯物主義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1)儒家推崇「仁治」,實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張用法令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3)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科技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3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