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府文化的文化特色
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有被稱為「粵劇四大家」的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等。紅線女所創的「紅腔」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大。以粵語演唱的曲藝品種,有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和粵謳等。廣東音樂是產生、流傳和發展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粵西廣府方言區的純器樂演奏的民間音樂。19世紀60年代起,嚴老烈等代表性人物,運用帶規律性的使用裝飾音和「加花」的旋律發展法創作改編出《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餓馬搖鈴》、《雨打芭蕉》等有獨特風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樂曲,標志著廣東音樂作為樂種的形成。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 。 2011年1月18日首個廣府文化節開幕。廣綉、骨雕、雕塑、盆景、攝影五大文化傳承人五仙觀獻藝。91歲象棋大師陳松順親臨現場設局對弈,一代剪紙名家葉潤生親手錶演鏤空剪影,「南蕭王」郭大強當場展示堪比儀器精準的手工校音,還有50年說書生涯的顏志圖講述廣府民俗故事……為期6天的「廣府文化節」在廣州五仙觀盛大開幕。
啟動儀式上還將有華美漢服秀、五仙賜福、醒獅等精彩表演。五仙觀現址坡山是珠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坡山古渡」,至今仍然留下唐代廣州海岸大浪沖刷過的痕跡。主辦方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鮮花、稻穗獻五仙」節目,遊客只要花兩三元就可以買下鮮花、稻穗獻給傳說中的「五仙」。
『貳』 廣東的三大文化是什麼
廣東三大文化分別指的是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東文化有著明顯區別於其他中國省份的地域特色,這是因為三大文化都是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南遷帶去的的。五嶺的阻隔使得嶺南文化獨立傳承發展,而廣東以北的其它文化在歷史的演變中,接受其它民族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現代的文化,因此廣東文化傳承了比較多古中華文化。另外,自唐以來,廣州都是對外交流的門戶城市,能以中華文化的包容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包容,改進。還有就是革命成功後,廣東人對政治文化不太感興趣,有點金錢主義的感覺,所以造成廣東的平民文化。
分開來說,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為核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的粵語文化,以及廣府文化的源頭嶺南。廣府文化在嶺南文化中,是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的一種,是古南越、中原漢文化、西方文化、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等綜合而來的文化,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
『叄』 廣府文化有哪些
廣府文化有:廣綉、飲食風俗、戲曲音樂、美術工藝、醒獅等。
1、廣綉
廣綉是粵綉之一,指佛山、番禺、順德、東莞、寶安、香山、台山等地的刺綉,也就是以廣東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綉工藝的總稱。廣綉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等。廣綉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2、飲食風俗
粵菜是我國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點是善於在模仿中創新,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講究「鑊氣」,注重形象,品種繁多,五味俱全,濃淡適宜。
3、戲曲音樂
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
4、美術工藝
廣東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風格獨特,技法紛呈,求新求變。其代表人物有:東莞張穆著稱畫馬、新會高儼擅長山水、順德黎簡詩書畫皆絕、順德蘇六朋、蘇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蟲,重視取法自然,創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5、醒獅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廣泛流傳於南方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舞獅在中國流傳著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
『肆』 廣府文化的特點及元素是什麼
特點: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於嶺南文化,由中原與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嶺南文化中影響最大。
元素: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廣府文化的代表有「廣東音樂」、「粵菜」、「醒獅」、「廣綉」、「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等等。
廣府文化的特徵
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近代以來,由於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伍』 廣東有什麼特色文化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塊。及茂名一帶的年例是廣東地區一個最獨特的傳統節日,茂名、化州、高州、電白縣、信宜及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廣東粵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譽滿全國,放眼現實便可知,潮粵菜為現今中國最大的菜系!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
據不完全統計,1995-2002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依靠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陸』 廣府文化精髓是什麼
廣府文化精髓是什麼:
廣府文化的代表有「廣東音樂」、「粵菜」、「醒獅」、「廣綉」、「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等等。
廣府文化即廣府民系的文化,是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化,范圍是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及周邊的粵西、粵北部分地區。
粵語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包括廣東粵西地區的高涼文化和廣西地區的桂系文化。廣府文化形成於廣州府地區,又流行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外粵語華人社區。
廣府人主要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遷入,因此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國三大尋根地之一,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
廣州府自設立以來,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教鼎盛,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和興盛之地,一直處於廣東省的領先地位。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於嶺南文化,由中原與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嶺南文化中影響最大,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
『柒』 廣東的特色文化有什麼
1、文化藝術:
廣東主要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等分支。
雷州半島有天下四絕之一的雷州換鼓、南方兵馬俑的雷州石狗,且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州歌、儺舞等。
2、飲食文化: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又稱廣東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
3、傳統戲劇:
粵劇、潮劇、花朝戲、樂昌花鼓戲等。粵劇、潮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
4、音樂曲藝:
多樣化具有多重屬性,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雷州音樂和嶺南的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傳播到海外的嶺南音樂都屬於嶺南音樂范疇。
5、民俗:
廣東部分民俗慶典活動: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波羅誕廟會等。
6、語言:
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客家語、閩語。
『捌』 廣州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1、廣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廣東音樂
嶺南古琴藝術
廣東醒獅-沙坑醒獅
粵劇
8、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玖』 對於廣府文化有什麼理解
廣州的飲食文化享譽海內外。粵菜是我國的四大菜系之 一,其特點是善於在模仿中創新,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講究「鑊氣」,注重形象,品種繁多,五味俱全,濃淡適宜。粵菜善於博採眾長,根據 廣州的氣候、物 產條件進行改造,體現了嶺南文化融通善變的韻味。粵菜中, 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餚,著名的「龍虎鬥」、「菊花三蛇羹」、「上湯燜禾花雀」、「紅燒果子狸」、「瓦缽燉禾蟲」、「開煲狗肉」、「粗鹽焗乳鴿」,成為公認的美味佳餚。雞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顯粵菜的製作功夫。廣式飲菜,興起於 19世紀末的廣州,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眾化茶樓興起,漸而蔚成風習,擴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鎮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鎮。茶樓的點心精美而又豐富,常見的如蛋撻、蛋盞、蛋散、干蒸、燒買以及各類粥品。改革開放以後,引進許多西點,使食品更為新潮、精美。
『拾』 廣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有什麼特色
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三、南雄珠璣,認同標記
廣府民系是嶺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漢族南下移民與本土居民融匯時間最長、融匯形式最多,構成最復雜的民系。各個區域的廣府文化與粵方言一樣,共性突出,個性鮮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廣府民系為主體族群的區域,該區域的廣府民系較其他區域的廣府民系而言,有著較強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大多數人均為「珠璣後裔」,有共同的發祥地--南雄珠璣巷。細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廣府民系的構成
唐宋以後,南下移民多取道粵北大庾嶺梅關新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南遷移民的聚居地及轉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區的中轉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粵方言,吳語痕跡較明顯。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布在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佔了總數的98%。這種特定的民系構成,使珠三角廣府民系易於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2.珠三角的發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蓬勃發展,並漸具規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基塘農業模式,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依託著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建立了活躍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清中期便馳名全國。從19世紀末葉,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崇尚興辦實業,是廣府文化有別於客家、潮汕兩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自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工農商並舉,迎來了廣府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可見,「南雄珠璣巷」,是特定的歷史與特定的民系構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認同標記,有著極強的凝聚力。 宋代是嶺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廣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宋以後,珠三角地區領先嶺南地區的發展,影響全國,並成為著名的僑鄉,「珠璣後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璣巷」,成為海內外廣府人的尋根祖地,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成為廣府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廣州文化成為主導,廣州話成為粵方言的標准語,並最終成為跨國界的語言,「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幷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Languagesindaily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Chinese)。」便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