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蟋蟀的家在哪裡
蟋蟀(學名:Gryllidae),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動物,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 其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全國各地皆有分布。
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
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
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在緬甸曼德勒的市場上銷售一種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遊方僧人食用。
當今社會賞玩鳴蟲似漸成風尚,無論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香港等大都市,還是南京、杭州、蘇州那樣的中等城市,以及鹽城射陽市縣級城市,都有規模不等的鳴蟲市場。賞玩鳴蟲作為娛樂活動,多少可以折射出現代人渴望返璞歸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賽於10月底在北京舉行,北京市約400多名蟋蟀愛好者參加。此次蟋蟀大賽將持續一個月,蟋蟀愛好者全部來自民間,最後取得冠軍的蟋蟀將獲"蟲王"稱號。據中國蟋蟀專業委員會會長吳繼傳介紹,北京市大約有近十萬名蟋蟀愛好者,在蟋蟀專業委員會注冊的就有1000多人。雙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園,經常會看到他們三五成群地在鬥蟋蟀。
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京城民間始終保留著玩蟋蟀的習俗,各路玩兒家經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鬥蟋蟀。盛行時宣武門、牛街、椿樹上頭條是有名的擺擂台、鬥蟋蟀的地方。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位於北京西便門明城牆遺址城樓的京城第一座鳴蟲館"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開設的喝茶同時品味蟋蟀文化的場所。茶苑內掛著蟋蟀畫譜,放著蟋蟀影雕,擺擂台、鬥蟋蟀的玩友們紛紛來此重溫舊時游戲。
B. 濟南市內賣黃鈴的鳴蟲市場在啥地方
你好,建議周末的時候去英雄山文化市場看看吧,在市場外面,山下的鳥市。
C. 《末代皇帝》中最後溥儀拿出蟈蟈後哪去了
《末代皇帝》中最後溥儀拿出蟈蟈送給小朋友後就回家了。
電影《末代皇帝》接近尾聲之時有這樣一個畫面:老態龍鍾、身著中山裝、已經成為平民的末代皇帝溥儀再次回到紫禁城,追尋逝去的回憶。他步履蹣跚地爬上 輝煌 的御座,在當年熟悉的龍椅下居然找到了那隻雕刻精美的、幼時裝蟈蟈用的籠子。他深情地凝視著,順手打開籠子,一隻肥碩的蟈蟈居然從裡面爬了出來。一個正好路過的、帶紅領巾的男孩,在背後好奇地注視著他。那隻半個世紀不死的蟈蟈自然是導演的虛構,但這組鏡頭卻形象地從側面表現出了我國鳴蟲文化的淵源流傳。那隻在夏末秋初之時振翅鳴叫的蟈蟈,竟然成為了導演表達末代皇帝追憶往事、傷感滄桑巨變、寄託孤獨失意的小生靈。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氏。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末代皇帝》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主演的一部傳記電影。影片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
該片獲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
D. 北京哪個花鳥魚蟲市場賣鳴蟲多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台灣台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
E. 求與昆蟲有關的民俗文化
鳴蟲文化
蟋蟀,金鈴子,紡織娘,蟈蟈,古人對於鳴蟲的飼養,寄與的情感,玩樂,包括豐富的有趣的精緻的飼養器具,以及大眾化的普及度。
關於鬥蟋蟀,以前只作為貴族玩意,後好像有一位皇帝熱衷,隨大眾化。
古人也養蟬,還有用好看的甲蟲做裝飾。
另外,說到文化,很多成語古詩都有蟲。
看了這個問題,我網路搜了一下,發現有很多講的很全面的網站,我自己也了解到不少。樓主自己網路吧,比我零星回憶准確多了。
http://www.taiming.com.cn/whkw/
http://www.yang.com/news/200710/2007_10_17_8952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7e87e01009lcu.html
F. 博物館的資料
上海昆蟲博物館總面積2000平方米,各類展教設備近2萬件,設計新穎、創意獨到、內容豐富,以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貫穿展館。展示手段包括豐富的標本、生動的圖片和精彩的文字說明,展廳結構包括序廳、昆蟲生命、昆蟲世界、昆蟲與人類關系、昆蟲文化等展廳,以及多媒體播放室、觸摸屏知識問答游戲區和互動實驗室等特色功能區。
上海昆蟲博物館系統地介紹了昆蟲的起源、演化、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昆蟲家族、中國昆蟲區系以及昆蟲種類的多樣性,展示了昆蟲文化,包括昆蟲郵票、火花、書簽、風箏、蝶翅畫、各種昆蟲典故等。許多市民無法見到的珍貴昆蟲在博物館中亮相,平時無法看見的小昆蟲,在展館中憑借專用工具,人們得以識其真容。漫步在昆蟲文化廳的鳴蟲文化區域,你會體驗到我國二千年來鳴蟲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還能看到各種散發著濃濃歷史氣息的各類鳴蟲飼養器具。
昆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類生物,為青少年學生所喜聞樂見,但對如何捕捉、製作、觀察標本等專業知識,多數人不太熟悉。為提高青少年的興趣,增強科學傳播的效果,上海昆蟲博物館特別設置了互動實驗室,配有40台體視顯微鏡和一批人工氣候箱,並定期舉辦昆蟲專題講座,讓青少年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
上海昆蟲博物館坐落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楓林科學園區內,其前身是建於1868年的上海震旦博物院, 1953年歸屬中國科學院。目前,該館收藏昆蟲標本100餘萬號,保藏著一大批瀕危珍稀及檢疫性昆蟲標本,是我國大型專業的昆蟲博物館之一,並成為「上海市科學教育普及基地」、「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被列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十項科普實事工程之一。
G. 蟋蟀的蟋蟀文化
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在緬甸曼德勒的市場上銷售一種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遊方僧人食用。
當今社會賞玩鳴蟲似漸成風尚,無論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香港等大都市,還是南京、杭州、蘇州那樣的中等城市,以及鹽城射陽市縣級城市,都有規模不等的鳴蟲市場。賞玩鳴蟲作為娛樂活動,多少可以折射出現代人渴望返璞歸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賽於10月底在北京舉行,北京市約400多名蟋蟀愛好者參加。此次蟋蟀大賽將持續一個月,蟋蟀愛好者全部來自民間,最後取得冠軍的蟋蟀將獲蟲王稱號。據中國蟋蟀專業委員會會長吳繼傳介紹,北京市大約有近十萬名蟋蟀愛好者,在蟋蟀專業委員會注冊的就有1000多人。雙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園,經常會看到他們三五成群地在鬥蟋蟀。
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溫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內的故宮、北海、天壇、太廟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京城民間始終保留著玩蟋蟀的習俗,各路玩兒家經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鬥蟋蟀。盛行時宣武門、牛街、椿樹上頭條是有名的擺擂台、鬥蟋蟀的地方。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位於北京西便門明城牆遺址城樓的京城第一座鳴蟲館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開設的喝茶同時品味蟋蟀文化的場所。茶苑內掛著蟋蟀畫譜,放著蟋蟀影雕,擺擂台、鬥蟋蟀的玩友們紛紛來此重溫舊時游戲。 2010年寧津縣被選為中華蟋蟀第一縣。
產自山東寧津的蟋蟀。
寧津蟋蟀種類繁多。因特有的地理條件和特有的環境小氣候,寧津的柴胡店鎮原尤集鄉、孟集鄉、保店鎮、寧津鎮原小店鄉、杜集鎮原常窪鄉等地所產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鄉陳庄一帶所產的「斗蟀」最優。
寧津蟋蟀英勇善戰,美譽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雲集至此。這也變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金蟲」,在柴胡店鎮就流傳著「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頭牛」的佳話。每年立秋之後,田野、樹林、溝壑、村頭空地、村內宅院,甚至農家屋內,到處有蟋蟀出沒。日以繼夜,鳴聲不斷。
據傳,明朝時賈大嶺、耿老夫(身份不明)為給皇宮尋找「斗蟀」,走訪民間來到寧津縣,住在原尤集鄉趙鐵鍋村,親自采定陳庄一帶的土地所產的「斗蟀」為貢品。
傳說風流皇帝宋徽宗酷愛玩蟀,被金兵俘虜,押送金國,路過山東寧津,突然隨行的行李散了,從車上掉下來一個小盆,里頭蹦出一隻蟋蟀。宋徽宗睹此愛蟲,思念故國,不禁黯然神傷,垂淚對蟋蟀說,你走吧,八百年後,你會稱雄華夏。正好800年後,在寧津舉辦了第一屆蟋蟀文化節。這個故事雖帶有傳奇色彩,但它說明中國蟲文化底蘊的深厚。
寧津蟲以其體魄魁偉、牙齒堅利、斗性厲害,並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賽冠軍而著稱於世。由於蟋蟀使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寧津縣政府從1991年起,年年辦蟋蟀節,招攬天下「蟲迷」。寧津縣的各個鄉,幾乎都設有蟋蟀市場,來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的「蟲迷」川流不息,可樂壞了寧津的父老鄉親。蟋蟀文化已成為一道誘人風景線。山東省寧津縣蟋蟀,以體健力足、剽悍好鬥、剛柔相濟而聞名全國。近幾年來,每逢夏末起,北京、天津、廣州、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徐州、西安等十幾個大城市都有愛好者到寧津縣大量選購蟋蟀。
鬥蟋蟀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是一項很普遍的傳統文化活動。近幾年,中國部分城市及東南亞地區逐步形成了蟋蟀熱。在一些省市,蟋蟀協會、蟋蟀市場也應運而生。
現寧津縣城、龍集鄉、孟集鄉、柴胡店鎮等都形成全國性的蟋蟀市場。每年在「立秋」前蟋蟀即開始上市。大量集中上市是8、9月份,一般接待外地選購人員,每月1000至2000多人次。一隻蟋蟀,少則幾元,幾十元,多則500-600元,最高可達一兩千元,商場上日成交額能超萬元。據專家介紹,寧津縣有適宜蟋蟀生長繁殖的氣候、水質、土壤。在以往的全國及國際大賽中,寧津縣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奪得冠軍。
近幾年,寧津縣把開發蟋蟀資源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與中科院聯合成立了「寧津縣蟋蟀研究會」,聘請中科院吳繼傳教授為名譽理事長兼技術總顧問,同時編寫出版了《中國寧津蟋蟀志》一書,組織了中國寧津蟋蟀節。
蟋蟀隨著日期的推進,上市蟋蟀越來越多。縣城、龍集鄉、孟集鄉等處,售蟋蟀的人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每人面前少則有三四十,多則有六七十罐,更多的有一二百罐。他們在南東牆根下、樹蔭下等涼爽的地方,一溜一溜的,分開等級,擺攤出售。
外地的蟋蟀愛好者,大部分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也有些六十多歲的老者。他們都是行家裡手,拿著蟋蟀草(俗稱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綹像胡須似的纖維),用它撥鬥蟋蟀,然後觀察其反應,進行挑選,最後成交。
而今在蟋蟀市場旁,每天有多次班車和計程車輛往返於柴胡店、龍集鄉、孟集鄉之間,還有包車,約定時間接送,十分方便。
2010年8月15日,中華蟋蟀第一縣·寧津蟋蟀文化節在寧津開幕。這一時隔16年後重新舉辦的節日,把古老的蟋蟀文化重新推向大眾的視野。
寧津是全國第一個舉辦蟋蟀文化節的縣,1991~1993年連續舉辦過三屆蟋蟀節。該縣蟋蟀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大發展,每年來寧津捉蟲、販蟲的達10萬人次。捉蟋蟀、販蟋蟀、養蟋蟀及蟋蟀用具、蟋蟀旅遊、蟋蟀工藝品等,每年帶來3億元以上的收入,全縣有3.7萬人從事與蟋蟀有關的產業。
蟋蟀文化節開幕式上,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著名相聲演員李金斗、海政文工團國際一級演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卞小貞等也前來助興演出。 寧陽蟋蟀歷史悠久,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寧陽斗蟋以個頭大、性情烈、彈跳力強、善斗兇狠而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青、黃、紫、紅、黑、白等6大類260多個品種,載入古譜的名貴品種有大黑青牙、蟹殼青、青麻頭、鐵頭青背、琥珀青、黑頭金赤、紫黃等。早在25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記載。古代被譽為「江北第一蟲」。泗店鎮的蟋蟀以曾向皇帝進貢、在打鬥中不斷得冠而聞名國內外。寧陽蟋蟀的特點一是品種多、質量好;二是性情剛烈、搏鬥兇狠、強悍而善斗。
斗蟋名著《功蟲錄》中曾有寧陽斗蟋黃麻頭戰敗上海梅花翅而獲得「賜宮花披紅巡各殿」且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的記載。《斗蟋隨筆》:自光緒21年至1940年,全國蟋蟀悍將26個,山東佔17個,其中寧陽就有9 個。 蛐蛐兒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兒,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說「逮」,說「拿」。
過去拿蛐蛐兒,要到北京郊區。據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說,過去北京專有人從事逮蛐蛐兒、賣蛐蛐兒的。立秋之前帶上干糧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兒,一走就十來天,回來後拿到廟會上去賣。玩蛐蛐兒的主兒到廟會上去拿就行了,當然不是白拿,得給錢。有名氣、有地位的玩家兒,到時候有人把蛐蛐兒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兒拿蛐蛐兒,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裝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裝一條。這140條蛐蛐兒就夠玩一個秋天了。當然140條不是全部養起來,還要挑選一番。挑選的標準是:「頭圓、牙大、腿須長,頸粗、毛糙、勢要強。」符合這些標準的留下,其餘的就處理掉了。
玩家兒們也有自己到郊區去拿蛐蛐兒的。北京郊區有幾個地方出蛐蛐兒。說什麼地方出蛐蛐兒,大概源於兩條:一是那地方蛐蛐兒多,好拿;一是那個地方的蛐蛐兒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處,後來到永定河西邊的雲崗。小時候曾聽說:雲崗盆底坑兒的蛐蛐兒善斗,號稱鐵嘴鋼牙。昌平十三陵一帶的山區也是出蛐蛐兒的地方。到後來北京附近沒蛐蛐兒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買了。如今蛐蛐兒的產地,講究是河北易縣的,號稱「小易州」。山東泰安寧陽的也不錯,最好的數寧津尤集的蛐蛐兒。 養蛐蛐兒的器具,講究的是蛐蛐罐兒。蛐蛐罐兒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漿泥燒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徑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兒大、膛兒深、壁厚,上面有蓋。如今誰手裡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漿泥蛐蛐兒罐,那可是值錢的寶貝了。這種罐兒的優點不在它的外觀,而是保溫保濕性能好、適合蛐蛐兒在裡面生存。新罐兒不是拿來就用,得先打底兒:用黃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後墊在蛐蛐兒罐里。為什麼要加白灰呢,因為沒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鹼性么,打完底兒等三合土幹了,還要放在水裡泡,把鹼性徹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兒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兒了還不行,還得有兩樣東西:水槽兒和過籠兒。
先說水槽兒:瓷的,半圓形,直徑約3厘米,高0.7厘米,槽內深0.3厘米。這東西做得精緻、小巧,掛著釉兒,描著花兒,圖案有金魚、水草、蛐蛐兒什麼的,還寫著字:勇戰三秋,覺得這應該是體積最小、建造最精細的瓷器。它的用處不必細說:喂蛐蛐兒水喝的。
再說過籠兒:澄漿泥燒的,質地細膩,顏色淺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蓋,蓋上有提手,可揭開。過籠兒兩端有洞門,蛐蛐兒可穿過去。裡面的空間可容納兩條蛐蛐兒。這過籠兒有什麼用呢?一是蛐蛐兒喜歡在暗處呆著,過籠兒就是蛐蛐兒的窩;二是養蛐蛐兒不能光養雄的(二尾兒),還得有雌的(三尾兒)做伴兒才行。如果雄蛐蛐兒不和雌蛐蛐兒交配——行話叫「過鈴兒」,它是不會和同性斗的。過籠兒,就是供蛐蛐兒過鈴兒的洞房。
養蛐蛐兒,必須給蛐蛐兒提供一個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條件。這其中的學問很多,此處難以盡述。過去有錢的玩家兒,一到秋天專門雇把式給他養蛐蛐兒。蛐蛐兒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兒的專家。 要等到秋分,天氣漸涼時才開始。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蛐蛐兒也講究重量等級。斗蛐蛐兒之前,要把蛐蛐兒放在專門的「舀子」里,用專門的「秤(讀平聲)兒」稱出蛐蛐兒的體重。可能有專門的電子秤了,這種「秤兒」,比老中葯輔里稱中葯的戥子還小巧,「秤兒桿」是象牙的,比筷子還細,固定在一個一尺左右見方的紅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兒的體重精確到一兩的萬分之一(兩、錢、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兒的體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兒了。稱體重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競爭,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因為蛐蛐兒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的記錄。一條好蛐蛐兒只要戰敗一次,便從此喪失了鬥志,對它的主人來說也就沒有價值了。因而如果讓它和重於自己的對手比賽,就是贏了,也要自身受損,要是輸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兒斗蛐蛐兒是很正規的。事先要備好「戰場」,要下請帖。玩家兒們帶著自己的蛐蛐兒赴約,沒有帶一兩條的,一般還要帶上一兩個人,幫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兒。正式比賽有專門的「斗盆」作為戰場,有專人擔任裁判,還有專人負責核准參賽蛐蛐兒的體重。比賽開始以後,賽場上鴉雀無聲,多少隻眼睛都盯著賽盆里的蛐蛐兒,蛐蛐兒的主人心裡甭提多緊張了,手心裡能攥出汗來!因為蛐蛐兒之間的爭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觀賞性的。蛐蛐兒和人一樣,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來我往,有進有退,有時兩蟲糾纏撕咬在一起,猶如摔跤場上的兩名勇士!斗勝了的蛐蛐兒帶給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敗了,主人自然沮喪。但玩家兒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氣氣、禮尚往來。玩家兒斗蛐蛐兒,圖的是好玩,非為獲利。有時雖也「掛點兒彩」,不過是一兩盒香煙而已。當然,用此種方式賭博的也不是沒有,但也應以「玩物不喪志」為度。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開始決斗。頭頂、腳踢、卷動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斗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隻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斗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宋代有兩個亡國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彥,號稱「浪子宰相」。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賈似道,不妨稱為「蟋蟀宰相」。他生平斗雞走馬、飲酒宿娼、無所不至;任相後,常與群妾伏地爭鬥蟋蟀,還總結養、鬥蟋蟀的經驗,寫成《促織經》一部傳世。他專權跋扈、蒙蔽朝廷,終於把半壁河山斷送給元軍,時人罵他為「權奸」 。
H. 北方冬天養的鳴蟲有哪些品種
老話說「蟈蟈、蛐蛐、油葫蘆、金鍾(馬蛉)」號稱京城四大鳴蟲,這是在以往交通不便、南方鳴蟲還沒有被北方玩家普遍認識的情況下的傳統說法。如今南北 交流早已蔚然成風,南方鳴蟲也深入北方玩家生活,獲得的喜愛程度並不比傳統北方鳴蟲少。同樣北方傳統的身大力不虧的鐵蟈蟈,北京、天津油葫蘆也是很多南方 玩家的必備。綜合各類鳴蟲流行程度,音色之美,蟲器之精,賞玩時節,不分南北,不分地域,我認為以下四種最具代表性的鳴蟲可以稱為新時代的中國「新四大鳴 蟲」——蟈蟈、油葫蘆、大黃蛉、竹蛉。當然我僅僅是拋磚引玉供蟲友們討論,對我國蟲文化的討論,不當之處望海涵。
(借用蟲友們的圖片)
蟈蟈——毋庸置疑人氣最高的鳴蟲,不光是鳴蟲愛好者喜歡,許多非鳴蟲愛好者也喜歡,甚至是絕大多數人對鳴蟲的第一意象。許多人認識鳴蟲並走上愛好鳴蟲 之路也是從小時候家裡的蟈蟈開始的。如今蟈蟈的人氣不減,各種蟈蟈蟲具更是愈制愈精,經久不衰。蟈蟈好養,耐養,不怕人,愛叫,可聽聲,可觀色,可顯擺, 絕對是我國四大鳴蟲當之無愧其中之一,甚至老外玩我們的鳴蟲第一眼看的還是蟈蟈。
油葫蘆——老話里說「油葫蘆是四大鳴蟲之首」,這種低調而且最常見的普通昆蟲確實有著其他昆蟲沒有的婉轉多變的叫聲,只是因為太常見而被很多人忽略了 它的美。說實話其他所有鳴蟲音色再美,但總少不了「單調」這一個缺點,唯有油葫蘆的聲音變化有致,而且還能從中聽出這種小蟲的情緒——喜怒哀樂的叫聲都不 同,和小小生靈的心靈相通,這是玩蟲的最妙之處吧。而且油葫蘆葫蘆同蟈蟈葫蘆並駕齊驅,歷久彌新。更難能可貴的是,油葫蘆繁殖極其簡單,很多手癢的蟲友都 能過一把「份蟲」的癮。
大黃蛉——大黃蛉絕對是造物主送給蟲友最好的禮物,也只有江南、徽州這樣的鍾靈毓秀才能孕育出這么精巧的生靈。當之無愧的南方鳴蟲之首,蛉蟲之首,集 萬千寵愛於一身,無論是體色、音色都堪稱完美。和它的光彩一比,其餘的小型蛉蟲都那麼平凡。而且由大黃蛉衍生出來的南方蟲具更是一絕,精、巧、絕、妙,讓 見慣了粗枝大葉北方葫蘆的蟲友們初次見到驚嘆不已,把玩不已,愛不釋手。大黃蛉在很多南方蟲友的心中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鳴蟲吧,如今更是傳遍大江南北,深 受所有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