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中庸這三個方面。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後,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餘、收放自如。
(1)什麼是儒家文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代代相傳的「四書」和「五經」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傳統的責任、節制、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形成過程之中與專制統治思想結合的結果。所以說儒家思想也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一種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另外一方面也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時他也開創了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先河。
一開始儒家在先秦儒學和諸子地位平等,之後雖然經歷了秦始皇時期的重創,但是漢王朝以來,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儒家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所以這也是儒家在這一時期得以順利發展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儒家思想在傳統封建社會當中被當成一種物質承擔者,而傳統的封建社會則把儒家思想當成一種精神的承擔者,這樣就會使得傳統社會逐步瓦解,從而導致孔子的權威喪失。
近代中國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英國的國門,這個時候國內開始開展了一系列的反恐運動,之後又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浪潮以及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思潮,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
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道德,在紛亂當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最龐大的文化核心。同時儒家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部分,這一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儒家學說直到今天還在影響到中國的思想文化。
同時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把學在官府變成了有教無類,這使得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傳播到整個民族,可以為整個民族打下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同時他也漸漸地被全社會所接受,最後得到一定的思想統治地位。
現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許多中國社會民眾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這使其成為中國文化以及民族傳統的一個重要標志。
② 什麼叫儒家文化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以及其後的一些學者
他們的學說、主張所構成的文化,即儒家文化
③ 儒家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幾千年之後,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在中國歷史上學術與言論為開明時代。
④ 儒家文化:概述儒家思想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 儒家文化 給後人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的思想一直成為眾多學者研究探討的對象。那麼你知道儒家的思想是什麼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庸」就是強調「善」對於「中庸」的概念,張辛介紹了自己的觀點。是按照適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適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長久,就是?善?。」作為傳統文化,張辛認為「中庸精神」就是適度把握,按照適中方式做事,並力求保持在一個合情合理的范圍之內。
「中庸」核心是禮樂文化論壇上,張辛博士對發源與齊魯大地的「中庸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張辛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山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從山東走出來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
對於中庸精神與書法的影響,張辛表示,「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中國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為核心的禮樂文化。」此外,中庸思想對中國古典藝術精神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中庸思想具體物化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從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發揮著或隱或顯的作用。
「文化沒必要一味與國際接軌」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張辛認為我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他特別強調與傳統接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張辛介紹,現在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目前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張辛認為,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所以,我們要強調與傳統接軌,兼容其他文化的優秀精神,而沒有必要一味盲目強調與國際接軌。」
⑤ 儒家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創立,孟子和荀子加以發揚光大,經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斷擴展充實,被漢以後歷代統治者奉為正宗的一個學派。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被後代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並把「恭、寬、信、敏、惠」作為仁的內容,主張「見利思義」。在天道觀上,雖言天命可畏,但又重視人事,強調人為。在認識論上,他提出了「知」、「行」、「學」、「思」等范疇,開辟了認識論的新領域。孔子一生致力於推行其政治主張,並從事教育和整理古籍等工作。他逝世後,其弟子將其觀點編成《論語》。孔子是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世界文化名人。
戰國時期的孟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被後世尊為「亞聖」。孟子從右邊發揮孔子的學說,賦予天以道德屬性,以心、性解天。孟子主張「性善論」,推行「王道」,反對「霸道」。在認識論上,提出了「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說。經孟子的發展,儒家學說更加完備。
作為儒家左翼的荀子,把天還原為自然界,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他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要求學用一致,「行」高於「知」。荀子與孟子不同,首創「性惡論」,強調以法輔禮,以暴力輔仁德。
經過漢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發展成漢代的經學。經學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漢著名的哲學家董仲舒。他建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體系,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以後兩千多年中國社會以儒家為正統的先聲。董仲舒主張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和「三綱五常」、「性三品說」等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
魏晉時期,儒、佛、道三教開始匯流。至隋唐時代佛教日盛,道教大興,三教爭奪思想領域主導權的斗爭日趨激烈。唐代哲學家韓愈再倡儒學,推崇孔孟,力排佛、道,將孔孟學說發揚光大。與此同時,柳宗元、劉禹錫則將儒家莊翼荀子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階段。
宋代,是儒家思想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新的儒家文化重新恢復其正統地位,並雄踞中國思想論壇約700年的時間。
宋明理學的創始人為周敦頤,學說奠基者為號稱「二程」的程顥和程頤。而集大成者則是南宋哲學家朱熹。他以思孟學派為主,吸取佛道思想,建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己」,氣對理也有重要作用,二者結合才能構成事物。在道德上,他主張「理則為仁義禮智」,把封建道德客觀化。朱熹還提出了「格物窮理」、「格物致知」等重要命題。朱熹是繼孔子之後,在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的哲學家,他的理學在元明清三代部被奉為正統的理論。
程朱理學後來分化為兩大流派,一是繼承朱熹學說的理學派;另一個是以宋代陸九淵和明代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派。此外,在宋代,承繼荀子學派思想傳統的有張載、陳亮、葉適等人。
在明代哲學家李贄對程朱理學進行尖銳批判之後,明末清初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對各種唯心主義,特別是程朱理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達到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水平。在哲學思想上,他提出了「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著名論點,提出了「日新之化」的發展觀,提出了「因所以發能」、「能必副其所」的反映論思想,幾乎涉及當時哲學史上的所有命題,體系之完整,論述之全面,成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驕傲。
宋代後,統治者將《四書》與《五經》奉為儒家正統經典。明清之際的理學家,只是推崇或注釋理學的只言片語,不求發展和創造了。
儒家思想在歷史上延綿2000多年,雖然裡麵包含不少封建毒素,但也蘊藏數不盡的思想珍寶,已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⑥ 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
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6)什麼是儒家文化擴展閱讀:
儒家的特徵
1、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2、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4、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5、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參考資料:網路-儒家
⑦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
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1、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7)什麼是儒家文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簡要介紹: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
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
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
2、儒學領導力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領導哲學從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出發,得到了對領導理論最精闢的闡述和分析,並且對領導的內涵做出了最為本質和精準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
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3、文化影響
(1)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⑧ 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是什麼
儒家文化指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文化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很多都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⑨ 什麼是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2、內容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
3、評價
許倬雲:儒家思想是中國思想體系的主軸。在此以前,西周建構的分封體制與其配套的觀念,其實已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
於丹:孔子的思想對中國人是一種心靈減壓,讓我們在樸素而簡單的生活中回到本真。
齊進成:儒家思想是對西周時期的國家政治、禮制及社會文化理念的探究和整理,也是對西周時期統治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以德治國」,倡導和諧社會使人民安居樂業的肯定和嚮往。
張辛:發源於山東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對世界的重要文化貢獻,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⑩ 到底什麼是儒家思想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正如筆者在《人性善惡論》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帶有普遍性的。只因為後天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才造成了各種行為的差異,導致背離「善」的現象。這一點,儒家並沒有錯。人性中本來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中國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這種思想認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惡習只是後來感染的,所以治理社會就應該從道德教育入手,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會就會安寧了。中國古代強調「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儒家認為,如果以道德和禮制來教導百姓,將使得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學說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強調仁義道德是爭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門。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這一思想被無數次地證明其正確性。凡是能夠遵循這一法則的,就可以成功。凡是違背這一法則的,必然失敗。而且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來治國,對任何層次的領導者都會有用。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完全適用。將來也會適用。這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經驗智慧積累下來的一個結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論永遠也不會過時。
儒家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一個「禮」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執政者就應該讓民眾知道自製,回到那種彬彬有禮的社會狀態中去。就是所謂的「克己復禮」。這個禮包括了禮節,禮數,禮貌,和規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製,剋制慾望,遵守禮節,消除暴力,以達到一種平和的社會環境。正是儒家的這一「禮教」思想,使得中國成了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禮的思想並沒有錯。只是需要改變其中過於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為社會制定了許多具體的禮節,具體表現為「三綱五常」。李先生講的尊老觀就包括在這綱常倫理中。三綱五常一直是反儒學的人批評的一個靶子。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這些社會規范確實有很多不適應現代價值觀的地方。但是,這些綱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應用到社會規范中的一些表現形式而已。人們可以說,這些表現形式過於刻板,不夠變通;或者說某些形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要注意形式和內容的區別。一種思想可以影響到許許多多的方面,也會有無數的表現形式。某個方面不適用,或某個形式不合理,並不代表這種思想在其他場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適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內容(本文列舉尚不完全),人們就不能僅憑某個事件和某個方面妄下「儒家思想過時」的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