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歐洲歷史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的形成,主要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奴隸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的古代社會大多以農業為主,古希臘、羅馬社會,商品生產較發達,這在整個古代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有關。
商品經濟的發達,造就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推翻了氏族貴族的統治,建立了民主政治。這一傳統的建立,使歷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有著較強的運轉機制,使國家機體充滿活力。商品經濟發達,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於形成。
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這又促使人們開闊視野,向外探求,把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獲取自由的主要途徑。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文化等上層建築的繁榮,於是,西方人渴求知識,把知識作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價值范疇,從而不固步自封。
(1)歐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西方有句老話,「如果你能從最壞的事情中學到最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在西方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心理。這種開放和吸收的特點也與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特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希臘半島海岸線長,島嶼眾多,航運業和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商貿促進了文化交流,文化繁榮發展。歐洲國家的特殊歷史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吸收精神。歐洲各國,在古老的發展歷史上,由於國界的變化,民族的頻繁遷徙,使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成為家常便飯。
歐洲國家的面積也相對較小。與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歐洲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會相互接觸,和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另一個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充滿了頻繁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材料投入。
Ⅱ 歐洲有哪些有趣的社會文化
各國各地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而歐洲也有著很有趣的社會文化,南歐地區除非是親戚或者很熟悉的朋友,其他一般的朋友是不習慣請你到家裡用餐的,通常會約到外邊的餐廳聚餐。南歐地區見面不分會有點小尷尬。在法國,法國人認為有錢會被視為負面的事,我們大家都巴不得有錢,法國人卻不願談錢,在法國做個有錢人也太難了啊。
這些有趣的文化差異,反映著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刺激著我們了解更多的知識和嚮往更廣闊的世界。
Ⅲ 歐洲的文化特色20字
雕刻藝術建築、美術、文學以及音樂都是在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東西。許多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羅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為首都的同時,也被視作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許多城市還有很多重要的劇院、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設施。
Ⅳ 最具歐洲文化代表性的東西。
、古代羅馬藝術的根源
羅馬文化有二個重要的源頭: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希臘文明。
伊特魯里亞藝術
西元前700年左右,伊特魯里亞(Etruria)人已定居在義大利北部,靠貿易和農耕迅速繁榮起來,西元前7-5世紀是其強盛時期,但沒形成統一的國家。因貿易的關系,藝術受到外來影響很大,尤其是希臘藝術。
伊特魯里亞的墓葬石棺雕像(BC6世紀),表現一對夫婦親密地依偎在一起,臉上都掛著古風式的微笑,顯得個性開朗、樂觀,絲毫無悲哀氣氛。
青銅雕塑《母狼》(BC500),是羅馬城的象徵,因傳說羅馬城創始者羅慕洛斯是由母狼哺育長大的。母狼神態兇殘、四肢健壯,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顯的相當真實。
塔爾奎尼亞(Tarquinia)的漁獵之墓的壁畫(BC520),再現人們捕魚、射鳥的場景,生動自然。
伊特魯里亞的城門(BC515-490),是建築對拱卷形式的成熟應用,
羅馬人的興起與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西元前八世紀時羅馬規模很小,在西元前五世紀以前還處於氏族部落時期,以後經歷了共和時期(BC509~BC30)和帝國時期(BC27~AD476),西元265年滅伊特魯里亞,帝國時期的羅馬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西元前27年以前為共和國,以後為帝國。一、二世紀間多賢能皇帝,建築上有輝煌的發展。三、四世紀帝國缺乏憂患意識、重享樂,因而政局不穩,經常政變換皇帝,文化漸衰,直到四世紀相信基督教以後才有改變。
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人征服。羅馬人崇拜和模仿希臘藝術,由於民族性重實用,因此大量引用希臘藝術形式,而甚少獨創的風格。
2、古羅馬藝術的特性
羅馬人不同於希臘人,羅馬人較現實,講究實際,喜歡具體的、實在的東西;希臘人重理想,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
Ⅳ 在歐洲文化方面,你都懂什麼
歐洲歷史時間文化的特點:
西方國家文化的基本要素的產生,主要是對外開放的海洋性氣候地理環境,奴隸主社會主義民主,及其奴隸社會商品經濟的充足發展。人們的古代社會大多數以農牧業為主導,古希臘、羅馬社會發展,商品經濟較發達,這在全部古時候世界史上是無可比擬的。這與其說特殊的深海地理環境相關。
歐洲我國的范圍也相應較小。與地域遼闊的中國不一樣,歐洲自力更生,閉關自守。因此這也是必然的,她們會互相觸碰,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她們會更經常地觸碰。另一個因素是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自身充滿了經常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料資金投入。
Ⅵ 歐洲文化的主要元素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3203次) 時間:2001年08月07日 22:05 來源:楊海峰 原創-IT
1. 精神性
歐洲文化的精神性來源於基督教。基督教結合了猶太教的許多內容和古希臘羅馬哲學家的思想,給歐洲提供了理想人格的道德楷模,在基督教教義中,信仰是其他一切的前提,它的信仰是指神即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仁慈的,它還把仁愛的命令頒布到人間,讓世人互愛;仁愛是對他人的主要原則,禁慾是對自己的主要原則,並且,世人要服從上帝。1517年,馬丁。路德開始宗教改革,建立了新教。他提出了人們雙重本性的思想:人有一個雙重的本性,一個心靈的本性和一個肉體的本性。肉體的本性是受束縛的,心靈的本性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不是來自政治上和肉體上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是精神上的自由,它依靠基督的福音,憑借對上帝的信仰,是真正的自由。
2.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的主要精神是突出人的地位,反對宗教迷信神學教條和權威主義對人的精神的愚弄,主張自由、平等、博愛,提倡個性解放。崇尚個人的價值觀在歐洲文化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古希臘,德謨克利就提出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萬物的生滅,都是原子結合或分離的結果,其實,他所強調的只有個別才是真實的存在,是崇尚個人的價值觀的最早理論基礎。亞里斯多德則十分強調道德行為的基礎在於人的自由意志。亞里斯多德則十分強調道德行為的基礎在於人的自由意志,人必須對自己的自由選擇獨立負責,即使在抹殺人性的中世紀,個人容於集體,但在經濟哲學內部,依然存在著到底個別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一般是真實存在的爭論。14實際到17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揭開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篇章。這時的人文主義強調個人的至上性。表現出個人主義的傾向,個人主義有兩個層次的表現,第一層次指培養、實現個性,即以後所謂的自由主義,強調個人主義的物質需要和生物性需要,反對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17世紀以後,個人主義被進一步理論話和系統化,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洛克提出了天賦人權說,「崇尚自我」滲透在西方文化的每個角落。
3. 理性
強調理性與科學,強調邏輯推理與分析的理性主義在歐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堅實的基礎。早在古希臘,人們就十分注重研究自然,窮理致知,他們抬高理性、崇尚智慧,強調觀察,推崇演繹。「知識乃是美德」,是古希臘人的價值觀念。亞里斯多德把人的心靈劃分為兩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理性又分為純粹的理性和實踐的理性兩部分,純粹理性也就是哲學的思考,是人所特有的,具有連續性,能給人帶來愉快,具有無須其他條件的自足性。純粹理性本身就是目的。實踐理性思考的對象是與人類道德有關的,其目的在於培養人的善行,它要求人們思考不斷變動的特殊知識。實踐理性還必須把握人的感官慾望,使慾望的活動在理性所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亞里斯多德認為生活的最高層次是理性的活動,到了文藝復興乃至近代,理性主義態度和科學實驗精神得到進一步發揚。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把一切都拿到科學和理性面前來重新估計,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受到嚴厲的批判,理性科學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和長足的發展。理性科學的思維方式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4. 民主
要求民主可以是人文主義觀點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就歐洲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講也是這樣。作為現代科技文明的發源地,歐洲的生產力水平在18-19世紀已經超過其他地方,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普通市民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喚起了對民主的需要。18世紀相繼在歐洲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Ⅶ 歐洲有哪些文化特點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 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文化:歐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歐洲史前美術體現了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的成就,其中歐洲舊石器時代藝術是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真正的藝術品。此外歐洲史前器具藝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被學者們稱之為活動藝術。
11~17世紀,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奠定了現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歐亞:歐洲各國在帝國主義時代曾多次入侵位於東亞的中國,現在已與中國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系。中華民國在歐洲僅與梵蒂岡有邦交,但與歐洲各國均有深厚的經貿關系。歐洲各國在亞洲各地曾建立廣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擁有印度、香港、馬來西亞等;法國擁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島東部地區;葡萄牙管治澳門和東帝汶;荷蘭曾擁有東印度群島,亦即今日的印尼。也因此東南亞國家與歐洲國家的關系非常深厚,由於這般深厚的關系,今日國際關系中,歐洲對於東南亞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曾受西班牙統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菲律賓,教宗所指派的樞機主教亦有政治及社會上的影響力。東北亞的日本曾與德國、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軸心國,現在日本、韓國與歐洲各國主要是以經濟關系為主,政治上的結盟已漸次減少。
歐美:歐洲與美國雖然在文化、民風等各方面,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和聯系,但大致上於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歐洲有一種較緊密的盟友關系。在此之前,由於美洲在17世紀時期,曾是歐洲國家流放異見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國開國1786年的初期,與歐洲殖民主義者,尤其是曾經統治過美國的英國,有著對立的關系。其後由於美國和歐洲長時期實施政治互不幹預的政策,兩者在18至19世紀各自發展。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元氣大傷,但美國經濟卻有高度增長,西歐諸國均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靠近美國。再加上東歐諸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因而與美國關系降落冰點。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加強了除東歐外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親密度。但是在冷戰結束後,威脅消失,歐洲(主要是歐盟成員國)與美國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因此某些歐洲國家在九一一事件、伊拉克問題、以巴沖突等方面與美國產生了不同意見,甚至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柢固的盟友關系還將保持不變。英國卻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攏美國,與美國結成極為堅定的同盟關系,但也遭人取笑這個美國原屬的殖民主幾乎反倒成了美國的附庸。西班牙、波蘭等在美伊第二次戰爭時對美國的強力支持,使得美國稱贊這些國家為新歐洲,但隨著恐怖份子對西班牙發動攻擊,西班牙已退出她與美國間的盟約,從伊拉克撤軍。
歐洲與中東:地理上,歐洲與中東是緊鄰,歷史上,歐洲與中東的關系一向緊張,基本上是由於兩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歐洲大部份國家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而中東阿拉伯國家多以回教為國教。中東多個地區曾經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英國和法國的委任統治地。歐洲帝國主義統治者在區內製造民族矛盾,導致今時今日中東地區的政治動盪。橫跨歐洲與小亞細亞的回教國家土耳其本身與傳統歐洲各國的關系就非常微妙,她既終結了拜占庭帝國,現在又極渴望加入歐盟。另外,歐洲各國對於阿拉伯世界遭到美國的控制與攻擊產生同情,因為歐洲亦希望得到阿拉伯國家所擁有的石油資源。二次大戰納綷德國雖曾屠殺猶太人,但仍有許多視阿拉伯人為宿敵的猶太人居在歐洲,並發揮影響力。
歐非:歐洲和北非的關系,跟她與中東的關系差不多,因為北非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國家地區。歷史上,只有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自歐洲殖民主義興起,非洲各地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法國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屬西非洲殖民地,是非洲大陸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自然資源,情況直至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浪潮,多個國家紛紛獨立,才有所改進。歐洲和非洲亦循著經貿的方向發展。
1492年 哥倫布發現美洲
1517年 歐洲宗教改革開始
1521年 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出現
1555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新教諸侯簽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1566—1609年 尼德蘭革命
1588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失敗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3—1868年 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
1618—1648年 歐洲三十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國際關系大事年表(二)
1640-164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3-1715年 法國路易十四在位
1644年 中國清軍入關
1659年 法國和西班牙簽訂《比利牛斯和約》
1682-1725年 俄國彼得一世在位
1683—1699年 奧土戰爭
1688年 反法的奧格斯堡聯盟成立,英國光榮革命
1701—1714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參戰各國簽訂《烏得勒支和約》
1709年 俄國在波爾塔瓦會戰中打敗瑞典
1718—1721年 英西戰爭,簽訂《馬德里條約》
1733—1735年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簽訂《維也納和約》
1740—1748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簽訂《亞琛和約》
1756—1763年 七年戰爭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1793年3月 英、普、奧、西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5年 俄普奧第三次瓜分波蘭,波蘭滅亡
1796年 拿破崙遠征義大利
1798年 拿破崙遠征埃及,英、俄、奧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 霧月政變,拿破崙上台執政
1801年2月 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
1802年 英、法簽訂《亞眠和約》
1804年 拿破崙加冕成為法蘭西帝國皇帝
1805年 英、俄、奧等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6年11月 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推行大陸封鎖政策
1807年7月 拿破崙與沙皇來歷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會晤,法國同俄、普簽訂《提爾西特條約》
1808年3月 法國入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戰爭開始
1809年4月 英、奧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812年 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
1813年3月 英、俄、普、瑞典、西班牙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4年
4 月6日 拿破崙退位,波旁王朝復辟
9月 維也納會議開幕,戰勝國重建歐洲秩序
1815年
9月 俄、普、奧簽訂《神聖同盟條約》
11月 法國與反法同盟國家簽訂第二次《巴黎和約》;英、俄、奧、普簽訂《四國同盟條約》
1818年 亞琛會議
1820年 特洛波會議
1821年 萊馬赫會議
1822年 維羅那會議
1823年 美國提出「門羅主義」
1827年 英、俄、法簽訂《倫敦條約》
1828-1829年 俄土戰爭,簽訂《亞德里亞堡條約》
1830年 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1832-1834年 葡萄牙王位繼承戰爭
1834年1月 英、西、葡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840-1842年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
1846年 美墨戰爭,美國吞並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
1848年 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爆發革命
1851-1864年 中國太平天國革命
1852年 路易·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3年 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里迫使日本向西方開放
1854年
3月 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3月31日 日美簽訂《神奈川條約》
1856年2月 克里米亞戰爭交戰國簽訂《巴黎和約》
1857年5月 印度民族起義
1859年 蘇伊士運河開工(1869年完工)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義大利統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1864年 普奧聯軍向丹麥開戰
1866年 普奧戰爭
1868年6月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年7月 普法戰爭爆發
1871年1月18日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國統一
1873年10月22日 三皇同盟成立
1874年 中日簽訂《北京條約》
1876年2月 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79年10月7日 德奧同盟成立
1881年6月18日 三皇同盟重新訂立
Ⅷ 歐洲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愛爾蘭_博因河谷考古墓葬群
匈牙利_布達佩斯
多瑙河風光及布達城堡區(當代大多數需要拍歷史建築的電影都在布達佩斯拍攝)
希臘_巴賽(Bassae)的阿波羅·埃皮鳩里烏斯(Epicurius)神廟
希臘_薩摩斯(Samos)島畢達哥拉(Pythagoreion)神廟和赫拉(Heraion)神廟
希臘_德爾菲(Delphi)阿波羅神廟考古遺址
西班牙_巴塞羅那
古埃爾宮/古埃爾公園、米拉公寓、 聖家族大教堂、 聖保羅醫院和加泰羅尼亞音樂廳
西班牙_安達盧西亞自治大區_府塞維利亞
塞維利亞大教堂(世界第三大天主教堂)、王宮和美洲資料館。
西班牙_加泰羅尼亞自治大區_萊里達省
波伊峽谷羅馬式教堂
法國_盧瓦河谷_古堡群
香堡(浪漫至極的美麗城堡,不看後悔)
法國_亞眠
亞眠聖母大教堂
法國_第戎市(DiJon)市附近
豐特內修道院
葡萄牙_埃武拉城(Evora)
葡萄牙_海濱的貝倫省
巴塔利亞修道院 ( Monastery of Batalha)
葡萄牙_阿爾科巴薩市
阿爾科巴薩隱修院 ( Monastery of Alcoba )
Ⅸ 歐洲的文化
文化這種東西很難比較哪個更優秀,只能說各有特色吧,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個人認為古代是南歐,近現代是西歐
1南歐的文化歷史悠久,自希臘羅馬以來,已有數千年,歐洲人有「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的說法,事實上,所謂的古典文化,也是以希臘羅馬為基礎的,格言里的「條條大路通羅馬」「進羅馬城,穿羅馬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等說法,都足以證明古典文化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希臘的哲學科學,羅馬的政治法律,都是西歐文化的濫觴。特別是希臘的哲學,奠定了哲學的根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當然中世紀的義大利教會文化,如托馬斯阿奎那等人的經院哲學以及近代文藝復興,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都是光輝燦爛。還有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近代大學之母。當然,除了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及近代繪畫藝術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
2西歐的興起還是中古的事,羅馬時期,無論高盧還是不列顛或是低地國家,都是附屬於羅馬的。自法蘭克王國建立,西歐正式出現於歷史的舞台上,因此,西歐的文化始於中世紀。法國在中世紀的神學和哥特式建築上很有造詣,巴黎大學和阿爾貝拉開了經院哲學之先聲,當然英國人在科學上的貢獻始於中世紀,如羅傑爾培根,愛爾蘭在中古早期也很有聲望,奧古斯丁就是從那裡去英國傳教的,聖帕特里克使凱爾特人皈依了天主教,托馬斯司各特就不用說了,哲學大師。但西歐主要還是在近代深深影響了世界。如法國的啟蒙運動,除了太多哲人,但是這股思潮還得回到17世紀的英國,是從洛克開始的,19世紀自由主義思潮也在西歐盛行,之後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就大肆流行,近代的科學成就也大多出自於西歐,牛頓,惠更斯,培根,拉普拉斯,麥克斯韋,傅立葉,太多名人
3中歐的文化差不多也始於中世紀,法蘭克帝國分裂後,東法蘭克王國發展成了神聖羅馬帝國。中歐的宗教文化也很有影響,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四大教堂之一,但是中歐的文化在近代的地位很重要,主要是德國的哲學,想康德,黑格爾,費希特,謝林,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等,當然日耳曼民族的藝術天分也是不能忽視的,想約翰斯特勞斯,巴赫,貝多芬,海涅等等,在音樂這塊是有很高成就的,在教育這塊,柏林大學首次將科技作為重要課程引入大學,實行了教育改革,被譽為現代大學之父
4北歐的文化在古代主要體現為維京人的文化,在對日耳曼史詩的保留上有較大貢獻,如尼伯龍跟之歌,埃達經等等近現代以來以福利社會著稱,由於脫離歐洲的政治經濟經濟中心,建樹相對較少
5東歐的文化主要體現在斯拉夫人的發展上,最早對古代斯拉夫人記載的文獻是《往事紀年》,《伊戈爾大公遠征記》也是很有名的史料,斯拉夫人受拜占庭文化影響很深,東正教,西里爾字母,以及羅斯國的政治制度來源於拜占庭因而也可以說是間接受希臘影響,東正教的教堂有典型風格。近代擺脫蒙古人統治後,向外擴張,在文化上也吸收了大量西歐文化,典型的是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的開明專制,俄國最大的貢獻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學說變為現實,在社會主義理論創新上頗多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