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鄉村文化藝術活動指哪些
鄉村振興中有產業振興,更有文化振興。鄉土文化里飽含傳統價值觀,是維系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靈魂,需要我們去保護、挖掘、利用。」
01
鄉村文化
物質丨非物質
鄉村文化:是鄉村居民與鄉村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總和。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鄉村文化又分為鄉村物質文化和鄉村非物質文化。
1 鄉 村 物 質 文 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2 鄉 村 非 物 質 文 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閑適的村落氛圍等。
02
鄉村文化景觀分類
地域丨價值丨分類
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土地表面文化現象綜合體,不僅反映一個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也記錄了鄉村人類活動的歷史,表達特定鄉村地域的獨特精神。
鄉村文化景觀不僅具有使用價值,且見證了先民改造自然的嘗試和努力,印記了鄉村的興衰榮辱和滄桑變化,從而成為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實物見證。
物質類文化景觀
1.傳統聚落景觀:古建築、傳統民宿、鄉村街道、特色村巷、牌坊、石窟、遺址、宗教場所;
2.農業生產景觀:梯田、田園景觀、特色農業景觀、魚塘、運河、引水渠;
3.土地利用景觀:山林、水系、土地利用格局;
非物質文化景觀
1.生產生活方式:飲食、服飾、耕作方式、傳統手工藝、居住習慣;
2.風俗習慣:宗教與祭祀活動、語言、節慶、廟會、禮儀、喪葬、婚嫁;
3.精神信仰: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世界觀、圖騰、村規民約、道德觀念;
4.文化娛樂:文史、音樂、戲劇、民間藝術、民間舞蹈、民間雜技、藝術作品;
5.歷史記錄:神話與傳說、人物、事件、族譜、地方誌;
03
鄉村文化發展現狀
物質丨農耕丨民俗|手工藝
1 物 質 文 化 遭 到 破 壞
2 農 耕 文 化 漸 行 漸 遠
3 民 俗 風 情 經 歷 變 遷
4 傳 統 手 工 藝 瀕 臨 失 傳
04
鄉村文化的發掘與保護
保護丨新建丨改造
基於鄉村文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可通過傳承、保護型,創新、新建型,挖掘、改造型三種形式完成。
傳承、保護型
對象:具有典型鄉土建築遺存的古村落。
對策:以保護性修繕為根本,對原有鄉村聚落環境進行整體性活態化保護。內容包括了街巷形態與格局、地貌遺跡、古文化遺址、鄉土建築等,並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村莊道路、水系、基礎配套設施,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提升鄉村整體文化形象,對古村落進行合理保護、利用開發。
創新、新建型
對象:對於一些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災害頻發或基礎設施過於落後的鄉村地區。
對策:完善住房、交通、衛生、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實現鄉村人居環境及其面貌全面提升。在村落風貌、布局設計中將鄉土文化融入之中;在建築樣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要有創新;在民居、鄉村景觀等設計方面,注重傳統鄉土文化傳承,尊重傳統生活習性。
挖掘、改造型
對象:避免美麗鄉村建設中 「千村一面 」問題的村莊。
對策:充分挖掘地域鄉土文化本質與內涵,結合被改造村落現狀進行合理規劃改造設計,將村落規劃布局、民居形態、鄉土景觀、產業布局等問題進行整體考慮。將鄉土元素與符號結合整體村落歷史風貌進行表現。
❷ 鄉村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1、豐富文化活動,培育文化氛圍
要充分發掘本村的文藝、民間藝人,由其指導村民開展相關的文體活動。同時要建立健全吸引文藝骨乾的激勵機制,保障村級組織都有文藝骨幹。
2、建設娛樂體育設施
擴大投入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力爭每個行政村都有圖書室、閱報室、棋牌室、黑板報和老年活動中心以及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設施。力所能及的組織村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以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
3、確立村文化聯絡員,組織舉行文化活動和比賽
組織協調管理,開展舞蹈教學培訓,不定期地舉行舞蹈比賽,設置名次、獎品,以提高村民的參與熱情。
(2)農村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鄉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以鄉村文化旅遊為例,旅遊與文化相結合,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
鄉村旅遊中所蘊含的文化,不同於城市旅遊所蘊含的文化,這是鄉村旅遊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旅遊者選擇鄉村旅遊,不是因為其價格便宜,而是享受鄉村旅遊中的文化特色,讓城市旅遊者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鬧,尋求回歸大自然的親切感,展示鄉村豐富的旅遊資源。
因此,鄉村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❸ 鄉村文化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1、要穩定文化隊伍.
2、因地制宜抓好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村文化工作的關鍵。
3、抓好農村文化網路建設。
4、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一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農村政策和中心任務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二是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設。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力開展家庭文化活動,形成農村講科學、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四是抓好民間文化挖掘。民間文化是村落的源頭,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召喚力和誘惑力,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❹ 鄉村傳統文化有哪些
不同的地方區域,鄉村傳統文化特色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我是廣東人,我的家鄉傳統文化是每逢有喜慶的日子就舉舞籠,舞獅等活動,場面十分熱鬧。
❺ 鄉村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鄉村文化建設方麵包括:抓好鄉村教育,挖掘農村文化的精華,物質文化的收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1、抓好鄉村教育
孩子才是祖國的未來,這一點同樣也可適用於農村發展裡面。農村教育問題一直是頭等問題,留守兒童基數龐大,學生教育問題多,農村師資力量薄弱,農村家長對教育的態度淡漠等等一系列問題也使得鄉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因此,要想把農村文化建設好,鄉村教育復興就勢在必行。
2、挖掘農村文化的精華
在世世代代積累的農村文化裡面,有很多精華的東西,當然也存在一些明顯的需要摒棄的東西,那麼在建設農村文化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很多地方在進行「鄉賢達人」的培養和推廣,就是一個很好地文化建設宣傳紐帶,可以在政策和群眾之間起到較好的緩沖,慢慢滲入到每一位農村群眾當中。
3、物質文化的收集
在各大城市,都有博物館、收藏館、展覽館的存在,其實這是一種很有效而隱形的文化培養手段,這一點在農村卻十分缺乏。農村的各種「特色文物」卻不少,平時普通而不曾注意的一些物件,在集中展覽,通過故事宣傳之後,就會被賦予讓人共情的不凡意義。那種親切感和文化認同感就會自然而然地撲面而來,所以,這些地域特色的「文物」收集對於農村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4、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農村是傳統手工藝的發源地,但是讓人痛心的是,隨著年輕人的「走出去」,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能做的就是在給到一定經濟支持的基礎上,去做好文化傳承這么個事,讓這些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更具價值。
❻ 農村文化建設包括哪些
農村文化建設覆蓋范圍比較廣泛,農村文化必須自己有自己的圖書室,小廣場進行娛樂活動,廣場有健身器材,村裡不定期組織大家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等惠民政策。
❼ 弘揚特色文化,應該發展什麼農村文化
農村特色產業是農村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特色產業是農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鄉土氣息的少數派、多元化的農村產業。它涵蓋了特色種植和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品和特色文化,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以信息化手段打造供應鏈 ,對接終端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農民生產、企業加工、客戶營銷、終端消費一體化協調運作,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要實施 "互聯網+"工程,讓農產品走出鄉村、走進城市,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服務體系和網路銷售支撐體系。要創新營銷模式,完善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培育農產品直供、直營、會員制、個性化定製等模式,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重塑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豐富價值鏈 ,提升質量價值,推進品種和技術創新,提高特色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在形象,以質量贏得市場,實現增值。提升生態價值,開發綠色生態、養生保健等新功能、新價值,增強對消費者的吸附力。要提升文化價值,融入更多的科技和文化元素,挖掘民俗風情、歷史傳說、民間戲劇的文化價值,賦予地方產品以文化標識。
❽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活動有哪些
農村文化生活的活動主要有唱京劇,社戲,放電影,開展棋類比賽,老年人的撞球比賽等等。
❾ 農村文化是什麼
農村文化也稱之為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生民的家園,是鄉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准、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
表現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們,反映了鄉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等,是鄉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託和意義所在。較之工業的高度發展,農業的緩慢發展常常給人以安全穩定的印象。
相對於城市的狂躁、復雜與多變,鄉村則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的大量消失並不意味著鄉村文化的消亡,相反,鄉村更加稀缺而珍貴,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鄉村文化是與廟堂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鄉村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回歸鄉里、落葉歸根是人們的選擇和期望。
在現代社會,鄉村文化依然是與城市工業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許多城裡人生活在都市卻處處以鄉村為歸依,有所謂「鄉土中國」的心態。城鎮化是「以城帶鎮」的發展模式,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