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應該如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必由之路: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
(2)關鍵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1)中國如何發展文化擴展閱讀:
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國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並鼓勵它們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積極推進衛生體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2. 如何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
平衡。次序。生死。現代不是古代了,古代有古代人的觀念,就是建立一種次序,近與遠,重與輕,大與小,上與下,趨向於平衡。重而做到人間有序,世間有所遵循的法度,這就是守中的意義,認人世間有序而不亂,就象是天上的星辰。如果太陽不遵守秩序。因私而出軌。因欲而心動。天上會是什麼後果,任何的秩序都會因私而廢。而我們當今的社會是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結合古今。適應未來的角度。從制度。人文。規范。建立一套有序的程序。從而讓人們,心有所主,行有所依。忙而有序的社會規范,包括。有道德的個人,有公德的群體社會,有公平公正的制度,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有為人類的美好付出貢獻的美德,認人們心有方向,行有遵循。從而形成一套良性循環的社會體系。國家體系。世界體系。從而結束這種千人千向,人心迷茫的無序狀態。人類需要一個總目標。總體的規范。總體的行動綱領。以避免互動互害,互動互怨少點爭斗,互動互利,互動互愛,多點和諧。
3. 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如何
1.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2.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3.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4.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5.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4.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的過程中如何發展文化
從娃娃抓起,提倡更多的國學班,學一些自己的經典,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書法等。
5. 當代中國如何加強文化建設
第一,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風尚。進一步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加強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教育,在全社會進一步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深入進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廣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積極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總之,要通過不懈的努力,進一步形成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礎。
第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三,加強文化市場管理,規範文化市場秩序。進一步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建設門類齊全、服務周到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重點培育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藝術品等文化產品市場,培育和規范以網路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豐富和發展動漫演出市場。加強人才、信息、資本等文化要素市場建設。確立演出經紀人職業資格論證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的管理辦法,建設演出協作網路、音像市場網路和電影院線,在大中城市推廣票務連鎖服務,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健全文化市場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規范,發揮行業協會在市場協調、行業自律、服務維權等方面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快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建設,為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進一步完善連鎖網吧管理及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管理的有關政策,健全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進一步整頓文化市場秩序,堅持開展"掃黃打非",嚴厲打擊文化市場上的違法違規行為。
(國研室提供)
6.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傳子
這是中國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二、雛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
盡管這一時期華夏組的宏大空間(「中國」)還很有限,尚沒有對南北四方產生足夠的作用力,但中國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會意的漢字、儒墨道法等諸子思想、宗法倫理等等都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定型期:秦漢
如果向前追溯,一統帝國文化的端緒應該溯源至春秋戰國之際,因為其時所發生的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和文化大轉型,已經寓合著政治的大一統和文化的大一統。
四、融合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中葉
這一時期,與庄園經濟和門閥貴族政治相表裡,精神領域里神學彌漫,儒、道、玄、佛各擅勝場,影響著思想意識各文化門類。
五、強化期:唐中葉至明中葉
唐代前後期的轉折,規范了中國文化史後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間,中國文化在自身的發展中,總體上已顯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轍的種種動向,韻語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稱之為近古文化期。
六、轉型期:明末迄今
這一階段,已先期完成現代轉型的工業西方以炮艦加商品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中國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勢位」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調適、融合過程異常艱難也異常痛苦,中國文化在制度、物質、行為、精神諸層面進入現代轉型期。
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於文學、藝術皆根植於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於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7. 當今社會,應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
在中國歷史上,若不能秉持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中華民族可能早不復存在,中華文化也就一定早就中斷了!到現在我們依然是秉持著農耕文化的特徵,兼有游牧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們的國情,也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堅守自己的農耕文化基礎,其實就是堅守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未來。
鑒於此,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堅持和秉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夯實自身文化基礎,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不主動有機地吸收海洋文明的優秀精華,不主動適應外部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是沒有前途的!
他提出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著十分鮮明和十分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中國這個古老國度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現形態,或多或少地鐫刻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的歷朝歷代,並曾經和正在不斷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這個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時而是主角,時而是配角,時而反串,時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遠地離去……這個文化曲目的主題,就是長期形成、彼此認同,共同秉持並持續發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自立,就是中華文化的自立;中華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崛起!正是中華文化,牽引、拉近、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
8.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文化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2.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其他三個古國滅亡的原因。
3.「鹽」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的重要性。
4.「姓氏」的本質。
5.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的區別,文字統一的重要性。
6.東方文化的核心「禮」,西方文化的核心「法」。
7.「軸心時代」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石。
8.各種宗教的來源及其核心思想與創始者出身的關系。
9.中國的戲曲文化。
10.中華文化的巔峰-----宋朝。
11.中華文化的老化-----明清。
12.中華文化的新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3.踐行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
9. 中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