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豫劇是哪裡的文化遺產

豫劇是哪裡的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05-15 20:54:38

A. 豫劇起源於中原,是中國五大戲劇之一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近幾年,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B. 豫劇是哪個地方的。

豫劇是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黃梅戲,其發源地為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C. 豫劇是什麼省的戲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D. 豫劇由來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陝西、山西、河北、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豫劇保護單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

E. 豫劇是哪個省的地方劇種

豫劇是河南省的地方劇種。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豫西山區則稱之為靠山吼,是中國梆子聲腔劇種中極為重要的一支,是主要流行於河南省、流傳中國各地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豫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傳承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成為河南很有影響的戲曲劇種。豫劇在生成和發展時期,汲取了崑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聲腔劇種的藝術因素,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民間流行的音樂、曲藝說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樸直淳厚、豐富細膩、富於鄉土氣息的劇種特色。[5]豫劇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起源

豫劇的來源,一說是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形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迄無定論。

清朝乾隆年間,豫劇已經流行,這一時期的文獻如《歧路燈》《杞縣志》等有相關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開辦科班授業。

道光年間(1821—1850),河堤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已在河南存在。

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的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

辛亥革命後 ,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豫劇進入茶社演唱之後,與早已進入茶社的二簧(京劇)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面。

20世紀初期,豫劇由鄉村進入省會開封演出,逐漸佔領了城市的演出市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豫劇

F. 豫劇是哪裡的民間藝術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洛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cxy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演編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hml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G. 豫劇是不是風俗

豫劇發源於河南開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現在豫劇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豫劇屬於傳統的風俗。

H. 什麼是豫劇

豫劇(英文:Henan Opera ),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發源於河南開封。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豫劇保護單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劇種簡史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1924年,王義成在《京報》副刊《戲劇周報》上發表《豫劇通論》一文,文章中的豫劇是對河南省所有劇種的統稱。

1947年秋,洛陽、開封、蘭州、西安四地的民間報界方以此稱謂專指河南梆子。

1947年末,豫劇教育家李戰在蘭州組建甘肅第一個豫劇表演團體"新光豫劇團"。

1948年,創辦豫劇歷史上第一所學校"私立新光豫劇學校",這是最早使用"豫劇"名稱的組織機構。

1950年,中南區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為發展戲劇事業,派人在鄭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員到武漢,組成以梆子大王陳素真及王魁元、黃忠祥為首的"群眾河南梆子劇團"在武漢演出。演出結束後,中南區軍政會副主席鄧子恢接見了相關演員。談到河南梆子時,鄧子恢說:"河南梆子是個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簡稱,我看可以取個大名為豫劇比較恰當。"1950年8月間,陳素真、王魁元等率領該劇團在河南、河北等地巡迴演出時將河南梆子定名為豫劇,此後"豫劇"一詞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
藝術特點
折疊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在豫劇繁盛時期,從事豫劇專業的演員,不僅有漢族,還有回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高山族、猶太人等少數族裔。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朴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I. 豫劇簡介

豫劇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國有專業劇團163多個,民營劇團2239多個,從業人員10萬多人。

(9)豫劇是哪裡的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豫劇的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

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閱讀全文

與豫劇是哪裡的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3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