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節有哪些習俗

文化節有哪些習俗

發布時間:2022-05-15 21:09:22

1. 中華傳統文化節日的來歷習俗有什麼

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春節
春節(Spring Festival)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2.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及相應習俗有哪些

1. 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歷1月2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1月2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6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十四(公歷4月4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23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23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23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 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具體時間及相應習俗

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主要有八個,按照日期順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歷和公歷日期、風俗習慣、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歷1月2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1月2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6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十四(公歷4月4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23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23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23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公歷日期都是按照2012年度的。因為中國傳統節日在習慣上按照農歷計算,所以公歷日期每年會有一些差異。

4. 求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習俗

春節
俗稱「過年」。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早上吃餃子,中午擺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許鬥嘴,不得摔碎碗盤,摔碎了,要馬上說「歲歲平安。」以兆來年萬事如意,合家歡樂。鄰人見面,互說吉利話。晚輩向長輩磕頭問候,長輩為孩子發壓歲錢。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攜帶禮饃、禮條(帶肋骨的豬肉)、四種鮮青菜(寓四季長親)。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觀燈,十五、十六兩天有各項民間娛樂活動。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長蟲、刺蝟、口袋和棗山等大型蒸饃,象徵來年好收成。
二月二
又稱龍抬頭。民間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們多等這一天剃頭,以取吉利。家家攤煎餅,爆玉米花,炒大豆。
清明節
為群眾性的祭掃祖墳的活動。在墳頭燒紙,掛白紙條,以招幡揚魂。
端午節
俗稱五月端午。家家門頭插艾草,兒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腳脖系五綵線。日出前取河水洗臉,吃粽子。
中元節
俗稱鬼節,在七月十五,炸油饃,上墳祭祖。
中秋節
即八月十五。節前帶月餅、水果走新串友。晚上,全家團圓拜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
十月一
俗稱鬼節。上墳,為墳墓添土。戶戶吃油饃。俗語說「十月一兒,油唧唧兒。」
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冬至起開始數九。家家戶戶吃餃子,俗曰: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
臘八節
俗稱臘八兒。民間有「吃罷臘八飯,開始把年辦」的俗語。臘八粥象徵五穀豐登,還有人在樹上塗臘八粥,並祈禱說: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
祭灶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擺設灶糖,送老灶爺上天,並讓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來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請回灶爺,「臘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來。」
除夕
全家團聚守歲,又稱「熬福」,睡得越晚,來年越有福

5. 河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節

河北有許多民俗文化節,比如:邯鄲涉縣女媧祭典、磁州窯文化藝術節、邯鄲魏縣梨花文化節等。

一、邯鄲涉縣女媧祭典

邯鄲涉縣女媧祭典是一場古代與現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通常活動在每年的9月份,女媧祭典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崇中華母親文化,傳承中華根祖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構建文化傳播平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宗旨,祭典分為禮鼓啟祭、拜謁女媧、樂舞告祭三項議程。在活動現場來往的遊客都會駐足停留,女媧造化自然、造福人民、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精神經久傳承、長盛不衰,用最傳統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女媧的感恩和崇拜之情,祈願祖國繁榮昌盛。

三、邯鄲魏縣梨花文化節

河北的梨應該是北方數一數二的,那邊的梨花也是每年開的最美的。每年的三四月間,春暖花開,梨花也隨之盛開,邯鄲魏縣的梨花節與以往單純賞花節日不同,除了有特色的梨花觀賞區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有舞龍、舞獅、秧歌等特色民間文藝表演活動,每年的梨花節都要吸引不少遊客到魏縣踏春、賞花、旅遊。

6. 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有哪些習俗

一月一,是為春,百物復甦。二月二,龍抬頭,也就是播種節,民間講究吃炒豆子。三月三,看祖先,(清明節)。四月四,鳳擺尾,也就是青苗節,意指五穀出苗,似鳳擺尾,民間講究吃韭菜合子。五月五,是端五,現在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實際上是紀念五穀收割,民間講究用粽葉包米謝河神。六月六,逛廟會,農事已結。七月七,鵲橋仙,沒有農活的日子,也就是找對象的日子。八月十五,月兒圓,找好對象該結婚的日子。九月九,要登高,民間講究攀高意指來年更好(也有另一中說法,是避邪)。十月一,送冬衣,民間講究上墳添土。臘月八,吃鍋巴,意指已近年更,來春還早,要節約,民間講究喝五穀雜粥。....

閱讀全文

與文化節有哪些習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3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