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界分南北的秦嶺,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
在我國廣闊的大地上,山脈都占據著極高的地理位置。中國擁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也具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秦嶺,作為中國南方北方的分界點,在我國的版圖上十分的奪目,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民族文化都很有價值。秦嶺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是因為它是我們祖先和民族文化的誕生之地。
如今,秦嶺作為一條南北方的分界線,依然發揮著自己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經過了五千年歷史的洗禮,是歷史的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在中國的大地上注視著這些風起雲涌、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它也成為了中華文化極具代表性的歷史性地標,無論在哪都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
㈡ 秦嶺被稱為中華的龍脈,秦嶺是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秦嶺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是東西走向的山脈,這個山脈是在陝西省與四川省的交界處總共有1500公里長。此山脈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當時它位於中國版圖的正中央,同時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東西走向的山脈。
這種山脈的構成讓中國地理和地勢有了骨架,中國其實有非常多的山脈,但是最為有名的就屬秦嶺山脈了。
秦嶺山脈蜿蜒不絕,橫亘東西,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是亞熱帶與溫帶地區的分界線,秦嶺以南的河流是不結冰的,也是作為濕潤地區,而秦流以北的河流結冰,作為半濕潤地區。正由於這些差異,使秦嶺起著無比重要的地理意義。
秦嶺的骨,猶如中華民族的脊樑,無畏風霜,不屈不撓。神秘而著名的秦嶺,是璀璨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需要我們中華兒女共同齊心來守護。
㈢ 秦嶺的人文歷史
橫亘八百里秦川的大秦嶺不僅是一座自然之山,也是一座文化之山,它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更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人文寶庫。
終南陰嶺秀——【唐·祖詠】
碧嶂插遙天——【唐·李世民】
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
——【唐·李白】
這是紀錄片《大秦嶺》主題曲中的歌詞。2010年,紀錄片《大秦嶺》在央視播出,震撼了萬千觀眾。這部關於秦嶺的紀錄片,首次以人文精神來審視一座山脈,成為解讀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
在文化學者的眼中,秦嶺是中華民族的一本「四庫全書」,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生態、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源泉。
秦嶺是長江黃河的銜接點,又是它們的水源地,「綠庫」,整個的生態植物多層級。秦嶺的沿線藍田猿人(遺址)、華旭故里、還有姜寨遺址、半坡(遺址)一直到周秦漢唐。然後「文庫」有詩經、唐詩,「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些名句構成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包括漢唐以後絲路開通,胡商進來,在這個地方融匯,中華文化開始面向世界。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都為秦嶺獻上了優美的華章,書寫著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只有守住秦嶺的綠水青山,才能延續中華文脈。
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千年不斷,就是因為他的語言文字不斷,他的很多文物,我們現在還能看得懂,如果這些東西沒有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文脈將會中斷。所以,我覺得保護秦嶺,既是保護生態,保護水源,更是保護中華文化的前半部、上半部歷史。
如今,秦嶺秀美的風光,成為許多西安市民休閑的「後花園」,秦嶺的美不僅僅限於自然的山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內涵更具吸引力。
㈣ 秦嶺形成的原因
秦嶺形成的原因:
秦嶺山地是古老的褶皺斷層山地,秦嶺北部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為陸地,遭受剝蝕;秦嶺南部卻淹於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時期的沉積。在距今3.75億年的加里東運動中,秦嶺南部隆起,露出海面。
2.3億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時,秦嶺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疊紀時,因距今1.95億年的印支運動的影響,秦嶺與海完全隔絕,雄偉的身姿基本成型。進入中生代以後,秦嶺林區以剝蝕為主,是周圍低窪地區的供給地。
距今約8千萬年的燕山運動使秦嶺在形成以斷塊活動為主的南北褶皺帶構造格架後,秦嶺又在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強烈改造下,經大幅度的塊斷式垂直升降運動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秦嶺的格局。
(4)秦嶺文化發源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秦嶺風景名勝:
一、華山
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二、終南山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鍾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源聖地,「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志。
三、南夢溪
南夢溪藏於終南山腹地,距西安114千米(210國道1047千米處),溪長8千米,總面積12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9.9%,有山峰128座,大小溪水48條,瀑布86處,有140種哺乳動物和320種鳥類動物在這生息繁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嶺
㈤ 秦嶺屬於哪個城市
秦嶺大部分在靈寶市。
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秦嶺大致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分為三支,北支為秦嶺,也稱南岐山或大散嶺;中支為鳳嶺,有黃土堆積,水土流失比較強烈;南支為紫柏山,在留壩的西北稱柴關嶺。這些山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達2610米。秦嶺西段分別成為清姜河與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與沮水河干、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嶺和發源地。
地質構成
在地質構造上,秦嶺是一個掀升的地塊,北麓為一條大斷層崖,形勢極為雄偉;山脈主脊偏於北側,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通稱秦嶺「七十二峪」;南坡長而和緩,有許多條近於東西向的山嶺和山間盆地。
㈥ 秦嶺為何被稱為是中華龍脈它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因為前面孕育著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給領的特別處在於它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山南山北有著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龍”作為中華民族古老而特有的具有象徵性意義的神獸,常常被古人以山河之勢來形容。例如古人在文獻中將天下的山分為中南北三條龍。“中龍”所指的就是秦嶺。而又因為秦嶺山勢險峻,峻秀挺拔,又有江河流淌在旁。為其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神秘而著名的秦嶺,是璀璨的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需要我們中華兒女共同守護的地方,而現在隨著生態和諧與文明發展紀念的深入人心,使我們更應該守護這一片無論從歷史、政治還是地理角度上皆有著重要意義的神聖山脈。
㈦ 中國的秦嶺是從哪裡開始到哪裡截止呢古人給所有山體命名有什麼講究嘛
狹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位於北緯32°—34°之間,介於關中平原和南面的漢江谷地之間,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漢江四條河流的分水嶺。東西綿延400—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
廣義上的秦嶺
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其范圍包括岷山以北,隴南和陝南蜿蜒於洮河與渭河以南、漢江與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以北的地區,東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陽一帶山脈斷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處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處為大別山,走向變為西北-東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帶為丘陵,走向為東北-西南。廣義的秦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以南屬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南方型,以北屬暖溫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北方型。秦嶺南北的農業生產特點也有顯著的差異。因此,長期以來,人們把秦嶺看作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山脈分段
西段
秦嶺大致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分為三支,北支為秦嶺,也稱南岐山或大散嶺;中支為鳳嶺,有黃土堆積,水土流失比較強烈;南支為紫柏山,在留壩的西北稱柴關嶺。這些山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達2610米。秦嶺西段分別成為清姜河與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與沮水河干、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嶺和發源地。
中段
陝西秦嶺的中段稱終南山,主要山嶺有四方台、首陽山、終南山和東光禿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灃河、澇河、滻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錢河等的發源地。由秦嶺梁向東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廣東山,海拔為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東西向延伸的古道嶺、海棠山和羊山,山勢低緩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是月河主要支流——恆河、付家河和蜀河、池何等於、支流的發源地。
驪山是陝西秦嶺中段北麓外延的斷塊山,主峰是仁宗廟,海拔為1302米。來自驪山的溪流,有的成為灞河的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東段
陝西秦嶺的東段呈手指狀,向東南展開。從北向南依次是:太華山、蟒嶺、流嶺、鶻嶺和新開嶺,海拔均在1500—2600米;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銀花河分布其間,成為山河相間的嶺谷地形。秦嶺主脊草鏈嶺和太華山,是丹江、南洛河以及秦嶺東段北坡山澗溪流的分水嶺與發源地。
㈧ 秦嶺在哪
一、秦嶺的區域及范圍:
秦嶺有廣義、狹義、地質、地理概念上的劃分。
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陝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其范圍包括岷山以北,隴南和陝南婉蜒於洮河與渭河以南、漢江與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以北的地區,東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陽一帶山脈斷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處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處為大別山,走向變為西北—東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帶為丘陵,走向為東北-西南。廣義的秦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以南屬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南方型,以北屬暖溫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北方型。秦嶺南北的農業生產特點也有顯著的差異。因此,長期以來,人們把秦嶺看作是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狹義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狹義的秦嶺是渭河中、下游和漢江上游的分水嶺。
陝西秦嶺是指界於渭河中、下游與漢江上游之間、包括嘉陵江上游(陽平關以上)和南洛河上游(洛南縣境內)在內地陝西省南部山地。其范圍達比廣義的秦嶺為小,但卻比狹義的秦嶺為大。
陝西秦嶺是廣義的秦嶺的主要組成部分,橫亘在關中平原和漢江谷地之間,四個極點是:北到潼關縣城以南,南到旬陽縣城,東到商南縣的富水以東,西到略陽縣的郭家壩以西。大致界於北經32°40′-34°35′與東經l 05°30′-110°05′之間,面積55,000平方公里,約占陝西省總面積的25%多,屬於商洛、漢中、安康、寶雞、咸陽、渭南和西安七個市的13個縣全部和22個縣的部分地方。
表1秦嶺所屬的市、縣 市
市
縣的全部在秦嶺
縣的一部分在秦嶺
商洛
商縣、洛南、山陽、丹鳳、鎮安、柞水、商南
漢中
略陽、留壩、佛坪
勉縣、漢中、城固、洋縣、寧強
安康
寧陝
安康、旬陽、漢陰、石泉
寶雞
鳳縣、太白
渭濱區、寶雞縣、眉縣、岐山
西安
周至、戶縣、長安、臨潼、藍田
渭南
臨渭區、華縣、華陰、潼關
合計
13
22
二、秦嶺的地形地貌特徵
秦嶺山坡南緩北陡。南坡長100—130公里,群山毗連,峰巒重疊,河流源遠流長。北坡因是大斷層,山勢陡峭,形成千崖競秀的壁立山峰,總坡長不到40公里,因此河流短促,多急流溫和,窄狹的穀道兩旁稻寂茁壯,田園似綿,山上綠樹成蔭。
秦嶺山勢雄偉,由東向西逐漸升高,陝西境內嶺脊海拔約2,000米,高峰都在2,000-3,000米,如華山主峰海拔為2,400米,太白山主峰為3,767米,高出漢水及渭河河谷近3,000米之多。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田河流多為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後,其走向為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
陝西秦嶺是由數條平行山嶺和界於其間的河谷、山間盆地等組成。「千重山峰邊民萬條河溪縱橫」,這就是對陝西秦嶺的其實與照。
秦嶺的主峰——太白山,以太白岩基為基礎,包括東、西太白峰以及其間酌跑馬柒,海拔為3736米,雄姿巍峨,雲霧繚繞。太白山是我國青藏高原以東最高峰,也是陝西地勢的最高點。峰頂經常雲霧繚繞,難窺其一姿半影。但須晴日,雖亦日炎夏,山項仍是寒風瑟瑟,遠處眺望,青山秀嶺之上,聳立著一座晶瑩綺麗的白色山峰。據說太白山就是因此得名。「太白積當六月天」,系關中八景之一(關於「太白積雪六月天」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因為太白山高寒,六月盛夏仍有積雪;一說是太白山頂峰系花崗岩山體,岩石經風化後呈白色,遠望猶如積雪覆蓋)。太白山那雄偉氣勢和綺麗的美景常為人今文人所稱贊。「白玉山頭玉霄寒,松風飄拂上琅玕。雲深何處望僧卧,五月披裘此池看」的詩句描寫的就是太白山頂及其山上的冰川湖大爺海。太白山南面和西面,有興隆嶺、鰲山、財神梁、父子嶺和活人坪梁等,海拔均在3000——3500米,和太白山緊緊相連,構成陝西察嶺的最高部分。
以太白山為中心的地區,是黑河、石頭河、褒河和湑水河等的發源地。這些河流呈輻射狀向四周奔流。
陝西秦嶺大致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分為三支,北支為秦嶺,也稱南岐山或大散嶺;中支為鳳嶺,在鳳嶺和秦嶺之間是鳳·微構造盆地①,有黃土堆積,水土流失比較強烈;南支為紫柏山,在留壩的西北稱柴關嶺。這些山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達26l0米。秦嶺西段分別成為清姜河與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與沮水河干、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嶺和發源地。
陝西秦嶺的中段稱終南山,主要山嶺有四方台、首陽山、靜峪腦、終南山和東光禿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灃河、澇河、滻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錢河等的發源地。由秦嶺梁向東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廣東山,海拔為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東西向延伸的古道嶺、海棠山和羊山,山勢低緩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是月河主要支流——恆河、付家河和蜀河、池何等於、支流的發源地。
驪山是陝西秦嶺中段北麓外延的斷塊山,主峰是仁宗廟,海拔為1302米。來自驪山的溪流,有的成為灞河的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陝西秦嶺的東段呈手指狀,向東南展開。從北向南依次是:太華山、蟒嶺、流嶺、鶻嶺和新開嶺,海拔均在1500——2500米;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銀花河分布其間,成為山河相間的嶺谷地形。秦嶺主脊草鏈嶺和太華山,是丹江、南洛河以及秦嶺東段北坡山澗溪流的分水嶺與發源地。
三、秦嶺在我國氣候和地理區劃中的重要位置
秦嶺不僅是我國南北兩大水系——長江河黃河的分水嶺,在地形上成為我國南北之間的屏障,在氣候上也有十分顯著的影響,它使潮濕的海洋氣團不易深入到西北;同時也阻擋了北方的寒潮不致長驅南下,減小寒潮猛烈的侵襲,成為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北屬暖溫帶氣候,秦嶺以南屬亞熱帶氣候,而且這種氣候特徵非常明顯。
秦嶺為陝西省南北氣候的自然分界線,也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它大體與一月零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雨量線及2000小時日照時數等值線一致。秦嶺以南,太陽輻射較少,氣溫較高,降水較多,氣候濕潤;秦嶺以北則相反。秦嶺山地,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分異明顯。秦嶺南坡全年總輻射約1100千卡/厘米2?年,日照時數約1750小時,日照百分率不足40%。初霜日起始於10月底到11月初,終霜日為3月中旬,無霜期210天左右。海拔高度800—2000米之間為低中山和谷地平壩,年平均氣溫9—13℃,一月平均氣溫-3—0℃,七月平均氣溫22—24℃,年降水量850—900mm,氣候比較濕潤,適於林木和果樹生長。2000m以上的中高山地帶,年均溫在9℃以下,一月均溫小於-3℃,七月均溫小於22℃,≥10℃積溫小於3500℃,年降水量900—950mm,氣候濕潤寒冷,其中2500m以上,5月尚可降雪,表現出冷濕的氣候特點。秦嶺北坡1300m以下為暖溫帶氣候,年均溫8.7—12.7℃,≥10℃積溫3200—4000℃,1月均溫-7℃—2℃,7月均溫20—23℃,霜期10月上旬至翌年3月下旬,年降水量650—800mm;1300—2600m為溫帶氣候,年均溫1.7—8.7℃,≥10℃積溫1950—3500℃,≤0℃低溫日數140—150天,絕對低溫-12— -25℃,霜期9月下旬至翌年5月上旬,年降水量900—1000mm;2600—3350m為寒溫帶氣候,年均溫-2.1—1.8℃,≤0℃低溫日數150—200天,絕對低溫-20— -25℃,霜期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下旬,年降水量800—900mm;3500—3767m為亞寒帶氣候,年均溫-4.4— -2.1℃,絕對低溫-30℃,霜期8月下旬至翌年6月下旬,年降水量750—800mm。
在動物地理區劃上,秦嶺是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古北界包括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與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喜馬拉雅山-秦嶺山脈以北的亞洲大陸;東洋界包括中國秦嶺山脈以南地區、印度半島、終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斯里蘭卡、菲律賓群島、蘇門答臘、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大小島嶼。)秦嶺北坡屬於古北界,南坡屬於東洋界。因此,秦嶺的許多動植物都兼具有古北界和東洋界的特徵。
㈨ 雲橫秦嶺家何在,為什麼說秦嶺是「華夏文明的龍脈」
秦嶺淮河一線,在很小的時候,地理書上就有提到過,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同時秦嶺作為東部最高山脈,整個山勢比較險峻,通過這條線的劃分氣候以及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都有了區別,所以被稱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同時這一條分界線也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礦藏,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條資源線。
對於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和整個地理環境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秦嶺腳下生活著很多的人,也創造了很多輝煌的文明,它也被譽為華夏文明的一個搖籃。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進化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