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文化標志城的規劃方案
規劃范圍包括三個層面:
1、「中華文化標志城」的整體范圍,包括曲阜城區、鄒城城區以及兩城之間的九龍山區,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曲阜、鄒城、九龍山三位一體、南北貫通,共同組合成「中華文化標志城」。
2、「中華文化標志城」核心區范圍,是指兩城之間的九龍山區,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規劃可建設用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
3、「中華文化標志城」 首建區范圍,是指九龍山南部地段,規劃總用地5平方公里,可建設用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
選址分析:
中華文化標志城是由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托起的文化聖城,其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豐厚,配套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美,發展潛力巨大,經眾多領導和專家的考察論證,認為這里是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主建區的理想之地。 中華文化標志城地處中國陸路交通網路最先進、最密集的區域之內。東臨京福高速公路,西靠縱貫南北的104國道,九龍山北為日東高速公路,327國道橫穿曲阜市城區。將要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在標志城東通過,並設立全線最大車站-曲阜站,另有105國道、兗石鐵路、京九鐵路和西部的京杭大運河,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使京杭大運河的水運能力將得到大幅度提高,水運總量相當於第二條京滬鐵路線。濟寧機場在曲阜城北,增強了標志城的交通能力。
中華文化標志城有良好的城市依託基礎。濟寧市是山東省六個工業中心城市之一、三個大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其餘兩個是濟南和青島)、四個特大城市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在山東省17個地市中居第6位,地方財政收入居第4位;同時又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和基礎工業基地。曲阜、鄒城兩個城市在濟寧市所屬的12個縣市區中,經濟實力較強,基礎設施完善,是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全市共接待海內外遊客730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收入27億元人民幣,在全省居第4位。同時,建立了孔子文化研究院、孔子文化學院、孟母教子研究會等學術科研機構。
中華文化標志城有豐富的地下水和供水水源。區內河流屬淮河水系微山湖流域,周圍有泗河、沂河和白馬河。地表水有三大供水地:一是尼山水庫,在九龍山之東。尼山海拔標高為344.6米,庫水可沿河沿渠流向九龍山區。二是孟子湖,在九龍山之南。目前已有水渠通到九龍山區。三是微山湖。微山湖總蓄水量為30億立方米,湖水可沿白馬河流至九龍山區。這三處供水地不僅蓄水量大,而且水質達到國標Ⅱ類以上,適合生活及工農業各類用水的水質要求。 標志城向東為泰沂山脈,群山連綿起伏直至沂蒙山區;向西為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直至京杭大運河和微山湖畔。九龍山恰處於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具有平原和山區相結合的自然景觀特徵。
標志城之東20公里為孔子出生地尼山,這里已被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之西為大片採煤塌陷區,可形成生態濕地區;鄒城城區周邊山水環繞,東南為孟湖,湖面寬闊,湖水清澈,孟湖與西側護駕山相連,山下有唐王湖;九龍山之西南約40公里為江北第一大湖微山湖,風光秀麗,蘆盪交錯,荷花10餘萬畝,湖水沿白馬河可直抵九龍山腳下,站在九龍山巔可眺望到波光粼粼的湖面,當晚霞夕照時湖景更是迷人;曲阜城區中部橫貫沂河,北部泗河積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蘊,與周邊的生態綠化、孔林共同構成標志城的北部自然景觀區;中部九龍山群如蛟龍平卧闊野,周圍各山的植被較厚,裸露岩石較少,有成片的樹林和果園,在龜山(亭山)與馬鞍山之間,是著名的孟母林。孟母林依山傍坡,柏樹森森。孟母林西側、馬鞍山之下為孟子故里,孟母林之南、九龍山西有鳳凰山,南有朱雀山,北有龜山,西有鳳山,四山環抱,坐北朝南,鳳凰山之南、之西為平原沃野,適於建設標志性建築群。 作為孔孟之鄉,濟寧是全世界華人情感的凝聚中心,全球旅遊者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孔孟之鄉已凝練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一座全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標志性聖地。中華文化標志城的發展一方面應進行儒家文化的深度開發,通過弘揚和開發儒家文化精華,實現重塑民族文化精神和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目的,造成一種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古老的文化聖地重放異彩。
另一方面,在結合時代走向和現代化需求開發濟寧市的其他文化資源。如梁祝文化,對普通海內外華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文成公主出生地在濟寧,對漢藏融合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如先祖文化,對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有很大的感召力;如孟母教子,對廣大家庭和婦女有很大的影響力;如體現漢回兩個民族文化結合的清真東大寺,對促進民族團結有好處;如水滸文化,對弘揚正義正氣有教化作用;如以微山湖為代表的水鄉文化,對現代人的消閑娛樂有吸引力;如漢畫學的開掘,能夠造成一種與「敦煌學」相並列的文化熱等等。以開發這些文化旅遊資源為基礎,集中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將會迅速提高該地區文化旅遊的整合度、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海內外造成更大的影響,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人和國際友人參與這項世紀性文化工程的建設。
總之,「中華文化標志城」一旦從這里崛起,就等於在兩個歷史文化名城中間樹起了一座新的文化豐碑,三者結合就會給世人一個嶄新的文化形象。長期發展下去,將形成一個既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吸引力、感召力,又具有新時代精神和氣息的中華文化聖地,形成海內外所有華人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歸宿地,形成一座世界級的、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形象的文化聖城。
Ⅱ 濟寧什麼地方好玩啊
1、孔孟文化旅遊區
以孔子誕生地曲阜和孟子誕生地鄒城為主,代表景點有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孔廟、「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孔廟、孔府規模宏大,文物薈萃,是全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鄒城代表景點有孟府、孟廟、孟林、孟母林。
2、運河文化旅遊區
京杭大運河從濟寧市區穿過,自元代開始,管理運河的最高衙門就設在濟寧,因而,濟寧被譽為「運河之都」。作為國家運輸動脈的運河,促進了濟寧商品經濟的繁榮,也孕育了濟寧燦爛的運河文化。李白、杜甫在此攜手漫遊,飲酒賦詩;康熙、乾隆在此駐蹕,題詞作賦。古運河、太白樓、鐵塔寺、聲遠樓、王母閣、東大寺、岱庄教堂等景點星羅棋布於濟寧城區,各具特色。
3、水滸文化旅遊區
水泊梁山因《水滸傳》而聞名天下,忠義堂、斷金亭、黑風口、水滸寨、一關、二關等景點構築了梁山大寨的雄姿,宋江寨牆、扭頭門、宋江井、疏財台、試刀石等遺跡訴說著英雄故事,左寨七英、雙雄鎮關、花榮射雁、逼上樑山等巨型石雕再現了當年好漢的風姿,大型唐三彩壁畫《水滸英雄聚義圖》、三十六天罡星雕像、大型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記》並稱當代三大水滸藝術珍品。
4、微山湖生態休閑旅遊區
微山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荷都,江北水鄉,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每年盛夏,湖中數十萬畝荷花競相開放。
運河第一古鎮——南陽鎮古韻猶存,「島在水中、河在島上,鎮在湖內」的特殊景觀獨樹一幟,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這里擁有煙波浩渺的南陽湖、清澈的運河,古樸的民風,沿運河而錯落有致的民居,以船代步的葉葉小舟,千頃荷花與藍天、碧水、野鴨、葦草,形成天然的水上游樂園,成為度假休閑的絕妙去處。
5、佛教文化旅遊區
汶上縣被譽為「中國佛都」。在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塔宮出土的佛牙、舍利子等佛教聖物,震動了國內外佛教界,中都博物館、供奉殿、大雄寶殿等建築氣勢宏偉。
6、中華文化標志城旅遊區
舉世矚目的中華文化標志城選址在濟寧,主建區為位於曲阜和鄒城之間的九龍山區,其規劃與建設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海內外同胞的支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開掘和展示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化精華,感召、吸引和凝聚海內外華人,從而增強中華各族兒女的文化認同感、精神歸屬感,促進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Ⅲ 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地理位置
中華文化標志城的規劃選址在濟寧市的九龍山區域。這個地方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鄒城市之間,兩城相距僅20公里。它的東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黃子孫的根基所在。
濟寧是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世界文化地理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 濟寧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約6000年,最早存在的是北辛文化,其次是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為中華人文始祖的重要活動區域。這里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文化的輝煌發展期:第一次是六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伏羲氏、女媧氏、少昊帝一脈相承的東夷文化高峰。第二次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邾婁文化和魯國文化,並由此造就了主導中國文化二千多年的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第三次是明清兩朝的大運河文化,形成了濟寧包容性頗強的多元文化基調。
濟寧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其「厚德載物」的精髓。這包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價值連城的漢碑漢畫像石文化,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融南匯北的大運河文化,華采無邊的才子文化,流藝無聲的匠聖文化等。
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為濟寧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現已查明的各類文物點7000多處,古建築3000多間,庫藏文物15萬件,著名的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曲阜孔廟、孔府、孔林,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少昊陵;鄒城的孟廟、孟府、孟林和明代地下宮殿朱檀墓;微山伏羲廟、殷微子墓、漢張良墓;梁山縣水泊梁山遺址;嘉祥曾廟和武氏祠漢畫像石等。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紛紛來濟寧考察,對濟寧豐厚的文化資源和遺存密度給予高度評價。
Ⅳ 中華文化標志城是什麼啊
濟寧曲阜
Ⅳ 請問有知道中華文化標志城周遍規劃方案的朋友嗎
http://www.ccsc.gov.cn/
山東省正在籌劃,在山東曲阜向南8公里的一座九龍山附近,濟寧市已將自九龍山北尾到朱雀山區域內的4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預留為文化功能區.准確的說是在曲阜新區小雪鎮九龍山地帶.
官方網站:http://www.ccsc.gov.cn/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十五"規劃的建議》,令人矚目地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要"推動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有關文化產業的說法達六處之多。2001年3月,這一建議為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所採納,並正式被納入全國"十五"規劃綱要。於是,"文化產業"這個近年來頻頻出現於報端的概念,第一次正式進入了黨和國家政策性、法規性文件,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下一個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標志著,文化產業這個發端於美國,濫觴於歐洲,挾新經濟之勢蓬勃於世界的朝陽產業正在中國迅速崛起。
「北京人文 」網站(www.cibj.cn) 服務於北京市的文化創意產業。他們的目標是打造「北京創意產業第一服務網站「 建構北京市的「第一文化廣場」。你可以去看看!
你可以參考下. 急需分./
參考資料:http://www.ccsc.gov.cn/
Ⅵ 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基本內涵
中華文化標志城是基於「文化紐帶」的重要思想,根據「系統研究和推廣中華文化標志」的倡議,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聯合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愛國同胞,共同創意發起的一項旨在抵制「台獨」「去中國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建設新時期文化城市、文化主體功能區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
說它是「城」,是因為它確實具有「城」的形態,而且是以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大型聚落遺址群,商奄故城、邾國故城、魯故城、漢故城、宋故城、明故城、鄒縣故城等若干座歷史故「城」為支撐。作為精神文化空間特徵的中華文化標志城,其骨架和雛形已然存在,是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而成。
這一文化使命和概念內涵決定了,中華文化標志城不是也無需建設一座「新城」,而毋寧說是一座「心城」,或「精神之城」,或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為了這座「心城」,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建造它。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關於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有關意見的通知》精神,規劃建設曲阜、鄒城這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加大世界文化遺產及其它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進行環境整治、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內涵提升工作,本身就是在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中華文化標志城已經成為當地幹部群眾文化建設的一種實踐。在這里,保護一處遺址,規劃一處街區,美化一道山樑,整治一條河道,進行一項文化活動,都是「中華文化標志城」建設的組成部分。人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就是在為這座文化之城、精神之城、心靈之誠添磚加瓦。這樣的常規性建設工作要做得更好,起點和要求更高。而這些工作,與花多少億元建一座「新城」無關。
有些輿論認為是拋開舊城另建新城,花「300億」去建一堆死氣沉沉的、不能代表文化標志意義的一堆「假古董」。其實,這也正是我們所反對的,我們和輿論的主流意見沒有什麼不同,而是完全一致的。 即文化資源的保護、整合和提升。
中華文化的標志是系列的,是客觀存在的,存在於祖國的山山水水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存在於各個不同的領域。系統地研究、保護、梳理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各地實際上已經進行著中華文化遺產或標志的系統保護和展示。這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是一致的。形成共同研究、保護、展示中華文化標志的格局,不僅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必然結果,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開放的精神實質,必然引起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廣泛認同。
在少昊之墟、商奄之都、鄒魯之地、孔孟之鄉這個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里,按照國家發改委《關於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有關意見的通知》的說法,「遍布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儒家文化底蘊最為密集的區域,許多古建築、古遺址早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的調研結論也指出,這里是中國少有的文化區位組合,其所構成的文化空間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標志意義,早已是中華民族認同並共有的精神家園。
因此,規劃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就是對「早已是中華文化重要標志」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具有重要文化標志意義的「文化區位組合」或「文化空間」,用「城」的概念系統而完整地加以保護提升,對高度關聯、相擁而坐的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文脈梳理和資源整合,使它們進一步融為一體,發揮更大的文化作用。
用一座「虛擬城池」的概念,把這方凈土上無比豐厚而珍貴的人類遺產,包括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可移動的與不可移動的,地下的與地上的,6000年前、5000年前、3000年前乃至近代的,全面地、無條件地保護起來,使它們不致受到快速發展的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侵蝕,而是使二者能夠有效地統一起來,是中華文化標志城最為核心的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文化標志城是區域性、整體性文物保護理念的一種創新,是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體化發展的更高要求,是保護整合展示密集分布、堆積疊加且歷史文化價值巨大的重要文化遺產、建設新型文化城市的一種探索。
當然也需要創意,但這些「創意」首先應著眼於如何對這一區域的所有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的保護,著眼於對各種文化資源的文脈梳理和有效整合。如果需要一些必要的新的文化設施,則要經過充分而廣泛的論證,而且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提升作用。
中華文化標志城應該是一所溫馨的精神家園,是一個獨具特質、令人神往的文化勝地。按照先進的保護展示理念,通過創造性的文化實踐,使全球華人不管誰到了這個地方,能夠有根的感覺、家的情懷,可以思接千載,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智者交流。人們來到這里,如果思想上能夠得到升華,心靈上能夠得到凈化,情感上能夠得到提升,能夠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那麼,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中華文化標志城」的規劃區域,可以概括為「兩城、兩軸、三區」。
「兩城」就是曲阜和鄒城,古稱「邾魯」或「鄒魯」,「擊柝之聲相聞」,為孔孟桑梓之地、國家文化名城,南北銜接,城區相距僅20公里,都有數千年歷史。
「兩軸」是指華夏文化軸和孔孟文化軸。華夏文化軸是以九龍山與壽丘、少昊陵南北一線,有中華人文始祖的紀念意義。九龍山具有龍文化的象徵意義;少昊帝作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其圖騰是鳳;龍鳳呈祥,具有中華文化的符號象徵意義。孔孟文化軸以「三孔」、「兩孟」南北對稱,象徵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華傳統文化。
「三區」是指曲阜歷史文化保護區、鄒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九龍山生態文化保護區。
「兩城、兩軸、三區」所統一起來的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或標志意義的精神文化空間,姑稱之為「中華文化標志城」。
在這里,曲阜城區、鄒城城區、九龍山區都是中華文化標志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三位一體,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離開曲阜城區、離開鄒城城區、離開九龍山區,都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文化標志城。沒有九龍山區就不能連為一體,就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文化空間;拋開兩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僅僅把九龍山這個地方稱之為中華文化標志城,更是不科學、不嚴謹、不全面的。規劃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就是要把「三區」整合起來,進一步凸顯其文脈、聖脈,進一步凸顯其中華文化的象徵意義,進一步凸現其文化的共有性和多元性,進一步凸顯其教育、德化、紀念和展示功能,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精神文化空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城、心靈之城、精神之城。 按照「兩城、三區、兩軸」的空間布局,通過「三孔」及魯故城大遺址保護、壽丘少昊陵大遺址保護、「兩孟」及鄒縣故城大遺址保護、嶧山及邾國故城大遺址保護、孔子誕生地尼山遺址保護、孟子誕生地九龍山生態及遺址保護等一系列重點工作,梳通理透曲阜、鄒城的文脈、聖脈、水脈、綠脈、路脈、氣脈,推動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及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勾勒文化勝地的整體框架,形成獨具特質、令人神往的文化空間。
一是「孔孟文化軸」。以「三孔」、「兩孟」南北對稱的孔孟文化軸,象徵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華文化。重點是「兩大組團,一條軸線」。北部曲阜城區突出魯故城大遺址組團保護,包括孔林、孔廟、孔府,奄國故城、魯國故城、漢故城、明故城,以及周公廟、靈光殿、望父台、襄仲台、兩觀台、孔子故里、孔子射羿處、洙泗書院、顏廟、顏府、魯泮宮、古泮池、舞雩台等,形成曲阜的核心與靈魂。中間以孔孟大道相連,從北向南經過孔子研究院、論語碑苑、孔子博物館、孟母林,孟子誕生地九龍山鳧村等。南面鄒城城區突出鄒縣故城大遺址組團保護,包括孟府、孟廟,鄒縣故城,子思書院、孟母三遷祠、孟母斷機處,鋼山、鐵山摩崖石刻等,形成鄒城的核心與靈魂。南北兩大遺址組團沿孔孟大道南北一線展開,呈啞鈴式分布,並以此作為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融合發展的軸線和文脈。
二是「華夏文化軸」。以九龍山與壽丘、少昊陵南北一線,北至大汶口遺址和泰山,南至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和嶧山,有著中華人文始祖的紀念意義,是「中華文化標志城」之所以稱為「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內涵所在,也是孔孟儒家文化發源發展的歷史文化根脈。
「華夏文化軸」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泰山文化中軸線和大汶口遺址組團;壽丘、少昊陵大遺址組團;九龍山生態和文化遺址組團,包括漢魯王墓、明魯王墓,孟林、孟母林,以及一系列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嶧山和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組團。
其中,壽丘大遺址組團包括少昊陵、雲陽山、景靈宮、太極觀、宋仙源縣城、縣衙、縣學、大汶口文化遺址、壽丘古地質地貌及古人類活動遺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歷史和美學價值。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軒轅」,縣治從魯城遷至黃帝誕生地壽丘。「建景靈宮,祠軒轅,曰聖祖;又建太極宮,祠其配,曰聖祖母」。元忽必烈入主中原,推崇黃帝,遂下令重修景靈宮。據元人周伯琦《重修景靈宮碑》記載,景靈宮「總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壯麗無比」。面積達1800畝,相當於今曲阜孔廟的3倍。現宮殿遺址完整地埋於地下。景靈宮遺址之北50米為黃帝之子少昊陵墓,佔地2.5萬平方米。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大修少昊陵,用2662塊磨光料石疊砌成梯形石陵,世稱「萬石山」。因形似金字塔,後人稱「東方金字塔」,經歷代修復,保護完好。
壽丘大遺址具有重要的始祖文化地位。《帝王世紀》記載:少昊帝玄囂「邑於窮桑,以登帝,都曲阜」。少昊創立鳳圖騰,在位84年,壽百歲,崩葬於壽丘雲陽山,壽丘因稱「少昊之墟」。《史記》記載「舜作什器於壽丘。」壽丘地下密集層疊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表明,司馬遷等關於壽丘始祖文化的古文獻記載,有著考古學證據的相互印證。少昊、虞舜等傳說中古部落首領或人文始祖的活動時間,恰好大致處於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期。
壽丘大遺址具有重要的文脈象徵意義。這里處於泰山、大汶口、九龍山、嶧山的中軸線。從歷史發展看,中華文明在這一線傳承幾千年,上接「沂源猿人」、「新泰智人」,經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而綿延不絕,下連夏商周三代文化,並直貫秦漢,獨立起源、歷史久遠、連續傳承、相貫而生、譜系完整、從未中斷,一環接一環、一浪高一浪地向著文明社會奔騰不息。一系列重要古遺址、古群落沿這一軸線密集排列、層層疊加,不少文化堆積達數米之厚,時間持續數千年之久,上下縱跨四五個文化代,其歷史遺址之多、聚集群落之密、文化堆積之厚、延續時間之長,是少有的。
同時,壽丘大遺址又是自古所稱「聖脈」的重要節點。所謂「聖脈」,是指從尼山經過防山到壽丘連綿不絕的一道高丘,自壽丘轉為暗脈,一直到孔林。孔子的思想理念來自宗周和周公,但他作為殷商後裔,包括「仁」等一些重要概念卻源自東夷,繼承了自炎帝、黃帝、少昊,堯、舜、禹以來,黃河流域各部族集團乃至更廣范圍民族融合發展的文化基因。因此,壽丘大遺址保護和「華夏文化軸」的梳理,對於展示中華文化多元起源、一體匯聚的壯闊畫面,確定孔子儒家學說的思想來源和歷史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Ⅶ 中華文化標志城建在哪裡
中華文化標志城位於濟寧市中部,處於儒家文化帶、炎黃先祖文化帶和孔孟聖人文化帶之上,是中國文化底蘊最豐厚的區域。中部的九龍山北距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城區6公里,南距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鄒城市城區8公里,恰位於孔孟兩大聖人出生地之間、兩大歷史文化名城之間,是中國極為少見的文化區位組合。溝通曲阜和鄒城、中間經過九龍山區的104國道,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中國一級文化軸線和一級聖人聖城軸線。在這條軸線的北端曲阜,有巍然屹立於世界十大文化巨人之首的孔子,在其南端鄒城有海內外華人景仰的亞聖孟子。這兩大聖人一北一南,共同擁托九龍山這個靈山寶地,構成中華文化標志城三位一體的區位組合。
Ⅷ [中華文化標志城]到底在什麼地方興建
「中華文化標志城」,是以曲阜、鄒城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依託,以「四孔」、「四孟」等古文物、古遺址為載體,以把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融為一體為建設方向,使之更加具有中華文化標志意義和德化、教育、紀念、展示功能的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
中華文化標志城: 擬建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聞名中外的孔孟之鄉——山東省濟寧市。濟寧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