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是哪個校區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是哪個校區

發布時間:2022-05-16 01:52:54

㈠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介紹

文化遺產學院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文博學院,源自於1937年的歷史學系。七十餘年來,先後有著名學者黃文弼、馬長壽、陳直、周偉洲等著名學者在此執教。文化遺產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10名,大部分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教學科研成果突出。

㈡ 請問中國哪間大學有「世界文化遺產學」的科系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是西北大學的二級學院,是以現有文博學院為基礎,整合西北大學校內其他相關學科教學、科研資源及陝西省文物局系統相關資源,合作組建文化遺產學院。學院下設歷史學系、考古學系、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開設了文化遺產管理與利用本科方向,同時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楚學研究招收文化遺產學碩士研究生。

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2009年新增文化遺產保護專業。

北京理工大學有文化遺產系。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遺產研究所」 )是隸屬南京大學 專門進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調查、評價、鑒定、利用、保護、研究的專業機構。 遺產研究所的宗旨是:緊密結合社會及學術發展要求,開展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研究、保護及人才培養。吸納國內外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依託南京大學的綜合學術優勢,堅持科研合作和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方向,為弘揚中華文明和推進中國世界遺產事業發展做出貢獻。其主要科研課題方向包括遺產基本理論及文化遺產科學、文化與自然遺產事業發展對策、中外遺產比較、遺產價值鑒定、遺產考古和歷史、遺產管理與法制、遺產展示與陳列、遺產保護與利用、遺產規劃、遺產事業與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以及古代陶瓷、古代玉器、古代宗教遺產研究等。

㈢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屬於哪個街道

文化遺產學院位於西北大學太白學院:西安市太白北路229號,歸屬於碑林區張家村街道。

㈣ 西北大學生總共又多少學生

截至2015年5月,學校有太白校區、長安校區、桃園校區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2360餘畝。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餘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000餘人,外國留學生700餘人。

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簡稱「西大」,始建於1902年,由清末光緒皇帝御筆硃批設立[1] ,坐落於古都西安,是國家教育部與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大學,是中國西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

西北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速成科仕學館。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改為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西遷來陝的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復稱國立西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為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1950年復名西北大學。1958年改隸陝西省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西北大學形成了「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搖籃」。

截至2015年5月,西北大學共有22個院(系)和研究生院,開設85個本科專業。[9]
1
西北大學文學院

2

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3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

4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5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6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7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含國際商學院)

8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9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10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

11

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12

西北大學化工學院

13

西北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14

西北大學體育教研部

15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16

西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17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18

西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19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

20

西北大學軟體職業技術學院

21

西北大學數學系

22

西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23

西北大學物理學系
24
西北大學中亞學院[10]

25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

㈤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簡介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為文博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該專業設立於1989年,是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首家設立的專業,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特點。2006年被評為陝西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有一支年富力強、結構合理、業務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目前擁有專職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實驗管理人員1人。大部分教師具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聘請了陸壽麟、黃克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十多年來,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充分利用陝西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和西北大學作為綜合大學的學科優勢,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並重、教學與科研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辦學指導思想,加強文物保護技術學科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質量。
在學科建設方面,從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本、專科生,1994年起又相繼在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下招收文物保護技術方向碩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學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聯合申報設立了「磚石質文物保護」 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在教學方面,堅持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辦學指導思想,注重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辦學思路。課程設置以歷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和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文理結合為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和方法、文物保護材料、文物分析技術構成的專業課程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實驗和專業綜合實習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學術著作及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6篇被SCI收錄。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國內外合作項目,形成了彩繪無損分析、青銅器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吸引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整合校內外教師資源、委託培養和選派青年教師進修學習、選留優秀畢業生和鼓勵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與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國內外多家單位保持密切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個穩定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文物保護技術專門人才。1999年舉辦了首屆全國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目前該系已培養了9屆本科生、7屆研究生、2屆專科生,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文物保護、博物館、考古研究和管理機構。
經過十多年建設和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系已逐步成為我國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㈥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歷史沿革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的前身是1937年設立的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許壽裳任系主任。1938年春,學校奉令南遷漢中城固縣。1939年,學校改名國立西北大學,設三院十二系,歷史系為文學院三系之一。1946年,學校遷至現址,設四院十五系,馬師儒以文學院院長兼任歷史專業主任。歷史系自建系至新中國成立十二年間,學校數易校名,兩移校址,歷盡艱難曲折。然於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名校名師一時際會,創業於巴山漢水之間;調查張騫墓,整理地方文物史跡資料,在研究、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多有貢獻。歷史系於1956年上半年,正式設考古專業,組成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考古學、民族學等教研室和資料室、文物陳列室。1957年,郭繩武任系主任。1962年首次招收民族史方向研究生。1964年,學校抽調本系部分教師成立伊斯蘭教研究所,後更名中東研究所。建國初期,歷史系發揚城固辦學以來優良傳統,以堅韌精神積極進取,革故鼎新,遂在中國歷史教學與研究領域佔取重要一席。
1978年,張豈之任系主任。同年,學校以原西北民族史研究室教師和學校專題組人員成立西北歷史研究室。1981年,中國古代史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中國思想史專業和世界近現代史專業分別獲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
1984年,彭樹智任系主任。1985年,在長期醞釀總結的基礎上,提出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字系風,此內容後來被確定為西北大學學風。同年成立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1986年世界史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近現代史和考古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8年,西北大學與陝西省文物局簽訂《關於聯合創建西北大學文博學院的協議》,同年增設博物館專業。1990年,西北大學召開文博學院成立大會,彭樹智任院長。同年增設文物保護技術專業。
1992年成立西北大學佛學研究所。1993年,歷史文獻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歷史學專業獲准實行本碩連讀試點。1995年,歷史學專業被批准為國家首批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同年獲准設立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6年,成立西北大學周秦漢唐研究中心,並以文物陳列館為基礎,正式建立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1999年成立西北大學西安事變研究中心。
2002年,歷史學、考古學兩專業被列入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03年,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正式成立了考古學系,文博學院建成了院、系(歷史學系和考古學系)兩級管理體制。2004年,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東研究所和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同時被列為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科研基地。2005年,獲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5月,西北大學與陝西省文物局依託文博學院,聯合成立了我國首家文化遺產學院。同年,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被列入陝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名牌專業。文博學院(歷史學科)的教學科研領域進一步拓展,成為我國歷史、考古、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㈦ 西北大學考古系介紹

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考古學專業之一。

陝西及西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下、地上文物資源,以及校內大量館藏文物標本,是本專業教學科研的堅實基礎。

專業教育高度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校內課堂講授與田野考古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旨在培養創新研究型、綜合交叉型或專業技能型等多種專業人才類型,既能滿足個人繼續學習深造的願望,也能更好地適應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館、文物行政管理等部門的專業人才需求。

西北大學考古學研究起始於1938年西北聯合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學組對張騫墓的調查發掘。新中國建立後,西北大學服從國家文物事業整體布局,於1956年設置全國第二個考古學專業。

經過60多年的發展,目前的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已經成為專業設置全面、目標方向明確、學術團隊充實、科研條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的國內一流考古學科,是我國文物事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在國內最早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以考古學研究為價值的認知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為價值的保存體系和以文化遺產管理為價值的實現體系),是我國文化遺產事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結合所在區位優勢,形成了以周秦漢唐和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為重心的研究特色,在西北地區史前文化研究、早期周秦文化研究、古代游牧文化研究、歷代長城綜合研究、佛教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研究以及文物分析、土遺址保護等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文化遺產管理和大遺址保護規劃研究等領域,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和鮮明的特點。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47人,具有正高職稱的14人,副高職稱的12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1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1%。先後有多項成果獲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學院下設考古學、文物保護技術和文化遺產管理三個系,分別開設考古學、文物保護技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學3個本科專業。

有考古學一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考古學),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工作站1個(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區1個(考古學),陝西省名牌專業2個(考古學、文物保護學),陝西省特色專業2個(考古學、文物保護學),省級教學團隊2個(考古學、史前考古學),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陝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西北大學精品課程。

㈧ 關於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對視力和身體素質沒有什麼要求,需要參加考試,所要考的科目為考古學和政治理論思想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專業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設立的文物保護本科專業。該專業教育的特點是文、理科交叉與理、工科滲透,現代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知識相結合;既掌握數理化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歷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識,又掌握文物保護材料應用、文物材質分析和文物保護修復等實際操作技能。

培養能在文物考古機構、博物館、文物管理機構從事文物保護與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史、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科技考古(國家精品課程)、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實驗、古建保護與維修、文物分析技術、文物與環境等。

閱讀全文

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是哪個校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3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