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良渚文化 陶器、玉器的資料 詳細一點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目前還存在的疑點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良渚遺址群內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近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受到海侵、洪澇災害或是戰爭重創的良渚人,除了大部分遷移外,還有部分殘存,殘存的人們,在相當時間之內,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幾百年後氣候轉為干涼,積水消退,另外一支部族馬橋文化的人們逐漸來此定居。他們的生活也似乎過得一年比一年好,氣溫在不知不覺中降低,氣候的涼爽與乾燥使河水也逐漸向下退去,原先被淹沒在水中的土地露了出來、沼澤也明顯減少。馬橋文化的人們從殘存的良渚人那裡吸收了良渚文化的成份並想把它發揚光大,但是受到了其它文化的入侵,先後又兼容並蓄地吸收了其他的外來文化,使得良渚文化最終沒有在馬橋文化的人們手上得到充分發展,因而馬橋時期陶器製作欠精,造型比較簡朴;而玉器不僅品種少,而且質量差、雕工粗劣簡陋,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不及良渚文化,所以良渚文化並沒有突然神秘失蹤,馬橋文化先民正是她的主要繼承者。
⑵ 良渚文化屬於什麼朝代
不屬於哪個朝代,在距今5000-3700年。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和玉鉞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
良渚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誕生於距今11000年至6500年之前。
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原有認識,標志10000年前(前9684----2020年)的良渚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化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國境內的1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的聖地。
⑶ 良渚文明中的玉是在何處開採的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顏色,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玉器的玉質細膩純凈,透明度較高,未受沁蝕或受沁程度較小,顏色為黃綠和深淺不一的綠色。第二種是玉器的玉質不純凈,有綹裂和雜斑,透明度差,顏色從淺褐色到墨綠色,亦有多種顏色雜於一器者。第三種是前兩種玉器受沁蝕較深者,一般表面呈「雞骨白」或「象牙黃」,也有呈現出乳白色網狀脈絡與濃淡不一的色塊形成的斑雜顏色。
上述三種玉器玉料的來源,除第三種由於沁蝕較深不易判別外,前兩種玉料的產地應是不同的。第二種玉器玉料特徵被稱作具非均一性斑雜結構(Taxitic Structure)的透閃石――陽起石軟玉,是接觸岩構造特徵的留存,而且江蘇溧陽小梅嶺就蘊有此特徵的透閃石軟玉。小梅嶺系橫貫宜溧地區的茅山支脈,透閃石軟玉地表露頭所見礦石,除有灰白色不透明緻密塊狀者外,還有具斑雜結構的青黃玉,即半透明部分與不透明部分呈斑雜構造。現藏南京市博物館的浦口營盤山崧澤文化遺址所出玉料PYM31與其非常相似。類似的軟玉還見於崧澤出土玉璜QSM60:6,餘杭反山的琮YFM12:90和玉鉞YFM12:100,這至少可以證明小梅嶺曾是良渚玉料的產地之一。因此,這類玉料無疑出產在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帶,曾為史前先民大量開采和使用。
第一種玉器的玉料在良渚玉器中質量最佳,以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以及上海青浦縣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為代表。張陵山、草鞋山出土的玉器顏色偏黃,而福泉山出土的玉器則以綠色為主,玉質細膩純凈。這類玉料的來源目前尚不清楚,良渚文化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太湖周圍及杭州灣地區並未發現這種玉料。雖然有些學者指出浙江天目山也可能是良渚玉料的產地,但僅是推測而已,並沒有確鑿的根據。
張陵山等地出土的玉器曾做過礦物學鑒定,但都未能解答玉料來源的問題。江蘇和浙江的地礦資料中,也不見有當地出產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的記載。筆者認為,如果用「玉礦已被古人開采枯竭」的說法來解釋今天找不到良渚玉料的產地,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因為任何玉礦脈的蘊藏量都不會少於數噸,以目前發現的所有良渚玉器總重量加起來恐怕也不會超過這個數,何況史前時代使用非金屬生產工具開采玉礦,采礦的效率和規模都很有限,無論如何也不會將玉礦脈開採得乾乾凈凈,毫無蹤跡可尋。新疆和田玉、遼寧岫岩玉和河南獨山玉都有數千年開採的歷史,至今仍在出產玉料,即是明證。實際上,良渚玉器所呈現出復雜多樣的顏色和質感,說明其玉料來源是多源的,並不局限於良渚文化所分布的范圍。雖然很多學者認可「史前時期玉料的來源主要靠就地取材」的觀點,但很少有人考慮不同地域間的物質文化的交流對玉料來源的影響。筆者認為,良渚玉器中的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應是良渚先民與其它地區之間物質文化交流的產物,其來源應在良渚文化分布范圍之外去尋找。
從目前的地礦資料來看,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主要產於新疆和田的昆侖山和遼寧岫岩的細玉溝。從考古資料來看,和田玉可能在夏代時才大量輸入中原內地,最早輸入中原的時間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輸入的路線被稱作「玉石之路」。由於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時間晚於良渚文化,因此可以不考慮將其作為良渚玉料的來源。岫岩細玉溝所產透閃石軟玉,主要顏色有黃白色、淺綠色、青色和黑色,其中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的軟玉是其最具特徵、產量豐富的玉料。岫岩軟玉的開采和使用的歷史很悠久,王時麒先生認為,紅山文化玉器的顏色主要是淺豆綠色和黃白色,這兩種顏色玉器的玉料無疑來自岫岩。紅山文化的時代稍早於良渚文化,因此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良渚文化玉器中顏色偏黃和黃綠色玉料可能來自遼東半島的岫岩。實際上,已有學者意識到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顏色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聞廣先生曾詳細研究了美國佛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和沙可樂美術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所藏中國古代玉器,特別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他指出,紅山文化玉器的特徵玉料是顏色偏黃而半透明度較佳的透閃石軟玉,相當的商品名為青黃玉及玵黃玉,這種顏色偏黃的軟玉料,在有些良渚文化玉器中曾經沿用,如張陵山四號墓(WZM4)所出20餘件玉器中不少是此類玉料,並強調了玉料的沿用關系。鄧淑蘋先生根據對一些山東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觀察作出推斷,認為「岫岩閃玉」的採用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可能曾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華東地區。
古代玉料的長距離異地傳輸交易,需要有三個條件:1、異地對玉料的大量需求(即傳輸的動力);2、有固定的傳輸路線,並有原始部落作中轉;3、作為起中轉作用的部落亦有發達的玉文化,並與產玉、用玉地區的原始部落存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和田玉的輸入為例,中原地區在公元前20世紀前後跨入了文明門檻,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文明時代的開始發展。王朝的建立是和田玉大規模東輸的最重要的動力。隨著夏王朝的建立,典章制度必然隨之建立,而用玉制度則是其重要內容之一。用玉制度的建立,使得玉料的需求量具有了規模性和穩定性,這對於和田玉源源不斷輸入中原內地是至關重要的保證。和田玉東輸所形成的「玉石之路」早於後來的「絲綢之路」一千多年,其路線是從現在新疆和田向東,沿塔里木盆地南緣和東南緣到達今甘肅敦煌的玉門關。再沿祁連山至甘肅中部,再轉向東經寧夏、內蒙古南部、陝西北部進入山西。沿途的起中轉作用的史前文化為分布在甘青一帶的齊家文化、分布在內蒙古南部和陝西北部的新華文化、分布在晉南的陶寺文化。這三個史前文化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面貌,說明文化交流是很密切的,而且它們都有發達的玉文化,其中也有少量的以和田玉料製作的玉器。這三個史前文化分布區域自西向東相互連接,形成和田玉輸送的中轉鏈,從而奠定了長達萬里之遙的「玉石之路」的基礎。
我們可以套用和田玉輸入的模式來推測岫岩軟玉輸入到江南的背景和路線。良渚文化是一個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玉器的製作和使用是其物質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下,整個社會都籠罩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有學者指出,良渚社會存在著大量的非生產性勞動支出(如制玉),包括社會中下層在內普遍追求享樂的社會風氣。這種享樂型社會生活風氣的蔓延,甚至使良渚社會調節能力逐漸喪失,最終導致良渚文化的消亡。可以想像,當時需要有多大的制玉規模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用玉需求。良渚先民究竟製作了多少玉器,恐怕永遠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對玉材的尋找、開采、運輸和交易是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從良渚文化陶器、玉器等的造型和紋飾來看,良渚社會生活處處表現出精於計算安排的思維特點,那麼,對如何獲得充足的玉材並保證其供應的穩定也應有周密的安排,很難想像一些零散的小玉礦會滿足良渚數百年用玉量,這樣,遼東半島豐富的岫岩軟玉資源自然而然地成為良渚優質玉材的來源之一。盡管遼東半島距離太湖地區有千里之遙,但良渚社會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只要是在它的影響范圍之內,總是有能力通過軍事或經濟手段,直接或間接地獲得岫岩玉材。
岫岩軟玉的輸入路線,是從遼東半島南部沿海出發,渡過渤海海峽到達膠東半島,再向西南入山東腹地,折向南到江蘇北部進入良渚文化分布區。在這條玉材傳送路線上起運輸中轉作用的,是遼東半島的原始部落和以大汶口、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原始部落,而這些史前部落都有著發達程度不同的玉文化。
遼東半島的岫岩玉材,除了可以肯定為紅山文化所使用外,也很早為當地史前文化所使用。距今6000-7000年的小珠山下文化層中就出土有1件淺綠色玉斧。遼東半島南部出土史前玉器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旅順老鐵山和長海縣廣鹿島(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有斧、錛、鏃、圭形器和玉料等,顏色為深淺不一的綠色,亦有少量的黃綠色和白色玉器。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海峽水域內分布著一個較大的島群――廟島群島,是渤海和黃海的分界處,由南北長山島、廟島、大小黑山島、大小竹山島、大小欽島、砣磯島、南北城隍島等20島嶼組成,南北縱列,分布於渤海海峽內三分之二的水域上,最南端的長山島距膠東蓬萊大陸僅3.5哩,最北端的北城隍島距旅大老鐵山22.8哩,各島之間相距0.7-19.1哩,相鄰之島皆在人們的視線之內,像一條鎖鏈似地架起了一座溝通南北兩島交流的橋梁。廟島群島上已發現了20餘處原始文化遺址,均與膠東的同時期遺存面貌一致,可見廟島群島曾直接接受了膠東大陸的文化影響。有學者指出,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原始文化交流開始的時間,可追溯到距今約5100年前後,到距今4400-4000年時達到高峰。遼東郭家村下層中出現的膠東紫荊山下層的盆形鼎、泥質紅陶黑彩彩陶、觚形器、鉚釘狀把手等遺物,在廟島群島的大黑山北庄、北長山北城、大欽東村、北隍城山前村等遺址都已發現。至於遼東對膠東的影響,各島上也都發現了遼東大量存在的筒形罐。龍山文化時亦如此,凡是膠東影響到遼東的一些文化因素,如盆形鼎、環足器、黑陶杯、豆、罐等,在廟島群島的砣磯大口、大欽北村亦有所見。同時,在大欽北村也出現了遼東影響到膠東的口飾附加堆紋的筒形罐。特別是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玉器中的牙璧,可能是源自遼東地區。因此,南北兩島交流中出現的共同因素是通過廟島群島這條通道而到達對方的。
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的墓葬和遺址大致分布在今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運河以東的區域內,這一區域目前尚未發現透閃石玉礦。據研究,屬於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的玉器很少,到大汶口晚期時(距今4800-4500年),玉器的數量和種類豐富起來,有裝飾品、工具和異型器等,共約90件。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500-4000年),這一區域玉文化的發展達到高峰,玉器的數量和種類空前豐富。大汶口文化玉器以深淺不一的綠色為主,而山東龍山文化玉器除綠色外,也見有偏黃色的玉器,如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幾件玉鉞。大汶口-龍山文化玉器使用之風的漸起和熾盛,正與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原始文化交流開始與達到高峰的時間相合,兩者之間或許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大汶口-龍山文化所使用的玉料,有相當一部分也有可能來自遼東半島。
山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作為鄰近文化,在長期的交往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關系非常密切。良渚文化的絕對年代,大體是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相當於大汶口文化的後期階段至龍山文化第一期至第三期。就目前所知,大汶口文化可能在其早期階段即與江南的崧澤文化有了交往,在吳縣草鞋山、上海崧澤出土的崧澤文化彩陶片,與邳縣大墩子、泰安大汶口、兗州王因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彩陶十分相似。大汶口文化在其中晚期則與良渚文化有更密切的交流。譬如,南京北陰陽營H2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尊,無論從造型上,還是從刻劃符號上都與魯東南大汶口文化陶尊相同。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中的彩陶背壺、弦紋玉琮,其形制與大汶口文化背壺、骨雕筒非常近似。一般認為,良渚文化最北端的遺址是江蘇阜寧陸庄遺址,大汶口文化最南端的遺址是江蘇泗洪菱角張遺址。在江蘇新沂縣花廳遺址的幾座墓中,背壺、鏤孔豆、圈足尊等大汶口文化典型陶器,與瓦足鼎、貫耳壺、玉琮等典型的良渚文化陶玉器共存,二種文化在這里水乳交融,珠聯璧合。另外,在山東棲霞楊家圈、萊陽於家店等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中,發現了與良渚文化典型陶器相近似的器物。因此,有學者認為良渚文化向北發展,其影響至少達到蘇魯交界處,甚至輻射至膠東半島;大汶口文化向南拓展,其影響可達到太湖地區。從這些頻繁的文化交流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當時作為重要貿易物――玉料,源源不斷地從遼東半島經山東地區輸入到良渚文化的中心區――太湖流域和杭州灣平原。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論點只是筆者對良渚文化部分玉料來源作出的一個初步判斷,這一課題最關鍵的是要將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和良渚文化的玉器,進行礦物學的采樣檢測分析,對比它們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成份是否吻合,只有這樣,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良渚文化的玉礦在哪裡?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雅昌藝術博客 bOG qX!K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雅昌藝術博客\;zln8v#]?n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目前還存在的疑點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良渚遺址群內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http://blog.y2.cn/2/viewspace-21552.html
⑷ 在古代是怎樣製造出通神通靈的良渚玉器
1986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江餘杭良渚遺址西部的反山墓地發掘出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各類玉器1200餘件(組),次年,又在反山墓地東北方向約5公里處的瑤山墓地發現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器700餘件(組)。這兩處墓地出土玉器的總量大大超出了過去發現的所有良渚文化玉器的總和。反山、瑤山墓地的發掘,把人們對良渚文化及其玉器的總體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就目前的資料顯示,良渚文化玉器已有30多個品種,主要器物有璧、琮、、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和鐲、管、珠、墜、柱形器、錐形器、帶鉤、環等。
玉璧是一種圓形薄餅狀、中部有一圓孔的器物。良渚文化玉璧幾乎都是素麵無紋,孔為對鑽,璧體較大,出土數量也較多。在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璧有的集中堆放在墓主人的腿腳部位,有的則平鋪在死者周圍或屍體之下,在製作上又呈現出明顯的精緻和粗劣的差異,同時還存在有琮無璧、有璧無琮的現象。據此,人們認為,玉璧在良渚文化時期除了作為一種較為流行的禮玉外,還應有其他的功能,如代表某種財富的觀念或是貴重的饋贈禮品等。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十分精緻的應是玉琮。所有發掘到的良渚文化玉琮都有繁簡不一的雕刻紋飾,其主題是由獸面和神人組成的神人獸面像。琮的形狀大多是外方內圓,琮體上大下小,有的還分層分節。最短的玉琮只有一節,最長的則在10節以上。被譽為「玉琮王」的標本出自浙江反山12號墓,這件「琮王」為矮方柱體,中有圓孔,上下貫通,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琮體高8.8厘米,射徑17.1~17.6厘米,孔徑4.9厘米,在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制一神人獸面圖像,共8個,系首次發現。圖像主體為一神人,臉面呈倒梯形,圓眼重圈,鼻寬嘴扁,16枚牙齒由橫長線和豎短線勾出,頭上所戴,內層為帽,線刻8組細密的卷雲紋,外層為寬大的冠,刻22組以單線為莖、雙線為邊、短線為根的放射狀翎羽,臉面與冠帽均為微凸的淺浮雕。下部為肢體,上肢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蜷曲,四肢上為陰紋線刻的卷雲紋、弧線、橫豎短直線,神人的胸腹部以淺浮雕凸出威嚴的獸面紋。在琮的四角,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左右對稱,第1、3節為神人獸面像的簡化形象,第2、4節為神人獸面像胸腹間的「獸面紋」,惟省去了鼻和細密的紋飾,在兩側各增加一組鳥紋圖像。這件「琮王」所表現出的繁縟獨特的紋飾、構思絕妙的匠心、精湛超凡的工藝和寬闊碩大的形體均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也是全面認識良渚文化玉琮的珍貴例證。關於良渚文化玉琮的演進及其功能,學術界仍在不斷探索,有些學者認為,玉琮可能是與圖騰崇拜有關的某種物體的轉化物,玉琮內圓外方的造型象徵著天圓地方、天地合一,這種玉質禮器既是貫通天地的法器,又是某些權力的象徵。玉琮上的神人獸面圖像及其與鳥像的組合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崇拜的神徽,鳥、獸、人寓意天、地、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在原始宗教進化過程中對崇拜對象多神「兼並」的最終亦是最高形式。
在良渚玉器中玉冠形器的形狀很像神人獸面像上部的插羽披茅的冠。以素麵較多,只有少數在器身上刻有精美的神人獸面圖像。反山、瑤山出土的冠形器,多數位於死者頭部一側,附近常擺放串飾或與玉管貫連的玉璜,似非實用器。該器用途目前還未明確,有人認為具有求神的意義,是巫術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器物。
三叉形器僅見於反山、瑤山墓地,器物上端有3個並列的枝杈,杈均有孔,可以上下貫通,常和一枚長玉管相接,與成組的錐形器相鄰或疊壓,有的器背有3個鑽有豎孔的方突或在兩側杈上各鑽橫穿。該器只反山和瑤山有出土,約半數琢有精緻的神人獸面圖像,有的正反面進行花紋雕刻,工藝十分精良。串飾是以管、珠、墜為主體的貫穿而成的裝飾品。玉管數量較多,每件串飾通常有10餘件或數十件,管截面呈圓形,同串中相鄰的玉管能對接並合。珠的數量較少,有的形似短管,有的僅兩端磨成圓形,有的呈球狀,有的一側平齊。墜的形狀與錐形器相近,但較短矮,剖面渾圓,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對。
在玉器中還有一些錐形器長短不一,短者幾厘米,長者近40厘米,形體有圓錐形、方柱形等。部分斷面方正如琮,並飾有簡化神人獸面圖像,其功能尚待研究。牌飾以平面圓形的較多,圓形牌飾的中心都有孔,形體較小,一側常有作穿系貫連用的一小孔。該器多素麵,少數外廓雕出三或四個順向或相向的龍首。出土位置在胸部,常與璜相伴,應是裝飾類器物。
品種繁多的玉器是怎樣造成的呢?良渚文化的琢玉工藝是人們長期以來十分關注和熱心研究的一個課題。在尚未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先民們能琢制出如此精美絕倫、異彩紛呈的玉器世界,確實是人世間的奇跡。
良渚文化玉器的生產過程大致分為選料、切割、研磨、勾畫、鑽孔、雕琢、拋光等幾道工序。
良渚文化玉器之所以工整、美觀,與研磨、拋光等工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玉料切割後,胎料表面必然出現深淺不一、凹凸不平的狀況。在雕琢之前,必須進行表面平整。工匠們可能採取磨製石器的方法,將胎料在平的砂石或在鋪有一層細沙一類物質的平台上反復研磨。這種處理方法雖然最終也會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跡,但經過研磨後留下的痕跡畢竟是淺細的,在此後的拋光過程中都會消失。玉器的拋光,使用的可能是獸皮和麻絲織物等,在這些物品上來回摩擦,玉器會產生光潔如鏡的效果。
鑽孔工藝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廣為運用。一些大孔徑的孔洞,是用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鑽成的,如琮、璧等玉器上的穿孔。一些直徑較小,有的只有1~2毫米甚至更小的穿孔,則是由石質工具加工的。
良渚文化時期,鏤空技術已經出現,從張陵山東山遺址的杖頭、反山的冠形器、瑤山的璜上看,製作時有的先鑽出單孔,有的是鑽出連孔,然後可能使用鎪弓子或鎪條一類工具再進行勾勒。當時的鏤空工藝雖然顯得比較粗糙,造型也較簡單,但這一工藝的出現卻是對玉器製作的一種突破,它為後世玉器鏤空雕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礎。
⑸ 良渚文化玉器的介紹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與東北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於1936年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現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抵錢塘江,北至江蘇中部(主要是長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次胎黑土陶為主要特徵,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徵之一。
⑹ 良渚遺址出土了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歷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佔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緻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面紋和獸面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面紋和獸面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復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面復合的圖像。這是在玉器器表僅有3×4厘米的面積上,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面紋,臉面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面以橢圓形的凸面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面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樑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徵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面復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發了學術界、古玉愛好者、收藏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學術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以來,「北有紅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灘、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村晉侯墓地、成都金沙遺地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春秋,中國古代玉器的頻頻出現,使得玉器文化更燦爛輝煌,極大推動了研究的進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玉琮。這種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創造,器形為外方內圓,中間是上下貫通的圓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飾神人獸面紋。對於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說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但研究者在論述時,都把玉琮與神、巫聯系起來進行闡說,而玉琮的主人,則應是掌握神權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點,也不過十餘處,凡是隨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隨葬品一定比較豐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達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間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的一件,被稱之為「琮王」,成為國寶級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人獸面紋的器種,以厚重、圓大、光素為特點。在良渚文化隨葬品中較多見,反山23號墓出土玉璧多達54件。研究者多認為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物。
玉鉞是與石鉞形態基本一樣的器物,石鉞是良渚文化常見的石器,作為砍伐的工具或武器。用玉材製成鉞,就不具實用性,但意義就不同尋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鉞的數量最少,而隨葬品中只要出現玉鉞,尤其是那種鉞的上端帶王冠飾、把手也用玉製作的豪華型玉鉞,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別高。不具實用性的玉鉞,象徵著軍事指揮權。
反山墓地的主人們擁有代表神權的玉琮、象徵軍事指揮權的玉鉞、體現大量財富的玉璧,以及裝飾在冠帽上、佩帶在身體上的各種特殊玉飾件,充分顯示了他們是凌駕在廣大平民之上的貴族階層。
⑺ 湖州發現的最大玉璧竟與良渚文化有關,其中有什麼淵源
湖州南潯區菱湖鎮出土了良渚文化玉器,湖州市文物局高度重視此事,及時與菱湖鎮宣傳文化系統負責人取得聯系,在了解情況後,菱湖鎮立即採取行動及時追索,最終找回玉璧。湖州發現的最大玉璧竟與良渚文化有關,其中有什麼淵源?
良渚文化專家說玉琮、玉璧、玉鉞,是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的玉重器,這塊玉璧是湖州地區至今發現的最大玉璧。
尤為重要的是,這其中發現了大量玉料,在2000多件中有1600多件是玉料,玉器半成品、成品、殘件約200件,石器200餘件,其中有50多件是燧石、磨石。
根據考古發現,德清中初鳴制玉作坊群面積大,年代明確,雖然產品種類單一,以玉錐形器、管等小件玉器為主,檔次比較低,但生產規模大。中初鳴玉器生產的方式,類似於金屬生產,是一種遠距離的、多方合作的生產模式,進一步證明了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成熟階段。
你若是發現了這樣的玉璧,你會怎麼處理?
⑻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哪裡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極小部分位於湖州市德清縣三合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6′40″~120°03′228″,北緯30°22′36″~30°26′17″。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
良渚遺址所在地處於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遺址分布區地形地貌為丘陵山地與平原過渡地帶的山間河網沖積平原。分布范圍東至荀山東南部,南達大雄山、大觀山丘陵,西至瓶窯毛元嶺,北抵天目山余脈大遮山丘陵南麓。
(8)良渚文化的玉器來自哪裡擴展閱讀:
良渚文化發源經過: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職員施昕更在他家鄉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發現了良渚遺址。1959年,考古學家夏鼐將良渚遺址為代表的史前遺存命名為「良渚文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那裡發掘出王陵,祭壇,宮殿基址,在多座大型墓葬中,發掘出陶器,石器,象牙和嵌玉漆器共一千二百多件和大量的玉器。
2007年,在良渚遺址發現了佔地三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和佔地八平方公里的外城廓;2015年發現了古城外圍的水利系統。在護城河裡發現了許多碎陶片,經碳14測定,可大致斷定,良渚古城的年代在距今四千三百年至四千五百年之間。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範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shu City 獲准列入世界遺產,也標志著國際社會認同中華文明史有五千年。
網路-良渚遺址
⑼ 良渚文化有哪些玉器
良渚文化因發掘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琮、璧、璜、琀、管、墜及其他佩飾。玉琮分為高大型、矮粗型、薄筒型及小玉琮四種形式。
⑽ 良渚文化的發源地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http://www.caspm.com/zhejiang/zj/wlzwh.files/ly2-19.htm
.良渚文化博物館 http://www.liangzhuculture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