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喪的英語翻譯 喪用英語怎麼說
喪用英語可以表達為:
1、hang dog:意思是adj.憂愁的;悲哀的;鬼鬼祟祟的;卑躬屈膝的;n.卑鄙的人;卑微的人。
I could tell from hishangdoglook that things had gone badly.我從他難過的表情中看出情況很不好。
A man sat at a bar, had the saddesthangdogexpression.一個男人坐在酒吧里,傷心至極。
2、down in the mps:意思是情緒低落;垂頭喪氣。理解mps表示「垃圾場」的意思,就能理解「down in the mps」是「情緒低落到極點」了。
I』ve been(feeling) a bit down in the mps lately.我最近的心情有點低落。
3、down:作形容詞可以有不高興的、情緒低落的意思,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表達。
I've been feeling a bit down this week.這周我有點情緒低落。
4、gloomy:可以形容天氣陰沉幽暗,也可以用來描述前景黯淡或希望渺茫等,在這里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心情憂郁、沮喪。
I'm feeling gloomy.我很郁悶。
5、be in…mood指處於…心情或情緒狀態。
6、be in dark / bad mood就指心情糟糕、心情很差。相反,be in good mood就是心情大好。
I'm in dark mood. 我心情很差。
7、be in…spirits這個結構也可以表示處於…心境或情緒狀態,但需要注意的是,表達這個意思一般使用的是 spirits 這個復數形式。相應的,情緒很好可以說be in high spirits.
I'm in low spirits.我很沮喪。
『貳』 喪文化的喪要怎麼讀,是第一音還是第四音
喪文化的喪讀作:sàng。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
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2)喪文化如何英語翻譯擴展閱讀:
背景
一張來自1993年的照片,就這樣毫無預警地在我們的社交網路上爆紅。圖片上的葛優還有頭發,但和現在一樣削瘦。他嘴邊續著鬍渣,穿著奶奶花襯衫,嘴角微張宛如靈魂出竅,一臉生無可戀,癱躺在舒適松軟的大沙發上。
季春生,這個男人不僅在個人儀表糟糕,而且行為舉止也惹人鄙夷。這個角色的傳遞出來的形象,就是個每天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不想自我奮斗,獲不獲得成功也沒有關系,希望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 —— 一個90年代的社會廢物。
表現
千百年來已經有無數人這樣躺著了,葛優並不是第一個。但是「葛優躺」能夠在此時此刻走紅,跟它背後青年人息息相關。
這批人轉發帶有「葛優躺」照片的微博,紛紛留言說自己每到周末就是這個樣子,而且想要每天都是這個樣子。他們大多數是 90 後,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躍的用戶年齡段。
『叄』 盤點2020年度十大網路熱詞用英文怎麼說
【導讀】馬上就要到周五了,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已經在期待2021年的到來,與此同時,21年的開始,標志20年的結束,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盤點2020年度十大網路熱詞用英文怎麼說?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一年裡,我們有哪些奇奇怪怪的網路熱詞吧!
01 打工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彷彿在一夜之間,無論藍領白領,還是明星網紅,都在自稱打工人。「生活中有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於沒錢。」在打工人語錄里,一半寫著充滿干勁的鼓勵,一半寫滿現實生活的無奈,但他們始終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打工人」是一種黑色幽默,也是成年人在職場競爭和生活重擔雙重壓力下的強烈共鳴。
這類熱詞該如何用英文表達呢?有以下幾種哦,快快學起來!
laborer 打工人
office worker 辦公室白領
desk jockey 辦公室職員
corporate slave 社畜
02 集美
集美們,沖鴨
集美原是廈門市的地名,寓意「集天下之美」。今年因為某快手主播把「姐妹」讀成「集美」,由此成為網路熱門稱呼,打開微博隨手一刷就能看到女孩們互稱「集美」。還有網友把集美解讀為,「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親」「兄dei」「集美」「小姐姐」......網路上已經誕生了一大批新稱呼,有的呈現出方言化,更多的則是逐漸「萌」化。
提起朋友,我們能想起的詞彙好像只有friend,其實朋友的表達有非常多哦~
bestie<口> 閨蜜這一詞彙在口語對話中經常出現,多用於女性朋友之間。
confidante 女性知己(或密友)
buddy<口> 兄弟,哥們兒美國普遍使用,一般用於關系親密的男性朋友間。
03 工具人
工具人受夠了被當工具,但還是脫不開身
職場工具人,是公司中的小透明,處事秘笈就是「收到」「明白」;情場工具人,是女神的千斤頂,連做備胎的資格都沒有,低到塵埃任她差遣......工具人的本質是人格被物化,失去了自我被當成工具使用。
在當代語境下,「工具人」被泛化到各個領域。年輕人自稱工具人,是以此來消解自己所面臨的無奈,也表達了想擺脫這一尷尬處境的願望。
還在用tool man表示工具人?Nonono!其實有個地道習語意思還挺接近的,就是cat's paw↓↓
cat's paw: a person used by another as a tool 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
此外,還有一些意思接近的類似表達:
backup 備胎
puppet 傀儡
04 網抑雲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以熱評文化為特色的網易雲音樂,因為出現大量消極評論,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此前,隨便點開一首民謠,評論區里總會出現頹廢、矯情的「傷痛文學」,活像一本《人間失格》。
不少網友認為,故意賣慘裝文藝對真正的抑鬱症人群會造成巨大傷害。「生而為人,我很快活」,越來越多的網友用正能量回懟「喪文化」,把網抑雲變成「網愈雲」。
在「金句」頻出的評論區里,你是否也找到一些共鳴呢?讓我們欣賞幾條網抑雲英文表達:
1、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
We are afraid of accomplishing nothing special in our life. But we always
said nothing special is what makes you special.
2、「你還記得她嗎?」「早忘了,哈哈」「我還沒說是誰。」
"Do you still remember her?""No, haha.""I haven』t said who she is."
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I'm sorry for my birth and existence.
05 逆行者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當別人在設法逃離疫區的時候,他們逆向而行:不問歸期、不懼凶險、不計報酬、無論生死!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從死神手裡搶人,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俠之大者」。
逆行者,不止是抗疫的醫護人員,也是救火的消防員、是抗洪的戰士、是抗震的志願者......是英雄們的總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這種「逆行」精神將被永遠傳遞。
那麼,逆行者用英語怎麼表達呢?外交部長王毅的原話如下:
一百多支醫療隊、兩萬多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向湖北重災區集結,被譽為當代「最美逆行者」。
Hailed as heroes in harm's way, over 20,000 healthcare workers in 100 plus
medical teams converged in Hubei, the hardest hit province, from across the
nation to support epidemic control.
06 雲監工
這不是監督,這是一種激勵
疫情期間,超1億網友看直播「監工」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造,見證著攻堅克難的中國速度。這場慢直播還被融入了飯圈文化,網友們紛紛為叉車、鏟車、挖掘機起名。無獨有偶,今年天貓雙十一開啟的快遞直播,也吸引了超1億人次的「雲監工」。與「叉醬」「藍忘機」因為勤快走紅不同,快遞機器人「199」因為偷懶而成為網友的重點盯防對象。
2020是特殊的一年,由於疫情影響,很多人開始「雲」,比如說「上網課」、「雲辦公」「雲健身」等,那麼它們該如何用英語表達呢?
1、上網課
e.g. School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ll kinds of quality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ecational resources to organise online ecation activities.
學校應充分利用優質在線課程和教學資源開展在線教學活動。
2、雲健身
e.g. The Covid-19 epidemic hasn』t been healthy for gyms in Shanghai. Many
have been trying to tide themselves over by offering exercise programmes online.
Also, many gyms in China are now live-streaming classes.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上海的健身館仍未向公眾開放。不過一些健身房提供了線上課程,還有些健身房也上線了直播健身課程。
3、雲辦公
indoors person 宅男宅女
stay at home 宅在家裡不出門
stay indoors 待在室內
07 後浪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
五四青年節前夕,B站邀請了著名演員何冰寄語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青年不想被代表,「少部分人的優越並不代表我們」;有的青年不想被定義,「青年人不需要中年人代表他們發聲」。後浪該如何定義仍然懸而未決,可能在每一位青年的一言一行中。
「後浪」是指新一代、或者新生代。可以用 younger / new generation 來表示。
e.g. The new generation surpasses the old.
新生代往往強於老一代。
08 雙節棍
光棍節都成雙了,我還是單身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同慶,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過完雙節還是光棍就叫「雙節棍」。巧合的是,脫胎於「光棍節」的天貓雙十一今年也變成了「雙節棍」(分兩波售賣)。雙節棍一詞再度走紅,並被延伸為「過兩個雙十一還是單身的人」。
從光棍到雙節棍,單身的表達越來越含蓄。年輕人一邊渴望愛情,一邊創造新梗自嘲單身,形成了獨特的亞文化。
一起來看看相關表達都有哪些吧!
Double Eleven 雙十一
Black Friday 黑色星期五
Cyber Monday 剁手星期一
Singles Day 光棍節
bachelor 單身漢
09 尾款人
李佳琦熬夜賺錢白天補覺,尾款人熬夜花錢早起打工
「尾款人付訂金的時候,感覺自己什麼都買得起。」李佳琦一聲鑼響,尾款人通宵搶貨,不到2小時,天貓上就有100個品牌成交額超1億。尾款人瘋狂搶貨不是因為有錢,他們認為現在不買以後更貴,拼單湊滿減、提前付定金都是為了省錢。尾款人和打工人,幾乎是同一批年輕人。打工人的內核是苦中作樂,而尾款人則是買中帶淚。
各位瘋狂拆快遞的剁手黨們,你們知道「尾款人」用英文怎麼說嗎?
1、deposit 預付款
e.g. The undersigned buyers agree to pay a 5,000 dollar deposit.
簽了字的買家同意支付5,000美金的定金。
2、Pay the balance 付尾款
e.g. I'd like to check the balance in my account please.
我想查一下我賬戶的余額。
3、Pay for all the items 清空購物車
e.g. I wish there was someone who could pay for all the items in my cart.
真希望有個人能幫我清空購物車。
10 專業團隊
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世間白來
4月份武漢開城,被疫情打斷的生活開始全面恢復。與此同時,《黑人抬棺》的視頻火爆全網。視頻中迦納人肩上抬著棺木鼓掌跺腳,用狂野的舞蹈送別逝者,被中國網友稱為「專業團隊」。迦納人在葬禮上,更喜歡用歡笑來代替眼淚,這跟莊子在妻子葬禮上「鼓盆而歌」不謀而合。這種生死觀,給忌諱談「死」的國人帶來了強烈的精神沖擊。
Coffin Dance / Dancing Pallbearers 跳舞抬棺隊送走逝者
casket / coffin 棺材
pallbearer 抬棺木的人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這些喜歡通過網路熱詞來贊美、調侃和自嘲的年輕人,恰恰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還能主動紓解和釋放內心壓力的人,是熱愛生活也熱愛這個世界的人。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分享關於「盤點2020年度十大網路熱詞用英文怎麼說?」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變得越來越重要,那麼如何給孩子做英語啟蒙就顯得很重要了,科學有效的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肆』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
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伍』 什麼是喪文化 喪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 學者杜駿飛認為, 喪文化是青年人的一種習得性無助與自我反諷;另有研究者提出, 對喪文化的非主流標簽化, 激發了青年群體集體意識從無到有的再次轉變。此外, 還有從語言模因論和市場營銷等角度對喪文化進行的分析。然而, 作為一種網路文化傳播現象,「喪」文化有獨特的呈現方式和載體, 從文化生產的媒介技術角度分析喪文化生成與傳播應成為重點。鑒於此, 理解新媒體環境下的新文化現象還需要技術、人文、社會等多維視角的關照。(董子銘.情緒釋放與技術催生:新媒介環境下的「喪」文化解讀[J].新聞界,2017(11):45-51.)
目前有關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產生原因的分析, 學者們主要側重於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青年亞文化等角度, 具體情況如下:
基於語言學對「喪文化」的流行原因進行解讀的學者主要包括周培樹 (2017) 、戚毅 (2018) 等。其中, 周培樹 (2017) 認為可以使用語言模因論對「葛優躺」等「喪文化」的流行加以解釋, 她強調當網路流行語一旦被模仿、復制並得以廣泛傳播之時就可以被稱為模因, 她通過對有關「喪文化」的新聞報道進行梳理後認為, 由於「葛優躺」具有便於記憶、朗朗上口等特點, 容易被模仿和復制, 而且語言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語境進行動態搭配, 進而促使「葛優躺」等「喪文化」名詞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樣一些新詞語也符合網路青年求新求異的心理訴求, 因此, 得到了大量網路青年的追捧。戚毅 (2018) 認為, 作為流行語的「喪文化」中的「喪」一詞, 在語法和用法上都有所創新, 並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 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語義色彩, 具體而言, 流行語中的「喪」, 與現代漢語中「失去、丟掉」的意義逐漸分離, 僅沿襲了「情緒低落、失意」的語義。
基於社會心理學視角對「喪文化」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解讀的作者主要有蕭子揚 (2017) 、杜駿飛 (2017) 、董扣艷 (2017) 、馮銘鈺 (2018) 等人。蕭子揚 (2017) 認為, 「喪文化」是一種新興的青年亞文化, 它的產生和流行是由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普遍存在的焦慮狀態所致, 因此, 「喪文化」反映了新時期青年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結合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提出了「喪文化」產生和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互聯網技術對現實的「擬構」;二是青年的「自我污名」;三是集體無意識的作用;四是互聯網時代的情緒感染效應。杜駿飛 (2017) 主要借用習得性無助和迴音室效應等社會心理學概念對「喪文化」現象加以了解讀, 他認為「喪文化」是在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由於迴音室效應的存在, 導致「喪文化」現象在青年群體的互動過程當中不斷重復出現, 使得人們存在某種幻覺 (錯覺) ——「喪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董扣艷 (2017) 認為, 「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反映了我國90後青年群體在高速轉型時期的生存和發展現狀, 也呈現出了該群體復雜多樣的社會心態。因此, 她運用社會焦慮、相對剝奪感、發展效能感等視角對「喪文化」背景下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進行了探討, 並認為是由風險社會的高度不確定性、市場經濟的過度消費等原因導致的。
基於新聞傳播學視角對「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學者主要包括於風 (2016) 、魏韜 (2017) 、董子銘 (2017) 、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於風 (2016) 利用網路指數等大數據分析平台對「喪文化」的形成過程和階段進行了詳細分析, 並進一步提出, 新媒體是導致「喪文化」得以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 由於新媒體具有高效、便捷等特點, 促使帶有頹廢色彩的文字、圖片等內容可以快速傳播, 並獲得網路青年群體的認可, 從而導致部分青年價值觀發生了重要嬗變。[17]魏韜 (2017) 認為, 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導致青年亞文化研究更加復雜。一方面, 他強調互聯網技術對於「喪文化」的發展、演變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他認為由於網路空間中青年的行為具有表演成分, 因此僅僅通過網路青年「喪文化」的線上流行是很難說清楚該群體的線下狀態的, 即需要從線上、線下兩個視角對「喪文化」進行一個比較研究。[18]董子銘 (2017) 比較了社會心理學視角和傳播學視角在分析「喪文化」時的差異, 他認為, 對於「喪文化」的產生主要可以運用社會心理學視角, 而對於「喪文化」的流行和廣泛傳播重點需要運用傳播學視角加以剖析。而且, 從現代傳播技術視角來看, 「喪文化」得以長期流行和快速傳播的原因有四點:第一, 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特徵;第二, 表情包的批量化和文化狂歡的來臨;第三, 技術與資本的聯姻導致「喪文化」營銷加劇;第四, 社交媒體的「部落化」傾向, 導致「喪文化」形成特定文化圈。[9]此外, 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均認為, 新媒體平台的高速發展是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傳播和流行的重要社會背景, 可以認為, 「喪文化」是新媒體背景下外來文化和青年亞文化的交融與本土化發展的產物。
基於青年亞文化視角對「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學者主要包括施蕾 (2017) 、蔣建國 (2018) 、劉雅靜 (2018) 、李佳昕 (2018) 、朱思良 (2018) 等人。其中, 施蕾 (2017) 認為, 作為網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代表, 「喪文化」是社會心理、現實背景、媒介傳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6]蔣建國、李穎欣 (2018) 認為網路亞文化側重於強調「我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一觀點, 認為網路青年亞文化流行的原因在於獲取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表達個人價值觀, 而且這樣一種訴求並非是個人主義的結果, 而是集體性的共同追求。因此, 當前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流行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指向。比如, 階層固化、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孤獨感和無助感的加劇等。[22]劉雅靜 (2018) 提到, 和以往的青年亞文化進行比較, 盡管當前的網路青年「喪文化」呈現出新的特質, 如表達方式和傳播途徑等不同, 但是究其本質仍然沒有脫離青年亞文化的核心范疇, 並沒有因此對青年亞文化賦予新的文化意涵。因此, 她強調分析「喪文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去理解和研究青年亞文化的過程。同時, 她進一步認為, 相對於傳統青年亞文化在表達方式方面的「遮遮掩掩」, 新時期的「喪文化」的呈現更多是一種主動的過程。[23]李佳昕 (2018) 通過對伯明翰學派理論的闡述認為, 可以嘗試以「結構模式」和「世代模式」為主要研究視角, 借鑒和使用「拼貼」、「同構」、「表意實踐」等概念, 以此來分析和介紹以「喪文化」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特點。同時, 她強調, 階層固化和上升渠道的緊縮、對主流文化的溫和抵抗等是促使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24]
當然, 除了社會心理學、新聞傳播學、語言學、青年亞文化等視角外, 還有部分學者嘗試從身體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等視角對「喪文化」進行討論。其中, 馬文漪 (2018) 認為「喪文化」的流行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挑戰, 存在諸多負面影響。覃春 (2017) 分析了藝術類大學生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喪文化」現象, 並在剖析原因的基礎之上, 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思考。劉政、唐珍 (2018) 結合身體認同視角認為, 「自我降格」概念可以用來解釋當前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的形成, 二者認為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喪文化」目的在於人為地降低所要表述的事物的精神層次, 「變崇高為低俗, 變庄嚴為幽默, 從而達到釋放自我內心被壓抑的情緒」。因此, 二者進一步強調「喪文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青年群體提供了減壓渠道。(蕭子揚,葉錦濤,馬恩澤.我國網路青年「喪文化」的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1):53-60.)
『陸』 喪文化是一種什麼文化,為什麼這么流行
01、喪文化不是我們傳統說法的文法,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宣洩是青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因為各種事情的不順利而對產生的負面情緒的一種表達,比如學習不順、工作壓力、感情失敗。是當今年輕心理狀態與社會環境的縮影,比如說前兩年爆火的“葛優躺”,自嘲也是喪文化的一種表現,比如說自己是菜雞或者咸魚等等。生活的壓力壓在身上讓人喘不過氣,堅持許久的事物卻失敗,比起鼓勵青年人更希望共情,但過度喪文化會影響人的心情,對待喪文化應當是一種娛樂心態,並且了喪而喪很沒必要,所以很多年輕人正在弘揚正能量,抵制毒雞湯喪文化,希望能夠改變這種現狀。
『柒』 人生好難,喪文化英語你會嗎
輿論中的「喪文化」,主要是指一些年輕人不想工作,熱衷於表現頹廢絕望、自怨自艾、冷漠麻木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除了「葛優躺」,「喪文化」還有諸多表現形式,「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是「喪語」;美劇《馬男波傑克》、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是「喪劇」;悲傷的佩佩蛙表情包和《感覺身體被掏空》,則是「喪表情包」和「喪歌」…… 《馬男波傑克》的男主角波傑克抑鬱頹廢,對生活的無力感極為坦率 「喪文化」流行的背後,是全世界的年輕人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隨著經濟增速放緩,青年失業率上升,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漸成常態。國際勞工組織發現,發達國家的青年人正在取代老人,成為面臨貧困風險最高的群體。
『捌』 「喪文化」翻譯成英文是什麼,不要機器翻譯的「funeral culture」或者「mou
喪文化 : funer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玖』 如何看待喪文化現象
來源丨喜馬拉雅APP陳昌凱的精品課《陳昌凱的心理學課》
編輯丨金條
最近,喪文化很流行。被定義為「喪」的一種人生態度,簡單來說,就是這樣一種心態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無目的,情緒低迷,慾望低下,只想變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屍走肉一樣地活下去。
盡管這些語言聽上去很消極,但「喪」作為一種人生觀,確實在一些青年人當中頗為流行。在當下的社會里,青年人努力追求成功,卻總是難以實現,長期的挫敗感讓他們開始變得消極被動,甚至從根本上喪失了追求的慾望。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種絕望的感覺,就是「習得性無助」。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的行為,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所謂的「習得性」,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後面不斷的努力、失敗、再努力、再失敗,這樣的反復失敗中慢慢學習到一個事實。原來你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根本不會改變什麼。這就叫「習得性」的無助!
回過頭來看「喪」這個人生態度,假如你無論如何努力,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可一個顏值比你高的人,或是一個比你有錢的人,很輕松就做成了。
這時你發現,原來能不能成功,與你的努力基本沒什麼關系。只是和你的顏值,或者是可以投入資本的多少有關,那你怎麼可能還願望去發奮努力呢?反正顏值和爹,兩樣都拚不過別人,還那麼認真幹嘛?這也是習得性的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三個基本表現
現在我們來簡單地概括一下,習得性無助的三個基本的表現。
相信個人的行為和最終的結果之間,是沒有關聯的;
第二,傾向於相信「自己所希望的結果不會發生」,而「不希望的結果必然會發生」;
第三,面對外界的困難或挑戰時,態度消極,不願意做出可能改變現狀的行為。
習得性無助的歸因風格
習得性的無助的歸因風格通常有三個重要特徵:內在性、普遍性、和永久性。
第一,內在性(personal),就是把問題歸咎於自己。比如因為自己長得不夠好看,所以才成功不了。或者因為自己比上司年輕、漂亮,才得不到上司賞識之類。
第二,普遍性(pervasive),就是指並不認為只是某一個具體事件的問題,而是把問題擴大到生活中的每個方面。比如只是英語六級考試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回報,但卻將這個問題推論到所有考試上。
第三,所謂「永久性」(permanent),就是指習得性無助的人,傾向於認為問題是不可能發生改變的。比如認為自己天生不是學英語的料,或者長相一般,所以永遠不會被人注意,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此,習得性無助本質上就是一種永久性、普遍性和內在化的悲觀歸因方式。當遭遇到消極或失敗經驗時,我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沒有改變的能力,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悲觀的認知模式。
如何擺脫習得性無助?
既然習得性無助是我們生活的「喪」氣之源,那麼我們如何擺脫悲觀、絕望的情緒,逃出習得性無助的怪圈呢?
第一,一定要有信心,要堅定信念。既然悲觀絕望的無助是習得而來的,那麼積極樂觀,自然也是可以習得的。
第二,要檢查自己的歸因模式,學會用不同的歸因解釋對抗原有的想法。同時,也可以尋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其實就是把習得性無助慣用的內在、普遍和永久性的歸因,轉變為外在、具體和可變的歸因。
第三,讓你無助的往往是無助本身,是那一種抽象的悲觀感覺。當你陷入「我完蛋了」、「我真沒用,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絕望情緒中時,不妨將問題具體化,想想「我究竟遇到的是什麼困難」,然後再冷靜地想一想,「怎麼樣能解決?」
第四,從小事做起,哪怕只是一點點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關注和強化。一切大變都是從小變開始的。當你把問題縮小到一個可以完成的任務時,小小的成功不僅會給你帶來驚喜,還能由此激發你繼續努力的動力。
當然,如今青年們的「喪」文化,並不是真的只有消極頹廢,其中也包含了很積極的抗爭元素。但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喪氣太重,怨氣太濃的話,不妨開始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行動起來哦!
關於主播:
社會心理學博士,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心理學男神陳昌凱老師,將多年來心理學界的研究成果,用最生動的語言講給你聽,為你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窗。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用心理學實驗解釋很多我們司空見慣,而又迷惑不解的現象,聽起來妙趣橫生!
關於喜馬拉雅:
中國第一音頻平台。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拾』 求關於學生間的喪文化現象英語作文
直接寫出漢語的小文章翻譯成英文就行了呀,現在的很多人都很佛系,學生也有的是這樣,考得好,考得差好像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