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我身邊都有哪些文化現象
我見得最多的就是見面打招呼時所體現出的文化現象了。除此外還有飲食 衣著 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反應等也是文化現象。
『貳』 你生活中觀察到的有趣且獨特的文化差異現象有哪些
在澳洲培訓,一個教員是個23歲的當地人,瘦瘦小小但是特別鬧騰。澳洲人是很喜歡喝啤酒的,散落在小鎮上的酒吧里總是聚集著一群短褲拖鞋,操著純正澳洲鄉土口音的人們,不分晝夜端著一杯啤酒圍站在小桌邊聊天。一次大家在宿舍約火鍋,想起欠的啤酒就把他叫來一起。 怕酒不夠喝,哥幾個湊了200刀買了3箱酒,想和教員來個一醉方休。飯局開始,北方人的習慣要喝開席酒,啤酒的話一般就是大家一口乾。喝完酒坐定,發現教員只喝了一口。教員一臉懵地問,「你們為什麼要喝光?不要再做朋友了嗎?」 原來澳洲規矩,兩人乾杯代表再也不見面。
『叄』 文化高低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差異
我覺得一個人的文化高低在生活中能夠體現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說是你一個人的職業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文化的高低,因為你如果文化低的話,可能不會干那種高精尖的活路,所以說,如果你的文化程度比較的高的話,你也就比較適合這樣的工作,其次的話就是從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說話的方式以及個人的文化素養來講,也是有差距的,因為文化好的人一般說話都比較的和善,比較的圓潤不像文化低的人說話比較的粗魯魯莽,這也是區分他們之間的一個比較好的標志。
『肆』 舉例說明你身邊的文化差異現象,並對比分析差異的來源
所處環境不一樣,家庭文化程度不同
『伍』 各國的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國(佛教,儒家思想)
2.歐洲大部分國家(基督教,英國,德國,義大利)
3.美國(遍地都是介紹,基督教)
4.日本(新興的國家文化,在世界上影響逐漸加大)
5.俄羅斯(忘了教的名字,影響應該不用說)
6.印度(佛教,隨著國力提升,在世界上影響很大)
7.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伊朗,伊拉克之類)
中國,儒教文化,以稻米為主,雞由東南亞傳入
印度,印度教、種姓制度
東南亞,雖與中國、印度同屬東亞儒教文化,但男女平等,女性多從事商業,有印度教、佛教。
日本,初期全盤移植中國文化,但發展一系列本民族特徵,如原始精靈崇拜——神道教、在漢字中加片假名
朝鮮,與日本類似
以上為東亞季風文明,都與中國類似
蒙古,初無文明,為野蠻人,元朝入侵時被全部中國化,進入中亞的皈依伊斯蘭教。
羅馬、希臘泛神論宗教信仰自由,多肉食
中世紀歐洲,天主教宗教狂熱期
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忌豬肉
拉美,原始崇拜,玉米
飲食文化:
美國人是用腦子吃飯:我一天需要消耗多少大卡的熱量,我就補充多少大卡,很少講究口味。而且烹調的方法主要還是以油炸為主。
法國人是用心吃飯:法國人的飲食在世界上來講是比較講究的,法國大菜的製作可以說是極費心思的,有的菜從選用食材到製作需要幾天的時間,選料之講究、做工之精細、色彩之搭配均堪稱世界之典範。
日本人是用眼吃飯:說日本人用眼吃飯,並不是貶低日本人,而是日本人長期的島國心態,造就了他們的飲食習慣,由於日本是一島國,物產相對來說比較匱乏,有的食材需要長期進口,所以他們把飲食的風格放在少而精上,做得量很少,但是食材選擇以活的海鮮為主,用的器皿也是非常講究,但是都突出一個小字,讓人吃起來賞心悅目,但是每次的食量都不是太大,所以我們中國人吃日本料理都說吃不飽,而日本人卻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所以你在日本很少見到大腹便便的人。
中國人是用嘴吃飯:說中國人真正是用嘴吃飯,有人可能會說哪個國家的人不是用嘴吃飯,他們還用鼻子吃飯不成。其實說中國人用嘴吃飯,是說中國人吃飯最講究口味,酸、甜、苦、辣,什麼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中國八大菜系,各有自己的一套烹飪方法,講究一個風味和口感。
當塞車時:
義大利人:不停地按喇叭,以發泄心中的不耐煩。
日本人:拉長了臉,呆在車里一聲不吭。
奧地利人:往往猛烈擊掌,表示焦急。
荷蘭人:一般會用力跺腳,表示「已缺乏耐心」。
盧森堡人:此時會大扮鬼臉,互視後又大笑。
英國人:會默默地掏出一張報紙或一本袖珍書,邊等邊閱讀。
美國人:往往拿出一支用以減輕堵車煩惱的玩具沖鋒槍,扣動扳機,「噠噠」地掃射一陣,據說此舉能幫助重獲「心理平衡」。
德國人:此時應屬於最奇特的一種,不但不心煩,反而感到快樂,這在世界各民族中也許是絕無僅有的。一位德國工程師對此解釋說,此時會產生一種「共度難關」時的「同志式感覺」——大家可以好好地一起感嘆上一陣子,等道路暢通,一種共同被「解放」的輕松感又會油然而生。
中國人:最有行動力的應當屬於中國人,在焦急等待中走出車廂,自己充當交警
『陸』 中外文化差異例子有哪些
1、交際語言的差異: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
2、稱謂稱呼方面差異: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
3、餐飲禮儀的差異:中方:用筷子;喝酒時會碰酒杯,碰出響聲,一般來說都會先上肉菜,最後才上湯類,一般不有甜品。西方,會用刀叉,左叉右刀,乾杯時不能碰出響聲,一般會有前菜。
對待文化差異的態度
1、在人文交流中,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2、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外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封閉主義」。
3、對待文化差異,不應該是排斥,而應該是溝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互相學習。
『柒』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體現在飲食、天氣、生活、孩子等方面。
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拓展材料:
1、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
2、天氣。西方人的心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是天氣對於中國人的影響不大。這一點,可能是個誤區了。惡劣的天氣對於中國人心情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一些室外的工作也會造成麻煩。生活,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3、孩子。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捌』 中西方文化差異舉例5個
中西方文化差異如下。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已經遠遠超越了人們的物質生存需求,升華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存在。中國飲食經歷了幾千年的進化,已經由維持個體生命內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情趣、藝術理想和儀式感的表徵。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儀禮」,人們對於飲食文化的感知不僅有色、香、味的需要,更有了對名、器、境的追求,使其更有「味道」,更具深邃的審美意蘊。 1.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2.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3.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4.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5.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咸為主。 來源:食品界
『玖』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
1、飲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天氣。
西方人的心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是天氣對於中國人的影響不大。這一點,可能是個誤區了。惡劣的天氣對於中國人心情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一些室外的工作也會造成麻煩。
3、生活。
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
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裡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5、孩子。
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拾』 文化差異有哪些例子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