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有什麼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漢南越王墓
Ⅱ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都有些什麼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Ⅲ 在廣東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在廣東的文化遺產有廣東醒獅、廣東粵劇、開平碉樓、洪拳、佛山獅頭等,具體介紹如下:
1、廣東醒獅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2、廣東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3、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4、洪拳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台灣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佛山獅頭
佛山獅頭是廣東省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
Ⅳ 嶺南非物質遺產
有粵劇、醒獅等7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羊傳說」等18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佛山部分、8項)
文化空間:佛山祖廟北帝誕、佛山秋色
民間手工技藝:「石灣公仔」陶塑藝術
戲曲:粵劇(佛山)
曲藝:龍舟說唱(佛山市順德區)
民間舞蹈:廣東醒獅(佛山南海區)
民間美術:佛山剪紙、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佛山部分、11項)
民間音樂:佛山十番、八音鑼鼓、
民間舞蹈:杏壇人龍舞(佛山市順德區)、
曲藝:粵曲星腔
民間美術:佛山彩燈、佛山木雕、
傳統手工技藝:佛山獅頭製作技藝、香雲紗染整技藝、
民俗:佛山春節習俗、行通濟、樂安花燈會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10-27 22:57:39)標簽:嶺南 民間文化 大學堂 廣東省 省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 文化 分類:文化遺產搶救
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共101項)
(註:項目名稱前標有*號的項目,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本批增加了申報地區。)
分類(代碼)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民間文學(I)
共 3項
1
五羊傳說
廣州市
2
雷州歌
湛江市
3
瀧州歌
雲浮市
民間音樂 (II)
共10項
4
嶺南古琴藝術
廣州市
5
佛山十番
佛山市
6
八音鑼鼓
佛山市
7
九峰山歌
韶關市
8
*客家山歌(石岩客家山歌、鬆口客家山歌)
深圳市、梅州市
9
南塘吹打樂
汕尾市
10
白口蓮山歌
中山市
11
連灘山歌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
12
* 鹹水歌
廣州市、東莞市沙田鎮
13
* 潮州音樂
汕頭市
民間舞蹈(III)
共20項
14
舞貔貅
廣州市
15
鰲魚舞
廣州市番禺區
16
鶴舞
珠海市、中山市沙溪鎮、揭陽市
17
竹馬舞
梅州市五華縣
18
杯花舞
梅州市興寧市
19
儺舞
湛江市
20
雄雞舞
肇慶市德慶縣
21
龍魚舞
肇慶市
22
瑤族長鼓舞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23
鬧花燈
清遠市
24
舞馬鹿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25
瑤族小長鼓舞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26
鳳舞
清遠市陽山縣
27
禾樓舞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茂名市
28
惠來九鱷舞
揭陽市惠來縣
29
* 麒麟舞
深圳市、中山黃圃鎮
30
* 龍舞(杏壇人龍、龍崗舞龍、荷塘紗龍、花環龍、東莞龍舞、喬林煙花火龍)
佛山市順德區、深圳市龍崗區、
江門市新會區、梅州市大埔縣、
東莞市大朗鎮、揭陽市東山區
31
* 英歌舞
汕尾市
32
* 獅舞(醒獅、獅藝、高腳獅、席獅、福永醒獅)
東莞市石排鎮、江門市鶴山市、
茂名市、梅州市、深圳市
33
* 鯉魚舞(潮州鯉魚舞、鯉魚燈)
潮州市、梅州市
傳統戲劇(IV)
共4項
34
粵北採茶戲
韶關市
35
貴兒戲
肇慶市
36
木偶戲(單人木偶)
茂名市
37
* 潮劇
揭陽市
曲藝(V)
共2項
38
粵曲星腔
佛山市
39
潮州歌冊
潮州市
雜技與競技藝(VI)共2項
40
蔡李佛拳
江門市
41
詠春拳
江門市
民間美術(VII)
共16項
42
灰塑
廣州市
43
玉雕(廣州玉雕、陽美翡翠玉雕、肇慶市廣寧玉雕、肇慶市四會玉雕)
廣州市、揭陽市陽美村、肇慶市
廣寧縣、肇慶市四會市
44
磚雕
廣州市
45
欖雕
廣州市
46
五華石雕
梅州市五華縣
47
陽春根雕
陽江市陽春市
48
佛山彩燈
佛山市
49
潮州花燈
潮州市
50
抽紗
汕頭市
51
瑤族刺綉
韶關市
52
嵌瓷(大寮嵌瓷、普寧嵌瓷)
汕頭市、揭陽市普寧市
53
吳川泥塑
湛江市吳川市
54
張田餅印
韶關市
55
雲浮石藝
雲浮市
56
瓶內畫
汕頭市
57
* 木雕
揭陽市、佛山市、汕頭市
傳統手工技(VIII)
共9項
58
廣式傢具製作技藝
廣州市
59
香雲紗染整技藝
佛山市順德區
60
龍舟製作技藝
東莞市中堂鎮
61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江門市
62
楓溪瓷燒制技藝
潮州市楓溪鎮
63
佛山獅頭製作技藝
佛山市
64
麒麟製作
東莞市清溪鎮
65
莞草編織
東莞市厚街鎮
66
安琪廣式月餅製作技藝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
傳統醫葯(IX)
共3項
67
潘高壽中葯文化
廣州市
68
陳李濟中葯文化
廣州市
69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
深圳市
民俗(X)
共32項
70
春節習俗(揭陽春節習俗、
佛山春節習俗)
揭陽市、佛山市
71
乞巧節
廣州市、東莞市望牛墩鎮
72
東坑賣身節
東莞市東坑鎮
73
豆腐節
清遠市佛岡縣
74
畲族招兵節
潮州市
75
迎春花市
廣州市
76
寮步香市
東莞市寮步鎮
77
波羅誕
廣州市
78
康王寶誕
東莞市
79
貞仙誕
肇慶市
80
賽龍舟(禮樂龍舟、賽龍舟、扒龍舟)
江門市、深圳市、廣州市
81
黃氏宗親祭典
深圳市
82
大溪宗祠祭典
揭陽市
83
三山國王祭典
揭陽市揭西縣
84
「辭沙」祭媽祖大典
深圳市
85
疍家婚俗(疍家人婚俗、疍家漁民婚俗)
深圳市、陽江市
86
饒平彩青習俗
潮州市饒平縣
87
忠信吊燈習俗
河源市連平縣
88
舞草龍習俗
深圳市
89
行通濟
佛山市
90
行彩橋
揭陽市
91
燈會(樂安花燈會、泮村燈會)
佛山市、江門市
92
張公廟會
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
93
六祖誕廟會
雲浮市
94
鑼鼓標旗巡遊
揭陽市
95
大鵬清醮
深圳市
96
斗門水上婚嫁
珠海市斗門縣
97
潮州工夫茶
潮州市
98
麒麟村爬刀梯
湛江市
99
舞被獅
清遠市佛岡縣
100
東坑地景
汕尾市陸河縣
101
* 飄色
中山南朗鎮、中山市黃圃鎮、
珠海市
Ⅳ 廣州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涼茶是嶺南人民根據本地的氣候、水土特性,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葯為基礎,研製總結出的一類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飲料總稱。分析涼茶"高熱"的原因,有關專家指出,首先,涼茶無毒有效的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特點。飲用涼茶是兩廣人民長期同大自然作斗爭總結而來的一種護身法寶。據有關醫葯專家介紹,涼茶涼而不寒,清熱而不傷脾胃,沒有肝腎毒性,四季皆宜,無病時可防病,有病時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濕"。
例如:黃志強涼茶是廣東涼茶的代表
黃志強涼茶隸屬於廣州平安堂涼茶有限公司,由黃振龍長子黃志強所創,擁有癍痧涼茶、秘制龜苓膏等黃振龍親傳正宗秘方。該公司是廣東省唯一2家擁有行業標准並進行生產涼茶的企業之一,經質檢部分多次抽檢後證明,黃志強涼茶產品質量為廣東涼茶之首,經過幾年發展,該公司已經遍布廣東各市地,店面數量達500家。
2005年底,涼茶已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國家的涼茶強制性標准即將出台,這將有利於規范全國涼茶市場,屆時,街邊的很多小品牌涼茶鋪都將因其不能符合行業標准而退出涼茶市場,而作為廣東最好的涼茶品牌之一的黃志強涼茶,將擁有更大的涼茶市場,黃志強涼茶的加盟店也即將迎來更大的涼茶市場,將隨黃志強涼茶做得更好,飛得更高。
黃志強涼茶優質的產品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客戶,隨之而來的就是在廣東全省的大力發展!深圳市場黃志強老先生已經確定採取加盟的形式加大發展,讓眾多的客戶享受黃志強涼茶,享受正宗的廣東涼茶。深圳市場的總代理權已經授予了兩位具有實戰經驗的優秀的年輕人,兩位年輕人一位姓趙,一位姓鞠,因為他們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因為他們懷揣著一個偉大的夢想,他們對黃志強涼茶的深圳市場已經信心十足,現兩位老總已經對黃志強涼茶在深圳市場的發展制定了整套的營銷策略。截至記者發稿時,深圳市場已經在一個月內成功簽約13家分店,18個月的任務在第三個月就完成200%,發展速度驚人!
兩位年輕人給了我們信心!黃志強涼茶給了我們信心!
相信黃志強涼茶在深圳必定會迎來一個新的加盟高潮,黃志強涼茶必定成為深圳涼茶第一品牌。
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涼茶分會曾對全省主要涼茶生產企業的配方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篩選發現,有的配方已有10 0年以上的歷史。從現代中醫學角度看仍具有較先進、科學的配伍組合,基本配方有較強的延續性。
其次,涼茶突破地域限制的發展贏得了更為廣闊的市場。隨著現代化生產設備和先進管理理念的引入,涼茶業發生了大變革。過去只有守著涼茶鋪喝涼茶的局面被打破,涼茶被加工成配方更合理、飲用更方便、口味更適中的顆粒劑、袋泡茶、利樂包、罐裝等多種規格,使這一廣東傳統產品突破了涼茶鋪只有2.5公里銷售半徑的局限,開始行銷全國。
2002年涼茶走出廣東,先到溫州"打"下省外的第一個市場,繼而北上北京,然後輻射到東部沿海及西南一帶,目前在福建、浙江、北京、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銷售異常火爆。
據張俊修介紹,他們去年底對福建、浙江、貴州、上海、寧夏、安徽等六省市的涼茶市場進行的摸底調查發現,涼茶市場巨大而且老百姓的接受度、喜愛度都很高。
目前廣東省涼茶業擁有30多條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產品銷往國內各地、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廣東涼茶已成為國際飲料界的一支勁旅,目前主要涼茶生產企業正在對涼茶進行不斷地深入開發與研究,利用現代科技加以改進與提高,使其更好地、更方便地被消費者所服用,發揮其改善亞健康狀態、增強身體免疫力作用。
同時,涼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擴張力,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飲料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歷史最早的廣東涼茶是由廣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創的王老吉涼茶。後來,王老吉涼茶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熱、解毒、美顏飲品的先驅。
涼茶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為"葯俠" ,與慈禧太後、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名揚中外的"李眾勝堂"葯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為了把食品產業提升為食文化產業,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共同組建了廣東省食品(飲食)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並組織由文史、文物、中醫葯、食品工程等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一致認定涼茶為首批"廣東省食品(飲食)文化遺產"。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曹淳亮認為,這是一種法律界定、歷史認可,將會加大涼茶對廣大消費者的文化穿透力和享受慾望的膨脹力。事實正如專家們所料,涼茶一經被認定為廣東省首批食品文化遺產,就顯現出強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到一年時間,僅廣東加多寶涼茶公司在東莞總公司之外,又在海南、福建、浙江、北京建立了四個分廠,平均每三個月就建一個新廠。該廠目前擁有九條生產線,年產量達30萬噸,僅在北京一年的銷售額就達10億元。又如廣州王老吉葯業公司年產量達10萬噸,年銷售收入達六億元。如今,"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廣告詞已在全國深入人心。
潛力巨大的涼茶市場吸引了世界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公司的大舉進入。去年下半年,可口可樂買下廣東中山一家涼茶廠,並已將生產的涼茶在香港市場銷售。該公司駐香港的負責人三次與廣東省涼茶行業協會聯系,積極要求能參與廣東省涼茶行業正在推進的涼茶標准制訂工作。
張俊修等專家預測,按照涼茶目前的發展勢頭,以及可口可樂無法相比的健身功效,三年內,涼茶的產量將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大陸的年產量,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100億元
Ⅵ 廣州有什麼遺產
廣州有很多世界文化遺產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
1.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主要流傳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曲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常規器樂有粵胡、秦琴、琵琶、揚琴、洞簫、喉管、笙及木魚、鈴。
2006年5月20日,廣東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獅舞
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獅舞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
3.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粵綉
粵綉(Guangdongembroidery)是以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綉的總稱,包括潮綉和廣綉兩大分支,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粵綉之一的廣綉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古時綉工大多是潮州、廣州男子,為世所罕見。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5.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為材料的雕刻工藝及其成品,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民間工藝美術。象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勘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象牙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Ⅶ 非遺美食有哪些
大家知道在全國各地都會出現一些非遺文化,但是很多人對於非遺美食應該聽說的比較少吧。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
廣東省的小鳳餅
小鳳餅是廣式糕點之一,廣州本地人稱之為雞仔餅。對於這道美食可是開始於清代咸豐年間,它是用面團混合豬油以及乾果餡料考證而成的。外表非常的鬆脆,餡料肥軟,具備了香、甜、咸等多種滋味兒,是廣州人最喜愛的典型之一。
南安板鴨
南安板鴨是屬於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漢族名菜,從開始到如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這道美食,最主要的就是在選擇的鴨子上面,而且經過特殊的工藝宰殺,再經過特殊的材料腌制,每一道工序都是非常講究的。因此製作出來的白芽口感才會更加的豐富,而且皮薄肉嫩,一點都不會感覺油膩。
Ⅷ 廣州元宵節的傳統風俗是什麼
吃湯圓
廣州人過元宵時,早上必須要吃一碗熱騰騰的湯圓。舊時元宵節也稱「燈節」,賞花燈猜燈謎,再吃一碗甜糯湯圓,才是圓滿過年。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小小一碗湯圓,不僅味道甜美,寓意也很吉祥。
逛燈會
廣州每年元宵都會在越秀公園、文化公園等地方舉辦燈會,十分熱鬧盛大。元宵燈會在廣州有上千年歷史。在廣府文化中,燈有「添丁」、「人丁興旺」的寓意,所以廣州自古有開燈、鬧花燈、放水燈等一系列與「燈」相關的傳統習俗。燈會上,不僅可以看燈,還有各種吃喝玩樂。廣州元宵燈會重視廣府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十分注重創新。在燈會上,有各種有意思的文創攤位。在元宵節時,帶著全家老小一起去逛燈會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
廣府文化節
在廣州某些地區,還會舉辦廣府元宵文化節。現場不僅有廣府傳統文化,還融入了民俗絕活、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等,如廣府非遺傳承人及文藝家教你製作工藝品;各路民間文化大咖在「粵講粵精神論壇」上和大家食中華美食,傾廣府文化;廣府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市國家級非遺項目欖雕、省級項目廣彩、小鳳餅、市級項目打銅、南乳肉花生、押花、豬腳姜等紛紛登場。在元宵節時前去參觀,還能了解更多的知識,領略廣府文化的魅力。
Ⅸ 2020廣東非遺文化旅遊路線有哪些
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有哪些 越秀區非遺主題線路有哪些 近期廣東推出了一些非遺文化主題旅遊線路,結合傳統文化實現了旅遊的線路,那麼究竟有哪些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推出了呢,具體都是涉及了哪些范圍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廣東推出了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其中之一的「廣州老城新活力遺產深度游」串起了廣州老、新中軸線。
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有哪些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涵蓋廣州、潮州、汕頭、揭陽、汕尾、陽江、茂名、湛江8個地級市,包括「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游、沿海經濟帶粵東文化遺產體驗游、沿海經濟帶粵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游」3條非遺旅遊主題線路。
這3條非遺主題線路涵蓋了多個旅遊景區,展現了以粵劇、廣綉、廣彩、潮綉、潮雕等為代表的嶺南特色的非遺項目,為遊客提供「可觀、可學、可游、可玩」的非遺體驗新玩法。
越秀區非遺主題線路有哪些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位於解放路的南越王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是西漢早期建都番禺的南越國第二代王、秦統一嶺南的將領趙佗之孫、自稱文帝的趙眛的陵墓。它是迄今為止嶺南地區發現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唯一飾有彩繪的石室墓。
而位於中山四路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開館,保護展示這些珍貴文物。建館至今,它曾獲得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國家一級博物館等殊榮,是廣州悠久歷史文化的直接見證。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這座八角形建築,就坐落在廣州近代城市中軸線上,遠望過去十分庄嚴宏偉,流露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中山紀念堂記取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廣州的經典瞬間,在老廣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海珠廣場
海珠廣場片區同樣承載了一代老廣珍貴的記憶。近年來,這里舊貌換新顏,驚艷亮相。它以廣州解放紀念像為核心,串聯起了8棟建築地標以及兩處城市公園,現在已是粵港澳美麗灣區的「城市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