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領悟道家文化

如何領悟道家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16 11:36:01

㈠ 如何學習道家文化

其實語言只是一種形式,或者一種結構,通過這種形式結構可以幻化成任何種現象,這就是因為抽象出了哲學.
因此多讀原文,最好不要看翻譯,即使實在看不懂最好也是看單字或是詞的出處或解釋,然後通過去體悟原文的意思.關於老子.
如果能體會到老子的境地,在看莊子就可以看翻譯,因為已經體會到了內涵,再加上莊子多為寓言或典故,抽象理論沒多說,翻譯出入不大都看,譯本要不同人、不同時代的都看,關鍵是思考。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如果相信書籍上寫的所有的話,那麼還不如什麼書籍也不要看呢!
書籍所記載的,是歷代聖人賢哲們所思考或要傳達給我們後代的知識和真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透過對前人著作的學習,來獲得知識、經驗和智慧,並且給予發展和創造,從而形成新的書籍。
書籍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依照書上說的去做,那就太一成不變、不知變通了。因為社會在發展,書籍上所記載的智慧也需要有所發展,所以必須選擇性地學習和借鑒。
多借鑒一些古人的智慧,我們可以少走彎路,但決不能把書上所寫的東西全部當成真理趨向心。否則,吃虧的便是自己了。

㈡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精髓是主張「道德」。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對象的,對象只有兩個,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實行上卻是以人為本。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則。所以,人,作為行動之源,首先在學習道家文化時,要搞清楚自己,然後搞清楚自然,最後怎麼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

道家文化的現實意義:

當今社會有些人由於戾氣嚴重而在處理事務時易於沖動,慾望的張揚與權力的霸道對個人人性造成傷害的同時也破壞了社會價值。

以自我為中心、不知反省、不接受異己的存在是一個重要原因。道家要求收斂自己的性情,謹慎對待周遭的世界。

既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應是我們應當遵循的處事原則。

㈢ 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道教文化

現在有些不研究道教的人文和宗教的人,看到道教中有許多方術修煉的內容,就想當然地將道教判定為巫術迷信,認為道教不是宗教,或者只是類似薩滿教那樣缺少宗教超越精神的低級原始宗教。這是一個誤解。
道教傳統文化中確實有許多講養生修煉、與傳統中醫學相關的內容。如存思、導引(含武術)、辟穀、行氣(含胎息)、按摩、咽液、房中、 祝由、外丹、內丹等等方術。也有一些古代民間流行的方術,如符咒術、堪輿術、占卜術、五雷法等等。甚至還有不少有趣的雜技魔術表演,如吞霧吐火、入水不溺、穿牆隱遁、撒豆成兵、踩高蹺、奔日月等等。道教的齋醮法事中,也穿插不少音樂、舞蹈、禮拜、唱贊、遊行等各種戲劇性表演,同時展示了精美的服飾、繪畫、雕刻和造型藝術。
道教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古老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上述這些方術有些來自中國的原始宗教和民間文化,有些出自歷代高道法師的創造,還有些是漢唐時期陸續從西域和印度傳來的。總之,道教保存了相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這對我們了解古代中國人民的信仰和生活習俗,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狀況,是難得的活著的資料寶庫。
道教法術雖然吸收了中國原始宗教或民間信仰的部分內容,但我們不能認為它就是薩滿教或巫術。因為道教是在道家哲學思想指導下,接受儒家的道德禮儀規范,並吸取融攝了大乘佛教真空觀、心性論和因果觀念,集諸家之長而成就的宗教。它是一種合道理、且倫理化的高級宗教;是以人的精神和肉體生命的升華和超越為其終極目標的信仰形式。早在漢代,當時的黃老道家思想融合先秦老莊哲學和陰陽五行家的宇宙論,形成一種以自然演進為特徵的氣化論宇宙觀和世界秩序觀念。這種觀念後來成為道教教義的理論基礎,灌注在道教的養生修煉及其它各種方術中。
這些方術的程序都按照自然道法,亦即元氣生成萬物的宇宙論和陰陽五行的世界模式論來設計和展開。僅以道教齋醮法事及符咒術為例:在法事中的道壇設置高度、范圍;施用符文的時節、方位、顏色;感召的神靈名稱、數額、服飾,以及念咒行法的次序等等。我們都可發現其中有一套整齊規范的節奏和尺度,是依據某種人類理智的設計,而非隨意所為。如果將正統道教與民間巫師的法術書放在一起,研究道教的專家稍加比較就能看出它們的區別。
體現在道教方術中的這種理智,當然不是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合邏輯的工具理性,而是中國文化獨具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或曰「天理」、「道理」。其核心理念是以陰陽五行的分合演進來解釋宇宙與生命的起源和發展變化之因。
它是一種氣化論的宇宙觀和生命觀。近兩千五百年來,這種理念是中國各家學派共同秉持的基本觀念;它是中國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和各種實用技術的理論內核。而道家及道教對此理念的形成和承續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如果我們抽掉這個理論內核,中國數千年來的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成果,都將變成無理可言,徒具其名的陳跡,淪為某些人可以任意叫罵的「封建迷信」。這樣的文化虛無主義如果變成現實,恐怕是任何有情感的華夏子孫都不願見到的。
中國傳統宗教和文化是一種自發演進形成的原生文化,其形成的路徑和成果與西方文化和科學完全不同,但各有特色。因此我們可以說,道教的養生術及其他方技是非科學的,但絕不是無理智的,更不是全無效驗的。與道教理論基本相通的中醫葯學,也是非科學但有效驗的。中國人用它治病數千年,繁衍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沒有發生過歐洲歷史上那樣毀滅性的黑死病。
諸如糖尿病(消渴症)、天花等古代人類的殺手,中國人很早就能有效防治。治病的方法最早見於道教學者的著作中。當然,古代道術和中醫與當代科學和西醫的有效性相比,已經有些差距。但這只是時代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所致。我們決不能據此將人類歷史上一切非西方科學的信仰和文化都斥為迷信,一筆抹煞。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先生在其《中國的科技與文明》書中,對道教方術在中國古代化學、醫葯學、生命科學等方面的巨大貢獻,給與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道士是中國古代最具有創造力的人士。火葯就是煉丹道士最早發明的,後來道士又用它驅鬼。最初的金屬溶解技術、鍍金技術也是煉丹道士發明。最初的雕版印刷品是道教的符籙。羅盤原來是風水師所用的工具。
中國的四大發明,至少有三項與道教有關。還有麻醉草葯,最初也可能是求仙道士入山採得;發明麻沸散的名醫華佗,被道教尊為神仙,至今仍被供奉。歷史上著名的中醫葯家,如《肘後方》作者葛洪、《本草集注》作者陶弘景、《千金要方》作者孫思邈、《食療本草》作者孟詵等,都是道教徒和方術家。如果沒有「迷信」方術的道士,中國何來上述這些發明?在西方中世紀,宗教曾是科學之敵。而在古代中國,道士曾經是技術創造之母。由此可見,宗教與科技的真實關系,絕不像某些所謂的「科學打假」人士想像的那樣簡單。
人類歷史上形成了西方和中國兩種各有效驗的不同理智和文化體系,這是人類之福。因為它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可以各自取長補短,形成新的原創性文化。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飛躍發展,就是吸收了西方科學技術和人文思想的結果。同樣,許多近代西方學者,從萊布尼茲到榮格都曾從中國儒教、道教典籍中得到啟發,創造了他們的新理論。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這是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的真理。為人類多保留一種有效的精神文化體系,不是更好嗎,為什麼都要統一到西方那裡去呢?
我們已說過,道教的方術不是巫術,而是有理可講的道術。其實就算是巫術,也是科學研究的對象,不必一聽到這個詞語就神經緊張或精神亢奮。巫術是人類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現象,從原始部落到當今科技最發達 的歐美國家,都有信從巫術的人。既然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應該以科學態度去觀察了解和分析研究它,解釋其存在的樣態及原因。而不應假借科學之名一棒子打死它。
西方近現代有許多研究巫術的人類文化學家,最著名的英國學者弗雷澤,他的著作《金枝》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弗雷澤將人類文化的進展分為巫術、宗教和科學三個階段。在談到巫術與科學的關系時,他有一個令人振聾發聵的觀點。他認為巫術與科學是近親,巫術曾為科學的發展鋪平道路。他說:「巫術與科學在認識世界的概念上,兩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認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規律和肯定的。
並且由於這些演變是由不變的規律所決定的,所以它們是可以准確地預見到和推算出來的。一切不定的、偶然的和意外的因素均被排除在自然進程之外。對那些深知事物的起因,並能接觸到這部龐大復雜的宇宙自然機器運轉奧秘發條的人來說,巫術與科學這二者,似乎都為他開辟了具有無限可能的前景」。(《金枝》第四章,徐育新等譯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相信那些盲目崇拜科學而貶低巫術的人,讀到這段話時會大吃一驚。西方最偉大的科學家竟然認為巫術與科學都能准確地預見和推算出未來?這不開玩笑吧。我還想告訴這些人,其實從古至今之所以有那末多人信從巫術,並非因為他們都愚昧無知,易受欺騙,而是因為信從巫術的確能為人們帶來某種功效。巫術行為在實現人們的真實願望方面或許是無效的,但在撫慰和滿足人們情感需求方面卻有效。事實上,人類有許多心理或情感的需求,是只能或只需用巫術來滿足的。
例如對某個強大敵人的仇恨和畏懼,你無法打敗他,只能詛咒他。詛咒不能實際傷害敵人,但可以幫助恢復自我的心理平衡,緩解畏懼和仇恨情緒導致的精神失常。
巫術在心理治療方面的作用,也適用於印度教(秘教)、道教等保留較多原始宗教成分的東方宗教。西方學者有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如二十世紀分析心理學大師容格對道教內丹典籍《太乙金華宗旨》和《慧命經》德文譯本曾有精闢的評論,寫過一本《金花的秘密》。
其中對人類無意識層的心理活動進行了探索。另外,據說歐洲有學者在將道家學說用於安慰瀕危病人的臨終關懷研究。美國有華裔學者嘗試用房中術治療男性功能病。也有學者舉辦道教養生院。歐洲一些國家有太極拳、武術、氣功等練功團體。東南亞國家有華人宗教團 體嘗試用方術戒除毒癮。大體上,發掘東方宗教傳統方術用於養生治病,特別是現代社會常見的心理性、精神性、功能性疾病,以補西方醫學之不足,在海外已經展開。
其實,人類的生存狀況是無比復雜的,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處境。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是這個意思。為了應對復雜的生活處境,人們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精神和智慧形式。
巫術、宗教、科學、倫理、習俗等等,都是人類應對生活問題的智慧形式。單靠某一種智慧,無論它是高級還是低級的,科學的還是非科學的,都不足以應對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世界上最愚昧的不是信巫術或信宗教、信養生的人,而是盲目信從某一種智慧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人。「迷信」這個詞的本意就是盲目信從。
問題不在於你信什麼,而在於你怎麼信。如果將科學知識當作僵死不變的教條,而不是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那麼科學也會變成有害的迷信。正如將肉身凡胎的道士當作大仙頂禮膜拜一樣。歷史上真正有創造力的道人,其實都是些謙虛質朴,韜光隱晦的老實人。真正有成就的科學家,也是那些在書齋和實驗室里認真做踏實學問的人。決不會頻頻上媒體張揚炫耀,拿著科學大棒四處尋找打擊對象。
客觀的看,道教的養生及修煉方術中,包含著今天仍然有效的合理成分,或有待研究改造的元素;當然也有不少已經失效,但部分普通民眾仍然相信的無害的內容。個人認為,對那些合理成分應該繼承弘揚,需要改造的內容可以研究,有些已經失效但無大害的方術也不必一概禁止。
在一些合法宗教場所,由職業道士從事不違法害人的相關活動,可以默許。在專業學者的著作中分析研究,鑒別真偽,更應鼓勵。要允許人們研究探索新的養生治病之道,探索過程中會有失誤有歧途,失誤了及時糾正就是。但不允許探索就永遠不會有新發明新創造。國外在這方面已走到了我們前面,國內因政策、資金和專業人才限制,幾乎沒有。恰恰是因為沒有認真研究探索的人,才會給騙子留下餘地。
昨天要消滅中醫,今天又辱罵道士,恨不得將中國文化一筆勾銷了事。對這樣的人真的應該進行科普教育,不是教給他們科學常識,而是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家應有的品德。
最要不得的態度,就是盲目崇拜西方科學,而對中國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妄自菲薄,橫加挑剔,動不動就拿不符合科學說事,誣蔑貶低為「封建迷信」和「巫術」。科學是個好東西,沒有人反對發展科學。
我們要對道教多多研究,從而正確地認識和看待道教文化。

㈣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精髓是主張「道德」。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觀。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的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

(4)如何領悟道家文化擴展閱讀

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

3、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

4、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

㈤ 對道家思想感興趣,應該怎麼入門

你好,
同道中人;
你說的是兩個方面:
思想綱領就拜讀《道德經》《南華經》
養生玄術就研讀《參同契》《清靜經·葛玄》
主要是《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現知最早的包含著系統的內外丹理論的養生著作,有明顯的黃老道家特色。東漢·魏伯陽著。後被道教吸收奉為養生經典。
其學說以黃老匯融周易、丹火之功於一體,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闡述煉丹、內養之道,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不僅繼承了道家養生學的理論,亦是中國古代化學、葯物學、天文歷算等學科的發軔之作,如國人引以為驕傲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葯",其原理即從此書而來。因其涉及諸多學科知識,艱深晦澀,素以"天書"著稱。
祝好

㈥ 如何體會道家文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家思想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思想,如此可以看來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它是具有包容性的的世間萬物都是有規則的,不會憑空而存在。

㈦ 怎樣學習道家文化

《道德經》是道家的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建議先把《道德經》熟讀,會背其中的一些經典句子,依靠自己理解,真正去悟,再多參考一些譯注。記住《道德經》裡面有挖不盡的寶藏,是十分重要的,他步入道家文化是第一手資料。《道德經》學後,對道家的理解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基礎了。然後再涉足其它的道家文化內容,逐漸就融會貫通了。

㈧ 如何系統的全面的了解道家

廣義的道家可以指:哲學的道家、宗教的道教、以及受道家思想影響形成的文化現象(比如:武功、中醫、山水畫、遊仙詩、神仙小說、傳統天文歷法科技等)
哲學的道家包括:老子創始的道家、莊子、列子、黃老學派、魏晉玄學等
宗教的道教包括:先秦巫醫巫術、鬼道、神仙家、方仙道、黃老道、丹道、堪輿命理等。以及後來正式形成宗教組織的道教。道教非常廣博,自己了解
受道家思想影響的文化就多了,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哲學文學,傳統科學科技,天文歷法,風水環境,建築等。可以從中去理解道家思想。
我想以此切入,或許能較全面了解道家吧

㈨ 4. 談談學習道家文化的感受

真正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通過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容納哲學內涵,效法自然尋求人間繁榮的,其他的「宗教」一般都是從人本身出發,依靠假說與臆測構築人與神的世界。

科學每向前發展一步,哲學思辯每深入一步,依靠假說與臆測建立起來的宗教就後退一步,宗教與科學的對立是「道教」以外的其它宗教的致命弱點。唯有「道教」能以其自然思想逐漸成為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制度、科學哲學的象徵。

「道教」學說和進化論有相通之處,「道教」的神靈體系是多神論,並且認為神靈不是用來「崇拜」的(但可以拜師),而是強調每個人通過一定方式的修煉均可「成仙」。

------------------

道家文化是有利於每一個個體的自我覺醒、成長,而不利於既得利益群體維護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於每一個個體的利益為出發點,而非以利於群體利益為出發點。道家文化的推廣有一個前提,就是每一個個體的「自覺」。

因此,在「民智」未開之時,道家無法組建、運用有效的,可以與統治階層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政治制度取決於人民,政治制度的疲軟,最終是由於人民的疲軟。如果人民大眾不能「自覺」,道家也沒有什麼辦法,因為一個在監獄中的人,無論何時,如果有逃離的機會,首先他就必須明白,他是在監獄中,只要他不明白這點,只要他認為他是自由的,他就沒有任何機會,沒有人能用強迫的方式,違反他的意志,違反他的渴望來幫助他或讓他自由。

-------------------

道家非常注重實際。道家的個人模式,「年輕」時入世,「退休」時出世。自利為主,利他為輔。

在出世修煉前,必須先要入世「煉心」,在得其「法財侶地」的同時,達成與社會互動的「附屬結果」。最後才是出世修煉,在尋求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同時,達到解決社會養老問題的「附屬結果」。

也就是說道家要求的是「復雜後的簡單」----返璞歸真。為道日損,首先的是你要有「物」可損。

政治模式:群龍無首----民主制度。

文到這里,是否可以說,道家思想,是對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另類解讀呢?

-------------------

相傳老子著《道德經》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雖僅有五千餘字,其中蘊含的精深哲理,卻貫穿於我國各歷史階段的不同領域。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紛紛作注。

有以治世解者,有以養生解者,有以兵家解者,有以玄理解者……各家都引其哲理為我所用。歷史上更有專事研修道德的一支隊伍,逐漸的演變為「道教」團體,這更使《道德經》蒙上了一層迷彩。

實際上《道德經》只是道家修練學「出世篇」而已,《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才是道家修練學真正的入世篇。

然而由於獨尊儒術,導致絕大多數中國傳統文化都被偽儒歪曲篡改。我們如果想了解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對「儒家體系」的傳統文化徹底顛覆,之後從新開始對傳統文進行全新的解構重塑,也唯有這樣,我們才有看到「真本」傳統文化的可能。

-------------------

《道德經》作為一門「修練學」論著,其中蘊涵著哲學思想、方法論這很正常,但「修練學」蘊涵著哲學思想並不等同於其本身就是哲學。因為在《道德經》這部「修練學」著作中為了闡明修練問題,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這是由於古漢語在表達方式上的匱乏所導致的),因此,不明其中內在寓意,而只從字面上以文解文,必會導致誤讀。

自古至今,人們都對修道感到玄之又玄了,後來又有人稱修道為「修神仙」。由於這些修道效應的產生機理只有修道者自身才能體悟,卻無法以恰當的語言予以表達,故就不能被常人所理解。即使是能表達,常人也不會因聽一聽就能直接體驗得到,往往聽著玄乎,不易理解,更不易相信。

舉世公認《莊子》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故自漢代以來,人們都將老莊代稱道家。《莊子》的留存雖已不完整了,但現存的著述亦尚有數萬言,從總體思想看,《莊子》確實是對《老子》思想的正確理解與發揮。即使莊子與老子的生活相距年代也不太遠,故其對老子思想的理解也應是接近本意的。

《莊子》雲:「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苜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文中此種論述很多,不一一例舉。但其一直是談如何修道而養生,從修道中「合於天倫」,「同於大通」。

-----------------

道家之著述以寓言為主,讀者需會其意,而不能執著於語言的表面意思,若執著於表意,那就是抱住了魚簍而丟了魚,將本末給顛倒了。若不從修道中去領悟《道德經》,而僅以旁觀者去理解其意思的話,那就如讓擔當品嘗食物滋味之責的舌頭,去品嘗音樂之韻味,那隻能得出不是滋味的滋味之結論來。

由於《道德經》是以寓言的形式作著,以寓難言之理,故讀該文時就不能僅從字面表意去理解,而重在理解其寓意,否則就會感到文意支離破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前後不相關聯,而感莫明其妙。

《皇人經》有一段論述倒有助於我們對《道德經》含意的理解,其雲:「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卻眾惡耳。知之者則不求祐於天神,止於其身則足矣。故雲: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者則知治國矣。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吝其氣者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

《道樞·虛白問篇》亦有雲:「《老子內丹經》曰:一身之設,一國之象也。聖人以身為國,以心為君,以精氣為民。民安則國斯泰矣,民散則國斯虛也。夫能惜精愛氣,則所以長生者也。」這就是所謂讀經的「秘訣」。

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小宇宙。自然之大宇宙中有天,有地,有國,有君,有民,有萬物的生化,有百姓的組合……在人體之小宇宙中也存在著這一切:心為天,體為地,心神領域為國邦,元神為君,慾念為民,腑臟百骸為百姓的組合,元氣的生化為萬物之生化……以此去讀《道德經》就無所阻礙了。(選編自--《道德經》探玄-培真箸)

因此,可以斷言,那些只是從字面上以文解文的論述,並不是《道德經》之本意。

㈩ 領悟道家智慧

大道說

庖羲上聖,畫八卦以示人,
使萬世之下,知有養生之道。
廣成子謂黃帝曰:
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赫赫,發乎地;
肅肅,出乎天。
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陽之原也;
為汝入於穹冥之門矣,
至彼至陰之原也。
軒轅再拜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周公繇易曰:君子終日乾乾。
孔子,翼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夫,道也者,
位天地、育萬物,曰道;
揭日月、生五行,曰道;
多於恆河沙數,曰道;
孤則獨無一侶,曰道;
直入鴻蒙,而還歸溟滓,曰道;
善集造化,而頡超聖凡,曰道;
目下機境未兆,而突而靈通,曰道;
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
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
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
細人剎塵,曰道;大包天地,日道:
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

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
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
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

道也者,果何謂也?
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
窅窅莫測,
氤氳活動,含靈至妙,
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
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
一炁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
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
沖虛至聖,包元含靈,
神明變化,恍惚立報,
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
始也,是謂:道生一也,
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
一炁斯析,真宰自判,
交映羅列,萬靈肅護,
陰陽判分,是為:太極,
是謂:一生二也,是曰:虛黃。
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
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陽之清者,
升上而煥麗也,則日月星辰在焉。
故,天左運,三光右旋。
陽之清者,騰上而會於陽也,
故風雲動,而雷雨作焉。
陰之濁者,重滯而就於地也,
則海岳奠峙,而五穀草木昌焉。
故,岩岫出雲,山澤通氣。
陰陽之氣閉,而不通也,
則雪霜結而凍冰焉。
陰之濁者,積冱而下凝也。
穴岩幽藏,而深邃,
故五穀八石,以錯雜焉。
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
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
賢愚壽夭,實所宰焉。
胎卵濕化,無所息焉。
是為:六合也,
是謂:三生萬物也。

人稟氤氳之氣而生,
而長至於二八之年。
則九三之陽乃純。
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
忽天一朝,
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
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
而去之六二之中矣。
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
坤有所含,而實於坎。
若,夫至聖神人,
能知:道體太極之所以判;
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
能知:乾坤陰陽之所以乘;
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
是以,
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
振陰陽之柄,過生死之關;
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
離陰既實,則復純白為乾矣。
斯時補足乾元,復全渾敦,
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賦,
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
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
則,
金丹成,而聖胎圓;
聖胎圓,而真人現。
真人出現,變化無窮,隱顯莫測,
而與鍾、呂、王、馬並駕,亦又何難?
奈何世人,
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
日復一日,陽盡陰純,死而為鬼。
故,紫陽真人曰:嗟夫!
人身難得,光陰易遷,
罔測修短,安逃業報?
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終。
若臨期,一念有差,立墮三途惡轍,
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
當此之時,雖悔何及?
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
教人熏修,以脫生死。
儒家之教,
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
禪宗之教,
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
老氏之教,
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
教雖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聖教曰:
安汝止,欽厥止,
艮其止,止其方,
緝熙敬止,在止至善。
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思不出位,立不易方,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渾然在中,粹然至善。
誠盡處腔子,里樂處方寸。
神明之舍,道義之門,
活潑潑地,樂在其中。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
浩浩其天,天下歸仁,退藏於密,
保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
難以悉紀,要而言之,
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
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生身處,復命關,
金丹之母,玄關之竅,
凝結之所,呼吸之根。
甲乙壇,戊己門,
心源性海,靈府靈台蓬萊島。
硃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
土釜、穀神、靈根、把柄、
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
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
難以悉紀,要而言之,
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釋之禪教曰:
不二法門、甚深法界、陀羅尼門、
不動道場、波羅蜜地,難以悉紀。
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
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
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
總持門、般若岸、法王城、
三摩地、華藏海
西方、天堂、空中、真際、這個、
彼岸、凈土、真境、心地,
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養性。
道曰:修心煉性。
釋曰:明心見性。
心性者,本體也。

懦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
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
釋之空中者,
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
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
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
而貫之也。

余,於是而知:
不執中、不一貫,其成聖而孔子乎?
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
不空中、不歸一,其能禪而釋迦乎?
唯此本體,
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
以其,露出端倪,強名曰:一。
言而:中即一之藏也,
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
地,得此而地地,
人,得此而人人。
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
帝,得此而地地,
王,得此而王王。
而皇帝王之大道,原於此也。
聖,得此而聖聖,
玄,得此而玄玄,
禪,得此而禪禪。
而聖玄禪之大道,原於此也。
帝皇,而得道者,若:羲農、黃帝焉。
仕隱,而得道者,如:老莊、關令焉。
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
山岩,而得道者,若:鍾呂、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間,成仙作佛者,
歷歷不可以指數也。
伏睹總仙之傳,始知:自古以來,
沖舉者,十萬餘人;
拔宅者,八千餘處。
奇若子晉之驂鸞、琴高之控鯉,
壽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
或住世而留形,或厭世而屍解。
復有道成而隱,但為身謀,
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
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
或隱或顯,寧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節下士,
只為有道存爾。
周子曰:天地間,
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
人而至難得者,
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先哲雲:
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
此身虛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
速如水上之漚,瞬若石中之火。
人壽,雖曰百年,
迨其七十,固亦稀矣。
今,以有限易摧之身,
日逐無涯不測之事。
一息不來,倏然長往。
命未告終,真靈已歿於別殼矣。
當斯之時,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鍾,
家豐無價之珠,室富傾城之美,
悉皆拋下,非已有也。
所有與於偕行者,平昔所作罪業而已。
故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回光集雲:
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失人身再復難。
悟真篇雲:
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么?
呂純陽雲:
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前世種來因。
速覺悟,出迷津,莫使輪回受苦辛。
張紫陽雲:
休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回莫怨天。
三夏斯語,能不恤然失乎?
夫,人慾免輪回,
而不墮於世綱者,莫若修煉金丹,
為:升天之靈梯,超凡之徑路也。
其道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
得而行之,亦立躋聖域。
奈何世之修真者,
志道而不專精,專精而不勤久,
是以學者眾,而成者寡也。
尚書曰:知之非艱,行之唯艱。
道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聞而不行,道安能成?
陳泥丸曰:
我昔修行得真訣,晝夜功夫無斷絕。
一朝行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
馬丹陽曰:
師恩深重終難報,誓死環牆煉至真。
二公,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發勇猛心,辨精進力,
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脫樊籠,而超霄漢者哉?
呂祖有雲:辛勤二三年,快活千萬劫。
蓋,天有時而傾,地有時而陷,
山有時而推,海有時而竭。
唯道成之後,乘飛龍,駕紫霧,
翱翔天外,逍遙虛空,
數,不得而限之。
命,不得而拘之。
真常本體,無有盡時,
回顧世間之樂,何樂如之?
嘗稽《道德經》曰:
雖珙壁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
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

大道,生天生地。
天地,生人生物。
天地人物,一性同體。
天有陰陽,地有剛柔,
物有牝牡,人有男女。
有陰陽,斯有日月星辰;
有剛柔,斯有山川草木,
有牝牡,斯有胎卵濕化;
有男女,斯有配偶生育。
眾生,因配偶有淫慾,因生育有恩愛。
有:淫慾恩愛,故有:魔障煩惱。
有:魔障煩惱,故有:一切苦厄。
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
是以 太上,
蘊:好生之德;開:度世之門,
著經立法,教人返樸還淳。
無欲觀妙,有欲觀竅。
致虛守靜,歸根復命。
早復重積,深根妙蒂。
得一守中,虛心實腹。
弱志強骨,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專氣致柔,抱一無離。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
閉門塞兌,被褐懷玉。
窅窅冥冥,其精曰生。
恍恍惚惚,其精不泄。
日生,則日長;不泄,則不竭。
精能化氣,氣能化神,神能還虛。
五行不能盜,陰陽不能制。
與道為體,超出天地。
乃老子清靜無名之道。

閱讀全文

與如何領悟道家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