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同人文化是如何推動發展

同人文化是如何推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16 13:31:57

1. 怎樣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1.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傳統企業發展中,領導與員工之間有著明顯的等級差異,使得員工在工作中被束縛,無法發揮出自己真正的價值和作用,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應為員工營造寬松、和諧、平等的企業文化氛圍,推動領導幹部履行「一崗雙責」,把反腐倡廉融入公司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以崗位廉政教育為切入點,創新教育形式,立足崗位「找風險、議風險、避風險」,提高教育針對性。要開展協同監督機制建設,進行協同監督機制運行情況監督檢查,大膽創新監督形式和內容,提高監督實效。認真受理行風投訴舉報,定期開展優質服務明察暗訪,充分利用實時監督、在線檢查等手段,提升檢查覆蓋率和時效性,不斷提升行風建設工作水平。要全面預防職務犯罪,從嚴從速查處敏感、重要信訪舉報,完善信訪案件「協辦」機制。

2.吸收我國先進的思想文化。企業文化建設需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吸收我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促進企業文化的順利建設。我國儒家文化提倡勤儉、敬業,對於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仁」、「義」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仁」強調企業發展中,應提高員工的歸屬管,使員工將自己與企業的生存發展聯系起來,在業務工作中,要使客戶滿意,這是對企業的「仁」,只有做到「仁」,才能夠更多的吸引消費者,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儒家道德規范中的「義」就是要求人們做自己認為合理的事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能違反「義」。

3.提升企業軟實力,凝聚公司科學發展正能量。要深化企業文化建設,積極開展企業文化示範點創建,通過試點、學習、推廣、鞏固四階段模式,打造具有示範效應和推廣價值的特色成果,促進企業文化的深植。要扎實推進文明創建工作,精心維護「江蘇文明單位在線」信息平台,及時展示公司文明創建成果。加強道德講堂建設,通過道德微故事走進溧陽市道德講堂、全員學模範等形式,傳播先進員工正能量,引導員工投身尚德實踐,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要全面深化社會責任管理,積極挖掘廣大幹部員工履行社會責任的閃光點,激勵員工自覺投身到履責行動之中。加強與政府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的溝通,加強對公司正面形象的宣傳,完善輿情信息搜集、分析、研判和預警流程,營造寬松外部環境,提升公司履責形象。

4.加強品牌建設維護。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對公用事業企業的基本要求,是應對能源變革的必然要求,是對實力央企的普遍訴求。通過品牌建設,提升企業的知名度、認知度、美譽度。要充分發揮新聞宣傳溝通作用,定期開展通訊員寫作、攝影技巧培訓,每月通過新聞宣傳微信群進行新聞重點提示,提升通訊員隊伍的新聞信息捕捉能力。例如,溧陽市供電公司在新媒體傳播的探索中,自創安全漫畫「電小能」系列被《亮報》、省公司、常州教育網、常州網等微信微博公眾號大量轉發,分時電價創意配音被江蘇省電力公司微信頭條發布,點擊率超10萬,「最美供電所」戴埠供電所事跡被中國電力報微信刊登,農電工見義勇為事跡被常州媒體微信大量轉發。這些都增強了「國家電網」品牌影響力、感召力,提升了公司軟實力。

2. 從女化肖戰到黃暴哆啦A夢,同人文化如何合法營業

同人文化之所以能發展出來,就是因為一部分人希望自己喜愛的人事物能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行動。這個被喜愛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虛擬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甚至可以是一個非人類的物種個體。同人化的起因正是因為這部分人沒法真正改變自己喜愛事物的客觀存在形式,所以用自己的意願對其進行遐想,將其以動畫小說等等形式二次創作。

我們不可能說對這樣的東西完全不設限制,但是如何限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起碼不應該一刀切。最好是有一個合理的分級畫圈處理,按照圈子和等級來管理同人文化的發展。同時同人文化的盈利功能應該削弱,因為同人本是二次創作,如果盈利會和原作品之前產生復雜的版權問題,所以同人文化最好就是作為一個興趣圈子來存在,根據內容進行分級,並限制年齡層。

3. 什麼是同人

「同人」一詞的來源
同人一詞來自日語的「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作為ACG文化的用詞,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或「自主」的創作。它比商業創作有較大的創作自由度,以及「想創作甚麼,便創作甚麼」的味道。同人志則是這種創作的自製出版物。這個界別則稱為「同人界」。

語源
有人認為「同人」一詞的語源並非來自日本,在五四運動時魯迅或《現代文學》已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詞,來指非商業性的創作刊物。更有人上追至《易經》的同人卦,指出這是「同人」一詞的最早起源。然而,現在這個同人文化的興起,是由日本傳入,且以動漫文化為主。本條目所述的,主要亦是這個同人文化部分。
原創與二次創作
由於許多漫畫同人作品是以由商業漫畫中的人物為基礎進行的二次創作(又稱再創作),在日常語匯的方便上,「同人」被廣泛用於指代愛好者用特定文學、動漫、電影、游戲作品中人物再創作、情節與原作無關的文學或美術作品,即同人小說與同人畫作的合稱。然而,「同人」並不一定是再創作,也可以是原創。

個人參與與同人社團
要參與同人創作,可以以個人身份,也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在一起。如果你選擇後者,與一群有相同嗜好的人,組成「同人社團」(Circle,又稱「同人組織」或「同人團體」),就可以更方便地與朋友交流創作靈感,分享資訊,或製作同人志、同人游戲等商品販售。一些著名的商業志作家團體如CLAMP,之前就是由同人社團開始發跡的。

同人創作
同人作品包括了改編的——對正式出版的漫畫進行二次創作(再創作,re-creation);也包括原作的。
同人界中的人,時常會創作出不同形式的同人作品,包括同人小說、同人漫畫等。出版同人志是把這些同人創作跟同道中人分享的一個途徑。許多同人作品都會由同人們製成同人志,自資出版。
但也有些同人作品,不刊在同人志上,而是透過網站發表。一般來說,繪畫CG在網站發表會最為方便。而其他媒體的作品,通常都能透過網站發布。
除此以外,還有同人游戲、同人詞、同人MV、同人廣播劇等創作。而在同人志即賣會的會場內,亦常會見到正在Cosplay的參與者。
原創,指的是,人物設定是作者自己決定的。
同人與原創相對。

ACG界的同人
同人,所指的是,由漫畫、動畫、游戲、小說、影視等作品甚至現實里已知的人物、設定衍生出來的文章及其他如圖片影音游戲等等,比如神話同人,逆水寒同人,網球王子同人,柯南同人,棋魂同人,SD同人,銀河英雄傳說同人等。

同人、同人界、同人圈、同人志
「同人」(doujin)一詞,是日文引入的。翻查日語字典,有兩個解釋,一是「同一個人、該人」,二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好」。這里是解作後者,然而,在一般使用時,「同人」所指的不一定是指「同好」,也可以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即是一個「自主」的情況、一種「自主文化」。至於有說「同人」一詞為孫中山先生所創用的,我們對此說無法證實,但是大概也得有日本的使用,「同人」一詞才會流傳到本地,作如此的解釋和用法。
至於「同人界」或「同人圈」,就是同人這個界別。而「同人志」(doujinshi、fanzine)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所出版的書籍、刊物,但當中以漫畫或漫畫文化有關的為主,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自資的,有別於商業漫畫,有較大的創作自由度和「想畫什麼便畫什麼」的味道。另外,「同人志」的繁體應寫作「同人志」而非」「同人志」,因為「志」和「志」在繁體字里,一早就有了明確的分工,胡亂相混只會令人誤會,易於跟其他名詞混淆;而同人志的日文寫法,也是跟繁體一樣,寫作「同人志」。
我們將探討的,也是這種漫畫同人文化。雖然說,依據上述的「同人」定義,也包括了自主性質的小說、詩詞等創作刊物。然而,在這些自主文學場域中,很少會使用「同人」一詞。這就是「同人」一詞除基本定義外,還有所使用的場域之分別。此文中的「同人」,都是指漫畫文化的同人。

不同種類的「同人志」
在同人志中,也有各式各樣的分類。首先要說的,是「原創」和「改編」之分。「原創同人志」(originaldoujinshi)是指故事人物、內容、情節等,均是自己創出來的。理論上,它們的自創成分是比較高的。至於「改編同人志」,也有人稱為「演繹同人志」,就是拿已有的其他故事,進行改編,包括改變故事情節、改換部分人物,以至合並數個故事等。雖然題材是取於現成的故事,但也有作者的創作。在藝術上,re-create也是一種創作。加上就算「原創同人志」,也不表示真的沒有其他人的元素。有時也會有別人的漫畫人物出現。甚至有部分「原創」是打別人故事的骨幹,卻披上自己創的角色、改變時間和地點等構成的。這樣掛羊頭賣狗肉,比擺明是改編的作品,更不原創。這些情況並不多,可是也足證明,有時「原創」和「改編」,並不是有楚河漢界,要兩軍對壘似的。我們也不應對某一方心存歧見,因為大家不是都在畫想畫的東西、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自己的創作嗎?
有人把改編的同人志,再細分作「動漫改編同人志」及「游戲改編同人志」。這個分類,讀者都可以察名識義,不必由筆者再解釋了。奇怪的是,前者的英文通常叫作「aniparo」,後者則為「gameparo」,當中的「paro」是「parody」的簡寫。而「改編同人志」也被稱為「parody」。然而,「parody」一詞在字典里的解釋,通常是帶有貶義的,要麼就指拙劣的模仿,要麼就指模仿他人文體的滑稽詩文。即使你要把這詞改為中性,但「模仿」與「改編」始終是有分別的。但既然已用開了,筆者也無能力勒回馬韁。
另外,坊間亦有所謂「個人志」、「雙人志」的東西。其實一般同人志,多數集合了四、五人或以上的作品,但這些稱作「個人志」、「雙人志」的,整本都是只得一個或兩個人的作品。然而,我們並不同意從「同人志」中分化出「個人志」、「雙人志」的名稱,這樣彷彿把自己從「同人」中抽離。「同人」所指的,實際上是這種自創的同人文化,因此即使得一個人,沒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群」,也不應抽離自己。我們覺得,稱作完全由誰繪畫的同人志會比較恰當。同人界中亦有人把「改編同人志」簡稱作「改編志」台「演繹志」,我們也不認同這種稱呼方法。
〖同人〗所謂同人,就是指讀者從一部作品中衍生出來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種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幾類):
1、完全原著演繹,即文字版的漫畫、電影或者其它。
2、原著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著原人物在原著設定下所發展出的其它劇情。
4、原著原人物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所發生的其它故事。
5、原著童話演繹。
6、其它類型。 由此可見,同人這種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於原著的,這對於它的內容的表達形式、讀者及作者對它的態度都有著根本的決定作用。
像一般的同人,比如說基於原著原劇人物性格走向的情感剖析、或者說是一些畫作、或者說是一些將人物某一性格用漫畫形式誇張表現的作品、又或者說是根據原著原作里暗藏的一些伏線創作出符合人物性格和劇情發展的情節、還有那些對於主角或配角們心理路程進行的分析及一些戲說式的惡搞等等(形式多樣不足以一一道來)可有一點,這些同人絕不是所謂的「男男戀愛」的套路!
像有的把兩個男主角配上文字互相以夫妻相稱的惡搞圖,說真的,就是惡搞,如同胡戈那樣的惡搞(雖然有的人沒有他那個功力汗~)我們也把溫總理叫國寶,我們會真的把他當熊貓對待喂他吃竹子嗎?
[編輯本段]耽美同人
最後,大部份人可能接受不了的就是:
〖女性向同人〗 主要以女性為目標讀者對象的同人作品。在目前情況下已經成為【耽美】的代名詞。其主要形式為兩名男性之間的戀愛。由於其作者及讀者群的限制,它與同志小說有著根本的區別。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幻夢的形式,建議無論是只講感情的清水或是涉及床戲的H,未成年人都不要看(男女間的小說亦然)。

字典中的同人
tóng rén
1.《易》卦名。離下乾上。意為與人和協。
2.引申為歸向之民。
3.志同道合的朋友。
4.在同一單位共事者或同一行業中人。 也作「同仁」。

《易》同人卦第十三

【易德經典】天下大同靠同人
相同一樣,叫同。世界上,有同必有異,有異必有同。同類相斥、異類相吸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同類相吸、異類相斥。
從與更多人合作奮斗的願望出發,同人卦通過六爻之變數表達了同人於野,利涉大川,同心同德,團結向上的光輝思想。
【本經】
同人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天與火相互親和,象徵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按照人類事物的種類辨別異同。)
初九 同人於門(家門口),無咎。
六二 同人於宗(宗族),吝(憾惜)。
九三 伏戎於莽。升其高陵(高處)。三歲不興(出兵)。
九四 乘其墉(yong,城牆)。弗克攻。吉。
九五 同人先號啕(tao,啕)而後笑。大師(軍)克(克敵)相遇。
上九 同人於郊,無悔(悔恨)。
在《易》中本意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傳入日本後演變為古日本所指「同人」,再逐漸演變到現在的「動漫遊戲同人」。

4. 如何從《第五人格》看游戲中的同人文化

一款游戲和玩家之間的粘度,可以從該游戲的同人文化圈子裡非常直觀的體現出來,玩家們或許並不是很精通這個游戲的操作,但是對於游戲的熱愛卻可以異常深刻。游戲圈子裡面的同人創作者同樣也是玩家,因為對游戲,或者說對游戲角色的喜愛,利用著自己的空閑時間去產出,同人作品大多數都是非盈利性質的,單單憑借著玩家的愛意發電。游戲和玩家們之間的粘度也可以依靠著同人作品來維系,《第五人格》這款游戲的同人作品就非常豐富,玩家們在體驗游戲的同時,對游戲的同人作品也是一樣的喜歡,優質的同人作品也同樣可以體現出遊戲本身的魅力。

寫在最後

游戲的運行全靠玩家們的支持,玩家們和游戲的粘度,得益於同人作品之間的聯系,玩家們創作同人作品給游戲帶來熱度,游戲有了熱度就能繼續存活下去,在保證游戲質量的同時,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同人作品的在游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而那些因愛而創作的創作者們同樣值得尊敬。

5. 黃蓉的同人文在網上非常火爆,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黃蓉的同人文在網上非常的火爆,其實我認為這種現象是一種文化的推廣和再延續,再創造的體現是非常不錯的,而且這人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黃蓉這個角色。而且通過同人文也可以讓大家的日常生活有更多的調劑,是非常一舉兩得的一件事。而且同人文本身就是滿足了讀者很多的想像,能夠在同人文裡面感受到這個人物別樣的魅力,而且也可以調劑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認為非常的值得。

6. 關於「同人」

來自日語「同人」(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作為動漫文化的用詞,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或「自主」的創作。同人志則是這種創作的自製出版物。這個界別則稱為「同人界」。
由於許多漫畫同人作品是以由商業漫畫中人物為基礎進行的再創作,「同人」被廣泛用於指代愛好者用特定文學、動漫、電影、游戲作品中人物再創作、情節與原作無關的文學或美術作品,即同人小說(en:fanfiction)與同人畫作(en:fanart)的合稱。
名詞解釋:
一、同人。
所謂同人,就是指讀者從一部作品中衍生出來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種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幾類:
1、完全原著演繹,即文字版的漫畫、電影或者其它。
2、原著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著原人物在原著設定下所發展出的其它劇情。
4、原著原人物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所發生的其它故事。
5、原著童話演繹。
6、其它類型。
由此可見,同人這種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於原著的,這對於它的內容的表達形式、讀者及作者對它的態度都有著根本的決定作用。
2、女性向同人。
主要以女性為目標讀者對象的同人作品。在目前情況下已經成為「耽美」的代名詞。其主要形式為兩名男性之間的戀愛。由於其作者及讀者群的限制,它與同志小說有著根本的區別。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幻夢的形式,笑。

7. 詢問日本BL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小說的發展和漫畫的發展是同步的嗎

正如吳博士所言,BL漫畫是一種次文化,就算喜歡日本流行文化、喜歡漫畫的人,都不一定知道BL漫畫是怎樣的。自己不是個"專業"的BL漫畫讀者,談不上有什麼別有見地的東西,只是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BL漫畫的背景、發展概覽。至於深入去閱讀、思考、剖析這些文本,這工作請各位讀者親身去做了。

BL漫畫的"BL",是"Boy's Love"(或有時忽略文法問題,直接稱"Boy Love")的縮寫。但這就是否等於"男同性戀"或"男同志"?籠統來說,也許可以接受,但這稱法並不準確,較好的譯法是"男男漫畫"。"BL"這名稱並不代表它反映、探討、呈現真實的男同性戀(Gay)世界。BL漫畫是以女性讀者為對象,屬少女漫畫的一支。

BL漫畫的冒起過程

要說BL漫畫的起源和發展,有不少人會70年代中的同人志展銷會開始。這個論述是有根據的。70年代初,日本漫畫的少年、少女分工被穩定地確立,像"24年組"(包括萩尾都望、竹宮惠子、山岸涼子、大島弓子等)的女性漫畫家,打破了男性漫畫家的主宰體系,畫功、人物造型、故事上亦確立了新的風格,創出多以性徵未分化的少年作主角的"新浪漫派",種下了"少年愛"漫畫的種子。"少年愛"是指青春期或前青春期少男之間的強勁關系,故事特徵是不安的、富浪漫想像色彩的、柏拉圖式的,今天人們已不再使用"少年愛"這叫法去標榜、稱呼一部作品。而少女漫畫亦多以較可愛的人物造型、纖細的線條、著重內心戲等特徵,與少年漫畫分庭抗衡/各攻其地,這時候的少女漫畫產量非常巨大。

及至70年代中、後期,同人志即賣會出現。同人志是指有共同興趣的人自資出版的書籍,以漫畫為主。由於同人志脫離商業架構,限制較少,自由度大,因此作者可以繪畫許多題材,亦可以把原著進行改編。

在這個自由的環境下,愛看少女漫畫的讀者便抵不住發癢的好奇心,嘗試親自動起筆桿來。受到少女漫畫里人物纖嫩造型、角色間細膩關系的洗禮,這種模式已深入少女們的心中。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不少少女所建構出來的關系模式,這個建構工程正是由女性的少女漫畫家主力負責。然而,眼看另一邊,當時的少年漫畫卻是剛陽氣得很,女性多是放進去充當花瓶、陪跑的位置而已(現在的也是)。

好了,到這里,試想像,假若將少女漫畫的人物造型、性格和關系模式,放進少年漫畫里,加起來會得出什麼?就是一個"BL"的模式了。這個模式的同人志,在80年代初期開始的日本,就有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像《聖鬥士星矢》、《男兒當入樽》等,自然成為改編成BL同人志的目標了。這些早期的BL同人志,並不著重在色情方面,露骨的描寫欠奉,主要是以刻劃內心為重,即使劇情上的發展,目的仍是去寫出角色的內心情感。

日本的同人界對商業界影響頗大,同人的"大手"可以躍進職業漫畫家之列,而職業漫畫家亦會受到同人作品的相互影響。1989年,繪畫同人志晉身職業界的尾崎南,推出了BL漫畫《絕愛1989》。BL漫畫正式打進主流市場,少女所建構的男男戀愛世界,正式發展成為少女漫畫中的一支,並在90年代初、中期持續蓬勃。

BL漫畫以男與男相愛為主線,當中可以有校園、家庭、辦公室等背景舞台,亦可以是虛構的時空。人物關系多是從小認識的朋友、同學、師生、同事、上司下屬,甚至兄弟或表兄弟等,發展出超友誼關系。故事的敘述多是從內心的矛盾到誤會。有些故事裡含有不明顯的性愛指涉,又或聚焦於性行為(這種是BL-H),這些作品中的性愛亦與異性戀漫畫相似,被視為確定兩人的永久相戀的關系。亦有些故事只以純愛,用曖昧、溫馨、含蓄的方式表達兩個人的關系,感情描述細膩。

傳入香港的情況

BL漫畫最早於70、80年代相交之際傳入香港,然而,當時的BL漫畫只屬很少數、很邊緣的漫畫種類。問津的人不多,並以純愛為主。80年代中開始漸多,悄悄地走上趨向流行的方向。自90年代中至2000年,特別是90年代晚期,最為熾熱。曾有修讀日本流行文化的同學做過調查,發現在香港里,有看BL漫畫的人大部份是由90年代開始看BL漫畫。

BL漫畫主要由台灣出版社翻譯和出版。主要的出版社包括東立、尊龍的玻璃館系列、典亞的逗心系列(B&B Comics)、一代會聚。此外,大然文化的花音系列和林立都曾出版相當多的BL漫畫,不過大然文化和林立已經結業或改組。香港的漫畫店一般是透過香港代理商"豪新"訂購台版漫畫。

在香港流行的BL漫畫一般是以單行本為主。以漫畫雜志形式出現的BL漫畫為數並不太多。早期的BL漫畫比較長篇,一套十餘集。故事性較強,以純愛為主,描述男男感情。後期的BL漫畫越多越來是以短編一集完的形式出現。描寫的情節簡單,但題材內容多樣化。當中亦有揉合性愛描寫和色情場面,有個別的作品甚至加入強暴、亂倫、SM等概念,這個分支可以稱為"BL-H"(H就是色情之意),甚至在當中再分出"激H"類別。因為即使愛看BL漫畫,也不一定接受"激H"和"H"的,這樣分門別類是有需要的。而BL漫畫的讀者主要以租借的形式取得閱讀機會,時常會購買的人相對少得多,漫畫鋪一般亦不會多入貨,除非有客人要求代訂。然而BL漫畫的貨源亦較有限。

在香港,BL漫畫的讀者幾乎清一色是女性,當中以女高中生和預科生為主。然而,BL漫畫並不能說十分流行,只是一個有一定支持者的次文化。BL漫畫的流行程度,難以與一般少年、少女漫畫相比擬。即使愛看漫畫的人,亦有許多不會看BL漫畫,甚至表示反感。而香港的法例亦規定凡是BL漫畫都會被列為18禁,需要包上封套和加上警告字眼。

不是禁忌的心鏡

如果問及一個"腐女"——即是愛閱讀BL漫畫的(女)忠實讀者——為何喜歡看BL漫畫,通常你都會碰門釘,只會得到"喜歡就是喜歡"、"沒有討厭的女人"、"我覺得好看啰"之類的答案。這是正常的。一個喜歡某事物的人,思潮里正浸著感情的夢幻浴,又如何給你有系統的、理性的分析和解說?

由此可見,用訪問等方法去研究BL文化是難以有成效的。換著一些站在道德高地的什麼社或傳媒,就會得出"荼毒論",加以衛道批判。然而,若我們從BL漫畫的發展脈絡來看,就會發現腐女喜歡BL並不是這么一回"離經背道"的事。

首先,故事的主線是男與男之間的情愛發展。這種發展與其說是從該角色的劇情發展出來,倒不如視為由女性作者所操控下的產物更適合。《殉情記》一類故事,在不可以相戀的枷鎖、詛咒下,超越這些界限相愛,永遠都是這么動人。可是今天社會環境已愈來愈開放,男女之戀已不再有這么大的阻力。女孩再像小甜甜般冒出一對淚汪汪的閃亮珍珠大眼,去撒男孩的嬌,會被覺得虛假和不堅強,"扮弱柳爭取公子的愛慕,無進步",連女性自己都瞧不起。相反,仍然受到歧視的同性戀族群,就成為試煉真愛的場地。

不過,腐女只是一般生活正常的女孩,只要收起私密的BL漫畫(都市裡絕大多數人總會有私密的一面),就與社會上的"標准人類"無異,因此漫畫中所呈現的,亦不見得與現實中的BL有多象真,主要只是抽取了所聽聞的刻板印象,再加上自己的幻想。否則的話,腐女們若真的了解男同性戀,就不會用"異性戀中的男方"、"異性戀中的女方"和"像男方的主動"、"像女方的被動"這些異性戀的思維,去理解和建構"攻君"、"受君"系統,而可以直接用較准確的"零號"、"壹號"這同志世界的語言。當"受君"的男生,亦不用變成一個"有陽具的女生",連外貌、性格、心理也女生化。

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可以看到女作者所安排的一段愛,確實往往與真實男同性戀有著明顯的出入,亦脫離不了異性戀的典型男女模式。女作者安排這個男與男之間的情愛發展的故事,相比歌頌男同性戀,作者更大的目的是歌頌一切禁忌的、破戒的愛情。這種愛情可以超越性別、超越身份、超越軀體......因此即使要從肉體上作浴血的犧牲,或是神性上的煙滅,角色都會一往直前,在所不惜。真實的男同性戀者,也往往有許多附出和犧牲,但BL漫畫里的犧牲,往往是經過文藝手法的修飾和悉心安排的。

女作/讀者的安全距離

既然是這樣不現實,難怪BL漫畫曾在日本和香港、台灣等地風行過,卻不見得在那段時候有什麼女生因為看了BL漫畫而變成同性戀者。但對同性戀者投以更大的同情,減低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則是BL漫畫正常的"影響"。

少女歌頌"超越一切、犧牲一切"的愛,是拆解她們閱讀BL漫畫的第一層面。特別是BL的改編同人志,原著中可以克服萬難的澎湃友情,變成愛情後其力量應是無可阻止的,合乎女作者們創作出"超越一切"的愛之期望、憧憬。但,為什麼要是"男男"?難道"女女"不可以嗎?

這方面的解說也許會有些爭議,或者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繪畫"男男"而不是"女女"的一大主因,是因為這為女性的作者及讀者提供了距離感、安全感。不要忘記,不論漫畫里的故事怎麼發展,真正的觀看者是那個不在現場的女生,那個作者或讀者。觀看著女性的軀體在戀愛、纏綿,倒不如觀看"他性別",這比較安全。故事裡通常沒有重要的女生出現,有的話亦多是擔當協助兩個"男男"主角的角色。

即使有讀者把性幻想投放在其中一個主角中,但因為性別的明顯不同(角色擁有陽具,自己則沒有),使她們即使如何把幻想投射,也可以保持安全感,也不會使自己的日常生活里,有甚麼混淆的危險。

此外,男性觀獵女性的胴體就多了,反過來的機會卻極少。女性在BL漫畫里,可以觀賞美型的男性。如果屬H系(色情系)的,則更有機會在精神上,作出平日被社會抑壓著的性的宣洩。同時,對男性觀看女性唱個反調,也是一種小小的反抗,平衡一下吧。當然,這反抗是不完整的,在BL漫畫里的世界,仍是"攻受式"的異性戀觀為藍本。

腐女小眾文化

理解了BL漫畫背後的世界和意識型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會有"腐女"這個族群。透過閱讀BL漫畫,腐女的確可以把被社會緊緊壓抑的性慾望舒緩一下,有機會去在充滿教條的社會下說性。雖然腐女不一定會在口裡說認同這一點,甚至會說:"我覺得與性無關啊!純粹是好看!"但BL漫畫提供到這個宣洩的小小缺口,並造出一個暗自抗衡男性觀賞女性霸權的機會,確可從心理學上理解到。

因此,腐女的閱讀是這個社會環境下,一個頗正常會應運而生的小眾文化或"次"文化。在這社會的重重規限下,當然只可以是小眾;但亦正因這社會的規限和性霸權(包括男性霸權、異性戀霸權),才會出現腐女的閱讀。

愈是站在道德高地,作出像"明光社"式的指責,便愈是不能看清和解決問題。腐女文化,不一定完全是所謂"健康",不一定對人不會有"負面"影響。但愈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地罵,不了解他們的實際、她們的核心,就只會愈從誤解中出發,另腐女們更不滿,反彈更大。腐女們甘心自稱作"腐"女,但不代表她們希望被進一步歧視和歪曲,被進一步以偏見來打壓。

今天,BL漫畫的熱潮已比全盛期退卻了。色情化的問題,並不是BL漫畫中獨自出現的,要理解它,則是另一個話題,而且應與其它日本流行文化的H化一並處理。然而,對於"激H"、"孌童"的BL漫畫,確是有不少腐女都反感的。就算不反感,就算這些也愛看,亦不代表她們是"腐壞",也許只是除上文所述的以外,再加強性方面幻想(而不是真實)的宣洩而已。那麼,"激腐女"看了"激H"的BL,當然不應——像《大學線》認為須要的——自責。

最後,也略略一說同性戀者對BL漫畫的態度。我對同性戀者的角度認知得比腐女的角度更少,在我看來,同性戀者——特別是男同性戀者——對BL漫畫真的不太投入。也許漫畫里充滿實際上是異性戀的戀愛模式,不合同性戀者的個人經歷和口味吧?然而,對於能有正面看待同性戀的作品,他們也是歡迎的。這個社會給同性戀者的空間,實在是太少了。

推薦閱讀的BL文本

あべ美幸:《微憂青春日記》

《微憂青春日記》是あべ美幸最著名的作品,屬於純愛BL漫畫,當中沒有任何的色情、H場面,但能流露細致的感情。故事以校園生活為背景,描述兩個男生的愛情故事,溫馨有趣,令人會心微笑。如果讀者從來未看過BL漫畫,或對輕微的色情也不能接受,那麼《微憂青春日記》是你了解BL漫畫的最佳選擇。

尾崎南:《絕愛》

尾崎南可以說是(商業)BL漫畫的始祖。《絕愛》的出現,奠定了BL漫畫在少女漫畫旗下,占著的一個位。《絕愛》以男男相愛為主題,描述兩個身份懸殊的人相愛的故事,"攻君"因誤當"受君"是女性而愛上他,但當"攻君"發現真相後,無論甚麼限制都擋不住他的猛烈愛火,瘋狂追求。故事感人而凄楚。

森本秀:《戰栗情人不設防》

森本秀的作品多數是長編的純愛BL漫畫。著名的作品有《戰栗情人不設防》(全套共19集)和《仁獸芳烈傳》(全套共13集)。其中《戰栗戰人不設防》甚受歡迎。故事發生在未來世界的一隊艦隊中,石川悠和岩賴基壽是上司下屬的身份,相愛而不敢言明。漫畫里含有性的指涉之場面,但色情成份不多。

羅川真里茂:《紐約紐約》

《紐約紐約》是典型的BL故事。全套四集,以紐約為背景,描述兩個男子從邂逅到相愛直到生老病死,仍至死不渝地思念對方。當中的誤會、家庭和社會壓力、遭遇......與現實邏輯較為吻合。故事性很強。能反映同性戀世界的價值觀、愛情觀和生活方式等。故事的末段,以男主角安祥逝去,由愛人的靈魂牽著他的手共赴天國告終。當中含有小量性的指涉之場面,但仍以愛情描寫為主。

8. 什麼是「同人」啊各位哥哥姐姐,拜託解釋一下~

來自日語「同人」(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作為動漫文化的用詞,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或「自主」的創作。同人志則是這種創作的自製出版物。這個界別則稱為「同人界」。

由於許多漫畫同人作品是以由商業漫畫中人物為基礎進行的再創作,「同人」被廣泛用於指代愛好者用特定文學、動漫、電影、游戲作品中人物再創作、情節與原作無關的文學或美術作品,即同人小說(en:fanfiction)與同人畫作(en:fanart)的合稱。
名詞解釋:
一、同人。
所謂同人,就是指讀者從一部作品中衍生出來的其它作品。
同人有多種形式,但主要分以下幾類:
1、完全原著演繹,即文字版的漫畫、電影或者其它。
2、原著原人物情感剖析。
3、原著原人物在原著設定下所發展出的其它劇情。
4、原著原人物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所發生的其它故事。
5、原著童話演繹。
6、其它類型。
由此可見,同人這種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於原著的,這對於它的內容的表達形式、讀者及作者對它的態度都有著根本的決定作用。

2、女性向同人。
主要以女性為目標讀者對象的同人作品。在目前情況下已經成為「耽美」的代名詞。其主要形式為兩名男性之間的戀愛。由於其作者及讀者群的限制,它與同志小說有著根本的區別。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幻夢的形式。

9. 同人文化是什麼意思

厄,同人小說基本上有3種:動漫&游戲同人,小說&電影同人,歷史&真人同人。
常見的是第一種。

只要借用了原作的角色甚至只是世界觀設定寫出的小說,基本上就可以稱為同人小說。如《三國演義》就是三國歷史的同人小說。這類比較嚴肅的題材同人小說並不多見。
如今的同人小說通常是男性向(原作的男女配對或女女配對)&女性向(原作的男男配對或女男配對)居多,其中又以女性向居多。

基本上同人的劇情有三種:藉助原作世界觀將故事單純補充完整的,使用原作角色惡搞的,使用原作角色描寫之間情感的。常見的是最後一種。

綜合起來說,通常最常見的是對某熱門動漫(如火影死神網王等)之中的美型人氣角色(通常是年輕男性)進行情感配對的戀愛小說(通常具備BL傾向)。

但不符合「對某熱門動漫之中的美型人氣角色進行情感配對的戀愛小說」的小說並非一定不可以稱為同人小說。總的來說,只要你的小說跟某動漫遊戲小說電影歷史真人有關,就可以稱為同人小說了。

閱讀全文

與同人文化是如何推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8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3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