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西民俗特色活動有哪些
山西民俗特色活動有如下:
1、戲曲
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稱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為梆子腔的正宗。積淀並代表著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著地方民風民俗。
2、炕畫
炕畫,亦稱牆圍畫、牆圍,在我國北方較流行,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是壁畫、建築彩繪、年畫的復合體。呂梁地區、晉東南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
炕畫歷史悠久,絢麗多彩,影響深遠。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西民間有在炕周圍牆上作畫的習俗。這些畫用來裝飾房間和保護粉刷的牆壁從風景,花鳥,野獸到歷史和傳說故事。
3、刺綉
山西民間刺綉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晉南刺綉、忻州刺綉、代縣雁綉、繁峙刺綉、高平綉活、上黨堆錦、和順牽綉、侯馬刺綉······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4、山西民間社火
山西民間社火是中國傳統大年—春節期間的民間自演自娛活動,其由來已久、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為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由此民間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並且年年歲歲流傳至今。
5、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威風鑼鼓起源於堯舜時代,興盛於隋唐。相傳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將尉遲恭,以威風鑼鼓演兵布陣,一舉大獲全勝,繼而便流傳於民間,用於喜慶典禮、集會、社火、迎神祛邪。
B. 山西有那些傳統文化
1、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2、添倉節
每年農歷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3、山西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4、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主要以山西為主,有說法認為,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而根據煤炭開發使用的歷史推斷,現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漢代,並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區形成了一種生旺火的風俗習慣。
在春節除夕和元宵節時進行。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塔狀,稱之為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
C. 山西當地特色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1、戲曲
山西省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中國戲曲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稱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為梆子腔的正宗。積淀並代表著地方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反映著地方民風民俗。
D. 山西民俗有哪些
1、炕圍畫
據考證,炕圍畫應該脫胎於我國古代壁畫,同宮殿、寺廟、園林建築彩畫一樣,皆為建築彩畫藝術的一種。因為炕圍畫的創作者都是民間工匠,歷來不為官方重視,因而史書無記載,難以考證其起源。
炕圍畫是特殊地域的特殊產物。山西一帶因黃土高原的大陸性氣候,冬季氣溫偏低,農村中家家戶戶都用火炕取暖禦寒。炕上的牆面極易脫落起皮,經常弄臟衣物被褥。於是人們先以刷牆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調以膠水,在環炕的牆上塗一高約二尺的「圍子」,這樣既保護了牆面,又使人們免遭了臟衣污物之累。
E. 山西特色人文風俗
1、山西鑼鼓。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2、剪紙。「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制出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3、麵塑。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5、炕圍畫。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台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5)山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F. 你還知道哪些山西民俗
山西的習俗有很多,例如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鬧花燈,鬧紅火,踩高蹺等等。
正確運用字詞,掌握不同的詞語詞性以及具體的應用方式,才可以讓這一類的語言描述表達,更加精準而具有形象生動的作用,方法如下:
(一)從詞語的感情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色彩是指詞義附帶的某種傾向、情調;有的表現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據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將詞語分為褒義詞、貶義詞、中性詞三類。
1.褒義詞:具有肯定或贊許的感情的詞語。如:鼓勵、成果、抵禦、聰明、節儉、呵護。
2.貶義詞:具有否定或貶斥的感情的詞語。如:煽動、後果、抗拒、狡猾、吝嗇、庇護。
3.中義詞:不表示褒貶的詞語。如:鼓動、結果、抵抗。
(二)從詞語的語體色彩方面進行辨析
詞語除感情色彩之外,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雖然意義相同或相近,但各適用於不同場合,稱之為語體色彩。
主要表現為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對話、文藝作品多用口語,口語具有通俗朴實生動的風格。書面語有文雅、莊重的風格,多用於鄭重場合、理論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揚」、「貴賓—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達」、「馬鈴薯—土豆」,這幾組詞語義同而語體色彩不同,前者屬於書面語,後者屬於口語,使用時適合不同的場合。
語體色彩還有莊重和詼諧、謙敬和諷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帶感情色彩,用於與自己不親近的人;而「逝世」則用於自己尊敬的對象。
「囑咐」多用於臨別場合,語氣態度懇切;而「吩咐」多用於並不遠離的對象,帶有命令口氣。
G. 山西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1、山西鑼鼓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H. 山西民俗活動有哪些
1、添倉節
填倉節,為每年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