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簡答
第一個問題:
就我的認識和經驗而言,若要細分的話,確實有些差別:
問「政治、經濟、文化三者關系」主要指三者相互關系,屬三元關系,可以兩兩分別論述;
問「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主要指文化與後兩者的相互關系,屬二元關系,從兩個方面論述。「經濟與政治文化的關系」、「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同理,關鍵詞在「與」字,根據「與」的位置判定同級對象。
一般而言,經濟基礎決定後兩者,但「文化」所反映的除了經濟形態、表象,還包括政治形態和表現,同時,文化也會影響到政治形態和表現形式。比如,英國和美國選擇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除了經濟因素決定「走向抿主」這個實質外,選擇抿主的表現形式時,卻是由社會心理(文化心理)決定的:英國有君主傳統,君主在人民心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選擇君主立憲制;而美國沒有任何帝&制傳統,因而選擇三&權分立共和制。因此,論述他們相互作用時,必須歷史的、具體的看。
第二個問題:
在必要的時候,通常要「重復」寫: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像這種時候,看似重復寫,其實兩句話要表述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前者傾向物質存在層面,沒有經濟做基礎,政治是無法存在的;後再傾向發展層面,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性質決定政治性質和表現形式。意思是說,即便你經濟發展,政權穩固,但是,隨著經濟關系性質發生變化,政治也必然跟隨變化。英國變革是比較典型的經濟推動政治的改革,
第三個問題:
反映和反作用不等同。比如下雨、發洪水,意識反映出來是水災、淹沒田地交通,這叫反映,還有發生「反作用」;疏導水流或開渠築堤等,是根據水的特性和地形特點(也是一種反映)而採取的行動,對客觀事物水產生了影響,這叫反作用。
Ⅱ 我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領域的重要變革是什麼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並具有封建兼並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並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盡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Ⅲ 公務員申論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五大領域各自的有哪些子領域麻煩大家幫幫忙
1.作文題目聚焦「習慣的是是非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很多「習慣」發生了改變。2015年425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以「習慣」為主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領域闡述這一主題,最後聚焦主旨「習慣的是是非非」。
具體分析材料可知,整篇材料從舊習慣和新挑戰兩方面進行謀篇布局。舊習慣體現在政治領域,在反腐倡廉、四風的背景下,我國部分官員延續以往的舊習慣,對新政策有諸多不適;在生態背景下,民眾的生活中不注重垃圾分類、生產中仍舊延續秸稈燃燒,舊的習慣不適應新社會的要求,需要破除。在新挑戰方面,列舉創客、互聯網普及對人們生活的改變的案例,這都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新事物對舊習慣帶來新挑戰,從而最終得出結論,要拋棄舊習慣,迎接新挑戰,一切從零開始。
2.作文題目體現思辨性色彩
之所以說2015年425公務員申論考試作文極具思辨性,單從題目本身來看,「習慣的是是非非」既有是,也有非,即體現了是與非二者之間的辯證色彩。結合整篇材料來看,材料從舊習慣和新挑戰正反兩方面謀篇布局,既有負面案例,也有正面案例,那麼考生在做答此題時,就要緊緊圍繞材料,分析出舊習慣和新挑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並且要分析兩者的關系,這樣的答題方式才符合主題要求,作文不至於偏題。
作文的辯證性色彩在之前的公務員考試中也有出現過,比如2014年412公務員申論考試中「拿來與輸出」、2012年421公務員申論考試的「人與動物」都體現了辯證色彩。對於辯證性的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的分析,如果只是從一方面分析,而不是注重兩者的關系,那麼答題就面臨「跑偏」的危險。
Ⅳ 為什麼人類社會的三大領域是經濟,政治,文化
經濟是基礎,發展好經濟,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它還是人民生活的基礎,評價該國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只有經濟搞好,一個國家才能在這基礎上發展軍力!文化是體現一個國家的底蘊,一個國家的文明,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經濟不可分割,有著互相促進的作用!至於政治,則是體現一個國家強制力的標志,領導全國的體現,對外關系的體現。它和經濟也一樣有著不可分割的作用,在一方面,經濟可以促進政治力量的發展。政治上的外交,對內協調,也能幫助經濟發展!!
Ⅳ 政治經濟文化屬於什麼范疇
政治經濟文化屬於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社會生活是指人類社會的生活系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人類整個社會物質的和精神的活動。狹義指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組織的公共活動領域以外的社會日常生活。
廣義的社會生活中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對應的社會生活,就是指社會日常生活。基本要素分為生活活動條件、生活活動主體和生活活動形式三部分。
在物質生活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生活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內容,是動物從事其他生活活動的基礎;同物質生產活動密切相連的是物質生活資料(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生存、享受和發展資料)的消費活動,這種消費活動同樣是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動物自身得以生存、繁衍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當然,消費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為人類所特有。社會的精神生活以物質生活為根基,內容包括科學、哲學、倫理、政治、法律、制度、語言、民俗、教育、藝術、宗教等精神產品的生產活動,以及文娛、社交、旅遊、學習、書畫、體育等精神產品的消費活動。
Ⅵ 是在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在思想.文化領域.舊的傳統的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新變化及原因 變化: ①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②政治上,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出現第一次高潮。 ③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興起,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思想戰線上的斗爭比較激烈,馬克思主義吸引了眾多的進步青年,五四運動後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的主流。 原因: ①一戰的爆發和戰後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 ②辛亥革命後,「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並存的兩大思潮,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③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必然遭到中國人民的反抗。 ④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和無產階級斗爭水平的提高。
Ⅶ 簡述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系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閑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義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點撥:教材此處的「專家點評」闡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會形態(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 (如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課堂練習: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但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做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Ⅷ 怎麼樣才能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科技藝術音樂美術宗教等各個領域對社會有重大積極影響和巨大貢獻呢怎麼樣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6
Ⅸ 政治經濟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 軍事 社會 經濟 政治等還有什麼
政治包括:民族問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民族凝聚力,國家向心力,當前時代背景。領導集體,政府的政策措施,宗教信仰,人口,國土面積等等。
經濟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國際經濟貿易中所處的地位,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CPI指數。資源數量,資源利用率。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統,傳統節日,民族,民族歷史,宗教信仰,哲學,地理文化。
軍事包括:國防能力。
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體育,文化教育、組織教育。其實說到底教育屬於文化里的。
其實在我看來主要就分為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經濟。科技可以作為文化的分支也可以單列出來。
還有就是自然:包括:資源(可再生、不可再生)、地質構造、水文、空氣、大氣成分、地理區域吧。供參考。
Ⅹ 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10)政治經濟文化選擇哪個領域擴展閱讀: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
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